分享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有你最好DOC 2015-10-30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本期分享人:书单君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书单”

九岁那年,苏珊参加一个夏令营活动,其他同学的行李箱里是这样的: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而她的箱子,却是装满了书。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在苏珊眼里,理想的夏令营活动,就是十个女孩坐在一个小屋里都穿着合身的女式睡衣,手捧心爱的书,惬意地享受着读书的过程,在思维的世界里畅游冒险乐园。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但是,从开营那天起,她的愿望就破灭了。

“噪音,喧闹,我们要变得吵一点”,这就是所谓的“露营精神”,而苏珊只想找个安静的角落,安静地看看书。

每个人都问她,你为什么这么安静?带队的老师不断用“露营精神”鼓励她,要“变得外向一点”。

苏珊只好放下书,加入到喧闹中,努力让自己变得外向,一整个暑假,她都对被挪到床底的那一箱书充满愧疚。

“内向是错的,我应该努力变得外向。”苏珊不断告诉自己。

这种“警示”一直伴随着苏珊的成长

为了“摆脱”内向,她选择了最有挑战的工作——成为华尔街的一名律师,但其实,她的内心深处,是想成为一名作家;

为了融入人群,她去拥挤的酒吧——但其实,她只是想和朋友们吃一顿愉快的晚餐。

这就是大部分内向的人都在做的事:

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暗示,甚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外向的人。

“坚持”了十年之后,苏珊受不了了,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她离开华尔街,花了7年时间研究和分析,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这个答案,就是书单君今天要和书友们分享的这本书:《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在大家的印象中,外向的人才有竞争力,内向的人不应该是被扫入垃圾桶的吗?

在苏珊这里,全然不是这么回事。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内向者更有创造力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乔布斯,但很少人知道,他在苹果公司的搭档斯蒂芬·沃兹尼亚克。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这哥们实在太内向了。他永远活在自己的头脑里,也很享受孤独。

“在这一次聚会上,他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句话——他实在太腼腆了。但是那晚回到家中,画了他的第一幅个人电脑设计草图,他设计了一个键盘和一个屏幕,就像我们现在使用的那样。

“3个月后,他创建了这台机器的原型机。10个月之后,他同史蒂夫·乔布斯共同创建了苹果电脑公司。”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沃兹尼亚克(左)和乔布斯

根据苏珊的研究:内向者通常都喜欢独立工作,而孤独则是创新的催化剂。

“心理大师汉斯·艾森克曾指出,内向者‘会全神贯注于手头的任务,防止一切与工作无关的社交和两性问题的干扰’。换句话说,如果你在后院的一棵树下坐着,而其他人则在院子里举杯畅饮,那你就更有可能成为被苹果砸中的人。”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苏珊还发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外向者喜欢快速解决问题,但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也更大,如果问题变得更麻烦,他们就可能放弃。

但内向者会在行动前先思考,完全消化获得的信息,就算要花很长的时间,也不会轻言放弃。


内向者的“攻击力”

举个栗子

劳拉是华尔街的一名律师,但是她性格内向,既沉默又爱做白日梦,讨厌聚光灯和攻击性的语言。

在还是新人时,有一次她不得不负责和一个财团的银行家做重要谈判。在对方发表一通自信的演说,等待她的反应时,她却紧张得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只想钻到桌子底下。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劳拉慢慢镇定下来,开始试探性地提问:

“您的根据是什么?”

“用这种方式可行吗?”

“那这样呢?”

“其他的方式呢?”

问题步步深入,让对手感到她做足了功课,而且提问时她从不提高嗓门或者失去风度。就这样,她用简单的提问扭转了紧张的气氛,银行家不再那么咄咄逼人,谈判变得更务实,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第二天,银行家就向劳拉发出了工作邀请。

当劳拉陷入紧张和胆怯时,心里默念的是心理咨询师对她说的话:

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因此你在谈判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力量——你也许比别人准备更充分,你有着内敛而无比坚定的说话风格,你很少会不假思索开口说话。

作为一个温文尔雅的人,你同样可以处在一个强有力甚至带有攻击性的位置上,来完成一次完美的谈判。你占据提问的一方,要问很多问题,实际上则是在听对方的答复,无论你是什么性格,这一点在一场谈判中至关重要。

这个劳拉,其实就是这本书的作者苏珊自己。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不仅如此,苏珊还发现,内向者的领导力,要高于一般人。


内向者的领导力

《从优秀到卓越》一书的作者吉姆·柯林斯在分析“究竟什么样的特质能让一个企业在竞争中一枝独秀?”时,选择了11家优秀的企业作为深入研究的对象。

“最初,他忽略了领导角度的问题,因为他想避免简单化的回答。但当他分析这些最优秀的公司有什么共同点时,那些杰出的总裁就跳了出来。”

“每一家公司都是由处事低调的绅士所领导。与这些领导者一起工作的员工形容他们领导的词语有:从容、谦逊、绅士、矜持、腼腆、亲切、温和、自谦、低调……”

而这样的领导者,更多地存在于内向性格人群中。

“内向型人才在领导原创性的工作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有倾听他人意见的偏好以及缺乏对于主导社交情境的兴趣,因而更乐于倾听并执行他人的建议。从追随者的才能中获益后,他们就更愿意激发对方,使其在工作中更加主动。换句话说,内向型领导者创造了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虽然性格有内向和外向的分别,但苏珊还发现,在从内向到外向的性格频谱中,人的性格特征经常是混合的,换句话说,一个人可能同时具备外向和内向特征——就像我们常常在早晨9点钟感觉到自己的社会属性,在夜里10点的时候感到孤独,在不同的情境下,我们会表现出不同的自我。


讲台上的王者教授 vs 宁静的隐士

举个栗子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利特尔的课一直很受学生欢迎。他的声音是男中音,充满磁性,上课时他像唱歌一样断句,一边走来走去,像老派演员一样把要强调的元音和辅音拉得很长。他幽默又风趣,所以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

但是,下了课后,他会回到自己和妻子在加拿大森林一间隐蔽的房子里,除了孩子偶尔来探望,大多数时间只有两个人。空余时间他读书、写书、写文章,喜欢一对一的对话。在聚会上,只要有机会,他就会逃离那个喧闹的地方,和朋友安静地交谈。如果非要出门很久或者遇到什么冲突,他就会生病。

只有外向者才能成功,内向就等于失败吗?

讲台上的王者教授和宁静的隐士为什么会是同一个人?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性格与情境之争”:

人的性格会在不同的模式下被激发,比如有的人在同事和下属面前很强势,在权威人士面前却很温和,有的人就正好相反。

这种两面性,有时会发生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崩溃中。

还是以利特尔为例

利特尔非常喜欢他的教授工作,但他的生活也因此被无休止的讲座、和学生的谈话、指导讨论小组和推荐信填得满满的。时间一久,他开始觉得力不从心,最后被诊断出得了肺炎。这是因为他长期从事的超性格的行为增强了他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最后损害了他的免疫力。

所以,利特尔最终选择了从大学退休,和妻子住到加拿大的乡下壁炉边去烤火了。

长期扮演超性格的角色会让人慢慢失去兴趣,甚至对健康产生影响。所以你需要找到“恢复壁龛”,它可以是花一些时间在自己内心喜欢的活动上,比如阅读、制定策略、写作以及调研,也可以是有单独的空间,一个人专注工作,不用应付各种人事关系。这样你才能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感到舒适。


多说几句

不知书友们有没有发现,在我们身边,大部分内向的人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性格内向”?

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在简历上写:“性格开朗、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强”,因为他们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不需要沉默寡言、不善沟通的人。

成长过程中,老师的评语也常常是“希今后上课大胆发言”,父母则会教导你“不要害羞,要勇于展示自己”,于是,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八面玲珑、善于交际,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和完美。

也许你像利特尔教授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选择不同的性格;

也许你像苏珊一样,以为隐藏内向,才能让自己更有力量;

但其实,认清和接纳自己,并勇敢地坚持下去,这才是最重要的。

不管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生活的秘诀就是把自己放在适合的灯光下。

最后,将书中艾伦·肖恩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在我们中间,如果所有人都去当巴顿将军,那么我们人类就不会取得进步;

如果所有人都去做梵高,结果亦然。

我愿意相信这个世界上需要运动员、哲学家、性感明星、画家、科学家;

这个世界需要热情,需要无情,需要漠然,也需要怯懦。

这个世界需要那些致力于研究在不同情况下,犬类的唾液腺会分泌多少唾液之人;

同样,这个世界也需要那些捕捉到樱花之美,并能用十四行诗来传达之人;

需要能用25页文字来剖析一个躺在黑暗中的床上,等待妈妈晚安吻的小男孩的心思之人……

事实上,如果你在某一方面有杰出的才能,就注定了这股力量源自其他领域。

本文中的配图插画为心理咨询师四四作品,转自心灵安全岛官博,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书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