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南宋 叶绍翁《夜书所见》

 hjmhjmhjmm 2015-10-30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出典】  南宋  叶绍翁  《夜书所见》

  注:


  1、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3、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4、叶绍翁 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所著《四朝闻见录》,记述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闻趣事及“庆元党禁”始末,可补正史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

   

   5、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一二两句也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6、小区到处都是落叶,似乎下了一场树叶雨。凉风扑面儿来,让人觉得阵阵寒意。“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啊!秋天正迈着坚定地步伐朝我们来了。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也是亲人们重缝相聚的季节。皎洁的明月下人们吃着月饼,饮着桂花酒。思念着尚在远方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人们从心中默默地祈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7、在少年的记忆里,蟋蟀的最大功用不是把玩、观赏,而是用作喂鸡养鸭的食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孩子斗蟋蟀,也不是很常见的事情,只是小伙伴们打发闲时的一种娱乐,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主要形式。在当时的农村,假如有大人玩蟋蟀,那会被人指责说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与游手好闲的水老倌无异。谁家的小伙要是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哪家的姑娘还敢嫁他?

   据说,斗蟋蟀这玩法,始于唐,盛于宋,与斗鸡齐名,历史悠久,也算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方式了。经过一代一代的演绎、发展,形成了颇具东方特色的“蟋蟀文化”,而且还被上升到了与钓鱼、养鸟、种花一样的高度,成为人们之间彼此交流、陶冶性情的文化生活。

    西方人玩斗牛,是人与牛斗智斗勇,虽惊险刺激、残忍血腥,也多有斗牛勇士或是观斗者死伤事例,但人们仍毫无惧怕,置生死于度外,几百年乐此不疲。而我们古人却是操纵着鸡与鸡斗,蟋蟀与蟋蟀斗,并从旁观中获得乐趣和快感。也许这就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的这首《夜书所见》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儿童捉蟋蟀的图画。蟋蟀,古称促织,俗称蛐蛐儿。诗中没有写明儿童捉蟋蟀作何用途,是纯粹的好玩,抑或也是如我辈当年一样,捉了用来喂鸡养鸭?不得而知。

   在农村,小伙伴们白天要上学,放学后还要摘菜煮饭、打猪草、带弟妹,只有晚上才难得空闲,有时间去捉蟋蟀。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热浪扑面。晚饭之后,我们三五个小伙们,家里条件好的,手持手电,条件差的,则用墨水瓶自制油灯,再腰挎背篓,便往后山进发了。一条山路从杂草灌木丛中穿过。小伙伴们行进在山路上,虽然此时太阳已下山两个小时,也有山风吹拂,但仍让人感觉是置身蒸笼、酷热难耐,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蟋蟀它也怕热啊。晚上八九点光景,大的小的,黑的黄的,公的母的,蟋蟀们纷纷从草丛灌木中跳跃了出来,蜷伏在山路上乘凉呢。蟋蟀们发出的吱吱声不绝于耳,组成一曲夜间大合唱。等后来涨了姿势才知道,蟋蟀在晚上出来集中活动,是因为此时是它们交配的最好时间。蟋蟀们利用这个时间段,完成传宗接代的重大使命。吱吱的叫声,是雄性蟋蟀在吸引异性的关注,视同于对唱山歌,琴瑟和鸣。现在想起来,当年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于蟋蟀而言,无异于伤天害理、断子绝孙。

   我们打着手电,提着油灯,蹑手蹑手蹑脚地走近它。蟋蟀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一动不动的,象是在休息,又象是在等待。我们俯下身去,手拧着蟋蟀的小小身体,打开腰间篓子上的竹篾盖,轻抖手腕,蟋蟀便顺势跃入篓中,再封上篾盖,如此反复,直到满载而归。捉拿过程中,蟋蟀屁股后面的那根尖尖的刺儿,也时常让小伙伴们心生畏惧,虽然无毒,刺中了也会让小手指疼上好一阵子呢。蟋蟀是鸡鸭的美味佳肴。鸡鸭吃它,如同现在城里人们好吃野味一般,可以丰富营养,促进生长发育,以便早日卖到墟场集市,换回钱币,补贴家用。当年杂交水稻尚未大面积推广种植,人都缺米少粮,哪还有剩余来喂鸡养鸭呢。于是利用夏天晚上时间,去捕捉蟋蟀就成了小伙伴的必修功课。小伙伴们也乐于此事,不厌其烦,既可把捉蟋蟀当作结伴玩耍的大好时机,又能为鸡鸭解决温饱问题,还能减轻家里人禽争粮压力,一举多得,何乐不为?至今回想起来,年少时乡村夏夜捉蟋蟀的场景,虽然没有斗蟋蟀肆意疯狂的快感,但那种劳动的成就感溢满少年心间,这种快乐,回味悠远,经久难忘!


   8、古人写秋的文辞,大多为消沉之词, 多为叹人生之意。我却以为没有理解“秋”之深意。秋景,没有春天内心的躁动,没有夏天内心的烦躁,只有看着眼前的辉煌消失,只能唉声叹息毫无办法挽留的怨念、如人生已过三四十岁怕年末,不与年幼时盼相同,却不知道人生只有悔过才会懂得珍惜,却是头二三十年无论如何也悟不到的。古诗有云“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我看还是“心静须心凉”。“德源乡下,门窗多闭,勿忘多多修养身性”,秋时因为忧伤的情绪,心已凉正是修心静的大好时机。对于有一种执着的力量的人,要把心镜磨平,那就定会好好的磨。

    而今,我越发觉自己心智昏浊需要取半池秋水洗浴。“从向外界索求信息”到“向自己内心发掘宝藏,开启紧闭的财富大门”,更在于“认准了与秋身同感受”。别怕迷失了,找不到回来的路,能把秋天装进内心意味着我们的心胸之宽大,装得下整个天下、而不是只装得下能屈能伸的一个小我。内心世界只装得下自己的人,会计较个人太多的荣辱得失,眼界永远走不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小世界。内心里是天下的人,与大自然多彩多资,对待小小的个人,大自然的智慧早已开导了他,生命达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一样的秋天在大千世界中却被芸芸众生分成了不一样的小秋天,有丰收累积的秋天,有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的秋天 等等,等等。人们只有了解了这一 点,才会开始关注秋天,了解秋天。

    我们有很多人只想求感官刺激、不想而且也是对精神上的追求望而生畏。只想当和尚,不想撞钟、只想收 获,不想播种,这是对于个人幸福生活的幻想, 也是到头来一场空的伏笔。大秋与小秋,芸芸众生与孤身一人、都是庸人自扰。

    “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春花秋实,自然界的尊严。唯美、 华丽、从容、安祥。叶子的逝去也是那么高贵,不屈服,漫天飞舞似凤舞九天的壮观,再回归到哲学落叶归根。正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


    9、秋的脚步和春一样,也是无声无息的,她悄然来到我们身边,没有给你任何暗示。当你感觉风里夹杂一丝凉意,雨里少了一抹柔情的时候,她就已经默默的来了……

    一个人漫步在河边的小路上,一阵凉风拂过,夹杂着花草的味道,是浸过苦涩的甜?哦,不,是沁人心脾的香。偶然抬起头,发现树上的叶子黄了,黄的那么悄然……树在随着秋风舞蹈。半空中的飞叶很美,美得凄凉,美得哀婉,美得感人,让人有无尽的遐想。诗人为它陶醉,我亦为它感伤。我不是诗人,没有诗人的词赋,我不是作家,也没有作家的言语,我只是我,一个平凡的人。当风儿把叶子卷落地上之时,我亦不免产生一种悲哀感,说不出的莫名的悲哀……漫天飞叶总有落地的一刻,那一刻便是它们生命的尽头,便是它们轮回的开始,再也无人问津。不禁会想起那句话,叶子的离开,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也许,它们将永远深埋在土里,化为灰烬,让大地带他们去另一个世界。其实,我就如同这落叶一般,平凡的不能再平凡。

    没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在我眼中,秋天就是悲凉,寂寞,寥落的,秋叶的慢慢飘散,花草的慢慢凋零,无处不透着悲凉,而这悲凉也就是秋天的魅力所在。独坐河边,秋风萧瑟,秋水涟漪,望着远处落光叶子的树,孤零零的舒展着枝臂,映衬的是略带寒意的天边暗紫色的晚霞,一种愁绪涌了上来,因何而愁?平凡的我?不尽然,还因这萧索的秋。想起辛弃疾那"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想起李白那"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想起叶绍翁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更让人想起李煜那"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自古人们对秋都有一种悲愁,这"愁"字不就是秋和心的组合吗?换句话说,秋天的心情就是"愁".

    曾经最爱一首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错,正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所以喜欢它,正是因为它表达的感情和凸显的意境让我产生共鸣。我爱秋,正是缘于秋这种特有的荒凉与悲愁。

    秋是一首伤感的诗,秋是一幅幽深的画,秋是一首哀婉的歌,秋更是一个真实的梦,我就是这梦中执着而又平凡的落叶,带着一点孤单和哀愁飘在空中,但却要顽强的昭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定会是一片碧绿的叶……


   10、也许你听过海浪拍击堤岸,也许你听过山风掠过林梢,也许你听过燕语呢喃,也许你听过雨打芭蕉......大自然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当你聆听到一声鸟鸣、一声蛙叫、一阵风声、一声狮吼...... 你的心也一定会被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吧。


   其实在诗词歌赋中也有各种各样大自然美丽的声音。


   早春时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在耳边缭绕,清新自然,韵味无穷。


   夏天的田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那是一种多么壮观多么恢弘的场面啊!此起彼伏的蛙声交织一片,成为一支气势磅礴的田园交响曲。那是丰收的礼赞!我们跟随着辛弃疾一起去聆听美妙动听的蛙声,去体验丰收的喜悦。


   秋天的江面上,飒飒的秋风掠过,枯萎的梧桐树叶在空中飘动,“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客游在外的诗人触景生情,抑制不住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耳边突然响起那阵阵萧瑟的秋风,眼前浮现出一幅令人心生凉意的画面。诗人借风——这种大自然的声音,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来到杜甫的的草堂,听见“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我们感受到了秋风的猛烈,也体验到了杜甫当时那种处于穷困潦倒,极度窘迫的凄惨状况,更能体会他忧国忧民的心境。


   寒冬的的山中,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寂静的山谷中传来狗叫声,在人面前呈现出一幅“风雪夜归图”。


   在诗词歌赋中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聆听各种大自然的声音。


   游览三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泛舟富春江,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的流淌声、鸟儿的鸣叫声、蝉与猿的叫声;


   登上岳阳楼,听见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渔歌互答”;


    游颀水清泉寺,漫步兰溪,听见“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归啼”雨点打落的声音及鸟在婉转啼鸣。


    ......


   当我听到呼呼的风声,我想随风飞舞,去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当我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我想变成一条活泼的金鱼,永远欢游在它的胸堂。


   当我听到蛙鸣,我就好想能在静静的夏夜躺在凉椅上去数星星,在蛙乐中听奶奶讲神奇的故事。


   当我听到马嘶,我就想骑一匹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让那蓝天白云与我为伴,感受那“天苍苍,野茫茫”大草原的辽阔。


   在诗词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我获得了无限趣味。


   11、金秋,秋天真是金色的。金黄的苹果,散发诱人的清香;金黄的秋菊,初展诗意的触角;金黄的玉米,写满丰收的喜悦;金黄的落叶,随风飘荡,悄悄的回归母亲的怀抱;金黄的小鸟,轻转歌喉,清脆的叫声滑进心灵,惬意爬上心头;金秋的夕阳,映红天边的晚霞,云展云舒间,落日的天空犹如金色的沙滩悄悄地铺展开来,令人遐想无限。


  清脆,秋天的声音真的很悦耳。一场夜雨涨满秋池,夕阳下,蛙声嘹亮的响起,清脆的蛙鸣穿透耳际,滑过心灵,千年前那位爱国爱家的豪放词人悠现眼前,耳际传来他那铿锵有力的吟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阳台上的蛐蛐,寂静的夜晚独展歌喉:襟襟盖盖。声音此起彼伏,清脆悦耳,曲调轻短,悦人心魄。任曲调如何变幻,词意永远是:天凉了,盖好被子。小时候妈妈就说,蛐蛐的清唱就是妈妈的叮嘱。某个临行前的夜晚,妈妈说:带上蛐蛐,带上叮嘱,一个人的夜晚记得盖好被子。寂静的秋晚,凉凉的秋意,听着蛐蛐的吟唱,妈妈浓浓的爱意,会伴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多情,秋天真的是多情的季节。秋风送爽,大雁南归,面对蓝天下的雁归图,连诗仙也禁不住慨叹: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不知畅饮之后,诗仙那“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惆怅会抛洒多少。秋风清凉,身心愉悦,正是励志的好时节,面对秋天的收获,面对秋天的五彩缤纷,依依送别的词人也在借景抒情,勉励好友: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秋风伤情,渔船上的客人,伤离别,愁满绪,由衷慨叹: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多情的人儿,总在秋意里伤情,也许,秋意里的快乐,只属于天真无邪的顽童。秋光里,只有他们能在黄花丛中疾走扑蝶,无忧无虑,无思无考,无需慨叹: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秋光里,只有他们有忙不完的快乐,寻不尽的好玩,耍不尽的游戏。点点秋星,点点灯火,是谁在忽明忽暗。哦,还是那群秋日里的快乐顽童,他们在幽幽的篱笆巷,用心的捕捉那只最中意的蟋蟀。面对此情此景,离家的游子,想家的惆怅又如何不爬上心头,又如何不由衷的慨叹: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秋天的雨丝密密的斜织着,凉凉的穿透我的肌肤,滑进我的心灵,我独自站在茫茫的雨季里,静静地遐想无限……


   12、清晨,推开窗户,一股凉意迎面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寒战,紧了紧衣领袖口。看见园子里,一排梧桐树上青黄相间的叶儿簌簌的,落得正欢;在微风中旖旎,翩跹,飘满一地如花黄。不由让人想到叶绍翁的一句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梧桐,性喜温,属于南方树种,树体高大挺拔,树皮青绿平滑。由于为树木中的佼佼者,自古便有梧桐引凤之说,所以又被称作“凤凰木”。《诗经·大雅·卷阿》中有一首诗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可见梧桐高贵,有气势,而且祥瑞。

   草木中,我极爱梧桐,无来由的。小时候老家庭院的水井旁,就有一棵梧桐树。听父亲说,是他年少时栽种的;如今已经高达20多米,有一人环抱之粗了。每年一到三月,桐花总会突如其来地结满树,铺天盖地,淡淡的紫色,串串缕缕的极多,好似密密匝匝的小喇叭,齐刷刷地向着春天呐喊。夏季的梧桐树,侧干粗壮,枝叶茂盛,是乘凉的好地方。午后或者夜晚,家人就会铺一张凉席,悠闲惬意地坐在树下聊着农事,拉着家常。

   入秋后的梧桐,虽没了春夏的葳蕤灿烂,却另有一番日薄夕暮的人生况味。

   黄昏,穿走长长的街道,两排梧桐矗立挺直。秋光潋滟,好像如绸的瀑布,泻过稀疏萧条的枝叶,流淌遍地,金黄一片,望不到尽头,仿佛误入了一幅西洋油画,自然恬静,意蕴幽美。款款漫步,随意间,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松软的梧桐叶,脚下“咔嚓、咔嚓”的声响,一路轻吟浅唱,抚摩我的听觉。这秋声铿锵,细碎,像一曲经年的琵琶小调,轻缓地弹奏着时光静好,日月流长。

   夜晚,把盏闲读,窗外万籁俱寂,唯有潇潇秋雨,一声声滴打着梧桐枯叶,敲击着空寂的屋檐石阶。不由怀想起儿时在故乡的庭院里,无忧无虑嬉戏玩耍的情景:拾梧叶,盖蚂蚁,捉蟋蟀,那般纯真,可爱!恍惚一觉醒来,便已长大成人,游学他乡。而今,在这如水的秋夜里,临窗听雨,望着萧瑟凄清的梧桐树,毫无遮掩地老去,心境正恰似“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梧桐呀梧桐,秋老春生,一岁一枯荣;待到来年三月天,满树绽花,依旧笑春风。可烟火尘世的我们,行走在这岁月的单行道上,人生不能轮回,需当一步一珍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