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材料的过程,也是因文得意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说,一堂好的阅读课就是一堂美育课,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文章鉴赏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悟性。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受益终生的阅读能力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一、 所谓自我领悟是指学生自求领悟而得之,即自悟。法国著名教育家S·弗雷内的观点:“自由表达是最可靠的教学法,它能培养儿童探索精神,使他以极大的兴趣去获取知识。”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收获,应引导学生将作品的书面语言转化为个性化的语言文字,这种转化就是自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将有利于激发悟的兴趣,培养悟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自悟,并把悟的结果以最为自由的方式表达出来。它一方面要求学生悟课文各知识点之间及其与课文主旨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要悟出这篇课文的优劣,悟出阅读以后还存在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总结概括中突破并完善原有认知结构,有所收获。为深化自悟的成果,可以让学生以出课文学习小报的形式,不限版面,不定字数,图文并茂,对自己所悟进行自由表达。笔者引导学生出小报后,《假如我遇到于勒》、《电脑时代的桃花源》、《新时代的范进》、《长妈妈就在我们身边》、《笑对不幸——紫藤萝的启示》等闪现着学生自悟结晶的收获便层出不穷。 二、 启悟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开导下领悟。悟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非到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口欲言而未能之际,不加启迪和开导。求通和欲言是学生自悟的过程,自悟未果必求后,此时启悟,能使学生得到最优秀的收获,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如《藤野先生》一文,有同学提出:鲁迅先生用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四件事很普通很平常呀,为什么鲁迅还多年不忘呢?问题一出,全班哗然,举手如林立。几分钟后,终因难圆其说而群情低落。我提议应联系写作背景回答这个问题,同学们思索着,讨论着,似乎明白了点什么,但最后还是用一双双渴求而迷茫的眼睛看着我。我又引导,同学们应结合旧中国的落后地位和当时中国人所受到的凌辱来考虑,学生终于悟出了原因。 如果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后,直接把答案呈现出来,那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非启悟式教学;进入“愤”“悱”状态后不给予启发开导,学生的求悟之心将遭挫折,从而渐离“愤”“悱”之状态,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因此,把握最佳时机,是培养学生启悟能力关键之所在。 三、 (一)转换表达方式,灵活运用课文。如编课本剧,将诗歌改写成散文,将说明文改写成记叙文,将诗歌内容以图画的形式来表达等。这一策略就是使学生根据语言文字,以另一种形式加以表达,以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悟而得之的能力。元旦即将来临之际,我把班级同学分成六个自然组,每组自选一篇课文,自编课本剧。学生的认真劲,执著精神和在活动中崭露的才情让我惊讶不已。《威尼斯商人之法庭审判》、《变色龙》、《公输》、《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惠子相梁》等,博得同学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他们在这一活动中所显露的才智和合作精神,远远超出了一个学生的能力所及。活动中场景的布置、道具的选择,动作的表演、语言的运用等,令老师们叹为观止。我们给孩子们一个机会,孩子们还我们一个奇迹,他们以他们的智慧和才情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二)把握课文特色,通过动作演示,培养启悟能力。这一环节往往是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通过实物或动作演示来启发引导学生,培养其阅读能力。例如,在《孔乙己》的阅读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领悟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我自带一些硬币,在课堂上请学生表演“排出九文大钱”和“摸”钱的动作,启发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领悟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学生在笑的背后是对人物深刻的领悟。 (三)联想和想象是阅读能力的两件法宝。培养学生高超的阅读能力,不能忽视联想和想象。例如《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悟出春的活力、春给人带来的希望和力量,我以“春”字为触点,让学生说出由此联想到的词、句、事物和现象。当“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等这些与“春天”有着直接关系的诗句和“新生”、“朝气蓬勃”、“播种希望”等蕴涵“春意”的词语,学生脱口而出时,他们自然就会想象到《春》之意趣了。 阅读中学生悟的过程,闪现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它能激发“创”的意识,激励“创”的精神,磨砺“创”的意志,培养“创”的个性,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