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的朋友圈啊,请帮忙给我女儿投一票吧,胜败在此一举……” “我家宝宝需要亲们的宝贵一票……” “今天最后一天啦,叩谢各位大神!” 最近,这样熟悉的 “投票请求”或者“拉票要求”充斥着微信朋友圈。一边是兴致勃勃,发起投票的父母们,而另一边则是在朋友圈里不胜其扰、苦不堪言的朋友们。 “拉票轰炸”让人不堪其扰 郑女士是位五岁孩子的妈妈,说到在朋友圈投票,她都已经记不清投过多少次了。 郑女士说,开始感觉“朋友圈”变成“投票圈”是在今年年初。现在基本每天都有拉票的。最初她对于朋友要求投票或者点多少个赞为孩子换礼品的请求都非常理解。一方面碍于情面,举手之劳,反正每天都刷朋友圈,在朋友分享的内容下面“点个赞”,顺手就干了;而另一方面,自己也是孩子的妈妈,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认同,所以对于朋友们的请求,她都是有求必应,在“完成任务”后,默默“取关”主办方的公众号。但是后来越来越麻烦,不仅要关注评选机构或者主办方的公众号才能投票,有的还要截屏、分享在朋友圈,过程很麻烦,最复杂的一次花了快半小时才弄好。最近发生这件事更是让她哭笑不得,甚至有些气愤。 郑女士一位朋友的孩子在一个比赛中的票数不是特别多,就要求朋友们把投票的截屏发给她看,看是不是真的帮她投了。郑女士一开始没有在意,但她的这位朋友就在私信里多次提醒我,甚至要求发动所有有微信的家人关注主办方的公众号,给她家孩子投票。本想视而不见的郑女士,面对朋友每天的“拉票轰炸”不堪其扰,又发动自己的先生投了一票,才算完成任务。 郑女士坦言,原本觉得帮朋友投票是挺自觉自愿的一个事,但是现在有点像负担。“不投怕朋友不高兴。投吧,有时候是真浪费时间”。 比赛变味 孩子胜败全靠家长拼人脉 从最初的自觉自愿,到最后被这位好胜心切的家长步步紧逼。生活中,您是否也有像郑女士一样的经历。相对于投票者感觉到的烦恼困扰,那些发起投票,收集“点赞”的家长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不久前,唐女士给自己的儿子报名参加了某教育机构发起的比赛,而投票渠道就是微信,主办方明确提示,可以把投票链接分享给亲朋好友,为孩子拉票。为了冲进前十名,赢取名次和奖品。唐女士发动了不少亲戚、朋友,甚至给二十多年没联系的小学同学们也加了微信,发请求。 “主要还是想鼓励鼓励孩子,孩子自己也关心,每天都问我们排第几”, 孩子对比赛结果的关注,让唐女士有了紧迫感。有人给她出主意说,你建个群,给大家拉进来,发红包。不管能点中多少钱,是个心意,也是对亲戚朋友帮助你的一种感谢。 于是,唐女士给小学的、中学的、还有同事群,都分别发了红包,大概花费一千多元。“我不是多的,有的家长大手笔,花好几千的都有,就为了让孩子有个好名次。” 朋友圈拉票 鼓励孩子VS弄虚作假 如今唐女士还在为孩子的名次忙碌着,而在微信的虚拟世界中,不少人都站在唐女士身为家长的角度,对朋友圈投票持支持态度。有网友评论表示“每个人都会做家长,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就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小就需要鼓励和赞扬。” 不过,与之相反的却是不满和吐槽。在这些网友看来孩子的成长根本不需要这样的方式。“不明白得了第一又能怎么样。我也有孩子,我觉得这种投票毫无意义。从小就给孩子弄出这种虚荣,弄虚作假的心理。” 有网友说了被迫投票的苦恼,“关注公众号还不能取关,不然票数作废,一天能投五票,还要投一个星期。有一天实在比较忙给忘了,她还特地提醒我!” 更有网友直接指出投票背后的隐忧,“这种比赛的名次取决于父母跟众多投票者的人情关系, 跟孩子本身一点关系都没有!!” 不久前,社会调查中心也就“朋友圈为孩子投票”这一话题进行调查。在2043人中近四成受访者,经常收到求投票链接。45.6%的受访者曾参与过朋友圈投票,44.7%受访者认为“绑架式”朋友圈投票让人烦恼、失去乐趣。 教育变味 如此比赛失公正 隐患多 采访中,多数家长让孩子参加比赛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多参与、长见识,获得肯定。不过比赛的规则设计和靠微信投票的评选方式却悄然扭转了他们的初衷,比赛变成了“拼人脉”以及家长朋友圈人数规模的较量。而孩子的实力、参赛表现、作品质量等等本该成为决定胜败关键的因素,却变得无关紧要。在朋友圈给孩子投票,能真正认真关注比赛本身的人微乎其微。 这样的比赛,大家并不是因为孩子表现优秀才投票,而是碍于朋友情面、抱着捧场的态度。根据规则,孩子们的名次由票数决定,而对于票数的过分关注,也让不少家长失去理智,把成人世界的不公平竞争带到孩子的世界,把“朋友圈”变成了“投票圈”。同时因为缺少真正的公正评判和第三方的严格监管,不仅让比赛本身失去了公信力,对孩子们也不公平。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赵红梅表示,孩子都是很明白的,他会知道决定性的因素是什么,即使他不说,但是他也会隐约地感觉到,这不是凭着我自己的实力拿到的,而且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竞争,其实不是很公平。当再有类似的事情,当他再需要跟别人竞争的时候,因为他有了前期的经验,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靠父母、靠别人能够怎么争取资源。 专家观点:孩子成长不能只点赞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赵红梅认为,朋友圈“拉票”的盛行,还是源于父母的攀比,争一些荣誉,或者是贪恋名次。如果孩子从小做事就只看重结果的话,那他就会变得很功利。 专家表示,新媒体时代,各种创新的营销推广手段无可厚非。不过家长们在为孩子选择各类比赛时,要擦亮眼睛,选择“含金量”高的,真正对孩子身心发展有益的。 这种在微信朋友圈靠拉票、拼人脉的比赛不值得参加,即使取得了名次也容易误导孩子,根本起不到激励作用。 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说,这些热衷参赛的家长有一点值得肯定,那就是意识到“孩子的成长需要激励!”但激励孩子不能只依靠比赛,他需要我们的家长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孩子日常的点滴生活中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坦然接受成功和失败。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沮丧都有意义。 “如果孩子永远都是在成功,这个孩子未来是可怕的。” “我们都要避免两种问题,一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长从来不表扬孩子。另一种则是我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所谓的虚假的自信,去动用我的朋友圈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让他满足一种虚假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