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下说真

 我心飞扬695 2015-10-30


据说前清御医在宫中为皇后诊脉,指头不能直接搭在娘娘手臂的寸口脉上,而是以红丝线为桥梁,一头系在皇后脉搏,一头置于御医指下,凭此“决生死”,起沉疴。倘是传闻忽悠,那也笑过算数;倘真有其事,则不免荒唐,藉以炫耀中医指下功夫了得者,我怀疑是别有用心的。世上是否真有如此奇特的诊法?
江湖郎中?还是神医再世?

也有个别医生只搭脉不问病情的,四十余年前一人在地段医院做中医就是这个样。他绝不开口,单凭搭脉就可“洞察”一切了,看诊架势也另有一功,身体呈直角坐在诊病桌前,双目半开半闭,似睡非睡,握钢笔如执毛笔,双钩竖掌,直行写神仙草书,只有固定药店默契受方。一次中午时分我路过该院,跨进科室,几位老中医诊务已经结束,在收拾桌面,唯独他诊桌的周围依然人头簇拥,厚厚一叠病卡在桌上排队,此时一位迟到的老妇颜抖抖地拿着病卡进了诊室,旁边已经结束了诊务的老中医想伸手去接,她摇摇头,径直走到他的诊桌韵,弯腰低声地向他招呼,微张的双目飘到了她,努努嘴,咕了一声:“排在后面”,老人放下心来,后退耐心候诊了。

望、闻、问、切

1958年名医朱小南先生在他的北京西路寓所,请了多位饱学的中医为我们这些弟子上课,中间某老师的一席话令我终生难忘。他说医生看病不能等到病人坐在你面前之后,当病员路进诊室,就要翩意他的神态、气色、音声、举止,做到大概印象在胸心,中医称:“望而知之谓之神”,是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并不神秘。轮到看病,须耐心仔细讯问病情,与先前存在的印象相对照,再结合脉、舌作出诊断。所以中医“望、闻、问、切(脉)”,搭脉放在最后。这个观念左右了我数十年的医疗生涯。

脉诊是中医特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有经验的中医根据脉诊,结合听、视、闻可以推测出病人情况的约略,但疾病千变万化,隔了一层肚皮,离开讯问病苦,本事再大也不能视见内脏症结。

御医牵线把脉是假的,了解病情靠的是打通关节,贿赂收买宫女与太监;前面说的医生只把脉不开口是一种变戏法似的手段,微张的目光、竖着的双耳并未闲着,敏锐地收集着各种他要获取的症情资料,老太太急迫地向不开口的医生诉说自己的病痛,他似乎不耐烦地阻止你,其实正中下怀。真正的脉学精微,必依托望、闻、问三诊,复融贯以博识和灵思,才能体现在处方中。




(重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