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绘本中的屎尿屁?

 小新绘本馆 2015-10-31

在“静观育儿”微信后台上,一位妈妈有一段很有趣的留言:

周末跟孩子逛商场,不小心放了个屁,担心被周围人听见,正打算拉着孩子遁形,谁知他非常天真、非常兴奋地喊道:“妈妈,你放了个臭屁,哈哈!”我赶紧拉着孩子走掉,未来半年我都打算不再去那个商场了。哎,我这娃怎么那么喜欢说“臭”呀、“屁”呀、“屎”呀之类的话,怎么说都改不了。

可以想见这位妈妈当时的尴尬。然而,这并非特例。我们常会观察到孩子(3-5岁左右)对屎尿屁特别感兴趣。这个年龄段,同时也是孩子的性萌芽期。细细想,屎尿屁其实是有性意味的。英国著名的儿科医生兼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在他的《妈妈的心灵课》一书中就这样聊到孩子的小便:

在膀胱充满以前,宝宝并不知情,充满后他就会有想要排尿的冲动。起初,这多半是自动反应,可是宝宝逐渐发现,憋一下就有奖赏,因为憋一下再排尿是有快感的。这里发展处的另一种秘密仪式,丰富了小婴儿的生命,让生命值得活下去,也让身体值得住下去。

拉粑粑和尿尿道理是一样的。身体是孩子自己的,“排泄引发的快感”这一秘密也是孩子自己的,这让孩子从中获得愉悦,并体验到随之而来的掌控感、力量感,以及与他人区分的界限感。这样,他们才是他们自己。

细心的父母还会发现,小宝宝在如厕后,会观察自己的排泄物,就好像那是他们的作品——从心理学角度看,的确如此,那是他们通过自己的身体创造的东西,是献给这个世界的一份礼物。等孩子大一点,我们还会发现孩子们会对小伙伴的生殖器发生浓厚的兴趣,男孩子们甚至还会比赛,看谁尿得更远……

说小孩子有性欲,常常会让大人们吓一跳。因为即使对大人而言,“性欲”也是一个被藏到被窝里的一个话题。然而,不管我们敢不敢面对,它就在那里。孩子们在性萌芽期的表现,更多是在认识自己的身体,探索自己的身体,并学习去掌控自己的身体,以此享受待在自己刷身体里的感觉。这是自然而然的发展必经阶段,父母也需淡然处之才好。父母越是禁忌,孩子反倒会越起劲。父母如果不对孩子的探索提供必要的支持、引导,还可能会让孩子的独自探索误入歧途。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孩子们对于“脏话”的特殊情感,其实也挺清晰。

3-5岁阶段的孩子对污言秽语很敏感,因为他们发现这些词汇很有力量,能引起他人的强烈反应。这些话大人看来是不文明的、不雅的,一般孩子说出来,大人都会表现得很反感,会阻止孩子,不让他们说。孩子注意到这一点(自己的话能让大人产生强烈的反应),反而说得越发兴起。

另,我们还注意到,那些越少被父母关注、经常在生活中受挫的孩子或是处于情感饥渴状态的孩子,越爱说“屎尿屁”之类的话,一方面,是出于补偿作用,想以此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是他们更多地感受到了这些“污言秽语”的词语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别的词更有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和宣泄负性情绪。

如果你的孩子也处于这样一个阶段,那么陪他们读一读今天所推荐的这些绘本吧。以屎尿屁为主题的绘本,孩子们很容易就会爱上的。不信,你试试看?

平常心对待屎尿屁

《呀!屁股》

【丹麦】迈普里斯·安徒生 文

【丹麦】叶世邦·杜拉航 图

王 芳 译

屎、尿、屁,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话题,这些在大人的观念里有点羞于启齿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却是非常平常的东西。对于它们,孩子既觉得熟悉,有觉得十分好玩和有趣,要知道,出生没多久的小婴儿,在听到自己不经意间放出的屁声时,都会被逗笑呢。

而与这几样东西密切相关的身体器官——屁股,也是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对象呢,再加上大人遮遮掩掩的态度,更增加了它在孩子心中的神秘感与好奇感:屁股是什么样子的?都有哪些形状?除了可以放屁和大便,屁股还有哪些功能?为什么有的人走路会扭动屁股?动物的屁股有什么特点?……

这本《呀!屁股》,将孩子们脑袋里关于屁股的各种疑问,给出了非常幽默而又科学的答案!

对待孩子敏感的事情,与其三缄其口,不如摊开来面对面地跟孩子谈一谈,正所谓宜疏不宜堵。这是一本用很直白的话语跟孩子聊隐私部位的书,是一本一本正经幽默的科普类绘本,不藏着不掖着,坦白得十分可爱,从屁股的大小、颜色、形状,讲到个人的卫生;从屁股的礼仪讲到屁股的功能,旨在向孩子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屁股真的好重要啊!”让孩子在欢笑中自然地接受屁股,自然地接受与之相关的屎、尿、屁。

另外,《小身体大学问:打嗝放屁及其他小声音》《小身体大学问:我想尿尿》、《大便书》等,都是根据3-12岁孩子的思维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象而趣味地为孩子介绍身体相关的知识的图书,帮助孩子科学了解人们为什么放屁、要尿尿、大便,以及其产生机制,以及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甚至是在人前是否可以打嗝、放屁、尿尿等,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哦。

发现自身的价值

《臭臭》

【日】佐藤伸 著

【日】西村敏雄 绘

郝凝 译

这是日本绘本名家西村敏雄幽默力作,主人公就是“臭臭”,千万别被书名吓跑,因为这是一本颠覆人们对“臭臭”固有认知的绘本。

臭臭从小狗的屁股里出来,“啪叽”掉到了地上。老鼠、蛇等等碰到臭臭都边喊着“好臭啊”,边赶紧逃走了。臭臭并未因为大家的嫌弃而自我放弃,而是伸伸懒腰、踢踢腿,出发去寻找同伴了。这本书与其说写的是臭臭的冒险经历,不如说是臭臭在困境中肯定自我、实现自己价值的过程。

孩子的发展是基于孩子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接纳基础上的,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养就是给予他们积极关注,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尊重被爱的,他们才有可能产生稳定的安全感,形成对自我稳定的认知,不会轻易被外界影响,并力求做到最好的自己。这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爱。

“我的语言也是有力量的”,慎重对待

《放屁的蝴蝶》

【法】埃斯科菲耶 文

【法】贾科莫 绘

李旻谕 译

故事从一只眼神无辜却滑稽透顶的苍蝇开始,它放了一个臭屁,却由此引发了蝴蝶效应——苍蝇的臭屁薰坏了蝴蝶先生,飞走的蝴蝶弹落了小花上的露珠,弹落的露珠吓坏了钻出地面的虫虫,虫虫的惊叫引来了没吃早餐的青蛙……最后的结果是——“地球被枪林弹雨压垮了”。一件小事潜在的严重后果,在一个个荒唐滑稽的连锁反应中被放大到极致。

语言的力量也是如此,或许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却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灵创伤。孩子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巨大的能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正向的、激人向上的、温暖人心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夹带着巨大杀伤力的。

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交往,父母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如此。父母在教给孩子语言的同时,要意识到这一点,要引导孩子更好地掌握这种能力。

父母的教养智慧

《臭毛病》

【英】芭贝·柯尔 著

范晓星 译

一位妈妈说:“我和家里人都很注重孩子的教养,从不在她面前说脏话,但自从上幼儿园,她就变了个样子。动不动就冒出一些不好听的话来,孩子说是跟班上一个调皮的小男生学的,大家都很喜欢他,都想跟他玩。面对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办?”

相信每个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各种招数用尽都没能帮孩子改掉坏习惯。或许,你可以陪孩子看看《臭毛病!》这本书。

这是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插画家芭贝·柯尔的作品,讲的是一个有着好多臭毛病(比如打嗝、放屁和吐吐沫)的小魔怪,只要不随她的意,她就会大喊大叫乱踢乱闹……最糟糕的是,她的同学觉得她这样很酷,都纷纷学她的样子。家长们十分担心。但一次生日会让孩子改变了一起。大人们是如何做的呢?仅仅通过一次游戏。是不是很神奇?

正如一位编辑评论的那样,作者旨在通过这个故事,向父母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大人要有创意的饵,也要懂得教养的智慧,应从孩子的视角去解决成长的问题。 ”

我们在教育孩子收效甚微时,或许就需要考虑,是否方式不得当?是否没有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这,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爱说污言秽语、脏话来说,对于孩子的所有“不当”行为,都应该如此。

具体就孩子爱说“屎尿屁”来说,父母就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并尝试:

发现孩子对屎尿屁感兴趣,可以适当给予孩子性教育了。而若发现孩子讲脏话的行为,不去关注,孩子慢慢就会觉得没有意思了,也就不会再故意去说了。

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将孩子对某个词汇的注意转移到对其他词汇的注意上,如,孩子扔给妈妈一个皮球:“扔给你一个臭皮球。”妈妈可在接住后说:“啊,臭死了臭死了,我把它变成一个大南瓜还给你。”再扔回给孩子,每次都变换一个别的圆形的物品,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抛接球的活动以及寻找别的替代词上,自然,孩子也就不再关注“臭不臭”的问题了。

关注孩子的情绪,将孩子的言行视为了解孩子的一个机会,弄清楚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