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应当如何补?《黄帝内经》解释说,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果为助。说的就是要怎么吃饭,怎么吃肉,怎么吃菜,怎么吃水果,请看曲黎敏,中国生命文化序列:《从字到人.食之渊源》。我们今天要讲的是饮食的“食”。先前我们讲过“饮”,饮基本上就是说人喝水,或者喝酒的意思。那么这个“食”呢?就是吃饭。繁体“食”底下的那个“匕”字代表一个盛饭的锅或者是器具,然后里面装的是食物。从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个字。一个是即将的“即”,一个是已经的“既”。 “即”和“既”与饮食有什么相关呢?看看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字体,你就明白了。 这个“即”字左边也是一个食器,而右边的人跪坐在那里,就代表他将要来吃饭。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有一个成语,叫做若即若离,就是好象要来,又好象要离开,表达的一种复杂的心情。 “即”表达将要来吃饭。而“既”却正好相反,这个“既”是头扭过去了,吃饱了,我要掉头走掉了,所以这个“既”代表已经的意思,这就是这两个即(既)的不同。古人有一句话,说到底都是求安乐的,也没有什么深远难知之事,好象大家一谈到养生就觉得很复杂,中国文化不是这样看的。中国文化认为,养生实际上是很简单的,他说了一句话,叫做“不过寝室之间尔”。就说,不过就是一个吃饭和睡觉的问题,就是养生。所以我在《从头到脚》里曾经说过,比如说第一条就是,一定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才是养生的真正的很根底的东西。 中医一直强调,养生要吃饭而不是吃药,“药补不如食补”其实并不是说,食物与药哪个更好,而是在强调两者“性”的不同。药强调的是偏性,而食强调的是平和之性。 毒药是攻邪的。《黄帝内经》在界定这部分的时候,它提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毒药是用来攻邪的。所以药和食的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所谓“毒”,可不是有毒的意思。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在中医学里,毒药泛指药物。 “毒”字在《说文解字》里面,它说是“草往往而生”,就是说草生得很浓密,所以这个“毒”字是代表很浓密的意思。后来有“毒”,就是很浓厚的这个概念。当身体出现了问题的时候,药是要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得病是怎么回事呢?得病就是说,阴阳的平衡出现了问题,身体里面自有其阴阳。当阴阳出现了问题,出现了偏差的时候,用药的偏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