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应天府书院:天下书院,应天首官(上)

 真友书屋 2015-10-31
 

就我所知,古代的书院以级别而言,似乎应天府书院是层次最高者,因为它是中国古代书院中,唯一一个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


应天府书院最早建立于五代时期的后晋,当时商丘虞城有位叫杨悫的人他在当地办起了“南都学舍”,他想以此来恢复五代十国给教育造成的破坏。杨悫的这个主张受到了归德将军赵直的赞赏。这位赵直就开始出资出力,帮助杨悫建学校。这个南都学舍在建设初期对人才的培养下了较大的功夫,这个学校里培养出最有名的人物就是戚同文。



入口处


戚同文既聪明又刻苦,很受老师杨悫的喜欢,戚同文从小就父母双亡,他寄养在祖母的娘家。可能是童年的这种痛苦经历,让他在学习上极其用功,正因如此,杨悫后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他。杨悫故去后,南都学舍由戚同文接管,继续从事教育事业,而那位赵直先生,也照直地支持戚同文,使得这个学校培养出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有多位都成为了朝中的重臣。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新朝成立的当年,为了招揽人才,就开科考试,南都学舍的学生们也去参加,竟然第一年就考上了8位进士,这使得南都学舍迅速地名扬海内。后来的几年科考,南都学舍也有多位考中进士者,在当时就有“七榜五十六”的赞誉,因此说,商丘地区所办的南都学舍对北宋初年的教育体制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正因为商丘的南都学舍名气越来越大,可以想见来此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规模和建制都不能满足这么多学生的使用。针对这种情况,商丘当地有个叫曹诚的有钱人,他想投资教育,至于到他是想以此挣钱,还是真想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贡献,这一点我没有找到文字依据,只想描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这位曹诚就在原有的南都学舍的旧址上进行扩建。曹诚出资300万,建了150间房屋,同时还建了藏书处,并且给这个学校购买了1500多卷书籍,这应当是这个学校有藏书的最早记载。



门前的停车场


学校建起来之后,曹诚又找到了戚同文的孙子戚舜宾,请他来当这个学校的校长,而曹诚自己则也在这个学校作为管理人员。经过这一番折腾,这个学校的名称就更大了,再加上当年此校有几位毕业生在朝中做官,于是南都学舍的名称让真宗皇帝听到了。不知道什么原因,曹诚把学校办的很红火的时候,他又透过本校原有的校友向皇帝透露信息说,他愿意把这个学校捐给政府。这个请求皇帝听到后很高兴,于是就对曹诚的请求进行了正式的表彰。关于具体表彰的方式,一种是让端明殿学士盛度,把曹诚的这个义举记录进政府档案中;另一种则是请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也就是给这个学校题个匾额。皇帝给这个学校起了个新名字,叫“应天府书院”。这个匾额也有资料说,不是陈尧佐写的,而是出自真宗皇帝的亲笔。究竟如何,我也不清楚,但总之,这个学校改名了。



本以为这是文保牌


为什么要把这个学校改名为“应天府书院”呢?这需要讲讲当时的历史原因。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本是河北涿州人,在后周时,他兼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而这个宋州,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商丘。赵匡胤就是从这个地方起家而夺得天下者,因此河南商丘对宋朝的开国,有着十分重大的纪念意义。到了宋真宗时,他怀念宋太祖赵匡胤起家的往事,认为建立宋朝是应天顺时,因此,就把河南商丘改名为“应天府”。而正在此时,曹诚把自己建的学校捐给了政府,所以宋真宗把这个学校改名为“应天府书院”。


到了大中祥符七年,即公元1014年,应天府的地位又提高了。那个时候,北宋的首都是开封,开封被称为“东京”,而陪都洛阳被称之为“西京”,应天府升格后,就改名为“南京”,于是应天府就成为北宋的三京之一。而那个时候,东京和西京分别有国子监,应天府成为了南京,当然也要建国家级的最高学府,因此过了些年,应天府书院又改为“南京国子监”。正因为如此,应天府书院是古代书院体系中,地位最高的一家。关于这一点,邓洪波先生在《中国书院史》中有如下的说法:“应天府书际是一所典型的官办书院。虽然院舍、藏书由乡人曹诚出资置备,但一经捐出,即成官产,院中教学管理皆由官府接管,皇帝亲令学士、侍郎等高官‘文其记’、‘题其榜’,赐碑赐额,可谓备受殊荣。”


正殿就这么一组


正因为如此,应天府书院就称之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关于这“四大”,在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另外还有“五大”和“三大”之说。先说“四大”,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将白鹿洞、嵩阳、岳麓和应天府,并列为四大书院,然而他还有这样一段话:“宋兴之初,天下四大书院建置之始末如此。此外,则又有西京嵩阳书院,赐额于至道二年,江宁府茅山书院,赐田于天圣二年。嵩阳、茅山后来无闻,独四大书院之名著。”在这里,他说了“四大”之后,又出来一个“茅山”,但他却没说这是“五大”。关于这一点,邓洪波的解释是:“或许此时的四书院,只表示人们对宋初著名书院的泛称而已,本就用不着那么认真。”而南宋的吕大中,则在《宋大事记讲义》里,有了“五书院”之说:“国家肇造之初,为书院者有五,曰嵩阳书院,曰石鼓书院,曰岳麓书院,曰应天府书院,曰白鹿书院。今嵩阳、应天二书院不可考,而石鼓书院淳熙中得潘侯畤而复兴,岳麓书院又得张、朱二先生振之。”



院儿里的绿化做的不错


不管是几书院吧,总之,这里面都提到了“应天府书院”,再加上这个书院的地位,当然也就成为了天下的名院。其实,应天府书院有这么大名气,并不单纯只是因为官方的推举,而更重要者,这个学校有着重要人物的执掌。


能够使应天府书院广出人才者,跟宋代的著名词人晏殊有很大关系。这位晏殊曾经当过应天知府,他觉得只有找名人来做校长,才能让这个学院招揽到人才,于是他就请来了当时的天下名士王洙来当校长。这位王洙果真有本事,很快他就把这个学校搞的“其名声著天下”。这个学校里出了一位著名的学生,那就是范仲淹。范曾在这个学校苦读了五年,后来才取得了那么大的名声。范仲淹服丧期间,晏殊找到了他,请他来应天府书院执教。



大殿的匾额


范仲淹到任后,对这个学校的教学方向进行了改造,他的教育方针可用“明体达用”四个字来概括。范仲淹自己解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范仲淹说“天下危困”,这句话足够胆大,不知道皇帝听到后会如何想,但他说的“经济之才”不是现在的一切向钱看,“经济”二字在这里指的是,能够实干的管理人才,总之,范仲淹要替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学校果真出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张载等等。这等顶尖人才都出自这一个学校,看看人家的校友,真让人叹羡不已。正因为如此,这个应天府书院在宋代的地位,绝对高于今天的清华和北大。其实也不应当这么比,当时的国子监不知道是否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党校,如果是那样的话,应天府书院专门是培养领导干部的机构,不管怎么说,这个书院在北宋就有着如下的评价:“相继登科,而魁甲英雄,仪羽台阁,盖翩翩焉,未见其止。”



范文正公纪念堂


同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吃水不忘挖井人,应天府书院出了这么多人才,最重要者就是有晏殊这位识才之人。对于晏殊的这个功劳,《宋史》中有如下评价:“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晏殊)始”,而应天府书院则同样被《宋史》誉之为“北宋兴学,始于商丘”。


从去年开始,我的寻访计划又继续踏上了征途,但在行进路线上规划得更为缜密,此程的重点是想去看河南的两个书院。北宋四大书院,竟然有两个都在河南省,这当然跟北宋的首都在开封有较大的关系。嵩阳书院和应天府书院虽然都在河南境内,然而这两个地点都不通高铁,乘高铁则只能到郑州,然而这两个书院却在郑州一东一西的位置,无论先去哪一个,都有一段重复的路线要走。查找一番,竟然北京有直达商丘的火车,虽然没有高铁,但坐高铁到郑州,然后再转车折腾。现在正是暑期,不止是天热,因为放暑假,到处游览的学生把火车站里搞得人潮涌动。想一想,放弃了转车的想法,于是买了张直达的卧铺票,趟在铺上看书,想一想也很惬意。但很多事情都是想上去很美,真正住在车里面,车箱的四围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着股市过山车,8个小时不停嘴,可见人们为了追求幸福生活,是何等的用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