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化学比较教学方法研究

 江山携手 2015-10-31
     所谓比较就是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的思维或实践过程。异中求同,可将不同对象用“都”字句来表达;同中求异,则可用含“但”字的转折句来表达。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法的运用,可说是比比皆是。比如上市场购物,善买的人就会连跑几个商店作比较,最后选择一种物美价廉的商品。其实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也常常用到比较法,甚至可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认识,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里,我们谈谈运用比较法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一)比较可温故知新
    在学习中,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比较,可以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知识,又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例如,学习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在反应物状态、反应所需原料和反应条件、采用的装置等方面,可与用氯酸钾制氧气的方法比较,就会发现,制O2的装置适用于加热固体反应物制取气体,而制H2的装置则适用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但不需要加热而制取气体。
    (二)比较可避免混淆
    在学习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你可以列表比较、辨析,在对比中找出其区别的同时,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掌握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把孤零零的概念组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例如,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但是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表示如下。
    (三)比较可深化认识
    在学习中,比较会使你产生疑问,而疑问则使你把认识引向深入。古人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似乎没有疑问的地方,产生了疑问,认识才能有所提高。
    例如,我们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时,往往被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这三对概念弄得模糊不清。如果我们把这三对概念放在一起作个比较,就会条理井然,而且能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从上可知,H2的氧化反应(或被氧化)、CuO的还原反应(或被还原)是指得氧或失氧的变化;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失氧、得氧的反应物;氧化性、还原性是指氧化剂、还原剂所具有的性质。
    (四)比较可萌发创造
    创造性是人们极为向往的才能,那么创造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北京大学化学教授徐光宪说,创造性这个东西有时候就是从比较中得到启发而产生出来的。为说明这一点,简述一个生动的例子:
    19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利用除去空气中的O2、CO2、水蒸气等的方法,取得了纯净的N2,测得其密度是1.25772g/L。又用分解NH3的方法制得氮气,测其密度为1.2508g/L,比从空气得到的每升轻0.064g。0.064g——“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瑞利与同伴拉赛携手攻关,历经两年。
    前后用十多种方法,做了几百次实验,终于解开了疑窦。原来是从空气中制得的氮气里含有一种密度较N2大的气体,经深入研究,从而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氩。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教学,可以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化学教学中利用比较法教学的因素和内容很多,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总结和把握,有意识地利用比较法的优点服务于教学,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比较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逐步养成比较学习的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