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在思考养老产业时,该如何构建宏观分析框架和展望未来投资机会?

 e城邦 2015-11-01


当我们在研究养老产业时,才发现这个产业是个体量非常庞大的综合性产业。大体可分为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金融、养老用品、文化娱乐等领域,而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细分出很多微小行业,比如养老服务中的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养老用品中的保健品、医疗器械;文化娱乐中的旅游等等。

所以我们决定还是把这个前景广阔但纷繁复杂的产业大框架先搭建起来,分析该产业的投资逻辑,梳理出大的投资脉络,让大家对这个产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在以后的连载中我们会挑选养老产业中的几个细分领域为大家庖丁解牛,而今天我们会更多在宏观层面来分析和展望养老产业。


关于老龄化—养老问题日趋严峻


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中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


2、根据联合国人口署数据,从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来看,中国从2015年开始进入老龄化人口快速增长阶段,中国的养老服务业将迎来大发展。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到202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4亿,约占全国人口16%,到2050年该比例将达到28%。从老龄人口比重由7%到14%所花费的时间来看,中国和日本均只花了25 年,而德国花了42年,美国则花了69年。


3、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三大特点


(1)高龄化现象严重:通常将80岁以上人口为高龄老年人口,由于生理机能衰退,高龄老人往往比低领老人患病概率高,且大多已没有劳动能力,生活自理困难,是老龄人口中负担最重的纯粹的被赡养人口。在201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1900万,而这一数据在2050年将达到9100 万。并且从2025年开始,高龄人口将会加速增加。


(2)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往往已进入较高的经济发展阶段。从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来看,中国为2800美元,而按照不变价的GDP核算,日本的数据为15100美元。由于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收入较低,我国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相比发达国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3)空巢老人比例高:对老年人居住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愈加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老人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


关于养老市场——潜力巨大

1、在老龄化加速阶段,政府统筹的养老金压力会率先增加,必然会主动放开和接纳民营资本、商业保险进入养老基础设施和服务相关领域。近两年国务院、各部委就制定发布了养老相关政策十余条,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服务标准化、养老机构改革、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并轨等多方面指导、支持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其中2015年2月25日,民政部、发改委等10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预示着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新的阶段。


2、据相关统计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2030年、2040年分别将达到3.3万亿、8.6万亿、17.5万亿。而从2014年至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增长到106万亿,GDP占比从8%增至33%,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3、同其他消费群体相比,老年群体由于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老年市场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其自身的特征,包括自主消费性强、习惯稳定、追求实用便利等。老年人的这些消费特征也决定了养老用品和服务与其他相比存在着不同之处,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特且稳定的消费市场。


关于养老模式的差异化

1、居家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人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目前在中国该模式化比例相当高。


2、社区养老:老年人居住在家中,由社会来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优点是老年人既能继续留在熟悉的环境中,又能得到适当的生活和精神照顾。适合于子女无暇照顾,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普遍。


3、机构养老:将老年人集中在专门的养老机构中养老的模式。优点是通过集中管理,能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便利,得到专业化的照顾和医疗护理服务;缺点是容易造成老人与子女、亲友间的情感缺失,而且成本较高。该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比重相对发展中国家较高。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一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正逐渐转变,对于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方式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但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和观念的影响,以居家养老为传统,社区养老意识显然没有欧美国家普及,关于父母入住养老院,子女具有很大的道德压力。再加上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养老机构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到位,老年人得不到很好的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服务,导致养老机构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因此,目前中国的养老模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比重高达90%。而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产业发展缓慢,分别占比6%和4%,远低于发达国家(例如,美国和英国机构养老的比例分别为20%和10%)。


关于养老产业几大领域


1、护理服务和护工培训


护理服务和护理服务人员培训既是互为依托的关系又是养老产业链中重要的产业支撑环节。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国外,护工是需求最旺盛的岗位,而医院护理人才大量流失和短缺成为国内护理行业面临的普遍现象。2013年我国失能老人(包括半失能)数量达到4200万,失能老人与护工比在6:1-10:1之间,而养老护理员不到百万,缺口在300万至600万人。2013年全国持证的养老护理员仅5万余人,按照老人与护理员3∶1的合理比例来推算,未来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将高达千万。


而且目前大多数护工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低,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由于护工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和管理混乱,导致护工与病人家属、医院时常发生纠纷,因此进行统一护工培训尤为重要。2006年卫生部要求护理部招的护工必须进行上岗培训,自2010年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国家大力推行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每年4月与11月份举办两次职业鉴定考试,对护工进行职业资格认证,护工上岗之前需取得职业资格证书。2017年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工人员将退出护工队伍。(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上市公司和专业机构成为标准的养老护理服务提供商,我们可以长期跟踪是否有上市公司往这方向转型的趋势)

2、医疗保健

伴随着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逐年上升,对医疗保健行业的需求也处于不断增长状态。参照日本老龄化的经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最快。总体来看,整个医疗保健行业都会受益于老龄化进程加快。老龄人口的医疗保健需求可以分医药(含保健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几大类。我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有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用药已占到总体用药总量的50%以上,而且一般老年人用药市场未来的增长速度会比整个行业的增速高出2%-5%。未来可以预计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等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药物需求会大大增加,相关医药企业也有望受益。例如天士力、康美药业、贵州百灵等。


这里我们想重点强调一下家用医疗器械的现状和未来,所谓的家用医疗器械主要包括生活保健类器械、康复护理类器械和检测器械包括可穿戴检测器械。其中生活保健类产品有按摩椅、足疗器和颈椎腰椎牵引器等;康复护理类产品包括轮椅、拐杖、疗养床和多功能便池等;而在检测器械中,可穿戴式智能产品近年来发展神速,主要有智能远程血压计、血糖仪、心电仪、智能手环等产品,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结合,进行大数据的监测、收集、分析和处理,这大大促进了养老产业中远程医疗的发展。而且家用医疗器械很多都跟老年病以及慢性病相关,比如行走障碍、大小便失禁、腰椎盘突出、高血压、糖尿病等,随着收入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未来医疗保健的重心将会慢慢转变,逐步从治疗到康复保健,最后转变为预防。用于临床治疗以及家庭使用的医疗保健器械和各种特色专科医疗服务需求也将大幅增加,相关公司有望受益,例如鱼跃医疗、乐普医疗、爱尔眼科、桑乐金、蒙发利。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好这个细分领域在未来中国养老产业中的发展。

3、日常消费用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消费将逐渐成为经济重要驱动力,大众消费品仍然有巨大发展空间。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饮食中营养、健康的要求也随之增加,食品饮料中的乳制品和营养补充剂将更直接受益于老龄化的过程。从日本的经验看,老龄化过程中食品支出会发生一定结构性的变化。对乳制品、中老年健康食品、膳食营养补充剂等细分行业的需求会持续增加,专业保健品也有成为老人养生保健热门消费品的趋势,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的数据表明,近几年来我国中老年保健品销售总额约3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我国保健品市场总销售额将高达2万亿元,例如汤臣倍健、东阿阿胶、伊利股份等相关的消费品公司有望受益。


4、文化娱乐:首先,近年来老年人消费能力出现明显提升。截至2014的数据表明,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2亿,2025年将突破3亿。四二一家庭模式的出现,空巢化趋势加剧,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严峻挑战。老年人养老观念随着新时代改变,日渐注重生活品质。“空巢家庭”的现实和传统观念的转变,更增强了老人外出旅游的欲望。老年人消费能力日渐增强,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1.4万亿,预计到2030年达到13万亿,老年人消费能力可见一斑。2014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总额约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12%我们假定未来该比例保持不变,2030年中国老年旅游消费市场可以达到1.6万亿元。其次,和过去老人将收入主要进行储蓄或补贴子女不同,未来随着房地产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购房/婚嫁等观念的转变,老年人消费意愿将提升,老年人会更多关注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渐拿出更多积蓄,用于其旅游、文娱等消费。可以推测,与老年人休闲娱乐相关的旅游、休闲等服务业有望从中受益。而且以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文化娱乐上的开支将超过消费开支的平均增长。文化娱乐支出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文化娱乐服务,二是文化娱乐用品。通过中日数据对比,发现两国的表现非常相似,无论是文化娱乐用品开支还是服务开支均快速增长,而且服务开支的增长快于用品。以最近一两年兴起的邮轮行业为例,中国乘坐邮轮平均年龄为48岁,乘坐邮轮出境游非常适合老年人的需求,性价比也相对较高。与老年文化娱乐行业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渤海轮渡、世纪游轮、宋城演艺等。


5、养老金融:截止2013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资产GDP占比为5%,企业年金占比为1.1%,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养老资产严重不足。同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低以及保障水平不够充分,为商业保险领域发展留下较大发展空间。近几年来,国家对养老保险行业相关的扶持和指引政策相继出台,将成为商业养老保险领域的催化剂。对于老龄人口来说,收入的来源是储蓄资金、养老金和资产收益。老龄人口对于资产管理需求高于非老龄人口,其持有资产管理产品的比例也高于非老龄人口。从资产配置上来说,中国老年人在目前风险资产上配置较少,资产主要集中在储蓄存款上,伴随着中老年人理财意识的进步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老年人的资产管理需求会进一步上升。我国的寿险与资产管理市场仍具有比较大的空间。(补充说明:虽然未来养老金融在我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相关标的体量都较大,发展已经基本到达平稳期和成熟期。而且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也不并符合我们长期推崇的挖掘“小而美”的成长性公司这一理念,故在此不做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和关注目标)


6、养老地产:中国的养老地产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参与者正在尝试多种商业模式,在各路资本疯狂涌进的背景下,养老地产的运营、盈利模式却尚未找到合适出口。尽管市场里已出现学院式、会员制、社区物业、保姆式等繁多的养老地产内容,但仍然难以找到服务与盈利间的支点。无论是会员制、出售为主,还是租售并举的方式,都显得后劲不足,现金流、后续服务等成为困扰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的核心议题。养老地产的前景虽然诱人,但要从中获利并非易事。从实践来看,养老地产不是一个高收益、高回报的行业,反而蕴藏着巨大的风险,这与市场的预期大相径庭。目前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产业非常艰难,前期固定资产的投入大,运营时间长,而由人力成本、能源费用、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等构成的运营成本高,再加上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打开,入住率低和入住者支付能力有限,民营养老机构面临的运营压力非常大,行业盈利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民办养老机构的空置率高达25%;只有9%的机构实现盈利,持平和长期亏损的分别为50%和40%。而在美国,住宅租金回报为7%,协助居住回报为8%,而护理回报高达11.5%。虽然现阶段的养老产业似乎已经开始逐步从传统的养老地产过渡到一系列新的商业模式,但不可否认的是,最核心的资源仍然是护理服务资源和医疗服务资源,或许谁都能讲一个互联网养老的故事,关键是识别其是否有较强的竞争壁垒和核心优势资源。目前一些开发商将养老地产当成普通房地产项目来做,这是严重的误区,养老地产核心价值应该体现在服务和运营管理。开发商若真想做养老地产,首先应该了解养老服务理念,培训相关人员,建立能够支撑硬件机构的服务体系。商业养老是系统工程,除了养老社区外,还需要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紧急救援等内容。其中最关键的是医疗护理服务,相关机构通过对14608人调查显示,理想养老地产应具有的服务选择中,74.4%的人认为,医疗护理服务是未来养老地产能够持续生存的关键所在,56.4%人选择物业服务注重老年人需求,无障碍设施便捷,交通便利,价格适中分别占据55.0%、51.9%、49.0%。养老地产是产业支撑,养老服务是核心,医疗保障是竞争力,养老地产要想寻找突破口并在未来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配套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医疗服务,这有可能是未来进入养老地产的壁垒门槛。(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未来养老地产的发展在中国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不要急于投资某些概念型标的和纯房地产公司,而是应该长期跟踪关注哪些企业在未来拥有养老地产的核心竞争力和完善的盈利模式)


综上所述,我们看好整个养老产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但是如果想在这个产业的投资中获得超额收益,那我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大产业下面的几个未来有可能获得爆发性增长且有完善的盈利模式的细分行业或公司。这需要我们长期的跟踪和发掘,后续我们会根据研究进展发布养老产业相关细分行业或公司的报告。(雪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联合国、日本统计局、wind


THE END

蜗牛故事老龄事业俱乐部(LOS.)旗下成员
蜗牛资本@专注老龄事业投资并购的精品投行
蜗牛学院@在线免费学习社群
蜗牛智酷@老龄事业数据研究机构

微信:yanglao737 微博:蜗牛故事养老投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