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中的文化适宜性问题”系列文章 文化是民族之魂,文化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柱,但凡涉及教育的问题,是不可能脱离文化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我国的学前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是不用争辩的。 那么,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华夏文明,起源神农时代以前,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精神,是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总体,是中华文明的软实力,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乃至教育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由儒家、庄子、墨子、老子等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构成的一个和谐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先前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再后衍生出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中国特有的古文、古诗词、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历法、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与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每个中国人之间的关系就如同水与鱼之间的关系一般,虽然鱼离不开水,但是“鱼是最后一个知道水的存在”。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多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富含哲理,辩证求和,追求神似,讲究意境,无人能运用简洁的语言和文字概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也许可以用28个中国字勉强为之:禅释因果,儒教人和,易懂规律,道得众合,兵出运筹,医利身心,史能明志。 构成中华文化的诸多学说各有所长,相辅相成。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术只是众多门派中的一个学术门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和验证过程,更能反映具有五千年的历史古国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儒家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以及“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准则都源自于中华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人文、文化和历史基础,迄今依然深深地影响中华广袤土地上的每一个中国人。 儒家学术的核心思想是“仁”。 从词义讲,“仁”指的是二个人(“仁”=“人”+“二”),可以理解为二人相处之道。在易经里,“一”代表道,“二”即两条道,(即天道与地道),人在生命的道路上必须不断的遵循天道、地道,如此能修成“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孔子主张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他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孔子所谓的“仁”,不是个人处世的“匹夫之仁”或“小恩小惠之仁”,而是治理有方、为民造福的“大仁大义”;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告诫人们,为人要克制私欲,遵循天理,方可达到“仁”的境界。 中庸是儒家哲学的基础、道德准则和处世的智慧,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孔子所谓的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而主张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即从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 从历史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合于治世的、稳定社会的思想和理论。儒家学说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仁者无敌,因此,它是一种维稳型、秩序型的、中和型的和进取型的文化,有益于社会稳步发展,有益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益于世界的和合万邦。 而今,我国进入了文化复兴的发展时期,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具有时代意义的经典部分,会对崛起中的中国的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优秀的、精华的部分,也有其拙劣的、糟粕的部分。对所谓的优秀、精华或者拙劣、糟粕的评判是一种价值判断,因此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是与评判者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的,是与该文化所处的情景紧密关联的。 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精华部分?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拙劣部分、糟粕部分?从不同的视角或维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有不一样的答案,不同的评判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会有不一样的答案。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非此即彼”的“二分法”绝然地区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两个并不一定存在的对立面,本身就是不可能的。 下面,笔者所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指笔者认定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精华的部分,认定的依据是对当今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的时代价值,即当今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人所共识的最核心和最基本的价值: (1)天之道、人之道,尊重生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自然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原本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待天道、人道的态度,因为只有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才能铸牢人的精神支柱,才能落实核心价值。这是中国文化非常深度的一种觉醒。 深度的觉醒就是人性的发挥,是对人的存在的价值的认识。中华文化早就有这样一种认识,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十分重视生命,这就是所谓的“人命关天”,儒家学说中的“仁”,本意就出于尊重生命。 (2)重民本、求大同,重义轻利 孔子所谓的大同,是指人的道德素质高,其深层意思是人人无心作恶,安居乐业,没有战争,这叫善的大同。用现在的话做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大同与以民为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陈述的富强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敬业的、诚信的和友善的社会和公民道德是一致的。 (3)崇仁义、讲仁爱,恪守诚信 儒家文化认定,人性是善的,人性里本来就包含着“仁”,包含着对人的爱心。孔子提出,应该把人当“人”看,统治者应当把劳动者当“人”来爱护。用现在的话做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诚即天道”、“人言为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是同一意义的。 (4)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道德、讲人格,修身养性”讲的是类似的公民道德规范。 (5)讲中庸、尚和合,辩证统一 儒学讲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要义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通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成为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人。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崇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 当今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与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进行对接或进行转换,或通过它们得以承载,换言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人正在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并不能用孰是孰非、谁优谁劣加以判断。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丢弃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任何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价值,是与文化最为紧密地关联在一起的,而非具有普世性的,一些所谓的“教育理念”,包括“学前教育的理念”,必须与文化绑定,而非可以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应该主要绑定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来自西方的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环境、条件和人都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例如,中国人的劳动生产方式主要起源于农耕,而西方人的劳动生产方式主要起源于狩猎、游牧;中国人的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乡里关系,而西方人社会生产关系主要是城邦关系;中国人的聚居地缘结构主要是四季分明的内陆,而西方人的聚居地缘结构主要是长年温湿的海边;中国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主要是定居,而西方人的居住生活方式主要是迁徙…… 由是,中国人的人性假设起点主要是性善的,而西方人的人性假设起点主要是性恶的;中国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是义利的,而西方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主要是利义的;中国人的社会行为趋向主要是“和而不同”的,而西方人的社会行为趋向主要是“不同而求和”的…… 由于这些不同,由此演绎而来的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就必然会有诸多的不同,例如:基于中国文化的我国学前教育价值的取向应该是讲究道德、讲究规矩的,而西方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是强调自主、自我,强调自律的;中国学前教育价值的取向应该是讲究集体利益的、讲究“顾及他人,为别人着想”,而西方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强调“我就是我”、“我的事情我做主”,强调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强调个性张扬;中国学前教育价值的取向应该是“和”、“合”,“求大同,存小异”,而西方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则会强调竞争,强调“独占鳌头”、“我最行、我最棒”,强调“与众不同”,…… 不顾及文化,教育就会失去根本价值;用异文化的视角审视、评判自己文化中的教育,就会异化本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西方在殖民东方、侵略中国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如若我们自己把这些偏见用来崇奉西方文化,鄙视自己的文化,那就如同北齐年代出现的荒唐事:“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