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心理学》(3)

 心住至善 2015-11-01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4)

 

●人际沟通第一定律

  

A.第一沟通定律——平衡-守恒律

 

 自卑—敌意,这是人类心理平衡运动的普遍规律。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人际沟通第一定律: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自尊心受到伤害时(自卑)总是力图以抗拒心理(敌意)来求得补偿。这是人类对人格尊严自我保护,实现心理平衡的本能反应。如果我们用一个数学模型来表述,则人类的心理运动具有与物理运动相似的规律,其“瞬时值”可用类似牛顿第一定律的动量守恒方程表述:

 

 P=MV=IQ·EQ·V=C(平衡-守恒律)

 

 式中,IQ是智商,EQ是情商,V是欲望。M=IQ·EQ相当于物理定律中的质量,V相当于速度。读者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人格动量与牛顿力学中的动量是有区别的。牛顿力学中质量“M是不可微的自在质量,故一旦某个自在物受到外力冲击,它就只能以加速度来作失去平衡后的新平衡运动。

 

 人格动量中的“M”则不同,它代表人类的身心质量,由智慧和道德集合而成,是两者的积函数:M=IQ·EQ。这是生命物质特有的“自为”质量,是一个可微函数。故一旦某人的人格尊严受到冲击,他就会以改变“情绪”的方法,来维持失去平衡后的新平衡运动。

 

 研究证明,生物世界的这种守恒需求受平衡律支配。它们会在“自为”动机作用下,以改变原有观念、情绪和行为属性的方式,来确保自己的平衡不遭破坏。因此,一旦一个人的自尊受损,其第一个心理反应,就是以“敌意”来补偿失去的人格动量。这是人性动力学系统为实现自我平衡的需要,故心理学中的动力学定律,不像物理学以“加速度”来建立守恒方程,而是以“属性变易”方式来建立心理平衡模型。《易经》中的八卦就是描述这种平衡状态的逻辑模型。

 

 “自卑-敌意”是人类的心理运动的普遍规律,犹如手被烫后立即缩回那样敏感。我门称此种规律为人际沟通第一定律。

 

 

B.敌意表达形态——公开、隐秘、伪装和压抑的敌意

 

 C.铭记第一定律——从日用而不知到理性应用

 

人际沟通“平衡-守恒”律是一个“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常识。在没有把它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按找自己固有的综合人格在不自觉地应用着,苦于大家都没有意识到“敌意”对自己的婚姻、事业和同事关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人格学能告知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敌意形态。

 

 在我们这个人口稠密、交往频繁的世界里.人际间不可能不发生碰撞。在碰撞中就会出现动量亏损。“自卑—敌意”是人类心理平衡需求的本能反应,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敌意的制造者,同时又是敌意的接受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就没有理由不宽容对自己有敌意的人,也没有理由找不到化解敌意的方法。

 

 管埋者只要真正理解了人际沟通第一定律,就能勇敢地面对管理对象,包括你自身的敌意情绪;你就能以宽容的心态化解敌意、克服沟通障碍。平衡-守恒律的对应情绪如下:

  

 

环境属性

舒适气氛

紧张气氛

压力气氛

超压力气氛

心理属性

自信情绪

自尊情绪

自卑情绪

挫折情绪

 

自信、自尊、自卑、挫折四类情绪产生的原因虽然相同,但表达方式却因人而异。有的人即使表达自尊情绪,也会让人很难接纳。而有的人表达自尊时却能让人觉得此人很可爱。同样的自尊表达,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呢?这就是人格的力量。周易人格理论会告诉你在“自信、自尊、自卑、挫折”情势下的情绪改善方法。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5)

 

人际沟通第二定律

 

  美国一位企业家曾以“用赞美结束你的惩罚”的箴言,总结他一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经验,这是千真万确的好经验,也是笔者所总结人际沟通第二定律的核心思想。

 

 A.第二沟通定律——敌意化解律

 

 当沟通对象的自尊受挫时,只要提升对方的自尊心,敌意就能得到化解,人际沟通就会变得和谐。这是人际沟通第二定律所要表述的内容。第二定律的动力学原理与牛顿动力学第二定律很相似,其数学模型为:

 

这个公式的意思是,当沟通对象的自尊受到伤害、产生自卑时,只要给对方一个提升力F,使他受伤害的自尊——人格动量P——获得一个增量dmv;他的敌意情绪即能得到化解。

 

 由于人的身心质量M是可微的,因此,这个增量根据不同情况,可以从mdv增加,即满足其欲望(dv)入手;也可以从vdm增加,即从提升身心质量入手。如果一个组织能不断地应用这个动力学定律,则就会随着时间的积累,能获得一个稳定的动量增量:

 

 

 

 

 倘若导向得当,组织中的每一个人,不仅欲望V得到满足,身心质量M亦将会得到提升和改善,整个团体将导向文明成熟。“用赞美来结束你的惩罚”这个命题,实际上就是要求领导人主动给被惩罚者一个动量增量,弥补因受惩罚引起的动量亏损,使属下获得一个动量“平衡-守恒”的补偿要求。这样,对方就不会以敌意情绪进行自我补偿了。

 

 B.第二定律应用——低姿态、高层次屈尊

 

 我们每一个人.生来就存在优越感(自尊)竞争心理.人人都有人格动量平衡-守恒需求。因此,当人际间出现敌意情势的时候,通常总是用改变别人或改变环境的方法来处理。

 

如果每一个人都这么想那就糟了,敌意的情势不仅不能减轻,反而会越来越恶化。好在人类的人性动机中还存在求同欲,都有希望被人接纳的属性。这种人性的光明面在理性支配下会极力想发挥。

 

 既然人人都有优越感(自尊)竟争心理.人人都有人格动量平衡-守恒需求,那么,总得有一个人先开始主动降低自尊,给对方以满足,只有这样,敌意的情势才能得到缓解。总裁用赞美之词主动给下属表扬,这是企业主管给员工予精神满足。当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时.懂得了相互尊重,就可避免敌意产生。由于引起自卑的原因很多,它可能来自于根本与你无关的其他方面,当你跟一个已经极度自卑的人沟通时,就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冤枉气,此时千万不要指望那个自卑的人首先改善敌意,而是要从你自己开始,以低姿态高层次的屈尊行动,给自卑者一个提升自信的力量。

 

 

C.人格魅力训练——恰如其分、言而有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对第二定律的应用如何,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是智慧理性的体现,更重要的是道德理性的体现。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在于天天对属下应用第二定律,而在于他本人的人格是否有魅力。而且,这种魅力不在于专业知识多么渊博,而在于他的人格属性是否与地位职权和环境文化(背景道场)相匹配,也在于他对沟通对象的赞美之词是否恰如其分、言而有信。

 

仔细考察众多颇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他们在应用第二定律时肯定会严格遵循如下两个基本原则:

 

 首先,一定能充分把握好发射一种很均衡的人格信息。说话做事、行为举止绝对不会出“格”;确保自己的行为与地位职权和环境文化(背景道场)互为平衡。因此,人格力来自于所发射的行为、情绪、观念信息是否与地位职权和环境文化匹配。也就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与其地位职权、环境文化处于自然平衡时,他的人格才会有魅力。匹配的平衡属性一定是令沟通对象感觉很舒适的信息。

 

 读者可以观察一些经过专门“情商”训练的管理者,这些人在人际沟通中也力图发挥自己的魅力。但有时候不分场合和对象,也不管自己的身份和职权,生搬硬套地推销一套自认为很有魅力的人格。结果十分遗憾,其魅力不仅没能得到增强,反而不如训练前那样自然可爱。究其原因,乃是人格行为与地位职权、环境文化不匹配所至。这些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权,也不考虑背景道场的约束,信息接受者对他的人格毫无兴趣。用信息不匹配的人格去应用第二定律,沟通效果就会变得非常糟糕。

 

 其次,一定能充分把握好对人的赞美或批评恰如其分。这些人在给对方发射赞美或批评信息时,总是能保持一种可信赖、可接纳的属性。管理者要达成这一魅力目标,必须将自己的心理素质提升到充满自信、道德高尚的境界。否则,就不会有魅力。没有魅力,就很难被人接纳。不被接纳,就很难应用第二定律。

 

 因此,对于应用第二定律的训练,首先要训练被人接纳能力。被人接纳是任何一个管理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屈尊自信——满怀信心,屈尊不自卑。

 

2.关怀他人——献出真心,忌实用主义。

 

3.尊重对方——避免自尊,不放弃原则。

 

4.公正处事—一均衡价值,不放弃目标。

 

5.推功揽过——敢担责任,但分清是非;

 

6.忘我工作——身体力行,不忘管理责任。

 

 

被人接纳是增强自信的基础。尤其是处于决策地位的高层领导,他们需要建立各种真实的沟通渠道。能否建立这种真实的沟通渠道,是高层领导者能否被群体接纳的主要标志,从而,也是他个人信心和决策的基础。

 

 

被人接纳训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素质训练,没有这种接纳训练,就很难对沟通对象应用第二定律。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6)

●人际沟通第三定律

 

 

自然界因果对应律是普遍规律。在物理科学中被称为牛顿动力学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F=-F’

 

 

A.第三沟通定律——潜能激励律

 

 

物理定律中的这种因果关系在人际沟通中也同样有效。我们称此种因果关系为人际沟通第三定律。其文字表达如下:

 

 

您给别人多少尊重,别人同样会给你回报多少尊重。

 

 

动力学第三定律在有思想意识的心理系统.已不再是简单的物理学层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值关系。人际沟通定律是通过人际互相尊重,以实现激发潜能、创造财富和财富分享的互动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是管理者以全新领导风格创造组织价值的心理学基础。

 

 

实践证明,只要管理者能够恰到好处地拨动人际尊重这根弦,你所领导的组织就能奏出和谐向上之乐章;它将使你与同僚间真诚合作,从而产生一种人性化管理与高增长价值的因果对应关系。

 

 

由于人类的人格动量具有“自为”属性,人们总是希望使自己的人格动量不断得到增益,第三定律正好迎合了人类的这一心理需求。因此,第三定律应用的最终效应不是人格动量守恒,而是人格动量的提升。这种提升相当于第二定律中的人格动量增值,所体现的效果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互动对应关系。

 

下面分别论述一下第三定律在组织中的应用和要求。

 

 

B.激励与约束

 

 

激励是一种驱动力,是推动组织提高效率、创造价值的政策。也是正确处理人际沟通关系的重要软管理之一。激励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使属下“期望得到”;二是使属下“害怕失去”。前者称积极激励,也叫“活驱力”,后者称消极激励.也叫“死驱力”。组织中的激励政策既要符合第三定律中的因果对应律,又要符合组织的价值观。

 

 

这里所说的符合因果对应律,是指群体在共同创造价值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建立一种绩效考核与成果分享对应的激励政策。此种激励政策一定要与组织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不可出现互悖冲突情况。

 

 

约束是一种凝聚力,是对组织有序运行的管理。在组织运行过程中,对各类人员的行为约束十分重要.根据人际沟通第一、第三定律,不恰当的约束将会使属下的动量受损;动量受损就会产生“自卑-敌意”情绪,于是,管理者就必须应用第二定律来加以平衡。其最终结果必须是增强组织凝聚力,而不是相反。所以,约束管理过程是管理者对人际沟通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综合应用。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企业领导人觉得公司的服装应当统一,但他又不舍得公司出钱;于是,他就号召职工自费统一制作服装。这种约束或许靠权力管理可能行得通。但一般状况下可能会失败。因为他的这种约束使职工的动量受损(支付金钱),而没有给予其他方面的补偿。随之产生的是“自卑—敌意”情绪,企业可能因此而受到更大损失。如果这种约束管理变成由企业出钱制作统一服装,则就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约束引发的自卑,已被公司支付金钱的增量得以补偿。此时,即使爱漂亮的女孩子,亦愿意接受公司统—服装这个约束要求.这就是第三定律在约束管理中的对应关系。

 

 

C.赞美与奖励

 

 

管理者一定要认识到.组织中最廉价的成本是“赞美”。一句赞美之词,可能创造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社会财富.没有一个投入比“赞美”更便宜的了。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往往十分吝惜,不舍得做此投资。

 

 

第二定律中所说的那位美国企业家“用赞美来结束对你的惩罚”,这实际上是一种投资。惩罚对方按价值规律可能是公平的。但对方的“自卑-敌意”情绪随之而产生.如果不用“赞美来结束惩罚”,这种敌意就无法消除。敌意的人可能会在工作上找回他的损失.这个损失可能是几万元、几十万元。但如果用赞美给予自尊补偿,其动量就会得到恢复,他可能因受到尊重而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

 

 

赞美是管理者给予属下尊重的投贸,得到的回报是创造更多的财富。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对沟通对象的赞美技巧。但根据第三定律,仅有赞美没有奖励是不行的。当属下因赞美而创造更多价值后,一定要以相应的物质利益回报给财富的创造者。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从精神尊重转化为物质创造的动力学效果。

 

 

创造财富者必须合理分享成果,这是第三定律所确定的铁律,不可违背。否则,组织成员就会停止这种创造。

 

 

D.批评与惩罚

 

 

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肯定会有某些系统或某些人因工作失误或偶然失职而造成功能紊乱。这种功能紊乱称组织的“熵增”现象。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随时控制组织功能紊乱,尽力防止熵增。在组织熵增控制过程中,就会有批评与惩罚的不愉快事情发生,此时,受批评的人肯定会产生“自卑-敌意”情绪。

 

 

如何把握好批评-惩罚与自卑-敌意之间的平衡关系,这就需要管理者具有相当水准把握第三定律的能力。管理者只要切记因果对应律,你就能在实践中做得很好。其主要方法是,除了切忌感情用事、坚持公平正义的处事风格外,如果对自尊受挫的人再应用一下第二定律.则会有更好的效果。

 

 

E.分享成果

 

 

因果对应律不仅只服从组织价值,还必须兼顾符合人性的个人价值。纵观许多成功的管理者,无不将它作为组织成长的秘密武器、得心应手地将两者有机结合。也就是说,在实现组织价值的同时,成功的管理者一定会让所有价值创造者获得分享成果的权利。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果对应关系。有的人一知半解.只知道用第三定律为自己挣钱谋名,不懂得分享成果,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组织失去活力。

 

 

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受因果律支配。其中,分享成果是最重要的环节。掌握好这一环节的因果关系,则就能使组织永葆青春活力、立于不败之地。

 

 

F.人格导向

 

 

第三定律的应用实际上是管理者对属下的人格导向过程。应用第三定律绝对不只是物理学层次的动量守恒;它是一个心理学层次的人格动量增益过程。这一过程能改善人际间的人格不投合性,使人们振奋精神,愉快地投入生活与工作,使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人格动量处于不断增量状态。

 

 

因此,第三定律应用也是对“组织人”进行人格导向——人格动量获得增量的过程,具有很重要的管理价值。

 

 

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必须均衡领导风格,不拘泥于自己固有的性格。否则,很难实现第三定律的应用——人格导向——全员人格动量的增益。

 

 

G.价值观导向

 

人生观的本质就是一种价值观。对人生价值的认知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生物的分水岭。动物行为只受本能支配,人类的人格动量则受思想认知的价值观支配。

 

 

 

价值观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训练获得的一种哲学观,它不受遗传等先天因素制约。易学人格学中所说人性中的“自为”属性,其本质就是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对人生价值的认知有来自三个方面的评价:一是自我评价(P自我);二是组织评价(P组织);三是社会评价(P社会)。这三种价值评价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管理者的任务就是对这三种价值观的整合。人的行为都是自我价值观的表达,如果自我价值观与组织价值、社会价值观发生冲突,则其行为就会变得很糟糕。管理者必须从整合价值观的高度把握管理,才能有卓越的管理价值。这就要求管理者本身首先具有均衡的自我价值。管理者必须是将自我价值、组织价值、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否则,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

 

 

 

H.公正意识培育

 

 

人际沟通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一种人与人关系的处理法则。这种人际关系处理法则由于先进文化的推动,而不断地改变着它的结构。均衡的价值观导向,会引发这种人际关系的结构向追求“公正”的方向演化。

 

 

管理者必须懂得公正意识对于组织成长的重要性。所谓“公正”是一种将物质与精神统一起来思考的概念。它的内涵是在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都必须把握好第三定律。管理“人”不同于管理“物”,也不同于管理无思想的动物。管理者必须从人性动机出发,将“道德”要素注入管理内容,将公平、平等和道德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公正”的管理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7)

●易学对“情商”的整合

 

 

A.情商原理

 

 

公正意识培育是在情商原理指导下进行的。不了解情商原理,不可能出现真正符合人性的公正意识。没有公正意识支撑,第三定律应用就会失败。

 

西方心理学将人的情绪表达特质总结为“情绪智商”(情商),这是一个道德属性很强的人格要素,按照笔者的认识,此要素的学术名应当叫“情绪道德”更为确切。这里我们从易学心理学视角,来分析“情绪道德”的结构原理。

 

“道德”是人类实现“求同”动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的功能是生命体为获得更好求生而管理自己的行为,直接从动物界演化而来。在动物界,同类群居时都有一种自然约定的“仁、信、礼、义”规则约束行为。虽然这种自然规则是一种本能,没有人文概念下的“道德”属性,但也不失为是一种同类之间的交往规范。

 

我们可以将道德属性分为“仁信/礼义”两类极端情况,代号为-EQ/+EQ可用一条“道德线”来表述它的结构

 

这是很重要的道德要素结构原理。道德线的中点“0分界点;+EQ代表礼义型道德,相当于心理学情商理论中的“社交能力;-EQ代表仁信型道德。相当于情商理论中的“移情能力。+EQ显情商,代表与人交往时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行为举止节度;-EQ潜情商,代表与人交往时的信用度和仁慈心。这两类情商是统一的,总称道德。见下图“道德线”。

潜情商以移情方式管理自己的行为。“显情商以社交方式管理自己的行为。这两种方式都会通过口述或身体语言传递与同类“求同”的信息。一个人的礼义行为中如缺少仁信属性,则他的情商就会显得很低劣。反之,仁信精神如果不通过一定的礼义行为表达,则他的情商也会显得很糟糕。因此,只有“显情商”与“潜情商”相伴而行、恰当结合,才是一种优秀的情商。也就是说,才是一种能够被同类接纳的道德。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证明,公正意识必须在“礼义-仁信综合属性支配下才能获得。因此,管理者的道德水准是实现公正价值观的基础。管理者只有在既合理又合情的道德行为支配下,才能培育出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意识。


B.对“情商的整合


在易学心理学中,中国古人将道德要素与欲望要素结合在一起,通称此两要素为“天才”。“道德”是管理自我行为的要素,“欲望”则是一种管理自我情绪的重要要素,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道德”表达优劣。

传统心理学情商理论用“情绪操控”来表述这一属性,其内涵与易学心理学中“欲望”要素的内涵完全吻合。易学将“欲望”与“道德”作为互助要素考虑,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人的“情绪道德”状态。我们将情绪道德称为“深度情商”。


易学心理学对深度情商的分类方法是,将道德线与欲望线正交,形成“二维四极”集合系统,集合后生成四种道德形态,分别是:“老阳型道德”、“少阳型道德”、“少阴型道德”、“老阴型道德”。




其中,所谓“老阳型道德”,是指“显情商”过于刚烈的一类人。此类人在群体中喜好组织协调,善于将激情应用于沟通对象,但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其情绪道德处于“激励型礼义”状态。

 

所谓“少阳型道德”,是指“显情商”也很优秀、属于在群体中善于沟通协调的一类人。此类人喜好将自我感受应用于沟通对象,随时顾及他人的感受,其情绪道德处于“谦恭型礼义”状态。

 

所谓“少阴型道德”,是指“显情商”并不丰富,但很注重仁信的一类人。由于其欲望处于高欲状态,总是力图以自己的激情移情于沟通对象,很少顾及他人感受,其情绪道德处于“木讷型仁信”状态。

 

所谓“老阴型道德”,是指“显情商”并不丰富,但也很注重仁信的一类人。由于其欲望处于低欲状态,善于将自己的感受移情于沟通对象,理解他人的感受,其情绪道德处于“宽厚型仁信”状态。

 

“情绪道德”对人的综合人格影响很大。对于这一要素的评估,往往与背景道场的属性有关。如果将易道学说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命题应用于人格系统,就是指人格中的“天才”以“道场”为法则,其表现形态与“道场”吻合者,会受到主流场拥戴,相悖者,则很可能会被主流场遗弃。

 

这种因“情绪道德”状态不同而出现的拥戴或遗弃,并不代表一个人综合人格的优劣。综合人格是天、地、人“三才”的综合反映,由人格六要素间互助休咎、互补平衡、互动损益状态决定。要了解一个人综合人格优劣,须读懂《易经》。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拙著《周易与人格》和《易学心理学》。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8)

●易学对“智商”的整合

 

 

A.智商原理

 

传统心理学将人的智慧特质总结为“智慧商数”(智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人格要素。在易学心理学中,我们将此人格要素称为“智慧”,其属性可用“聪、明、通、达”四个字表述。“聪”是接收信息能力;“明”是分辨信息能力;“通”是理解信息能力;“达”是处理信息能力。

 

 

聪明能力由人对事情信息的搜集和抉择方式来表达。通达能力由人对事情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来表达。因此,作为描述智慧能力的智商,可分为“聪明”与“通达”两种属性,其代号为“-IQ/+IQ”,可用一条“智慧线”来表述。这是很重要的“智商”结构原理,见下图“智慧线”。

 

 

智慧线中的-IQ与+IQ

 

 

图中的“0”是分界点;+IQ代表通达型智慧;-IQ代表聪明型智慧。我们称+IQ为“显智商”,代表一个人理解与处理信息能力。-IQ为“潜智商”,代表一个人接收与分辨信息能力。这两类智商是统一的,总称“智慧”。

 

 

处于“0”分界点左边的潜智商,它表现在对事情的抉择上;处于“0”分界点右边的显情商,它表现在对事情的处理上。无论是抉择还是处理,它们的属性都会通过人格行为传递给同类。一个人的智慧中如缺少聪明属性,则只能是一种工匠型智慧,对事情决断能力不行。反之,智慧中如缺少通达能力,则只能是一种纸上谈兵,干不了实际事。优秀的智慧不仅有好的接收和分辨信息能力,还应当有好的理解和处理信息能力。

 

 

B.对“智商”的整合

 

在易学心理学中,古人将“智慧”与“观念”两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考虑,统称组成人格的“人才”。其中,观念是具有先天特征的自在要素;而智慧则是管理自在观念的认知要素。人类生活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上,先天性的自在观念将会随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生存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智慧正是直接管理自在观念变化的一个重要要素,它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对“观念”的抉择。因此,对“智商”应从这一广义视角来定义。我们将此复合要素称为“广义智商”。

 

 

广义智商的属性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由先天生成的观念偏好决定;这种偏好分“理想”和“现实”两种极端情况;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而有些人则比较倾向于现实。二是由后天逐步形成的主观精力分配习惯决定;根据各人成长背景和习惯不同,可分为“聪明”和“通达”两种极端情况;有的人习惯于将主要精力倾注于自身的思考和行动,遇到事情首先考虑如何理解和处理它,此类精力支配方式称通达型智慧,也叫内倾型智慧。有的人则习惯于将主要精力倾注于外部世界,遇到事情首先考虑搜集更多信息以分辨事情真伪;此类精力支配方式称聪明型智慧,也叫外倾型智慧。

 

 

可见,智慧与观念是一对互补平衡的复合要素,两者不可分离。传统心理学仅用“智商”来衡量人的智慧能力,显得很不全面。易学心理学将智慧与观念两要素结合起来衡量人格的智慧属性,就能比较准确地反映一个人的智慧特质。

 

 

 

易学心理学中对“广义智商”的分类方法是,将智慧线与观念线正交,形成一个“二维四极”自集系统,集合的结果可生成“四象”,分别称“老阳型智慧”、“少阳型智慧”、“少阴型智慧”和“老阴型智慧”。

 


二维四极“广义智商”自集合情况如下:

 

 

 

广义智商“四象”

 

 

其中,所谓“老阳型智慧”,是指显智商很优秀,观念很理想化的一类人。此类人不计小节,憧憬未来,喜好远景目标,是一个对目标充满信心的理想主义者。这种人对观念的认知偏好于内倾,喜欢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理解和处理较为长远的目标信息方面,其智慧处于“理想-通达”状态,简称“开拓型”智慧。

 

 

所谓“少阳型智慧”,是指显智商很优秀、观念很现实的一类人。此类人着眼局部,对事情的实施细节了如指掌,做事一丝不苟,是一个干实事的现实主义者。这种人对观念的认知也偏好于内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理解和处理较为现实的目标信息方面,其智慧处于“现实-通达”状态,简称“实干型”智慧。

 

 

所谓“少阴型智慧”,是指显智商看上去并不出奇,但很注重搜集和分辨信息的一类人。此类人注重远景,但善于思考,处事谨慎,是一个不轻举妄动的理想主义者。这种人对观念的认知偏好于外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搜集与分辨较为长远的目标信息方面,其智慧处于“理想-聪明”状态,简称“哲学型”智慧。

 

 

所谓“老阴型智慧”,是指“显智商”看上去并不出奇,但很注重从周边搜集和分辨信息的一类人。此类人现实不妄,对形势观察仔细,是一个时机不成熟决不盲动的现实主义者。这种人对观念的认知偏好于外倾,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搜集与分辨较为现实的目标信息方面,其智慧处于“现实-聪明”状态,简称“精明型”智慧。

 

 

在人格六要素中,智慧和观念分别处于复卦的四爻和三爻中枢位置,是调控综合人格的司令部。人类凭借智慧,建立观念,进行思想。这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一种人格要素。智慧本身虽然没有道德属性,但它可以判断与选择自认为较好的道德状态,从而实现管理自己的“观念”、“情绪”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显智商很高、欲望又高的人,常会表现一种“德从智思”的处世态度,利己属性较严重。而一个道德高尚、欲望较低的人,常会表现一种“智从德行”的处世态度,利他属性较强烈。

 

 

在综合人格中,智慧与道德是一对朋比要素,它们交互感应,决定一个人的身心质量。智慧是管理者能否实现“卓越”管理的决定性要素。提高智慧能力的唯一途径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智慧变得既聪明又通达,才能建立起能够准确判断事物优劣的观念,选择合情的道德来管理自我情绪和行为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9)

●易学对“性格”的整合

 

 

A.性格生成原理

 

 

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意思是指人的性格生成之后很难彻底改变。现代心理学针对这一问题作了多方面研究,认为人的性格与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无数心理学案例证明,生成的性格确实很难改变。中国人有一句古语说:“三岁看到老。”也是指性格的固有性。易学心理学对性格的定义是:人类自在动机的表达方式称人的自在“性格”。这一定义指出,性格是一种与身俱来的先天属性,与个别人的遗传和出生时境有关。

 

 

易学将人类的自在动机归纳为求美欲、安全欲、求生欲,并分别以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时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偏好进行描述。故“自在观念”、“自在情绪”和“自在行为”的表达方式,就是构成一个人性格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自在观念表达方面,有的人生来就偏好于理想主义,而有的人则偏好于现实。在自在情绪表达方面,有的人生来就偏好于内向自持,而有的人则偏好于表白。在自在行为表达方面,有的人生来就偏好于竞争,而有的人则偏好于合作。

 

 

 

这样,人类的性格类型就可视为是一个“三维六极”系统的集合群。我们可将行为表达偏好的两极画成一条“行为线”,处于行为线右端的人偏好于竞争,处于左端的人偏好于合作。然后,将情绪表达偏好两极画成一条“情绪线”,与“行为线”正交,处于情绪线上端的人偏好于自持,处于下端的人偏好于表白。

 

 

如果再将观念表达偏好两极画成一条“观念线”,与情绪线和行为线构成的正交面形成垂直关系,则观念线外端的是偏好于理想的性格,内端的则是偏好于现实的性格。见下图。

 

 

 

上图是一个“三维六极”集合系统。其中,行为线和情绪线是二维四极要素的集合。此种集合可生成四种不同基本性格,分别是:由自持与竞争属性集合成的老阳型性格;由表白与竞争属性集合成的少阴型性格;由自持与合作属性集合成的少阳型性格;由表白与合作属性集合成的老阴型性格。四种基本性格的特征如下:

 

 

1.老阳型性格:独断专行,喜好支配别人去干什么,故称控制型人格;

2.少阴型性格:热情表白,喜好告知别人想干什么,故称包容型人格;

3.少阳型性格:冷漠现实,喜好询问别人这是什么,故称理智型人格;

4.老阴型性格:忠信宽厚,喜好征询别人此事咋办,故称支持型人格。

 

 

 

以上四类性格特质是人类天生的最基本处世态度。我们将此四类基本处世态度称为金、火、水、土“四宗”自在性格。“宗”是祖宗遗传的意思,传统易学将此四宗性格特质称“地才”,地才的原本意思是指构成事物的基础部分,这里是指在人格结构中“性格”所处的地位。这就是易学心理学对人类性格生成原理的归纳演绎方法和结论。

 

 

 

B.对性格的整合

 

 

如果在上面所说的四宗性格基础上,再把人的“观念两极”与之集合,则就可生成八种不同形态的处世特质,这是人类固有的四宗八族自在性格,也叫自然人格。这里的“宗”与“族”都代表性格具有先天遗传特征。自然人格可用八卦进行表述。八卦不仅可明确列出四宗八族人格的结构状态,而且,还能具体显示出四宗八族人格的属性特征。

 

 

读者需要注意的是,易学对于事物结构模式的处理,采用了一种被称为“直觉思维”的抽象模型来表述。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解决了对罗素“自集”命题如何处理的重要方法论问题。上面那张“性格”生成图就是“三维六极”系统的自集合,其集合群的标准答案就是易学八卦。下面这张图列出了八卦集合群的分布规律。

 

 

 

 

“八族”自然人格的结构和属性是:

 

 

1.乾族:理想型观念-自持型情绪-竞争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理想控制型人格

2.兑族:现实型观念-自持型情绪-竞争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现实控制型人格

3.离族理想型观念-表白型情绪-竞争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理想包容型人格

4.震族:现实型观念-表白型情绪-竞争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现实包容型人格

5.巽族:理想型观念-自持型情绪-合作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理想理智型人格

6.坎族:现实型观念-自持型情绪-合作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现实理智型人格

7.艮族:理想型观念-表白型情绪-合作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理想支持型人格

8.坤族:现实型观念-表白型情绪-合作型行为的集合,也称现实支持型人格

 

 

在基本性格中注入“观念”要素后,人类的自在性格就会潜意识地进行错变演化。此时,自然人就会戴上“面具”,将自然需求错变为可被同类接纳的姿态进行动机表达。这种错变后的自然动机表达方式,称自然人的“内禀人格”。

 

 

因此,通常我们在对人的性格进行鉴别时,一般只观察行为两极与情绪两极的集合状态,而将观念要素放到与智慧要素集合的系统进行考量(见智商原理)。这是易学逻辑中很重要的“三才四象”归纳定格法。

 

 

关于内禀人格错变演化原理,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拙著《周易与人格》和《易学心理学》。这里列出“自然人格”错变成“内禀人格”后的八卦模型及属性:

 

1.理想控制型自在人格乾→ 内禀人格:乾平乾(属性:庚金)

2.现实控制型自在人格兑→ 内禀人格:兑错艮覆震(属性:辛金甲木)

3.理想包容型自在人格离→ 内禀人格:离平离(属性:丁火)

4.现实包容型自在人格震→ 内禀人格:震错巽(属性:丙火乙木)

5.理想理智型自在人格巽→ 内禀人格:巽综兑(属性:癸水)

6.现实理智型自在人格坎→ 内禀人格:坎平坎(属性:壬水)

7.理想支持型自在人格艮→ 内禀人格:艮综震复艮(属性:戊土)

8.现实支持型自在人格坤→ 内禀人格:坤平坤(属性:己土)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性格是一种天生形成的自在之性。如果说性格真能决定命运,那岂不成了“宿命论”,学习心理学就变得毫无意义。易学心理学的结论是:性格只存在特质,不存在孰优孰劣。任何一种性格都有其优点和缺点,问题在于你如何发现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性格的职业和岗位。同时,学习如何根据自己的性格,科学地训练认知人格,使自己的自为动机恰到好处地管理好自己的自在动机。只要能做到以上两点,任何一种性格都可塑造出很优秀的综合人格,并能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你的事业和命运也就会得到增强和改善。

 

 

 





易管理哲学与实践(10)

易学“识人”技术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与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上司、下属、客户或偶尔碰见的陌生人发生交往与沟通,这是人类生命运动的主要方式。这种运动的本质是人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而其运动结果的休咎吉凶,则由人格演化所遵循的平衡律决定。如果在人际沟通中感觉“格格不入”,说明人格处于极度不平衡状态,那就会给人生带来许多麻烦。如果在沟通中感觉“格格相融”,说明人格处于很舒适有利的平衡状态,那就会使人生变得幸福美好。

 

 

人们都希望能找到一种简易明确的方法,来对自己及他人的人格进行把握。这就需要有一种可靠的理论,来指导人们对人格状态及其演化进行认识。所谓人格状态是指人格所表现的“属性”类型;确定人格类型的过程称心理学“定格”技术。一旦人格的类型被确定,则该人的处世特征、事业休咎、命运吉凶就可演绎推断。

 

 

易学的功能就是能按照“自集制”逻辑,对事物的结构进行归纳演绎。将此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系统,就可对人类的人格进行“定格”处理。根据易学公理,还可演绎出各类人格的优缺点和心理趋势,从而告知人们在立身处世中应当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发挥人格优势、纠正人格缺陷。

 

 

CTP“观象定格”技术

 

 

CTP测评技术包括“识人、用人、育人”三个方面内容。在“识人”方面包括人格分类和属性演绎,其中,人格分类有两种技术,一种是对别人定格,用观象评估法;另一种是对自己定格,用问卷评估法。

 

 

对他人观象评估比较容易,只要能掌握若干直觉要领就可进行。对自己问卷评估则比较复杂,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指人类认识自我要比认识他人困难得多;当事者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已作介绍,人的观念、情绪和行为是由自在动机与自为动机交互感应而生;但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究竟怎样才能对人格进行分类和评估,这是唯有用易学公理及其八卦逻辑方可实现的目标。

 

 

其实,对于观象定格,我们只要将人格六要素简略地分为道德(深度情商)、智慧(广义智商)和性格三部分,传统易学称三才,意思是人格由三类才干组成;每一部分又按照集合状态分为四种类型,称四象;然后,再学习一下如何识别三“才”四“象”的技巧,则就能很轻松地按照“自集制”逻辑对人格进行分类。

 

 

下图是人格“三才四象”分类系统,请仔细阅读并掌握它的要领。

 

 

 

 

图中有红圈的三“才”是观象所得状态,将所得到的道德、智慧、性格类型按顺序组合,就可获得64复卦“集合群”中的一种。显然,这是一个老阴型道德,老阳型智慧,少阳型性格的集合,组合后的复卦称“雷风恒”。

 

 

“雷风恒”的下卦“巽”代表内禀人格,是从自在人格“震”错变而来,其结构由“竞争-表白-现实”错变为“合作-自持-理想”。此类性格的人心理存在着竞争与合作、自持与表白、理想与现实方面的结构性矛盾。上卦“震”代表认知人格,由“欠礼型道德-低欲型欲望-通达型智慧”三要素集合,这是一种沉闷内倾、不善沟通的心智。以这种心智来管理充满矛盾的内禀人格,就会生成一种飘忽不定的“振恒”型综合人格,其复卦模型就是“雷风恒”。

 

 

“雷风恒”的卦象是一个具有沉闷内倾心智的人物,乘风而动;外表沉闷、内心矛盾,其观念、情绪和行为均处于颤动不安的“振恒”状态。见下图:

 

 

 

 

 

 

这是一种内禀气质与认知属性很不协调的人格,《易经》断其为:“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意思是恒型人要想通顺无灾难,必须坚守贞德,宜有努力进取之心。此类人格如不加调整,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有所作为;即使从事一般性技术工作,也很难将自己的人格潜能发挥出来,故恒卦的爻辞曰:“九四:田无禽。”意思是他的通达型智慧像庸人打猎,不会有收获。这种人如果陷入自卑情绪区,便会有很强的敌意幻想情结,必须给予感情支援和人格导向。否则,很可能会出现从敌意幻想情绪演化为攻击型报复行为。

 

 

雷风恒是一种亟需进行矫正的人格结构。矫正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心智状态。若将沉闷内倾型属性改造成善于沟通的状态,经一定训练,使认知人格变为“离”,则其综合人格就会升格为〖火风鼎〗。“鼎”型人格能克服“恒”的固有毛病,马上就能收到驱吉避凶、改善命运之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