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根观点(十三):对预习的思考

 江山携手 2015-11-02

目前,我们推进的以“先学后教”为导向,以“以学定教”为原则,以构建“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就是预习的问题。教师们在实践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学案导学”的办法,让学生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导学案”指令,一步一步地解答问题,力求做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由自己解决”。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有这样三个主要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一是预习是放在课前还是课中。有的放在课前,等于把课堂学习的内容放在了课外,人为地延长了学习时间,从效率角度来讲,是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不但如此,还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值得重视:1)初中科目多、内容也多,如果所有学科都安排在课外,学生根本无法对付;2)小学虽然能把预习安排在课外,但是,由于内容一般都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都在在预习的时候把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他们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再学习的愿望,只有等着回答教师提问的欲望,这样的课堂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有的放在课中,操作起来也十分为难,这其中还是一个时间问题,到底给多少时间让学生预习。时间给多了,后面的程序就没有时间进行,让人感觉很不落实;时间给少了,预习可能只是个形式,学生只是在忙碌着找答案,根本没有系统的分析和深刻地思考。

二是对预习的要求应该如何定位。我认为,它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如何设计预习提示;2)如何确定预习目标。这两个问题,看起来好象都没有问题,但事实上,预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根源就在于我们还没有真正把这两个问题搞明白。现在普遍的作法是:教师将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成导学案,学生的预习就变成了做导学案上的题目,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答案,如果说学生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那些教师提出的他们还没找到答案的问题。这种作法本质上仍然是过去的那种接受式学习方式,忽视了“预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预习”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具体体验学习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我们所给出的预习提示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预设一些问题点拨,同时,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拓展。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就是预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可以在预习之后安排适当的“自查检测”,作为对预习目标的一种导向。

三是预习之后如何确定后续教学目标。“以学定教”要求我们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来确定预习后的教学设计,如果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达成的目标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接近,那么,后续的教学就应该侧重于拓展和加深,相反,就应该侧重于引导和帮助。现在的情况是,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根本没有“以学定教”的思想,整个过程仍然是按照自己的预设在进行,具体地讲就是把导学案上面的问题展示一遍就算完事,至于学生是否已经懂了,是否还在其它的问题,教师们很少去管。预习后必须要有的一个环节是“质疑”,至于质疑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需要教师灵活处理,这个环节最能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技能。在我看来,后续的教学过程应该将学生们的“问题”和整体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很大的成份是“生成”的(其实教师的经验丰富以后,可能大多数问题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所不同的是,这些问题是从学生口中说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