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ldjsld 2015-11-02
茫茫宇宙,星空浩瀚。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无数先行者扪心自问:在这个无边的世界中,哪里还有其他生命?人类文明难道是唯一_的?就人的智慧本质而言,在逻辑上很难推出人是唯一的这个结论,从感情上也不甘心承认人类生命的孤独。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视野的开阔,人们开始从数学概率上认知其他形式的生命及文明存在的可能。生命是如此美妙,更是如此神奇,人类至今也无法完全了解自身、感知生命。

    而1908年发生在通古斯泰加林的神秘大爆炸,百年来反复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一步之外就是我们未知的世界,也许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正在那里关注着人类,等待人类迈出勇敢的一步。



    在对通古斯大爆炸现场的考察中,人们发现那里的地里含有大量的铝、溴、铯、钻、铅、铁、镱、钠、锌、铱等元素,其含量远远超过了地球任何地区的普通含量。超量的宇宙微粒说明是来自外太空的神秘天体与地球发生了碰撞,很有可能是宇宙中的陨石坠落到了地球。诚然,此后也有学说认为大爆炸是地球自身原因引起的,如地心向地表抛射出高压天然气而引发爆炸等等,但此类学说均是建立在没有找到任何爆炸残留物这一论据之上的,颇有为诠释而诠释之嫌。更重要的是,它们与目击者所看到的天外飞来的火球以及现场勘测的许多事实相违背。

    缺乏陨石残留物使陨石爆炸学说因缺乏证据而无法得到确认。陨石在大气层解体成碎块的学说,也不能圆满解释爆炸的全部现象。直到“二战”爆发前,学者们都一直在辽阔的西伯利亚森林中寻找陨石爆炸的痕迹。“二战” 中广岛原子弹的爆炸,给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带来了震撼和启迪,联系二者的外在相似之处,通古斯问题研究爱好者的心里燃起了一盏希望的明灯。1945年,苏联科幻作家、通古斯爆炸学者卡赞采夫提 了人们最初没想到、也没敢想的地外文明的推论,即1908年在通古斯发生爆炸的是来自外星的星际飞船。这个理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遭到了学者们的讥笑和讽刺。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学者们反对这个推论的理由仅仅是:这么先进的文明,它们的飞船不可能失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为这个假设提供支持,地外文明来访一说并非空穴来风。



    首先,大量现象和事实表明这次大爆炸有明显的核爆炸痕迹。可是在20世纪初,人类还没有能力制造核弹。

    人们在多次考察中记录下了爆炸现场的许多异常现象。比如,在现场对爆炸当时的树木进行核辐射测定时没有发现超标,幸存下来的树木在最初的30年里生长缓慢,但是从1938年起它们的生长速度惊人,因此树木的年轮呈放射状扩展。而在爆炸后生长出的树木中,测到超出标准的辐射量。

    爆炸中心的树木虽然只剩下光秃秃的烧焦的树干,但是它们却依然扎根在地上,形成了所谓的“电线杆林”,并且四周的树林被折断,呈放射状倒伏在地面。这种情形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爆炸中心的建筑依然屹立,四周建筑全部倒塌的情形非常相似。

    在爆炸现场找到了大量直径只有1微米左右的焦状物质的小球,这样的小球在核爆炸后常见。

    动植物因爆炸引起变异,这也是遭受核辐射的特征之一。



    1965年,英国《自然》杂志刊登了著名的美国学者、诺贝尔奖得主威尔罗德·弗兰克·利比的文章。他对采伐白爆炸区的树木的放射性碳元素按每年的生长厚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1909年的部分放射性碳含量升高。在此基础上,他得出了发生在1908年的通古斯爆炸可能是核爆炸的结论。

    其次,研究表明这个发生不幸的不明天外来客在爆炸前的最后一段时间里,曾几次改变过飞行轨道和速度,对于自然天体来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现场勘测和目击者的证言是研究爆炸的最重要依据。700余位目击者的上千份证词,表明该物体曾向不同的方向飞行。而历经几十年的空地联合勘测所绘制出的被损林木分布图也表明,只有这个爆炸物在坠落前瞬间曾几次改变过自己的飞行方向,其爆炸所损坏的森林才会在地表像这样分布。换句话说,这个神秘的飞行物明显曾经被操纵着在空中完成了一系列迂回动作。

    此外,曾有目击者在事发期间看到过不明飞行物,“它被银色的光线包围着,就像裹了一层水银”。当地人在当时还发现他们四周物体的颜色有了变化且死一般寂静。这些现象都被物理学家认为是时空扭转时的特征。

    正如执著的学者们百年如一日地徘徊在通古斯,坚信外星飞船爆炸理论的爱好者们也从不言放弃,每年都有自发的考察队前往通古斯,每一次出发时都满怀着发现的希望。

    星际核动力飞船爆炸一说提出之初,就引起了苏联科学院院士佐洛托夫和苏联航天业之父谢尔盖·科洛廖夫的极大兴趣。后者甚至于1960年亲自组织了一次为期两个月的科学考察,考察队配备了几架装有探测仪器的直升机,在通古斯进行地空联合式搜寻,希望找到外星飞船残骸并进行研究,取其之长补己所短。但是,人们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他们所期望的结果。



    1976年,在离爆炸中心几千千米处,在当年不明物体途经的科米自治州的瓦什卡河岸上,两个在河边钓鱼的工人发现一块不寻常的金属:当它不小心撞到石头时,它发出了一串火花。这块重1.5千克的银色金属被切成三块,分别送往不同的实验室。检验结这块罕见的合金里67%为铈,10%为镧。镧这种稀有金属一般都以与同类金属合金的形式存在,很难将其剥离出来,而在这块合金里它却是与其他所有镧类金属分离的,人类现有的技术还无法做到这点。此外,还有8%的铌和15%的纯铁。实验室检验结果;使聚集当今地球最先进的技术,也无法用地球上的这些稀有金属制成这样的合金。“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了金属块的原始形状后得出结论,它是一个直径为1.2米的圆环、圆柱体或球体的一部分。专家们得出的结论是,要制造这么大尺寸的零件,加工设备必须达到上万个大气压,而这种设备在地球上根本就不存在。”奇异现象研究委员会成员法明科在1985年1月27日的《社会主义工业报》上这样解释。这块金属还有一个非同一般的磁场特性,那就是其磁力在不同方位可相差15倍。因此专家推测这种磁力是外星飞船的能源,“不能排除一种可能,即这种磁场是作为外星飞船能源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库房’. . 而全部由地球上稀有元素组成的陨石即使在理论上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通古斯爆炸现场,这些地球稀有金属的含量是地球上任何地方的600倍。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能确定这块合金究竟是用什么方式合成的,其用途是什么。

    196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天文学家、人造地球卫星专家乔-比格利亚发现了10个飞行轨道很奇怪的地球卫星。在太空中这本来是很普通的现象,但是在研究了这些小卫星的运行轨道后,比格利亚发现它们在1955年12月18日曾经是一个天体的组成部分。而正是在这天,天文学家刚好记录下了空中的强烈闪光。苏联学者谢尔盖·波日奇提出自己的论点,认为这天在绕地轨道上一个外行星的星际飞船发生了爆炸。新论点一经提出便引出了新问题:要是我们用肉眼都能在晴朗的天空中看到人造地球卫星,那么在955年之前难道就没有人在望远镜里发现过这个奇怪的天体吗?其实,对地球的这些近轨卫星的观察是更晚些时候的事,因为人类在957年才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卡赞采夫认为,没有人发现这个爆炸的飞船是因为它完全可能来自更高的另一个轨道,如果这个神秘的天体是星际飞船的话,那它应该是黑色的,这样的话从地球上只能看见爆炸后的碎片,即不是黑色的另一面。卡赞采夫更大胆地提出,1908年在通古斯发生爆炸的其实不是星际飞船本身,而是它的降落舱。空的飞船停在绕地轨道上等待自己的乘员返回,这一等就是47年,最后飞船失去高度,自动系统启动引爆了飞船。我们甚至要以设想,飞船的操纵程序被设置为一旦它坠落在有生命的星球就会造成巨大的灾难,所以根本不允许它坠落到地表。而降落舱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呢?是因为来自另一个人类根本就无法想象的世界的生命体未能适应地球大气层的驾驶方式吗?这些碎片中最大的一块长度有几十米,它们至今还受地球引力控制做绕地圆周运动。也许,100年前另一世界的生命体对地球的那次考察,发回给自己文明的信息正穿越时空:太阳系发现人类生命文明。



    1983年,苏联UFO研究之父、著名教授齐格尔在对通古斯事件进行了多年的深入研究之后,得出自己的最终结论:在通古斯爆炸的不是外星核动力飞船,而是外星的星际探测器。

    卡赞采夫在自己的外星文明信仰中并不孤独,他的观点受到广泛而高度的关注,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UFO研究热潮。他的追随者甚至认为飞船来自火星,还有人认为通古斯事件实际是来白遥远外太空的激光。

    遗憾的是,外星文明造访地球理论提出已经有62年了,得到无数热衷于这个理论的学者、专家、UFO爱好者的支持,也存在用自然天体爆炸无法解释的证据,但这个理论仍然没有确立自己对通古斯大爆炸事件的绝对诠释地位。通古斯大爆炸的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包括事发现场,全部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但是我们就是找不到最合理的解释。曾有学者说过,能到达地球的其他宇宙文明一定会比人类文明先进许多。在人类对地外文明的关注史上,纵然有过多次目击,甚至有过第三类、第四类接触,但是地外文明在人类面前一直“欲露还羞”。是不是人类已有的认知还不足以直面其他文明?也许通古斯大爆炸是地外文明向人类通报自己存在的又一次信号。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通古斯大爆炸的研究中外星文明探访地球的声音越来越小,研究的方向逐渐趋向于各种自然天体坠落或地球自身原因。但是我们坚信,只要通古斯大爆炸唯一的真相没有揭开,我们就不能断然否定地外文明造访地球的推论。世界之大,一切皆有可能。也许有一天,人类能够真正地解放思想,抛弃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挣脱已知世界对自己的束缚。到那时我,们也许必须重新了解自己,认识生命,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就会向人类缓缓开启。



  究竟有没有外星人?这是一个人们常问的问题。然而要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就需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究竟有没有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在太阳系以内肯定是没有的,那么,在太阳系以外呢?一个多世纪以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太阳系以外的行星。

  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

  地外文明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少呢?1961年11月,设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绿岸镇附近的国立射电天文台举行了一次探讨地外智慧生命的学术讨论会。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德雷克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方程,后来称之为“绿岸公式”,这是对探索地外智慧生命作定量分析的第一次尝试。德雷克提出的“绿岸公式”是这样的:N=R×Ne×fp×fl×fi×fe×L公式中,N代表银河系中可检测到的技术文明星球数,它取决于等式右边7个数R、Ne、fp、fl、fi、fe、L的乘积。其中R是每年在银河系中诞生的恒星数,Ne是行星系中“类地”行星的平均数,fp是拥有行星的恒星比数,fl是类地行星中具有生命的行星比数,fe是能够进行星际无线电通信的智能生物比数,L是通信文明的平均寿命。

  公式中各个因子的重要性相同,用粗略估计的最低值代入计算,可得到N=40;用每一项最大可能值计算,则得N=5000万。这就是说,在银河系中的高级技术文明星球的数目至少有40个,最多可达5000万个。

  美国著名科学作家阿西莫夫根据自己的见解,曾提出与绿岸公式类似的公式,估计出银河系大约存在53万个文明星球,即银河系中每100万颗恒星中,平均可能有18个高技术文明世界。

  过去十几年来,人们差不多研究了100光年以内的所有恒星,在1000多颗恒星的周围发现了约100多颗行星。如果这个接近10%的比例具有代表性,那么我们可以大致估算出,银河系的2000多亿颗恒星中可能有200亿颗拥有自己的行星系统,完全有理由猜想其中存在与地球非常相像的星球。

  生命可能存在地——类地行星

  我们知道,生命不可能在恒星上存在,高级生命只能在行星上存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可分为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由于类木行星主要由氢、氦、冰、氨、甲烷等物质组成,不适合生命生存。科学家认为,只有在与地球大小相当的行星上才有高级生命存在的条件。人类已经对太阳系内的两颗类地行星(金星、火星)进行了广泛考察,遗憾的是,金星太热了,而火星又太冷了。也许金星和火星都曾经有生命存在,但严酷的气候条件和极端的温度使生命存在的证据无法保留下来。所以,人类把目光投向太阳系外的类地行星。类地行星要具有固态的表面,要有大气和水圈,这样,才可能会有类似地球上的生命。这种生命应该按照生物起源的规律进行演变;从低级到高级,从高级到文明,从文明到科技文明,文明社会再发展到科技社会。只有对方有了科技的文明,地球上的人类才有可能与对方取得联系。现在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已100多颗,但是没有一个是类地行星,毫不例外的都是巨大的类木行星,基本上因其四周多为氦气和氢气而不适宜生命生存。

  如何去寻找地球的伴侣?

  寻找遥远的行星的最大难题,就是人们看不见它们。原因是行星自身不发光,而只能反射恒星的光芒。如果把恒星比喻为一台功率强大的探照灯,那么行星就只是站在探照灯边缘的一只小小萤火虫。那么,怎样才能“看见”太阳系外的行星呢?

  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望远镜对准恒星后在附近寻找行星的像。不幸的是行星总比恒星暗很多,而且两者间的角距离又是如此的小,因此此方法现在无法奏效。

  目前最常用于寻找太阳系外行星的方法是所谓“多普勒摆动”。我们通常说“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绕恒星公转”,实际上应该是恒星-行星的双星系统绕它们共同的质心公转。只是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两者的共同质心离恒星非常近而离行星很远,因此马马虎虎地说行星绕恒星公转也无不可。由于恒星本身也沿一个微小的椭圆轨道绕共同质心运转,从地球上看,它在有规律地靠近和远离地球。由于多普勒效应,恒星靠近地球的过程中,其到达地球的光线会发生蓝移;而远离地球的过程中,光线会发生红移。观察恒星光谱这种周期性的微小摆动,就能察知附近必有一个看不见的天体在牵引它。很显然,行星质量越大、离其恒星越近,多普勒摆动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人类首先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以离恒星很近、质量巨大的行星居多,也是理所当然。

  行星对其恒星运动的影响也可不利用光谱来判定,而通过直接观察恒星位置的变化,不过依据的基本原理与多普勒摆动基本相同,都适用于质量较大的行星。此种方法是观察行星对恒星的周期性掩蚀:从地球上看来,当一颗行星经过其恒星表面时,虽然行星本身不能被直接看到,但它引起的“日食”会使恒星的光芒减弱,掩蚀结束后光度又恢复正常。这种方法对行星和恒星位置的要求未免高了一点,但它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寻找小质量行星——即与地球差不多大小的行星——的方法。

  倾听“外星人”的声音

  有些科学家确信“外星人”的存在,以至于他们跳过了寻找类地行星这一环节,直接去倾听“外星文明”的声音。他们的理由直截了当:假如外星人的确存在,它们就一定会向地球人发出召唤。  于是,早在1960年,就有天文学家开始利用射电望远镜来寻找外星人,即扫描其他文明所发出的星际电波。随着时间的推移,寻找外星人计划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终,科学家们设计出了能同时倾听成千上万种无线电频率的方法。尽管这项诱人的计划至今仍未能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该计划的组织者和很多参与者仍然坚信,缺乏证据并不意味着没有证据;如果现在就放弃努力,则永远也不能找到证据。

  等待外星人发现我们?

  还有些科学家持另一种思路:那就是等待外星人发现我们。如果外星文明已经可以到达地球,那他们的科学技术必然比我们发达很多,那他们为什么还总是躲着我们呢?为什么不堂而皇之地和我们交往呢?这就引起第二个问题: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否会有愿望与低级文明交往?这需要先对文明的发达程度作一些推测。

  苏联天体物理学家N.S.卡达谢夫曾建议,可以根据宇宙中不同文明用于通信的能量,来对它们分级。他将想像中的文明分为Ⅰ、Ⅱ、Ⅲ三种类型:

  Ⅰ型文明能够调集与地球整个输出功率相当的能量用于通信。  Ⅱ型文明能够把相当于一颗典型恒星输出功率用于通信。Ⅲ型文明用于通信的功率,约等于整个星系的功率输出。即Ⅰ级文明只能在本星球上搞开发;Ⅱ级文明将把开发延伸到所在的行星系;Ⅲ级文明应该可以活跃在所有星系。所谓搜索地外文明,也就是探索具有这三类文明的高级生物,这些高级生物对宇宙客观世界应有共同的认识,比如,掌握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本领,并以此向外空发射信号表明自己的存在,同时收集外空文明发来的信号。

  弗里曼·戴森早在1960年就提出一种理论,即所谓“戴森球”。他认为,地球这样的行星,本身蕴藏的能源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足以支撑其上的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目前我们太阳系各行星只接收了太阳辐射能量的1/109。戴森认为,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必然有能力将太阳用一个巨大的球状结构包围起来,使得太阳的大部分辐射能量被截获,只有这样才可以长期支持这个文明,使其发展到足够的高度。戴森所设想的这种可以包围恒星的球状结构被称为“戴森球”。对于太阳系而言,用地球上的物质来建造这样巨大的戴森球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文明的高度真的可以用卡达射夫的三种类型,或以是否已经建成戴森球来标志,那么,一个Ⅲ型文明会不会有兴趣和Ⅰ型的地球文明交往呢?而外星飞船上的宇航员用望远镜(如果他们也用的话)观测一下我们的太阳,看到它依然明亮,就知道它的行星上的生物还未建成戴森球,也就知道这些生物还处在何等的“初级阶段”,似乎也就没有必要和我们交往了——像我们不想和蚂蚁交往一样。

  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地球的伴侣,但科学家们坚信,在太阳系外寻找到类似地球的行星,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发现更多行星意味着科学家可以建立更大的数据库,这有助于科学家探测到真正的类地行星。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发现,将会成为人类21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