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地名的演变——世俗文化篇

 江山携手 2015-11-03

老北京地名的演变——世俗文化篇


老北京地名的演变——世俗文化篇

北京的通衢大道、城门命名要经官方和文人之手。但是一个小胡同、一条窄巷子,居住的都是寻常人家、下里巴人,叫什么名儿或不叫什么名儿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情。所以取名时似乎信手拈来,地名用词不出老百姓日常用语,是什么就叫什么。胡同里住一家经营棺材生意的,这条胡同就叫棺材胡同;胡同里环境差、臭气冲天、蚊蝇遍布,就索性叫臭胡同、巴巴胡同、蝇子胡同;胡同形状两头尖、中间大,就叫嘎嘎胡同、嘴巴胡同;死胡同,有进处,无出口,就叫闷葫芦罐儿、口袋胡同。取名求形象生动,亲切自然,好称说,易区别。恶、俗、贱都不忌讳,恶名:蝎虎胡同、后白虎胡同、棺材尚家胡同;俗名:裤子胡同、裤裆胡同;贱名:巴巴胡同、粪厂大院、臭皮胡同、王寡妇胡同、闷葫芦罐儿、小羊圈等,以及若干以“坟、墓”作通名的地名。

这些地名所反映的内容,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街巷居民身份:何纸马胡同、棺材尚家胡同、姚铸锅胡同、锔张(驹章)胡同、唐洗泊街;

(2)街巷的形状:核桃穰()、狗尾巴胡同、大小拐棒胡同、烟筒胡同、烟袋斜街、花枝胡同、花梗胡同、罐儿胡同、一溜儿(义留)胡同、口袋胡同、裤子胡同、棋盘街、丁字街、褡裢坑、如意胡同;

(3)街巷的环境:牛巴巴胡同、粪厂大院、臭水河、屎壳郎胡同、蝇子胡同。

这种取名特点一方面与客观环境条件有关,旧北京小街窄巷的居住条件是非常恶劣的,像“刮风是香炉,下雨是墨盒”、“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这种关于北京环境的谚语很多;另一方面与平常老百姓那种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心态也有关系。明朝从全国各地移民充实京师,清代的圈地运动及满清贵族和一般平民内外城分居的格局,说明几百年来,平民百姓在流徙他乡(北京)、生活无定、个人在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别无他求,唯求一时之安稳。例如把地名取为“暂安处”,不像一国之君取名时要想到“长安”、“永定”、“长图治”;也不像有钱人开钱庄、商号、饭馆,要叫“瑞福祥”、“东来顺”。这种地名是老百姓生存境况的反映,是一种市民心态,是北京文化中的俗文化。北京地名中这部分独具北京乡土风味的地名,为北京的地域文化增添了另一种意趣。不过在地名雅化的大趋势下,这种地名不断被修改,原来地名中的那种韵味也随之消失。许多地名弄得不知何义,只剩下一个代号,例如:筹胡同、库司胡同、朋奖胡同,对一个不了解北京地名变化的人来说,这样的地名确实是莫名其妙。诗人朱湘在散文《胡同》中写道:“那富于暗示力的劈柴胡同,被改作辟才胡同了;那有传说作背景的烂面胡同,被改作烂漫胡同了;那地方色彩浓厚的蝎子庙,被改作协资庙了。没有一个不是由新奇降为平庸,由优美流为劣下”,表达了作者对地名更改而失去的乡土味儿的惋惜。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护国寺宾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