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高效课堂”打个比方

 江山携手 2015-11-03

“高效课堂”一词听多了,也少有人去追问它的本质意义,反正大家都在讲的杜郎口的模式就是“高效课堂”,所以,杜郎口的课堂模式也就成了“高效课堂”的代名词,好象大家按照他们那样的模式去做就行了。可现在的问题是,杜郎口的课堂模式说起来容易,学起来就怎么也学不到位,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让人感觉到按照他们那样的模式来教学,不但学生的负担人为地加大了许多,而且对最终的教学效果很是担心。

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最根本的问题可能就在对什么是高效课堂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没有搞清楚。那么,到底什么是高效课堂呢?我查阅了不少资料,想找到一个我能看得明白的说法,可气的是,都是一些不知所去的话语,有的讲,指的是“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有的讲,它的特征是:主动、生动、生成;有的讲,“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还有的讲,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指标是:参与的广度、探究的深度和目标的达成度。等等。如果是一位具体的实践者,你看到这些答案后,感觉如何,你明白了怎么做吗?反正我是不清楚。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学习实践这种模式的过程中,自己的劲不知道往哪儿用,当问题浮现出来后也不知道怎么应对,所以,只要让我们去分析、去研究问题,大都停留在对一些枝节问题的纠缠上,或者说,大都企图在寻找着一种比较“好使”的技术,结果大都无功而返。

学习如登山

传统课堂上,教师站在山的顶端,学生处在山的脚下。教师在山顶上大讲登山的技术、技巧和注意事项(相当于传授知识),讲完之后,让学生们沿着教师指定的路径登山(相当于作业或考试),学生在登山的过程中,如果有学生不能按要求向上爬,教师也管不了那些,一律认定为“差生”“不听话的学生”,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一概不管,有的甚至还会因为这些“差生”“不听话的学生”影响了自己的考核成绩,采用指责和埋怨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排斥和打击。其实,在这些不能按要求向上爬的学生中,有的可能是因为体质本来就比较差,需要一个比较适合自己的路径;有的可能是在爬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不慎摔了一跤;有的可能因为他的兴趣使然,去欣赏路上的风景、或小鸟的歌声;有的可能生性懒惰,根本就没想去爬这座山,躲在下面玩。等等。本应该得到教师的关心、呵护和帮助,可教师心目中只有“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概念,失去了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具体关注。

高效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在山的脚下(等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