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特展第二期遇冷? 换展后最全清晰大图详解

 东方竹马 2015-11-03


随着《清明上河图》回库闭关,故宫“石渠宝笈特展”排队的热度也随之降温,有媒体称换展后的特展“门庭冷落”,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也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武英殿终于回顾至以往书画展览参观的状态,虽不用排队观展,但特意前来观看古代书画的观众依然不少。

对于这种现象,故宫书画专家张震回应:“这是客观存在,观众喜欢看图,无论是《清明上河图》还是《冰戏图》,描述的是男女老少都能看懂的场景,稍深的一些,例如《洛神图》、《列女仁智图》,需要文学、史学知识背景,很多人没有或很少。不能强求观众必须有看画的基础,而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想想怎么介绍,办什么展。”

自10月13日开始对公众开放的“石渠宝笈特展”,共亮相129件书画。换陈后,“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典藏篇(武英殿展区)展出书画78件,其中除23件清代书画,其余55件均为新的展品;编纂篇(延禧宫展区)展出文物115件,除41件沿用第一期展品外,其余74件是新的展品。

“石渠宝笈特展”第二期沿袭第一期的理念、展览的结构没有变化。没有来得及参观第一期的观众,在第二期展览中同样可以了解《石渠宝笈》的编纂、典藏。下面为第二期展览的重点文物介绍:

换展之后,热度最高的莫过于唐代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被称为“神龙本”兰亭,也成为最忠于王羲之《兰亭序》真迹的版本。

唐 冯承素 摹兰亭序帖卷 纸本  纵24.5厘米 横69.9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卷》作者是唐太宗时直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唐太宗经常将所收藏的法书真迹交由冯承素等人临摹,之后再赐给诸臣。冯承素的书法在当时被评为“笔势精妙,萧散朴拙”。

《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与文人墨客在绍兴兰亭举行修稧饮酒赋诗的场景,抒发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王羲之在微醺的状态下书写出来的《兰亭序》清新优美,飘逸潇洒,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被称为 “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在众多临摹本中,尤以冯承素的摹本最为精美。它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的艺术风神。不管是间架结构,还是行笔的踪迹、墨彩的浓淡,都极为自然生动。启功先生也曾经高度评价冯摹兰亭,他说:“在流传后世的各种刻本、摹本中,‘神龙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

此卷引首有乾隆皇帝题的“晋唐心印”四字。因卷首有传为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印小玺,所以也称“神龙本”。“神龙本”将原迹中的“破锋”、“断笔”、“贼毫”的字均摹写的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现出先后书写的层次,纤微备尽,自然生动。卷后有郭天锡、鲜于枢、邓文原、项元汴等题跋和观款共计24则,钤印180余方。

东晋 顾恺之 列女图卷(宋摹)绢本 设色纵25.8厘米 横470.3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顾恺之所作 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根据汉刘向《古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传”绘制,绘历史上有智谋、有远见的妇女。原文有十五节,图也应为十五段,现仅存十段,每段图的左侧配有节录自《古列女传》的榜题。图中人物衣纹线条紧劲连绵如铁丝,辅以墨色凹凸晕染,衣纹线条可与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孝子列女屏风相比较。

卷首书“顾恺之□女□”,下钤“王芝”、“王芝私印”,此二印又见于卷尾。尾纸有汪注、叶隆礼、王铎等人题跋四则。该卷经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著录。

五代 胡瓌(传) 番骑图卷 绢本 设色 纵26.2厘米 横143.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养心殿,八玺全。

《番骑图卷》为五代后唐契丹画家胡瓌所绘,引首有弘历书“吉光寒采”四字,画心弘历书七律二首。《石渠宝笈续编》养心殿著录为五代胡瓌画《番骑图》卷。该幅无作者款印。人物、鞍马形象生动,用笔劲健而流利。

此卷装潢略采宣和遗式,图前有宋黄绢一条,上书“胡瓌番骑图”五字,仿宋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徐邦达认为“笔极弱劣,当为假冒之作”,并考订此图“应出于元人之手”。

宋 赵佶 听琴图轴 绢本 设色 纵147.5厘米 横51.3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听琴图》为北宋第八位皇帝赵佶所绘。作为一位皇帝,他能书善画,书法自成一体,称“瘦金体”,笔势遒劲,独步书坛。赵佶不仅有许多书画作品传世,一些传世名作亦经过他亲笔题押,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幅《听琴图》为设色人物画,描绘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坐于松前石墩上,双目直视前方,凝神抚琴,前面坐墩上两位纱帽官服的朝士对坐聆听。作者以琴声为主题,巧妙地用笔墨刻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画面背景简洁,取景于盘绕着盛开的凌霄花的长松与数竿修竹,衬托出庭园高雅脱俗的环境。而几案上香烟袅袅的薰炉,与玲珑石上的古鼎和优雅的琴声一道,营造出一种幽美清静的氛围。

画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一首,书风老劲,字势豪健,痛快沉着。画面右上有赵佶瘦金书题“听琴图”三字。又在左下钤“御书”(朱方),上面押“天下一人”。是宋代宫廷人物画的代表作品。由于本幅有徽宗题名与画押,此作一度被认为是赵佶所画,后经学者考证,实为宣和画院画家描绘徽宗赵佶宫中行乐的作品,而图中抚琴者,正是赵佶本人。

《听琴图》在嘉庆时曾一度被赏出宫给某王府,光绪年间再度入宫,已改装成立轴,画上原有的宣和诸玺以及隔水标题和宋贉尾纸在改装时一并去掉了,仅存本幅上的题字、花押与“御书”大印。

李唐 长夏江寺图卷 绢本 设色 纵45厘米 横251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养心殿,钤五玺。

《长夏江寺图卷》为南宋画家李唐所绘,他擅长山水、人物,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长夏江寺图卷》所描绘的是长江沿岸的风景。本幅无李唐本人款署,卷前有宋高宗赵构题“长夏江寺”四字,上钤“御书”,卷后宋高宗又识“李唐可比唐李思训”,上钤“御书之宝”,经徐邦达、杨伯达等前辈专家鉴定为珍甲级别的文物。

尾纸有清梁国治、董诰、曹文埴题跋,记述了此图的考辨经过。李唐的《长夏江寺图》曾经存世至少五个版本,除本卷外,其余已佚。

宋 黄庭坚 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页 纸本 无年款 纵34.7厘米 横69.6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黄庭坚草书寄贺兰铦诗帖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养心殿贮藏

鉴藏宝玺:乾隆鉴赏 乾隆御览之宝

《草书杜甫寄贺兰铦诗页》系《宋元宝翰》册的其中一开。本幅以草书录五律一首,笔法圆劲,笔势连绵,如龙蛇飞舞,心手两忘,虽短短八行,却是黄庭坚的草书佳作。其后“寄贺兰铦”四字作行楷书,矫拔精健,与草书诗文的飞动气势相映生辉。

此页钤有明早期“典礼纪察司印”半印,可证曾经明内府收藏。顾复《平生壮观》、吴湖帆《吴氏书画记》等著录。

宋 米友仁(传) 云山墨戏图卷 纸本 水墨 纵21.2厘米 横19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养心殿,八玺全。

《云山墨戏图卷》为宋代米友仁所绘,米友仁,米芾长子,人称“小米”。其山水画强调“借物写心”,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发展了米芾画法,别具面目,极大地影响到后世文人画家的观念与技法。

水墨绘云山烟树,一带岗岭随云卷云舒起伏隐现,前后连属。山峦以侧笔横点落墨,云气用淡墨勾勒,点法多变,皴染结合,元气淋漓的笔墨真切地表现了江南雨树烟峦的流动与迷蒙。

本幅有弘历题诗,后幅董其昌、冯铨、龚心钊三家题记。有安岐、梁清标等收藏家印记,后入清内府收藏。

右军书扇图卷 纸本 水墨 纸纵27.9厘米 横66.2厘米

纸《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右军书扇图卷》为南宋画家梁楷所绘,图绘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老媪书扇的故事。右署款“梁楷”,本幅有弘历题诗,后有元、明诸家题跋,且有“桂坡安国赏鉴”,项元汴诸印,清代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梁楷的作品流传国内的较少,元代中期后,他的大部分作品被入元的日本高僧带回国,对日本的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推崇为禅宗水墨画的宗师。

宋 朱熹 行书城南唱和诗卷 纸本 纵31.5厘米 横275.5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城南唱和诗卷》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自书和友人张栻诗二十首,诗见《晦庵集》卷三《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据《朱子年谱》记载,公元1167年8月,朱熹访张栻于潭州,与之有很多酬唱诗。此二十咏是与张栻《城南杂咏二十首》唱和之作。另据考证,张栻的《城南杂咏二十首》作于1174年,朱熹和诗亦在同年。此帖笔势自由流畅,书风雅健淳和,笔墨异常精妙。

此帖经多家题跋著录,流传有绪。1953年归故宫博物院。

宋 佚名 盘车图轴 绢本 设色 纵109厘米 横49.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在中国艺术史上,“盘车图”这一母题是常见而经典的传统绘画题材,通常为描写人力、畜力车辆进出盘曲山路的绘画作品,亦包括运粮、运货、载人涉渡等主题。此图描绘的是盘曲艰险的山间栈道上,脚夫们赶着黄牛、驾车奋力上坡的情景。画中屋后林木尽头是无数的山峦烟岫。图中以苍浑粗括的笔墨勾勒山峰树石,风格沉郁,山石的画法受郭熙的影响,是宋画雄强派风格的代表作。

有清梁清标的藏印。

宋 张先 十咏图卷 绢本 设色 纵52厘米 横178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十咏图卷》无作者款识、印章,依据孙觉序文可知,它是张先在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八十三岁退隐家居时,依据其父张维的诗文绘制而成。

《十咏图卷》图绘张维与吴兴太守马太卿、工部侍郎郎简、司封员外郎范说以及文士刘维庆、周守中、吴琰等老者在南园雅集时,以诗会友,陶冶情操,其乐融融的场景。徐邦达认为此画以“艺术水平论不能和李成、范宽、董源诸人比肩,但无俗韵,自是文人手笔”。虽然张先不是职业画家,但是仍将这次文会盛况表达得鲜明而突出,具有时代气息。

目前,张先传世作品仅此一件,文献中也尚未见到有关其画作的记载,因此,该图是不是张先的亲笔之作,还需进一步研究。

宋 燕肃(款) 春山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0厘米 横69.7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养心殿,钤五玺。

燕肃,工诗善画,尤喜画山水寒林,曾为官署、寺庙画过壁画。《春山图卷》绘崇山峻岭间,茅亭草舍,散布错落,小桥相通,渔舟垂钓,栈道盘曲,关门洞开。此卷行笔施墨虽稳健,但与画史中记载的燕肃画风并不相似。因此,有学者认为此卷应为金代北方山水画体系的作品。尾纸中仇远题跋亦有专家定为后人仿书。

宋 蔡襄 自书诗札册 纸本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蔡襄,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

第一开:山堂帖,录自作七言绝句二首。书风已入极晚年:笔画圆劲老辣,无意于佳,而姿媚之态自然流露。“吉祥院”与“山堂”(即有美堂)皆杭州名胜。

第二开: 纡问帖。行书十行,字势开张流利,但仍多用丰腴的重拙笔画,是作者书风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畅过渡期的作品。

第三开:蒙惠帖。内容为鸣谢赠花。上款“公谨太尉”,据考为作者友人李端愿。此札字体圆润端谨,使转精彩绝伦,虽仅二十四字,却为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第四开:别已经年帖。行草书十一行,有专家提出质疑,认为此帖的“笔性”与蔡襄书明显不合,应是名“襄”的另外一人所写。

第五开:扈从帖。内容为鸣谢赠物,写作时间亦与蒙惠帖相近,惟书非经意,信笔而出,风神恬淡。

第六开:京居帖。内容为友朋间的泛泛问候。书法属中年期。前五行行楷,清健圆润;愈写手愈顺,后四行便夹用草书,明显提速,痛快淋漓。在蔡书中别具一格。

第七开:入春帖。内容主要是告知对方自己“今又蒙恩,复供旧职”,作者时年四十岁。用笔轻灵优雅,更是册中唯一的草书书札。

宋 赵士雷 湘乡小景图卷 绢本 设色 纵43.2厘米 横233.5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乾清宫,八玺全。

《湘乡小景图卷》为宋代赵士雷所绘,画幅为开阔的平远式构图,图中树木用宋人普遍运用的夹叶法表现,茂密的树叶为笔法工整的双钩填色。宋代山水画多以李唐、范宽高远式构图取景,展现山水的壮美。描绘一湖两岸小景致的作品,在北宋仅有梁师闵、赵令穰和赵士雷数人而已。

此图作为赵士雷的孤品真迹,流传有绪,初为宋徽宗赵佶收于内府,明代流入民间藏家之手,清初,为谢淞洲所得,不久,又被乾隆帝收归清内府。清逊帝溥仪通过溥杰将它偷运出宫,流落民间。1949年后,归国家文物局所有,后拔交故宫博物院。

宋 赵构 马和之 画豳风图卷 绢本 设色 无年款 纵25.7厘米 横557.5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宋高宗书马和之画豳风图 一卷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学诗堂贮藏

鉴藏宝玺:八玺全 学诗堂 事理通达 心气和平 石渠继鉴等

《画豳风图卷》为宋高宗赵构楷书,马和之设色画《豳风》 之《七月》、《鸱鸮》、《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 七篇全,右书左画,每篇相间。后幅乾隆帝御识行书。

《画豳风图卷》引首乾隆帝御笔“苇钥余风”。钤“含味经籍”、“乾隆宸翰”、“勤学好问”、“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宋 马和之(传)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 绢本 设色 纵26.2厘米 横857.6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八玺全。

马和之,生于北宋,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工画山水、人物、佛像,风格独特,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

《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卷》取《诗经·小雅》中《节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绘成图,每段前书《诗经》原文,依次为《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书画均无款印,旧传宋高宗赵构书文,马和之作画。此卷人物画的线条吸收了唐吴道子用笔的特点,下笔重而出笔轻,是马和之典型的“兰叶描”法,但用笔尚欠古厚清雅的韵致,一般认为是宋人的临仿之作。

此卷经宋子章、汪令闻、乾隆、嘉庆内府等收藏,民国时溥仪携出宫。后经张伯驹收藏,由国家文物局调拨重回故宫。

宋 沈子蕃 缂丝梅花寒鹊图轴 纵89厘米 横35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沈子蕃缂丝梅花寒鹊 一轴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养心殿贮藏 鉴藏宝玺:八玺全

沈子蕃,名慈。是南宋著名的缂丝艺人。此作品是他仅存的几件传世作品之一。

本件是绘画与织造工艺完美结合的作品之一。作者娴熟巧妙地运用平缂、搭梭、长短戗、环缂、惯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缂法。以白、灰、皂、土褐、棕、蓝、月白、绿等十五六种色丝装的舟形小梭代笔,巧妙搭配,和谐晕色,表现了工笔花鸟的细腻、精美。也展现了水墨挥洒渲染的老树古朴之美。生动体现了原画稿构图疏朗有致,画面清丽典雅的意趣。可谓巧夺天工,是南宋时期观赏性缂丝工艺品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作品下方缂有“子蕃制”、“沈氏”方印,玉池有清乾隆御笔“乐意生香”,钤有“乾隆宸翰”。

本幅有“蕉林梁氏书画之印”、“果亲王府图书记”等收藏印记。

宋拓 游似藏开皇本兰亭诗序卷 墨纸 纵26厘米 横74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重华宫,八玺全。

《兰亭序》的原迹早已亡佚,传世作品分为墨迹摹本和石刻拓本两大系统。其中,石刻拓本有所谓开皇本、定武本、颍上本等,又以定武本最为著名。《游似藏开皇兰亭诗序》,就是宋代婺州地方官刻的一个“定武本”,摹、刻俱佳,朴茂坚卓,神气俱足,可传原帖书法形神,为宋拓《兰亭》中的珍品。

金 赵霖 昭陵六骏图卷 绢本 设色 纵2704厘米 横444.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乾清宫,八玺全。

《昭陵六骏图卷》为金代画家赵霖唯一的传世作品。“昭陵六骏”为镶嵌于唐太宗李世民陵墓的六匹战马。北宋时,这六骏的浮雕被勒石摹刻。赵霖此卷便是参酌了石刻拓片(现藏陕西礼泉县昭陵博物馆)绘制而成,其线条结构几乎与拓片完全一致。此外,赵霖还兼融了唐代韩幹遒劲而细腻的笔法,将马的皮毛质感表现得更加逼真写实,马的神态也更具神采。画卷中每匹马旁有金赵秉文行书“唐太宗六马图”题赞,以及介绍该马的名称、肤色、乘用时间、所负箭疮和气格等文字说明。

此图为清宫旧藏,《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记载1922年11月14日逊帝溥仪将此图卷作为赏品,交由其弟溥杰携出宫外。它曾为北京古玩商张子厚所得,后经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

元 钱选 秋江待渡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6.8厘米 横108.4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养心殿,八玺全。

钱选,宋末元初画家。工诗,善书画。其绘画涉猎题材广泛。山水师从赵令穰,人物师从李公麟,提倡绘画中的“士气”,绘画具有文人画的鲜明特色。

《秋江待渡图卷》描绘的是中国江南式的湖光山色,采用诗、书、画结合的形式,以诗意充实画意,开创了元代文人绘画的新风格。整幅画面以墨线勾勒山石林木轮廓,再施以青绿重彩,几乎不用皴笔,复古隋唐意味明显。

在清室逊位后,此图于民国时期流出宫外,几经流离后,于解放后复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元 赵孟頫 人骑图 纸本 设色 纵30厘米,横5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淳化轩,七玺全。

《人骑图》作于元代,作者赵孟頫,是宋代宗室后裔,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宋亡后居家治学,博学多才,至元二十三年出仕元廷,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擅画人物、山水、鞍马、花鸟,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

《人骑图》是赵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后所作,作此画时他43岁。图中一名红袍男子骑于马背之上,头戴官帽,腰系玉带,左手牵缰,右手持鞭,神态优雅自足。马匹劲健有力,左前蹄微微抬起,呈行进之势。画面布局、人物形象和马匹的写实画法,都带有唐代画风的痕迹。

画中作者自题:“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 体现了画家自信的创作态度。

《人骑图》汇集了赵孟頫的弟弟赵孟籲,子侄儿孙赵由辰、赵雍、赵奕、赵麟,共赵氏家族五人的题跋,在赵孟頫的书画作品中并不多见。

作为“石渠宝笈特展”多次宣传中出现的作品,也是乾隆在《石渠宝笈》中推崇的画家,赵孟頫的《人骑图》成为第二期展品中重推的作品。

元 赵孟頫(款) 六体千字文卷 纵23厘米 横1448厘米

非《石渠宝笈》著录 纸本 古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今草

钤七玺,乐寿堂鉴藏宝。

赵孟頫,被遇五朝,官居一品,名满天下。《元史》本传中记载其书法“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真、行二体成就尤高,世称“赵体”,对当时及后世影响巨大。

此卷赵孟頫《六体千字文》,白纸本,分别作古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今草六体。文后有小楷款署“延祐桼(七)年秋九月廿四五日,吴兴赵孟頫书此千文,敬为湖山先生寿”。前后钤“赵”“赵氏子昂”“松雪斋”“天水郡图书印”四印,均为朱文。

卷前后有明韩逢禧、董其昌,清陈奕禧、沈宗敬题跋。

元 王迪简 凌波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1.4厘米 前段横80.2厘米 后段横146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凌波图卷》原为一长卷,中有断缺,呈两段,为南宋遗民王迪简所绘。图绘水仙逢春绽放。所绘水仙繁华密叶,穿插错落,伸展俯仰,层次分明,情态生动。此图淡墨渲染,恬淡雅逸,画风与南宋赵孟坚相近。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曾经梁清标、清乾隆及嘉庆内府收藏,后经于怀收藏。故宫收回时,已经残破为多段,现画心两段裱为一卷,鉴藏宝玺无一留存。

元 康里巎 草书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卷 纸本 纵3508厘米 横329.6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草书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卷》是元代少数民族著名书法家康里巎书录唐代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一文,该文记录了张旭和颜真卿观钟繇之笔法十二意时的对话。其书是写给麓庵大学士,书于“至顺四年癸酉”(公元1333年),时年三十九岁。康里氏的书法多用中锋,以笔画遒媚、转折圆劲、行笔迅疾为艺术特点,此卷不难看出是奋笔疾书,且在快速的书写中又能严守法度,保持稳健的书风,不现轻飘浮滑之态,与传世墨迹早年见于三十七岁书《柳宗元梓人传》相比,显示岀其娴熟的书艺功力。卷后自识一段。

此卷曾经明项元汴,清曹溶、宋荦及清内府收藏。顾复《平生壮观》等著录。

元 杨维桢 行书张栻城南杂咏卷 纸本 纵31.6厘米 横216.6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城南杂咏二十首》载张栻《南轩集》卷七,是对长沙城南诸胜景的吟咏之作。朱熹有和诗《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朱熹诗卷经朱氏五世孙之手转出,辗转归虞子贤,虞氏请杨维桢追和张栻原诗。此卷书于公元1362年,杨氏时年六十七岁,为其晚年手笔。杨维桢的书法在元代复古潮流中,似有不守常规之感。结体形态上缺少珠圆玉润和儒雅精到,风格特异,具有一种壮美堂皇的气象。

此件多品多经辗转,后入藏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延春阁》。1922年逊帝溥仪将此卷携出皇宫。此后数十年散于民间,为收藏家王南屏所得,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收藏。

元 姚廷美 雪江渔艇图卷 纸本 水墨 纵24.3厘米 横81.9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五玺。

《雪江渔艇图卷》无作者款识,画心尾部钤姚氏二印:“姚氏彦卿”“胸中丘 ”。画心另钤“石渠继鉴”、嘉庆及宣统鉴赏印。

此图与现存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的姚廷美《有余闲图》是《石渠宝笈》著录的两件姚氏真迹,唯此卷被归为上等元人无名氏画,盖因本幅无作者题款之故。作品以平远寥廓的构图,展现了隆冬季节山川凝寒,万木萧疏的景色,忙碌的渔者和无人的茅舍,使观者享受静谧悠远的同时感到些许生活气息。作者参用郭熙树石画法,笔墨苍秀平稳,浓淡相宜,是较为典型的姚氏山水画貌。

曾经詹景凤《东图玄览》著录。

元 元三家行书诗词卷 纸本 袁桷:纵31.3厘米 横89.4厘米 徐逊:纵32.7厘米 横77.8厘米 郭畀:纵30.5厘米 横112.4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钤八玺。

《元三家行书诗词卷》为袁桷、徐逊、郭畀三人书法合装卷。袁桷行楷书为一庵所作奉和诗四首,钤印“袁伯长”“清容斋”。徐逊行书水调歌头词一首,郭畀行书梁栋四禽言诗卷,钤印“郭畀天锡”。

曾经明李肇亨、张孝思,清卞永誉、安岐及乾隆、宣统内府鉴藏。

元 倪瓒(款) 狮子林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0厘米 横100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养心殿,钤五玺。

倪瓒是元代著名画家,为元四家之一,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按《狮子林图卷》书款此图作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即其卒前一年。但这幅画上的题识有问题,且此图画法虽多用枯笔干墨,但笔力孱弱,题款字迹只是略具倪瓒书风,而乏清逸之姿,应为明人的仿摹之作无疑。

就是这样一幅明显的赝品,弘历却对它钟爱有加,命内廷重新装裱,收入《石渠宝笈》初编,亲自题签书写引首,并不厌其烦地一题再题。

元 倪瓒(传) 古木竹石图轴 纸本 水墨 纵49厘米 横29.3厘米 无年款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元倪瓒古木竹石图 一轴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御书房贮藏 鉴藏宝玺:五玺全

《古木竹石图轴》在《石渠宝笈》初编定为上等,然其画非倪瓒真迹,乃清初人所为,幅上钤印除清内府鉴藏印外,前代收藏印皆伪。此轴很有可能是通过大臣进献或查没的形式进入清内府收藏的。《石渠宝笈》初编中对于宋元作品的真伪鉴别总体而言不及《续编》,以倪瓒为例,与此作一样是清人作伪的倪瓒《狮子林图卷》也被当成千古铭心绝品著录在初编中,并被乾隆帝带至苏州五次,临摹三次,题诗百余首。

元 朱德润 秀野轩图卷 纸本 设色 1364年 纵28.3厘米 横210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朱德润秀野轩图 一卷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淳化轩贮藏 鉴藏宝玺:七玺全 淳化轩 淳化轩图书珍秘宝

《秀野轩图卷》引首有元代周伯琦篆书“秀野轩”三字。款署“玉雪坡翁书”。钤:“行中书”朱文正方印,“周伯温氏”白文长方印。

本幅款署“至正二十四年岁甲辰四月十日,雎阳山人,时年七十有一,朱徳润画并记。”钤:“朱泽民氏”朱文正方印,“眉宇散人”朱文正方印。《秀野轩图卷》描绘的内容是余杭山溪山林木,二人轩中对坐,不远处有渡桥来访者。并行书《秀野轩记》。以介乎黄公望、王蒙之间的笔意描绘了画家之友周驰眺览之所“秀野轩”的景致,笔法苍润清逸,从中亦可窥观元代绘画的艺术特征。本幅乾隆行书御题诗。

明 沈周(款) 石泉图卷 纸本 水墨 纵32厘米 横360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石泉图卷》为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所作,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石泉图卷》画山峦起伏,溪水蜿蜒,飞瀑流泉,山林之中高士往来,是沈周笔下常见的江南山水。本幅无款,左下角钤朱文“启南”、白文“石田”二印。后接纸行书一诗。钤印二:朱文“启南”,白文“布衣之士”。从风格来讲,此卷的书画都比较类似于沈周晚年的风格,但树木、点苔,笔弱而漂浮,山水皴染单薄,点景人物,呆板无神。整体而言,笔法轻滑而画风拘谨,缺乏沈周晚年的苍厚酣畅,超然洒脱,如徐邦达所称“笔法劲硬流滑”。徐邦达认为接纸书法“用笔软弱,结体更散漫之甚”。总之,此卷中的沈周书画系后人伪造之作。

图上钤清嘉庆、宣统内府藏玺,《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卷为沈周作品。

明 沈周 沧州趣图卷 纸本 设色 纵30.1厘米 横400.2厘米

非《石渠宝笈》著录,选此与《石泉图》对比

《沧州趣图》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将元四家的笔法集中于一幅山水长卷中。引首柳楷题“沧州趣”三字。后纸自识:“以水墨求山水,形似董巨尚矣。董巨於山水,若仓扁之用药,盖得其性而後求其形,则无不易矣。今之人皆号曰:‘我学董巨',是求董巨而遗山水。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後学沈周志”。引首钤“煮石亭”印,款下钤“启南”、“石田”二印。

此图所绘沧州为明代属直隶河间府的沧州,地处北方,沈周未曾到过,他只是表现山川之性和趣,故图名“沧州趣”。

沈周创作此画,即从表现自身所熟悉的自然山水出发,并着重揭示其本性和真趣,在此前提下才灵活运用董巨的笔墨,故虽自谓“予此卷又非敢梦董巨者也”,实则却深悟了董巨山水之妙并得其遗意。

明 沈周 西山雨观图卷 纸本 水墨 纵25.1厘米 横106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宁寿宫,八玺全。

沈周六十二岁时丧妻,《西山雨观图卷》为葬妻前临仿米友仁云山图笔意而作。图写云中西山之景,因有丧妻之痛,加之前日大雨,心情极为沉郁,第二日雨止,心情略微豁朗,故有此作。

此幅作品民国时出宫,题跋被撕裂与原卷分开。原卷于1953年由国家文物局拨交给故宫,1957年文物局通知该画应作寄存处理,故宫遂以600元价格购得。

明 仇英 归汾图卷 绢本 设色 纵26.8厘米 横124厘米

非《石渠宝笈》著录,选此与《饯行图》对比

《归汾图卷》是仇英传世名作,图绘山西汾河流域风景,河岸边垂柳成行,百姓生活点缀其间。作品取景宏阔,景色疏旷清远,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画面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用笔严谨,线条细劲简练,在刻意中见疏放,敷色艳而不俗,可见赵孟頫、文徵明画法的影响。

本幅自识:“仇英实父制。”落笔从容自然,毫无拘谨之态,钤“仇英”朱文印。本幅钤鉴藏印有“翟枢秘玩”。后幅有傅山、陈九德、邓黻、周天球、彭年诸家题跋。

明 仇英(款) 饯行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8.5厘米 横107.3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与仇英的传世真迹《归汾图卷》对比,可看出《饯行图卷》与仇英原作的差别。《归汾图卷》中的山体、器具轮廓重线勾之,较《饯行图卷》中的屋舍线条沉着有力且结构坚实。此外,《归汾图卷》中的山石点苔浑圆、沉实,而《饯行图卷》的点苔则为十分密集的短竖线,略显拘谨。本幅落款的字,虽然是仇英署款的惯用写法,但结体略开散,缺乏力度。后幅有周天球题跋。

这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作品具有一定水准,但不是仇英真迹。

明 李东阳 草书春园杂诗卷 纸本 纵35厘米 横543.7厘米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贮延春阁,五玺全。

《春园杂诗》六首,录自李东阳《春园杂诗十四首》。书于正德四年己巳(公元1509年),李东阳时年六十三岁,为其晚年手笔。用笔腾挪多变,书风自由奔放,是李东阳罕见的草书佳作。

据卷后自题“旧作数首,宗之方伯见而爱之,录以奉赠,亦为知者道耳”。宗之即陈镐,陈镐对此卷十分珍爱,两年后因故转赠张公,遂记其因由于卷后。入清,此卷为鉴藏家毕泷所有,钤“毕泷审定”。后入藏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民国初散出宫廷。后经藏家汪士元鉴赏,钤汪氏“清净”“清净瑜迦馆”二印。

明 王守仁 行书龙江留别诗卷 纸本 纵28.1厘米 横296.6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六玺。

《行书龙江留别诗卷》内容为明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将要巡抚南赣、汀、漳等地前,在南京的龙江关出饯时,与南京兵部尚书乔宇、太常寺卿吴一鹏、国子祭酒鲁铎等人的唱和诗,是王守仁专为吴一鹏抄录的,时年四十五岁。款署:“阳明山人王守仁拜手书于龙江舟中。”上钤“伯安”一印。此卷书写流畅自然,用笔清劲洒脱,体势内紧,行气疏朗有致,是王守仁书法的代表作品。

卷后有清朱彝尊题跋。鉴藏印有明朱之赤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诸印。

明 陈淳 洛阳春色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905厘米 横128.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二玺。

陈淳尤善写生,以写意为多,风格奔放纵逸,喜用淡墨,往往以一花半叶而得神妙。画史上将其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此图为设色牡丹,笔墨精妙,充分展示了陈氏状物造型以及灵活运用墨色的高超技艺。

明 董其昌 钟贾山望平原村图卷 金笺本 水墨 纵28厘米 横15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御书房,八玺全。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工诗文书画。

《钟贾山望平原村图卷》为明代董其昌所绘,内容为钟贾山阴面背临平原村,为实景写生之作,亦是董氏南宗禅学画理的精髓表现。钟贾山,即上海松江县西北部佘山地区的一座山峰,传说唐代有钟姓和贾姓高士隐居于此,因而得名。

此卷尺寸较《石渠》著录略有缩减,应经后人重新装裱剪裁过。据悉,世传《钟贾山阴望平原村图》有两本,另一本为张大千旧藏,两本画法及题语颇相类,只张大千藏本有年款,为“乙卯四月十九日”,即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董氏时年六十一岁。由此推论,此卷当是在此前后所绘制。

明 陈洪绶 梅石图轴 纸本 设色 纵115.2厘米 横56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二玺。

陈洪绶,明代画家,明亡后于绍兴云门寺出家,因自号悔迟,亦号老迟、云门僧。擅用夸张 变形的手法表现人物、花鸟、山水等造型,具有高古奇赅的艺术趣味。

《梅石图轴》描绘的是山石边老梅吐出新枝,稀疏的梅花在新枝上绽放。图中山石梅花造型富装饰趣味,线条沉着奇拙,略以浅绛晕染。

明 邹典 金陵胜景图卷 纸本 设色 纵29厘米 横1272.5厘米

《石渠宝笈》初编著录,贮御书房,钤二玺。

邹典,明末画家,工山水、花卉,墨兰、杂花尤精。《金陵胜景图卷》表现的是秋天金陵一带的山水景致,山石坚挺,林木葱郁,其中有庙宇、古塔、宫殿、民居、舟船等,尤其接近卷尾的古城墙凸显了金陵的地理特点。

卷尾有魏之熿、葛一龙题跋。

清 蒋廷锡花卉草虫册 纸本 设色 纵40厘米 横40.2厘米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静宜园,七玺全。

《蒋廷锡花卉草虫册》为十二开。分别画碧桃、竹枝;蟋蟀草、紫花;贴梗海棠;兰花;垂丝海棠;萱花、石竹;木香;秋海棠;蓝菊;秋葵;牵牛;万寿菊。本幅款署:“臣蒋廷锡恭画。”钤印“臣廷锡”朱文印,“朝朝染翰”朱文印。这是比较常见的臣子款落款和钤印的方式。此画的落款与蒋廷锡的亲笔绘画以及行书五言联结体和用笔均近似,只是更加工谨、严整,应为蒋廷锡自题。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册为《绘事罗珍十八册》之一。徐邦达先生认为,此册画法工正板滞,艺术水平很低,落款是蒋廷锡的常见款识,定其为代笔。

清 郎世宁 王致诚 艾启蒙 安德义 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  纸本 设色 1759——1766年 纵55.4厘米 横90.8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平定伊犁回部战图 一册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乾清宫贮藏 鉴藏宝玺:八玺全

《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前一幅为御笔序。后十六幅设色画大军平定伊犁及回部诸城之事。一为《平定伊犁受降》,二为《格登鄂拉斫营》;三为《鄂垒扎拉图之战》,四为《和落霍澌之捷》,五为《库陇癸之战》,六为《乌什酋长献城降》,七为《黑水围解》,八为《呼尔满大捷》,九为《通古思鲁克之战》,十为《霍斯库鲁克之战》,十一为《阿尔楚尔之战》,十二为《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十三为《拔达山汗纳款》,十四为《平定回部献俘》,十五为《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十六为《凯宴成功诸将士》。并御笔行书分题。

《画平定伊犁回部战图册》为本朝集锦画册,由清宫多名传教士绘制。画面呈现出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这件作品亦在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先后送至法国制成铜版画,原稿图、十六幅铜版画各二百张及铜版原版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才悉数运回中国。

清 董诰 文园狮子林图卷 纸本 设色 无年款 纵24厘米 横184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董诰书高宗纯皇帝 御制热河文园狮子林图诗并图 一卷 鉴藏宝玺:五玺全 宝笈三编

《文园狮子林图卷》前半幅书甲午、丙申、己亥、庚子、辛丑御制诗,款署“臣董诰敬书”。钤“臣”白文方印、“诰”朱文正方印。后半幅设色绘图,款“臣董诰恭画”,钤“臣”朱文正方印、“诰”白文正方印。乾隆帝弘历曾将一幅有元代倪瓒伪款的《狮子林图》卷误订为真迹,奉为至宝,并收入《石渠宝笈》著录。他还多次临仿绘制《狮子林图》,并命内廷画家多次以此为题进行创作。该图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该图表现的是承德避暑山庄中的狮子林。该园系仿苏州狮子林而建。布局结构合理,远近虚实处理得当,深得元代倪瓒、黄公望及清初“四王”之精髓,代表了董氏画艺成熟后之风格。

清 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 纵29.6厘米 横497.5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 一卷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乾清宫贮藏 鉴藏宝玺:八玺全

《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重游赤壁有感而发所作的文赋,仇英依赋作画,缂丝艺人以画为蓝本缂织而成。本件作品是故宫博物院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且手卷是横织横用,横宽五米多的织机实属少见。

清拓 玄烨赐蒋廷锡临黄庭坚行书步虚词 墨纸半开 纵34.3厘米 横26.2厘米 锦面 乌金拓 蝴蝶装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圣祖仁皇帝御临黄庭坚书唐吴筠步虚词墨刻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本件《清拓玄烨赐蒋廷锡临黄庭坚行书步虚词》织锦帖面,正面金线织造双龙,下为福山寿海。封底织立龙及银锭、如意纹饰,龙身鳞片生动,虎掌、鹰爪,用火焰、珠光衬托出威严。寓意江山永固,财富、长寿之意,做工精湛,造型灵动,精美绝伦。并附有一“百宝嵌”木盒。木盒用精心选料的紫檀做成,其上嵌螺钿、青金石、孔雀石等构成二龙戏珠捧“御书”二字及海水江崖、如意云纹图案。“御书”字用铜镀金,周围镶银丝回纹。

清拓四宜堂法帖 墨纸整开 纵30.8厘米 横35.8厘米 锦面 乌金拓 托裱 经折装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世宗御书四宜堂法帖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懋勤殿贮藏

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命大臣将内府所藏其父雍正皇帝书作,排类编次,摹刻成《朗吟阁法帖》和《四宜堂法帖》,共计二十四卷。十六卷《朗吟阁法帖》收雍正皇帝即位前的作品,八卷《四宜堂法帖》收雍正皇帝在位期间的作品。贮藏于懋勤殿。雍正皇帝继位前的作品以临习古人为主,少有自己的创作;继位后的作品则多放意而为,呈现出雍正皇帝本人书法的风格面貌。《四宜堂法帖》,书体真行俱备。其中卷一《爱莲说》、卷三《明石沆观稻诗》、卷六《金赵沨诗》用大行草,挥洒自如,笔力尤健。

清 张照 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 纵85.2厘米 横149.1厘米 绢本 无年款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张照书御制读昌黎集诗 一轴 鉴藏宝玺:八玺全

《行书弘历读昌黎集诗轴》集诗一首,用笔圆转流畅,浑朴雄健,墨色浓润,神采飞扬。左下以楷书署款“臣张照敬书”,下钤“臣照”“瀛海仙班”印。诗塘有弘历于乾隆乙未(公元1775年)御题五绝一首。此轴曾贮于紫禁城内御书房。张照是《石渠宝笈》初编的主要编纂者,深得弘历倚重,并被弘历誉为“五词臣”之一,其书画作品在《石渠宝笈》初、续、三编中均有著录。此件以横披装裱为立轴,诗塘弘历御题与张照大字行书互为呼应,是一种不多见的装帧形式。

清 张宗苍 寒山千尺雪图卷 纸本 水墨 1753年 纵28.1厘米 横142.7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张宗苍画千尺雪图 一卷 《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避暑山庄贮藏 鉴藏宝玺:五玺全 宝笈三编

《寒山千尺雪图卷》乾隆御题“寒山千尺雪”。款署“乾隆癸酉孟春臣张宗苍奉勅敬绘”。钤“张”朱文正方印、“宗苍”朱文正方印。

后隔水乾隆御题行书并言明图之所源,乾隆在癸酉(公元1753年)御笔亲制《盘山千尺雪》后,命董邦达、钱维城及张宗苍分写西苑、热河、寒山千尺雪为四卷,合藏其所,《石渠宝笈续编》著录,贮藏于西苑。本卷非其中所著,为《石渠宝笈三编》所录之卷,可见张宗苍多次绘制。

清 徐扬 画弘历再游支硎诗意卷 纸本 设色 无年款 纵15.4厘米 横120.2厘米

《石渠宝笈》著录名称:徐扬画御制再游支硎诗意 一卷 《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懋勤殿贮藏

鉴藏宝玺:七玺全

《画弘历再游支硎诗意卷》为乾隆眷念吴中胜景的又一次表白。因宗乾隆旨意所作,画中屋宇连栋,福田千顷,飞泉千尺,合乾隆诗中“山水与我果有缘”的皇家气势,但却远离了“兰椒策马寻幽胜”独自对话吴中山水的真性情。

款署“臣徐扬恭写”。钤“臣”朱文正方印、“扬”白文正方印。幅右汪由敦行书乾隆御制诗。引首有乾隆御笔“秀寻云岫”四字。钤“乾隆御笔”。

(注:部分作品介绍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作者:杨晓萌

编辑:大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