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到了该预防水霉病的季节了,您准备好了吗

 昵称10744611 2015-11-03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或白毛病,是鱼类常见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引起这种病的病原体有10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水霉和绵霉。造成此病的因素一是受伤或局部组织坏死,二是水温剧烈变化,三是在季节交替,四是卵堆积(局部缺氧,卵膜开始腐烂)。

一、原因

1.扦捕:由于操作不当或拉网时间过长,引发鱼体剧烈活动或跳跃,造成其体表鳞片部分脱落。

2.运输:在运输过程中鱼体处于相对密集状态,相互挤压或擦伤。

3.体表寄生虫:晚秋气温下降后,未用最后一次杀虫药,致使体表原先残存下来的寄生虫得以存活,寄生部位有伤口。

4.越冬冻伤:在冬季寒冷条件下进行拉网起捕,或者是囤养池水位过浅,因寒潮等原因引发鱼体冻伤。

5.池中有死鱼:由于水霉是腐生性的,在鱼类的尸体上的繁殖速度特别快,进而对其他受伤的鱼体产生继发性感染。

6.其他因素:冬春季塘水过于清瘦,鱼体极度饥饿或营养不良,也易感染上水霉病。
二、诊断

疾病早期,肉眼见不到异常情况。当肉眼能见时,菌丝不仅侵入伤口,且已向外长出外菌丝,似白色棉毛状,俗称“生毛”、“长毛”。由于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机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黏液,病鱼开始焦躁不安,与其他固体物发生摩擦,之后损伤鱼体又被感染,因“负担过重”游动迟缓异常。继而食欲减退甚至停食,最后衰竭而亡。河蟹、虾等患病影响其蜕壳而亡。

三、预防措施

1.彻底清塘:除去过多淤泥,用20-30千克/亩生石灰或3-4千克/亩漂白粉全塘干撒。

2.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抵抗力:停料前一个月投喂一些多维。

3.放养密度合理:主养鱼特别是具有硬棘、硬刺的水产动物放养密度要合理,如鳜鱼等。

4.操作细致:拉网运输和放养鱼种时操作要细致,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5.亲鱼受伤治疗:用高聚碘直接涂抹,有杀真菌、收敛和愈合伤口的作用。

6.适当肥水:当水体水质清瘦时,可适当施用一点人畜粪肥或化肥,前者可在浅滩处多处分开堆放,后者可化水全池泼洒,少量多次,例如每公顷水面每米水深每次可用尿素或碳酸氢铵15公斤~25公斤,促使水质变肥、水色变浓,降低水体中的透明度,抑制水霉的生长。

四、常用药物介绍

1.水杨酸

水杨酸又名柳酸,化学名称是“邻羟基苯甲酸”,是含有石碳酸环的环型结构物。存在于自然界的柳树皮、白珠树叶及甜桦树中。在医药方面,水杨酸具有抗真菌、止痒及溶解角质作用。在鱼体表感染真菌时,水杨酸可软化角质层,角质层脱落时,也将菌丝同时脱落,此外,水杨酸能帮助其他抗真菌药物的穿透,并抑制细菌生长。水杨酸复配产品为目前治疗水霉病的主要药物。

2.五倍子末

五倍子系漆树科植物盐肚木的叶或小叶上干燥虫瘿,由五倍于蚜虫穿生而形成。中药中常用于治疗癣、疥等真菌性皮肤病,早在60年代就被用来防治淡水鱼的白皮病、赤皮病、烂鳃病等细菌性疾病及水霉病。五倍子末是渔药国家标准中唯一治疗水霉病药物。缺点是泼洒用量大,2-4克/立方米。

3.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

复合丙烯基二硫醚溶液是一种以合成大蒜素为主要成分的液体制剂。人工合成大蒜素主要由二丙烯基三硫醚(50%-80%)、二丙烯基二硫醚(20%-50%)、少量的一硫醚和四硫醚组成。大量研究表明大蒜素对真菌有较强的抑杀作用,抗真菌作用强度与苯甲酸、山梨酸相当。

4.二硫氰基甲烷

二硫氰基甲烷(MT)是一种高效、广谱性优良的水处理药剂,对水体病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都有很好的杀灭和抑制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国内部分渔药企业将其开发为防治水霉病药物,其作用机理是:二硫氰基甲烷在分解过程中生成的硫氰酸根阻碍了病原微生物呼吸链中电子的转移,从而导致有害病原的死亡。近年二十年实际应用中证明,二硫氰基甲烷溶液对控制水霉病效果较好。

5.其它

多烯类和非多烯类抗真菌药主要有灰黄霉素、制霉菌素、克霉唑,因泼洒用药成本高,所以在实际上使用很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