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里村:千年一堰孕古今

 吉祥如意hywzxw 2015-11-03
六里村:千年一堰孕古今


发布日期:2015-11-03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海盐版 字号:[    ]


    ■记者 徐亦为

  “今天到堰上玩”、“走,一起去堰上”……在澉浦人的口中,总是能时不时地听到关于“堰”这个词,这甚至不是老一辈的专利,很多年轻人也习惯性地如此说。他们口中的堰指的是六里堰(原名“甪里堰”),但又不单单指这古时的水利枢纽,它是地名,又是关于集镇的简称。

  对于六里堰所在的六里村来说,它因堰而成,也因堰而盛,更是因为这一座古堰而孕育了古今一脉的文化。如今,在离原来古堰所在地不远的地方,六里村文化礼堂已经正式落成,它将成为堰文化的集聚地和发扬地,也将承担起村民精神文化家园的重任。

  六里堰的前世今生

  “那时候的堰建造得可气派了,横跨河流东西两岸,全都是长条青石砌成的。古堰的两侧是两座大闸门,堰上的总管堂内村民来来往往,非常热闹。”在67岁的陈国兴脑海中,还保存着关于六里堰的清晰记忆,他说他们那一辈的人对古堰都有着很深的感情,“当时堰的东岸是很繁华的集镇,两面街,一条石板路,就跟现在的乌镇、西塘是差不多的模样,我们赶集就都往这里来。”

  六里堰的建造年代久远,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宋《澉水志》:“在镇西六里,高下相去数仞,为惠商、澉浦、石帆三村灌田堤防之所。”此后数百年间,作为水利工程而存在的六里堰多次维修重筑,一直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它在有效调节上下河水位的同时,让当地百姓免受旱涝之苦,得以享五谷丰登之喜悦。

  鉴于六里堰特殊的地理位置,它也日益成为澉浦城内外货物的转运站和集散地,商贾云集,人流如潮,也渐渐孕育了热闹繁华的集镇。

  直到1976年,为解决上下河无法直接通航的问题,海盐县组织深挖澉六运输河,消除上下河落差,使之得以贯通。在开挖的过程中,六里堰拆除,它也随之结束了近千年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星星之火燎原六里

  六里村负责宣传的干周平告诉记者,在他们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中,始终将堰文化作为其中的核心,它塑造了六里村人坚强、勇敢的品格和气质,如同是一根高高的树干,培育和滋养了其他的文脉分支。而其中一支,便是大无畏的红色革命文化,这也将成为文化礼堂的重要内容。

  “桑园里飘扬着胜利的歌声,闪亮的刺刀在阳光下发亮。转战敌后为民,保卫海北打一个漂亮仗。六里堰的战斗,打得伪军四散逃……”这首革命歌曲《六里堰战歌》诞生在1944年7月。当时,新四军海北支队与伪军、日军于六里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斗,经过殊死搏斗,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六里村的祝雪良老人今年90岁,他亲眼看见了日军对村庄的残酷扫荡,经历了烽火岁月中的艰苦生活,也铭记着那个年代的英雄。“1944年,我听地下党员祝岐耕偷偷说,新四军来了,在他们的带动下,不少群众也积极加入革命队伍。小英雄陈运连也是我们村人,他当时被日军抓获,宁死不屈,他们都是我们的骄傲。”祝老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活跃着不少地下党员,“还是现在生活好,战争过去了,日子也太平了。”

  在六里村老沪杭公路一侧,早年建起了革命烈士墓,墓下长眠着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英烈,他们回到了青山的怀抱中。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记者来到六里村时,只见两层高的文化礼堂已经建设完成,并于日前正式投入使用,礼堂内处处可见关于堰文化、红色文化的相关陈设。

  今年刚刚过去的暑假,六里村文化礼堂俨然成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园地。手工盆栽制作、电影放映、文艺演出、公益绘画培训……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整个村庄的文化氛围,也让文化礼堂充分发挥了文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成了村民们最喜爱的聚集地。

  “我们村还将充分利用文化礼堂,建设张元济图书馆分馆和室内影院,不断完善硬件设施。与此同时,我们将继续挖掘堰文化、红色文化等六里村的独特文化元素,创作文艺作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干周平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