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斜阳:闲品漱玉词 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下)

 爱雅阁 2015-11-04
孟斜阳:闲品漱玉词 怀想古诗词里的那些百媚千红(下)
  

图片   
 

    有词为伴,心灵在清婉文字间舒展,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有着特别的音乐节奏感,书写了中国人内心深处最美丽的风景,最温柔的情愫,染透了漫长的时光,渗透到我们的生命里
 


    十一、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一生知己是梅花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玉楼春·红梅》

    
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隐居十年之久,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约在政和十年前后,赵明诚又被朝庭重新起用,先后担任莱州和淄州的郡守。
    
于是,李清照又开始了独守空闺的生活。丈夫一旦不在身边,她的生活状态就改变了。陪同伴她的,只有那那些美丽而寂寞的花儿。其中就有她最爱的梅花。


图片 
 
   
          
你看那枝头的梅花苞红润如酥,晶莹似玉,岂肯随意开放?只怕那岭南早梅如今已经开遍了山山岭岭。不知那花苞里酝酿了几多馨香,只见那花中包藏了无限情意。春天的窗栊下,那看花人却一脸憔悴,连阑干都无心去倚。想要来饮酒赏梅的话便来罢,等到明天说不定要起风了呢!
    
岭南的早梅想必已是漫山遍野,而她眼前的红梅却含情未吐,迟迟不开,令人想象它开放后的扑鼻馨香,想象它的矜贵与美好。同时,也让人猜度它在等待什么。南枝即岭南的早梅。李峤有梅诗云:大庾天寒少,南枝独早芳。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
    
然而,窗前看花人却是愁容满面,慵懒得无心倚栏。她为什么会如此闷闷不乐,一脸憔悴呢?她看着那些花儿想,算了,要对花小酌就快点来吧,造化弄人,良辰难再,美景无多!此时的红梅花儿正在开着,未必明天就不会起风雨袭来,摧花折树。到那时红消香断,什么都没有了,岂不徒然令人悲哀!是语气助词。
    
苏东坡有《红梅》诗云: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霜雪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这首诗是写红梅迟迟未开,是惧怕忧愁又贪睡所致,还担心自己冰雪般的容颜不合时宜。以拟人笔法将梅花写成一个调皮可爱的美女。它的颜色是浅红的桃杏色,枝条却保持了孤瘦嶙峋、凌霜傲雪的劲挺。她傲寒的本性不会随着春天的到来改变。花色却像少女酒后的红晕。老诗人石曼卿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能只从外表的绿叶与青枝来看梅花呢?这首诗强调梅花独有的梅格,即红梅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也就是梅花喜寒凌霜的本性。
    
应当说这首诗与李清照的《玉楼春》词是有联系的。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与苏轼的渊源自不必说。李清照从小对苏氏诗文恐怕也是耳熟能详。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新党代表人物蔡京任右相,极力打压包括苏门弟子在内的元佑一朝旧党人氏。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逐出了京城。李清照因父亲遭贬,写诗向公公赵挺之求援,其中有一句何况人间父子情。然而,大概事涉敏感,情况复杂,公公有些为难,并没有伸出援手。
    
夫家娘家,一荣一枯,李清照初尝现实的残酷和人情冷暖。这首词应是写于这一时期。李清照的忧患意识常常通过风雨摧花的意象表现出来。早期词《如梦令》中的海棠花经过雨疏风骤之后,就有绿肥红瘦的忧思;《浣溪沙》中有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的叹息;《多丽·咏白菊》中有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的怨嗔;她晚年词的代表作《永遇乐》,在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的盎然春意中,想到的也仍是次第岂无风雨
    
这也许是心思细敏的女人常有的担心,每当花朵开放时,常常就会想到它的凋落,想到那些随时可能降临的风风雨雨,担心世间美好的东西消逝得太早、太匆匆!这不禁让人想起《红楼梦》里的某些相似情境,悲凉之雾,被遍华林,呼吸领会者有谁?
    
然而,李清照到底与那些沉浸在悲患心境中不能自拔的红颜女子们不同。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除了有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还有史湘云的豪气与达观。这首词的末两句就表现出一种淡定和洒脱: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让我们想起了苏东坡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所以,清人朱彝尊在《静思居词话》评论这首词: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皆得此花之神。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小重山》

    这首《小重山》韵致颇为动人。词中写到了春草青青,江梅初绽;写到了碧云碾茶,一瓯新茗;写到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真是清新美妙的意韵。
    
春到长门春草青”,春天已经到来,阶前砌下的小草开始返青,隐含的意思则是春草已青而良人未归。《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清照这里是借用了五代时花间派词人薛昭蕴《小重山》的词句:“春到长门春草碧,玉阶华露滴,月胧明”。她为什么直接就一字不改地套用了前人词句呢?我想,李清照是个直觉感受十分敏锐的人。这句词一定让她蓦然心动,印象很深,并且引发了她的诗兴和灵感。
    
这里的长门是指汉朝长安离宫名。汉武帝皇后陈阿娇失宠后就在长门宫幽居独处。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妬。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而自从丈夫赵明诚远到外地为官后,李清照就一直独守空闺。其孤寂茫然的心态常常令她对那些类似情境的词句格外敏感。江梅些子破,未开匀。野生的江梅只有少许嫩蕊初放,尚未遍开,显得新鲜而娇艳,此时正是赏梅的好时节。这一句也颇有口语特色,正是易安体的当行本色。
    
你看,那春草悄然染青了长门的园子,格外清净幽雅。江梅初绽,花色深深浅浅,显得春意盎然,一派生机。真是好景致,也让李清照有了好心情,有了好兴致。她将碧云团茶碾成了粉末,烹煮时散开阵阵清香。宋朝时,人们多饮这种团茶,碾碎后煮烹饮用。煮开后,她轻轻将煮好的茶水倒进青瓷茶瓯里。捧着那一瓯荡漾的绿色和茶香,轻啜一口,顿觉唇齿生香。让她情不自禁地品味起了昨夜的残梦。那是一个什么梦呢?那也许是她心头一个隐秘的心结,一种无言的惆怅。梦里,她的夫君归来了,是和她携手赏春,品茶吟诗,还是低语轻诉,互诉别后离情?那种温暖的记忆在心头如一团和熙的春风。
    
春草乍青,江梅初绽。一瓯春茶,驱散了她心头最后一丝朦胧睡意。美好的春天来了,也给人带来了生命中的欣喜与希望。就这样恍恍惚惚间,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繁密的花影覆压在重重门上,淡淡的月光映照着疏散的窗帘,这春日景象绰约有致,幽雅恬静,真是一个美好的黄昏。可惜在李清照身边,却只有月色与花影相伴。这让她不禁想起两年间就有三次与夫君分别,让她一个人独处寂寞的春闺里,真是白白辜负了这美妙的大好春光,也白白辜负了我们的青春好年华。回来吧,那远方的游子,我们在一起好好渡过这个春日良辰!
    
这首词写得调子明朗轻快,风格清新,尽管有些寂寥与忧郁,但仍然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和想象,充满了热切的期待。与她以往低婉悲情的离情词作风格明显不同。词中的江梅些子破,未开匀,一个字形容江梅花苞初绽之状,些子,犹言一些,口语色彩显得十分轻快。未开匀形容早梅色彩的深浅错落感,贴切生动,令人喜爱。留晓梦,惊破一瓯春。写晓梦初醒,所梦之事犹残留在心,而香茗一杯,顿使人神志清爽,梦意尽消。一瓯春,一瓯春茶。而晓梦似与怀人有关,含而未露,耐人寻味。
    
这首词写到了李清照晨起品茶的生活细节,让人感到十分亲切。宋人习惯将茶制成茶饼,有月团、凤团等数种,饮用时皆须先碾后煮。碧云笼碾玉成尘,碧云,以茶叶之颜色指代茶饼。是指贮茶之具。我们好象看到爱好素洁的李清照饮茶前正将碧绿团茶从茶笼中取出,细细碾成碧玉般的碎末,一个字写出了茶的名贵。明冯时可《茶录》:蔡君谟谓范文正公:《采茶歌》'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今茶绝品,色甚白,翠绿乃下者,请改为'玉尘飞'素涛起,何如?
    
花影压重门,淡月铺疏帘”,一个“压”字将门上花影的繁密写得有了一种覆压的重量和质感;而一个“铺”字将淡淡月光照进帘栊时,映照满室清辉的清旷和动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一句写景如画,意境淡远,素为人所称道,让人不禁想起林逋《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名句。《疏帘淡月》后来成为词牌名。
    
结尾三句: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东君原指日神,这里是司掌春天之神。据《金石录后序》载,两人婚后,赵明诚或因负笈远行,或因异地为官,常与清照分别。丈夫常年在外,如今算来,已有两年三个春天没有在家里度过了。故而,李清照心中的相思之情难已,竟急切地冲口而出:立刻回来吧,让我们一起好好地度过今春这大好时光!
    
词的结尾竟如此直白地表达了盼夫早归的迫切心情。可见,这首《小重山》是李清照真实心态的写照。正象那首流行歌曲中所唱: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你快回来,生命因你而精彩;你快回来,把我的思念带回来;别让我的心空如大海。

    
十二、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满庭芳》 

    读这首词,有一种朦胧的幻觉。
    
好像在梦里来到一个幽深静谧的所在,那里有古色古香的画堂庭院,有精致华美的闺阁楼台,金兽形的香炉,闻得到袅袅香雾的气息。午后斜阳的影子里,绣帘轻轻地垂下,在风里轻轻晃动。
    
词境以深静为佳。阁小,窗闲,春藏,昼锁,画堂深幽,人静帘垂,灯昏香直,这是李清照词里的那种美妙的意境。在深深庭院里,在静静的画堂,在她的闺房中,弥漫着一种无边无际的幽深的寂寞,仿佛与世隔绝。外面那些明媚春光和白昼都与这里无关,时间都停止了流动。这是一个狭小而深邃的,自我封闭的空间,仿佛是那闺中女子最隐蔽、情感最丰富的内心一隅。
    
篆香,一种盘成篆形文字的香。篆香烧尽,暗示着时间的推移。
    
在她的床头的花瓶中,斜插着一枝刚刚折得的江梅。这是梅花中的上品。整个闺阁中,只有它的美艳与馨香,给这沉寂的女性世界带来了温暖和春意。
    
她不愿到外面去,慵懒得连窗户都不愿打开。只是点燃一柱心字篆香,默默地看着时光沿着香雾袅袅消散在无边的空气里。对着那一枝新摘的梅花,一直待到日影下帘钩的黄昏时分。
    
她想,有了瓶中这一枝亲手摘取的江梅,就没有必要去临水登楼了。
    
其实,她知道,外面的春光一片灿烂。只是怕出去临水登楼,象那当年的王粲那样,徒然惹动对那远在外地为官的夫君的绵绵思念。只因无知心人相陪,闺中寂寥,让她感到了当年何逊在扬州一样,只有梅花相伴。
 

图片 
 
    梅韵高标,横斜疏瘦,丰姿俏挺,但同样也难耐风雨侵扰。这是谁家又吹奏起了那清韵悠扬的梅花三弄?真是荡人魂魄,让人心里生发无限愁绪。纵使梅花香消雪减,凋零殆尽,落英无迹,但是它的横斜疏影在溶溶月色下,仍然昭示着一份清韵高格。
    
唐人崔道融《梅花》诗: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宋范成大《梅谱·后序》说:梅以韵胜,以格高。可知梅以韵胜是文人传统的看法。韵,在这里指梅花高洁傲雪的坚贞反射出来的一种内在美,一种神韵、风骨。
    
这首词和前面的《小重山》词似有某种关联。两者都写到了江梅,《小重山》里是: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满庭芳》则是: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江梅,是一种野生梅花,又称野梅,在古代全是野生,常在山涧水滨荒寒清绝之处生长,后来才被移植之园中栽培。江梅花具浓香,花期早,冰清玉洁,纯贞高雅,是冬春之季观赏的重要花卉。
    
范成大《梅谱》:江梅,遗核所生,非经人工栽培,又名直脚梅,也称野梅,初春开红白色花。凡山间水滨,荒寒清绝之趣,皆此本也。花稍小而疎瘦,有韵,香最清,实小而硬。宋代王十朋有诗《江梅》: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清代张锡祚《题美人岁朝图》诗:和气散林皋,江梅香满屋。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何逊是梁朝著名诗人,因爱梅至深,如痴如醉,人称梅痴。杜少陵有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姜夔有词: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何逊成为梅花的代名词。当年,那位号称梅痴的诗人何逊,不就是象今天同样爱梅如痴的李清照一样寂寞吗?
    
据《梁书》载:逊尝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明张岱的《夜航船·思梅再任》也记载:何逊为扬州法曹,公廨有梅一株,逊常赋诗其下,后居洛,思梅花不得,请再任扬州。至日,花开满树,逊宾醉赏之。说的是那何逊居职洛阳,由于思念昔日杨州官舍前的一株梅树,竟然向朝庭请求再去扬州任职。回到扬州时,花正盛开。他在花前整整徘徊了一天,爱梅之心已然成癖。若是梅花真有神灵,也要为之感动了。后来,遂有好事者封何逊和寿阳公主分别为梅花的男神女神
    
何逊写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一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此诗被后人誉为自去何郎无好咏。诗中写的梅花衔霜映雪而开放,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台。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那纷飘的梅花不时洒落在被废居长门宫的汉武帝皇后陈阿娇的泪眼里,又不时飘落在被司马相如冷落独自饮酒消愁的卓文君酒杯中。显然,正是何逊在扬
州写的这首诗中之意打动了李清照的心。
无人到自然是指自己的夫君赵明诚因为他的离去,使得李清照独守空闺,有如当年受到冷落的陈阿娇和卓文君。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古时关于梅花的音乐有不少。乐府横吹曲中即有《梅花落》之类,唐大角曲亦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眼中赏梅花,耳中闻清笛,真是人生清欢至乐。
    
《梅花三弄》是历史上有名的笙笛管乐,它的诞生还与一个风流洒落的故事有关。《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对此均有记载:
  
桓伊是有名的武将,受封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桓伊为人谦虚,不事张扬,屡立大功而不自居。但这位武将却善长吹笛,为江左第一笛手。史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应召赴都城建康(今南京),乘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路过。这时他们二人都久闻对方大名却并不相识。一位客人在一边说道:此桓伊也。王徽之闻听,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笛,试为吾一奏乎?”桓伊虽是高官贵胄,但也久闻王徽之大名,便下车上船。取出笛子吹了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即上车而去,宾主未有片语交谈。桓伊敦和风雅,徽之狂狷且博学,两人虽不交一语却是机缘难得。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可见一斑。
    
《梅花三弄》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歌颂高尚的节操;三弄指的是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段落重复三次出现。正因为两位当世大名人不顾身份官职落差和世俗眼光,以共同的音乐雅好才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堪称知音之曲。
    
这里,李清照因听到《梅花三弄》、《梅花落》一类的音乐,心里生起相思之愁。其实,夫君赵明诚不仅仅是她的丈夫,更是她思想、情趣相投的知音,夫妻擅朋友之胜。赵明诚宦游在外,却留得清照在闺中独守寂寞,知心话儿也不知向谁诉说。
    
其实,在现代流行歌曲中也有不少写梅花的歌曲,如那首《一剪梅》与这首词的下阕意境颇为相似:

        真情像草原广阔
        
层层风雨不能阻隔
        
总有云开日出时候
        
万丈阳光照亮你我

        真情像梅花开过
        
冷冷冰雪不能掩没
        
就在最冷枝头绽放
        看见春天走向你我

        雪花飘飘北风啸啸
        
天地一片苍茫
        
一剪寒梅
        
傲立雪中
        
只为伊人飘香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此情长留
        
心间

    可以对照着欣赏这首《满庭芳》词的下阕: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
        
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细细品来,是不是有些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只为伊人飘香的韵味?

    
十三、玉瘦香浓,檀深雪散:陪李清照踏雪赏梅
 
 

    其实,闲时很想陪李清照静静地坐下来,品茶赏梅。
    
也许,在一丝朦朦细雨里,从一条幽静的古巷出发,穿过层层院落、重重花影,我就会遇到她,那个独立风中的红颜女子。她的眼神梦一样地飘忽而游移。她气质高华,云髻轻挽,颔首或沉思都是一处动人的景致。
    
在她的深深庭院里,树树梅花轻绽,红影幢幢。
    
我想告诉她,你曾经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梦,是所有女性典雅高洁之美的化身。而且,我熟悉你的一切,你的笑声与泪水,你的欢乐与忧伤。
    
李清照也许轻轻一笑,表示知道了。也许,这样的话对她来说,听到的也许不算少了。我说,你曾经就住在《东京梦华录》所记的繁华红尘里,林冲和娘子就曾经出现在那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而在那里,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书生宋祁骑着马在人流中不知所措,与一辆来自宫中的美丽香车相撞。随着一声娇呼,绣帘后的宫中女子认出了才名满东京的小宋,心中暗许,并不让随从们为难这莽撞的书生。金作屋,玉为笼,车如流水马如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他的爱情蓬山其实更近了。仁宗皇帝问明原委,居然将那位与之邂逅的宫女找来,嫁给了这书生。
    
宋朝是个多情的、容易产生艳遇的时代。我知道有张先的一树梨花压海棠,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小朝云笑指着东坡先生的肚皮:先生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有阴郁与优柔的秦少游暗叹:杜鹃声里斜阳暮,有那辛弃疾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我告诉李清照,我喜欢宋朝的文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赵宋皇帝对文人终究是宽容的。不杀文人的祖训令此后历朝历代的所有读书人动容。我相信宋朝辉煌的文治令一部青史生辉。
    
我告诉她:你曾经走过《清明上河图》的条条街巷,李师师的琴声会不时地从那座红楼暖阁里飘出。不久,那位美丽女子雪白的纤手会拿起小刀来,为一位词人切开一只新橙。然后放到定窑烧制的精致瓷盘里,洒上吴盐,色泽鲜美。有道是: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我看见,李清照听到这里莞尔一笑。我说,我曾经见过你。李清照不解地看着我,眉黛尖蹙,淡如远山。
    
我笑道,你曾经在街口叫停了一个挑着花担的货郎,买过一枝早梅。然后站住,看了看不远处的我。浅笑一下又离开了。我知道,等会儿,你就会把花斜簪到云鬓边上,然后对镜自赏。我说我知道你小时候的很多事。你喜欢在后花园里面荡秋千,荡到最高处,你的头发会散开,如云如瀑,伴着笑声在晚风中飘荡。晚风中的闺阁幽窗前,你会用纤细的手指轻拈脂粉,红唇、云鬓和微敞的胸口,有温香如兰。
    
我笑着说,那时,我梦游到了宋朝的东京。我知道,你喜欢梅花。我想告诉你,我也喜欢梅花。曾经有本奇书叫聊斋,里面有个叫婴宁的美丽狐仙,手拈一枝梅花,声声清笑,倾倒了书生王子服。我会说,清照,你不是狐仙,你是梅花之神。你的前世也许就是卧在含章殿下春睡的那位公主。
    
你的眉心,会落下梅花瓣儿。那是上天昭示你:你的前世也许是梅花精。
    
喝茶吧。李清照静静地递过一瓯春茶,水渌似碧云。好茶。我轻啜一口,赞叹。
    
我不知道,李清照为什么会对梅花情有独钟。她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词。而且从少女时代到渐入垂老之年,都忘不了梅花。


图片 
 
    其实,梅花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同于一般花卉,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梅花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特有花卉,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和藏东一带,由野梅演化而来,在我国分布甚广。前面在清照词中提到的南枝,也就是产自今天广东、广西和江西交界大庾岭的梅花,大庾岭历来是梅树繁盛之地。岭南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著称于世,因此罗浮后来成了梅花的别名。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据柳宗元《龙城录》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师雄起视,乃在大梅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这里说的是隋朝开皇年间,赵师雄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此后梅花又有罗浮仙子的美名。
    
不过,就笔者个人而言,梅花最美的意境莫过于踏雪寻梅这一典故。据张岱《夜航船》里记载,相传唐代诗人孟浩然酷爱梅花,情怀旷达,长期隐居鹿门山,常在风雪中骑驴踏雪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常常让人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风雪中一老翁头戴浩然巾,骑驴过桥,手持梅花。这景致何其清奇动人!
    
记得《三国》里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有一节文字,也是写这踏雪寻梅: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不久就只见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大雪忽然从天而降,装点江山一派素裹银妆。只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骑驴老者正是荆襄名士、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 小桥,大雪,一老翁,一瘦驴,一小童,一壶酒,梅花飘香,这正是: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好一幅风清气雅的踏雪寻梅图
    
《红楼梦》里的踏雪寻梅更是风流雅事了。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因薛宝琴等人初来荣府大观园,当时正值下雪,于是李纨提议结诗社作诗,得到大家的响应。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在芦雪庵,宝玉与姐姝们以雪论诗,宝玉被判输了,便主动去栊翠庵折梅代罚。并作诗一首《访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入世冷桃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贾宝玉踏雪寻梅的情节显然是受了孟浩然骑驴灞桥,踏雪寻梅的启发。
    
而有趣的是,金人侵入北宋京都后,李清照南渡流落江南。易安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但是,那个时候的李清照眼中风景不殊,自有山河之异,恐怕不仅仅是象孟浩然那样去寻找诗思雅趣了。风雪之中的江山,冰霜覆压之下的冷梅,传递的恐怕是国破山河在的黯然神伤。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云间水远。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待西楼,数声羌管。
            
——《殢人娇·後亭梅开有感》

    在这首《殢人娇》词中,专门注有後亭梅开有感的主题。
    
看得出来,李清照对梅花的感情是格外深厚的。在伤感寂寞时,梅花是她的闺中密友,解语之花,可以向它倾诉离愁。当她快乐时,梅花是她的席上娇客,对饮酒侣,可以助兴为欢。
    
玉瘦香浓,檀深雪散”,起句既清且雅。写梅为“玉”,是因梅花开得珠圆玉润,犹如玉雕。一个“瘦”字则写出了清雅飘逸的神采。玉雕一般的白梅花清瘦飘逸,而殷红的檀香梅色艳香浓,冬雪则正在消融。让人顿有冰清玉洁,冰肌傲骨之感。难怪词人姜夔也要“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了。在他的想象中,梅花就是他心中恋人的化身。这种雪中对梅吹笛的情思格外清雅、真挚。
    
今年恨探梅又晚”。那踏雪寻梅、红白交映的美好情境已然过去。真真是件憾事,不料今年赏梅又迟到了一步。江南楚地错落矗立着无数亭台楼馆,树树梅花点缀其间。天上白云闲飘,远处碧水流远。清凉的白昼这样漫长,探梅人倚栏远望,翠色帷帘低垂漫卷。
    
上片就这样云淡风清,山闲水静。而下片就开始热烈起来:酒宴座中,高朋会聚,觥筹交错。至情至性的文人雅士们对着梅花、佳人和酒,豪情顿起,开怀畅饮、纵情高歌。一时间你唱我和,清歌悠然回响于天地之间,遏行云、断流水。在这样热烈欢快的氛围里,女词人和朋友们指点着眼前的树树梅花,心头更感欣喜。趁着它方开未残快些采剪,或簪在鬓边,或插放几案,能让梅花暂且多留在人间一会儿。不要等到落红随风化泥时,再听着《梅花三弄》惆怅留连了。
    
这首词以梅抒情,那枝头梅花一缕幽香,几分清雅,纵酒清歌,令人流连玄想,把个料峭冬日的赏梅情景写得十分惬意,浪漫,婉约。我们从词中洋溢着一种纵情欢乐中的赏梅心情,看到了一个快乐轻松的李清照,看到了她和朋友们宛如《红楼梦》里结诗社、咏梅花的风流雅韵,有着一种对着梅花且饮且歌、水流云断的潇洒清韵。
    
同时,词中也感伤光阴流逝,花开花落,容颜易老,聚少离多。我们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多情感伤的李清照。人生得意与欢聚之时需尽情欢畅,待到梅花三弄凄诉别离的时候,欢好的日子就结束了。这是李清照作为一个多经离别的女性,一位颇有感悟能力的词人,从生活体验中得来的人生之悟。所以,她总在人们投入纵情欢乐之外,深知人生的相聚和欢乐总是短暂的,感叹人生别多聚少、格外珍惜眼前欢景,更别有一种冷静而超然的生活态度,但调子并不消极低沉,并不缺乏生活的激情。所以,那些生长在清寒之中的梅花,总是既能享受灿烂的春光,也能品味雪中孤独的寒意。
    
总的来说,这首词在《漱玉词》中别具一格,有一种芳馨俊逸的风韵,有一种潇洒的名士风度。这正是青春年华的李清照所独具的气质与风采。

    
十四、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蝶恋花·离情》

    又是一年春季到。当年惜春伤春的少女,如今已是人妻。只是夫君远行,深闺独居,冬去春来时心中别有番滋味。
    
暖雨晴风,梅红柳绿,大自然早已是一派勃勃生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盎然,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春天又往往让人珍惜美美好的青春年华,追求美好的爱情生活。


图片 
 
 
          李清照的艺术感觉是细腻而敏锐的。这柳眼梅腮写得十分漂亮、抢眼,风情妩媚,正是喜造新语奇句的易安体本色。那嫩柳初长,如一个女孩子微微睁开的媚眼;梅花盛开,好似红颜女子香腮上的朵朵红晕。到处春意融融。李商隐诗中有云: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水龙吟》的柳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都以眼睛比喻柳叶,颇是动人。这柳眼梅腮与已觉春心动更有一种微妙的联系。
    
敏感于四季流转、视爱情如生命的李清照,在这样暖雨晴风柳眼梅腮的春光里自然已觉春心动,女人的怀春幽情已悠然而生。然而,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这热闹明艳的景象却让这她心头更增无尽春愁,泪融脂粉,花钿觉重。
    
刚刚穿上新缝的金缕春衣,她却斜倚山枕,压损金钗。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故称山枕。外面的花团锦簇、良辰美景徒增心头的失落与伤感,故而她慵懒地独自躺在床上,不言不语,想着心事。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被人称入神之句。一个字写出了词人一怀浓愁,一个字点出了百无聊赖之情。词人的情怀很丰满,无情的现实却很骨感。她深感寂寞无助,想到梦乡去寻求一丝温暖的慰藉,但却始终无法入眠。直至夜深人静时分,她仍在明灭不定的光影中闲剪灯花,望着那跳动的心形火焰出神。
    
据说古时女子常以剪弄灯花来卜数远行人的归期。可见词人心中眷眷难忘的是远方的夫君。唐人王昌龄《闺怨》诗云: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此时,李清照心头也许萦回的正是这样一种心绪:唉,夫君远行宦游,何如就在家中与我相伴终生呢?
    
所以,那些柳眼梅腮,那些暖雨晴风,在孤独者眼里反而会带来一种心痛,一种惆怅。李清照就在这爱与痛的边缘挣扎。
    
大自然一派亮丽春光,与那深闺中寂寞而自闭的幽暗心境,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一面是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一面是山枕斜攲,枕损钗头凤;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一边是明媚,一边是黯淡。大自然的梅花红艳盛开,而女人的生命之花却独抱浓愁,在寂寞中萎损。这真如李商隐所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想起张爱玲痛失爱情后的哀叹了:我将只是要萎谢了
    
花开花谢,片片飘零归于尘土,这是怎样一种令人惊心的红颜劫!

   
 十五、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行香子》

     每年阴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李清照这首《行香子》就在一次七夕节所作。
    
这首词《历代诗余》题作七夕。唐代杜牧有诗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说的是正是七夕的光景。秋夜的星空是辽阔而神秘的。每年七月七日夜里,人们遥望天上的织女星和牵牛星,想起那些美丽的传说,无不感叹。而每每在这样的时刻,那些正受离别相思之苦的人心头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夜深露重的秋夜,李清照独自一人拿着轻罗小扇坐在庭院里,怀着心事仰望着天上的银河。这时只听得草际鸣蛩,惊落梧桐。七夕之夜是那么幽静,草丛中蟋蟀叫声格外清晰,连梧桐的叶子被惊得飘落下来。这种寥落空旷的天籁之声让心头平添一份萧索和寂寞。
    
王维《早秋山中作》:草间蛩响临秋急。这是一种怎样幽清和孤寂的心境!起首这两句极写万籁俱静,蛩声凄切,正是她内心孤寂之情的流露,从而引出了正人间、天上愁浓。这个时候,不管是红尘人间,还是天上仙界都是离愁正浓的时刻,浓浓愁意笼罩了天地万物。这一句写得汗漫浩茫,包容天地。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以云为阶,以月作地,正是天上仙界牛郎织女所在的飘渺混茫之处。唐杜牧《七夕》诗:“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平日里“关锁千重”,情侣夫妻天各一方,正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关锁千重”,极言阻隔之深致使有情人难得团聚,其中寄托了她的离情别恨。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槎”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据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中银河与大海相通,据说有人因此乘木筏从海上出发,航行十余天,到了天上一处城郭、屋舍俨然的地方,遇见织女在宫中织布,牵牛在天河岸边饮牛。回家以后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天上,见过牛郎织女星了。这时,情愁难抑的李清照禁不住神思飞越,产生了幻觉:天宫以月为地,以云为阶,重重关锁,纵然能够乘坐那竹筏在银河上自由来去,恐怕依然一无所遇。

 
 图片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她仰望银河双星,眼前浮现出来一个旷阔浩渺的想象世界。从词句中,我们可以感到李清照已经不知不觉将自己的思绪与天上的牛郎、织女融合起来了。一个“想”字,道出了词人对牛郎织女的同情,也表露了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怀。她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幻想牛郎织女重逢团聚的场面。传说夏历七月七日夜群鹊在银河衔接为桥渡牛、女相会,称为“鹊桥”,也称“星桥”。分别一年,只得一夕相会,离情别恨,自然年年月月永无穷尽。好容易盼到七夕“星桥鹊驾”相聚的日子,由于“经年才见”的长期分隔,使情侣之间有了诉说不尽的“离情别恨”。这种推测联想完全是移情的结果,婉转地抒写了人间夫妻难得团圆的苦衷。这几句词意也应是化自杜牧《七夕》诗中两句:“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回到现实,她发现依然牵牛织女,莫是离中,自己仍然孤身独处。于是,心中的幽怨冲口而出: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天这么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一会儿又刮风,人间阴晴风雨变化不定,总是让天上牛郎织女和人间夫妻的团聚带来重重阻挠,将有情人相隔一方。字加以强调,突出了词人的担心与关切。同时这三句相当口语化的词句充满了感情色彩,也有一种明快的音乐节奏感。
    
这首词通篇以七夕传说为寄托,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由己及人,由人及天,想象飞动,纵横天宇,境界清旷奇丽,襟怀阔大。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这一句也许并非虚指。据专门研究李清照的学者陈祖美分析,这首词也许正作于崇宁三、四年间(公元 1104—1105 年)。
    
李清照出嫁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七月,北宋朝庭中新党与旧党之争发生了有名的元祐党人碑事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因为是旧党苏门后四学士之一而被列入元祐党籍。被列入这一党籍的有十六名,均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格非名在第五,遂被降职为京东提刑。九月,徽宗亲手书写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碑立于端礼门,共一百二十一人,李格非在余官第二十六人,罢其提点京东刑狱。而同年六月,而属新党中坚的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升任宰相。
    
同时,朝庭也颁布诏令,元祐党人子弟一律不得留京为官,悉数迁往外地。这时的赵明诚与李清照就象那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因为父辈原因不得不暂时分开了。
    
根据朝庭诏令,李清照可能随父亲兄弟等人回到了原籍明水,造成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分居两地。作为一个出嫁仅一年、年仅十九岁的女孩子,京城的夫家已没有了她的立足之地。处境该是多么难堪,心情是怎样的沉郁。到了七月初七这天,她翘首凝望那美丽的星空,想那天上的牛郎织女哪怕被一道天河隔断,每年总有相聚的时刻。而这一次分别不比以往,自己这初嫁之身还能与夫君重新团圆吗?
    
夜风凉,秋露重,鬓发如丝飞扬。她听到草丛中蟋蟀叫声也觉得惊心刺耳,梧桐树上的落叶更让她感到寂寞难耐。这人间天上都仿佛无处不是愁城。她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个人。她的神思如风一样飞越了人间天上。俗话说,地上有多少人,天上就有多少颗星,那么到底哪颗才是属于你?我的赵郎!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是那久远的传说,千年的神话。是一年一度的鹊桥成就了一段坚贞的爱情。
    
有道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在这七夕之夜,在仰望星空的那一刻,李清照才深深知道这世上有一种感情叫思念,有一种情愫叫牵挂,有一种感觉叫依恋。
    
此刻的赵郎在干什么?还在摆弄金石、独赏书画吗?有谁为你的案头递上一杯茶?有谁为你的香炉里添上一柱香?天冷时有谁为你披上一件外衣?寂寞时有谁和你赌书泼茶?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她想,这七夕之夜赵郎一定也在想她了。正在思量的时候,忽见鹊桥的那头有一位男子向她微笑。她欣然一笑,疾步奔去,不料却一脚踩空,跌向那茫茫的云海当中,她大叫一声,却原来是南柯一梦!风寒露冷,抬头看那星空依然灼灼,犹自叹息不已,恨不能依旧回到梦里,恨不能与他深情相拥,一诉衷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读过李清照的《漱玉词》,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在才华与名气的背后,在那些曾经自信骄傲的神情背后,她的内心其实是如此脆弱,如此惧怕孤独。庭院深深,愁绪深深,生命中那些孤独而寒冷的日子像蛇一样噬咬过她那颗格外敏感的心。
    
抛开那些大家闺秀、才女、词人的光环,作为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女人,她其实更渴望有一个温暖的怀抱,有一个温馨的家,渴望拥有一个男人最真挚最纯粹的爱。这位宋朝红颜女子的生命其实离不开爱情的滋润,离不开她深深爱着的夫君。一个女人所具有的全部弱点,她其实都有。     这正好说明,她的心灵和人格是如此正常,具有一个正常女人全部的、健康的人性需求。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李清照《行香子》词中的这几句,是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
    
据张华《博物志·八月槎》记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此人)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严)君平,(答)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
    
槎”是用竹木编成的筏子,可以渡水。旧时传说天上银河与地上大海相连。近世有海岛居民每年八月乘槎来往于大海与银河之间,从不失期。某人忽发奇想,立下奇志,欲乘槎作长途航行,去探访银河。他在槎上建造了阁楼(以作瞭望),又备足了干粮,于是浮槎而去。在航行的十几天里,他天天都在观赏日月星辰,然后就进入迷茫世界,没有了昼夜之分。大概离开出发之日有十几天的工夫,他到达了一处地方,像是一座城市,房舍层层叠叠,甚是壮观。放眼望去,只见宫殿中有许多织女,又看到一男子牵着牛在岛边让它边走边饮。忽然,牵牛男子发现了他这个陌生访客,他惊奇地问道:“你怎么会到这里?”访客说明了来意,接着问牵牛人此为何地。牵牛人回答说:您回去后,到蜀郡拜访严君平先生就知道了。这位访客竟然没有上岸游览,按期回到了出发地。后来此人到蜀郡,找到严君平问这件事,严君平只回答说:“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牵牛宿。”一核对年月日,客星侵犯牵牛宿的时间,正是此访客到银河(遇见牵牛人)的时候。
    
又传说这位浮槎人就是西汉通西域的张骞。《渊鉴类函》引《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知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机石与骞俱还。后至蜀问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客星犯牛女。机石为东方朔所识。
    
牛郎织女传说则由来已久。《诗经·小雅·大东》就有织女、牵牛星宿的记载: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一般认为这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萌芽。《诗经.周南·汉广》中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有关史料记载,这里的也可能是指天汉
    南北朝
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南朝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会。”
    
两者都讲了大致的故事: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作,织出锦绣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准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风俗通》里也有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这些传说其实反映了先民对美好生活与爱情的想象和神往。

    
十六、归鸿声断残云碧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
        
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
《菩萨蛮》

    暮色里,从天上传来一声归鸿的叫声,引发了深闺女子的相思之情。那凄凉的雁声渐渐消失了,人们想寻觅它的踪影,可是天空中只剩下几朵空悠悠飘荡的碧云。窗外正飘落着纷纷扬扬的雪花,房中则升起了一缕又细又直又长的炉烟。
 

图片 
 
   
          
在烛光映照下,女子头上插戴着凤钗显得十分晶洁、明亮。而凤钗上所装饰的用彩绸或金箔剪成的人胜或花胜则显得轻盈飘忽,在颤巍巍地晃动。
    
不多时,军营中的角声远远地鸣响起来,斗转星移,曙色渐明。想来那些报春的花儿该开放了吧。但早春的西风余威犹在,外出看花难免会遇到料峭春寒。因为春寒料峭,恐怕去赏花的心情也没有了!从残云碧凤钗明再到曙色回牛斗,以至天明。可见这深闺中的女子竟是一夜无眠,人既憔悴,心亦凄凉,早已无心看花。其实,她何止畏寒?西风留旧寒留的不只是天气的寒意,而且是心中的阵阵寂寞孤寒。
    
这首词的情感触发点是天上的归鸿唳叫之声。待那闺中女子开窗看时,那鸿雁声渐渐远去,仰望天穹之上只有那暮色中的深碧残云飘来荡去。女子望着那鸿雁远去的方向凝想如痴。残云碧,令人想起了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都是望着一天的碧云凝思默想,这相思之意正相仿佛。
    
入夜,窗外雪雾迷濛,闺中炉烟静直,既静且美。一个字颇为形象,好似见那袅袅细香笔直如线,纹丝不动,可见深闺之静谧无风。天上归雁声歇,只见残云如碧,窗外雪花飘舞,室内烟线静直,这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烛光下凤钗明光溢彩,钗头人胜轻盈飘忽。一个“明”,一个“轻”尽得深闺女子轻盈姣美之态。入夜时风寒雪飘,正当卸妆就寝才是,这女子却在烛光下精心打扮,头插凤钗,鬓戴“人胜”。
    
风寒雪飘,夜深人静,本该卸妆歇息才是,这闺中女子却如此妆饰打扮自己是为什么?她头上的人胜泄漏了心里的秘密。原来这一天是正月初七人胜日。可见,这首词写的是人胜日,即正月初七这天发生的事情。这是古人很看重的人日,一个思乡怀远的日子。这一天,古时的妇女们都会用五彩的丝帛、丝绸之类剪彩做成幡胜饰物戴在头上。温庭筠就有句云: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讲的就是人日的思远女子装扮。《荆楚岁时记》载:人日(旧历正月初七)剪采为人……又造花胜以相遗。宋时风俗,于立春日戴人胜。隋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可见人日戴人胜亦是表达相思的传统意象。
    
所以,这首词写的是早春人日的思念远人之情。

    
十七、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
        
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
           
——《诉衷情》

    哦,李清照又喝酒了,而且,她还喝醉了。
    
因为喝醉,所以她迟迟没有卸去头上钗簪,没有洗去宿妆铅华,鬓发间还插着一枝梅花,便沉沉睡去。
    
那远方的夫君在梦里归来,眉目疏朗,笑容温暖,让她内心欣喜无限。不料,她正欲和夫君说话,却被一阵奇异的浓香惊醒。醉意渐渐消退,一股清幽的香气却不断袭来。原来是梅香扰断了她的好梦,这让她感到一阵惘然若失。
    
无奈,她推开锦被,披衣而起,朝窗外望去。天还没有露出曙光,四周一片沉寂,窗前翠帘低垂。只有那孤零零的月亮挂在天上。银色的月光照着院子的梅树,也透过窗栊照百深闺,洒了一地的清辉,洒在词人李清照身上。
    
此时,天地间万籁俱寂,月华清寒,唯有这梅花,伴我情怀如水”……
    
月光里,她痴痴地想着心事,手里却下意识地一瓣瓣地撕下梅花的残蕊,又一点点地将花瓣捻碎,无聊中打发着这令人伤情的残夜……
    
这首《诉衷情》词写尽了长夜漫漫的等待,午夜梦回的无奈,独守空闺的百无聊赖。
    
读这首词不禁让人想起唐人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黄莺的歌声是美妙的,闺中的女子平日里是喜欢的。但是,它的饶舌却惊扰她了甜蜜的梦境。女主人为了在梦中与自己远戍辽西的丈夫团圆,居然将那黄莺儿赶走,别让它的叫声惊醒了自己的梦。
    
看看,和李清照这个夜晚的心情多么相似!也许她将那未做完团圆梦归罪于手中的那朵残梅了,是它的香气惊醒了她与丈夫在梦中的相会。一旦从这样的梦中醒来,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如潮水般向她心头涌来,无边无际,将她深深地淹没。她夜不成眠,百无聊赖,盼望想着远行的良人归来。
    
梅萼插残枝”,李清照笔下的梅花曾经开得那样娇艳烂漫,魅力四射,在这个夜晚却显得孤枝无依,残花零落。仿佛预示了词人内心情感世界的苍凉。“酒醒熏破春睡”,一个“熏”字引起嗅觉上的强烈感受,极写梅香之浓郁,也写尽美梦难圆之“怨”。这种幽怨其实在心头积郁已久。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寥寥数语勾出一个幽静安谧的春夜。 “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久不成寐,帘映月影,手拈梅花,轻揉慢捻,单调的动作包含着复杂的心绪和情感。那被捻成片片碎红的梅花,透出李清照孤寂清冷的内心世界。此时,她心里还默默地计算着,等到天亮还得等些时间。
 

 图片

 
           更挼残蕊”,一个“挼”字历来是表现女子心境寂寞无聊的动作。五代词人薛昭蕴《小重山》中就有“手挼裙带绕阶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的句子;顾敻《荷叶杯》词中也有:“手挼裙带独徘徊。来么来,来么来?”这里,李清照是“更挼残蕊”,表达的那种孤寂之感似更深切。
    
三个字,连绵递进,层层叠叠,写出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与哀愁。在没有人陪的日子里,寂寞已经成了李清照的影子。任凭她怎样摆脱寂寞,可都是徒劳的。有谁能摆脱自己的影子呢?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就连曾经风情无限、占尽春光的梅花,如今也和她一样,渐渐在孤寂中凋残,陪伴着自己,排遣心头愁绪,消磨这难挨的时光。寂寞至此,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我想,她之所以孤寂至此,应当与赵明诚长期宦游在外有关。而那瓣瓣残梅,零落在风中,宛然是片片飘零的心。

        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朝来寒料峭。
        
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未扫。

        金樽莫诉连壶倒,卷起重帘留晚照。
        
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不如山色好。
            ——《木兰花令》

    沉香消尽,人静无语。小楼春早,寒意料峭。这正是一个送别的早春天气。那南浦的春水正轻漾着微波。远处的东山之上则堆满了厚厚积雪。
    
两人举起了酒杯却都无言语,一饮而尽后又重新斟满。词人放下酒杯去卷起帘子,那窗外西天的斜阳晚照令人顿觉伤感。只因为你要远去,我只得再凭栏远望。你看,那斜晖映照下的山川景色多么美丽,只是你我在这离别之时却无心欣赏。
    
从词意看,这是一首送别词。夫君要远行,李清照以酒席饯行,殷勤劝酒,依依惜别。
    
沉水香消人悄悄,楼上朝来寒料峭。”写的是早春的情境和氛围。香炉中沉香已经燃尽,小楼中寒意料峭,而一双人儿因即将分别,心事重重,相对无言。接下来就一下子写到了南浦之水和东山之雪:“春生南浦水微波,雪满东山风未扫。”两者既写时令,又写风景。“南浦”本意为南方的水边,此处是取“送君南浦”之意,指离别之处。“雪满东山风未扫”一句显得景象辽阔苍茫。祖咏有诗云:“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杜甫有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都表现的是一种天高地远的风雪景象。其中,也自有深沉的寓意。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句云:“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此处雪满东山正是此意。
    
金樽莫诉连壶倒,卷起重帘留晚照。”写两人饮酒饯行,一醉方休。当卷起重帘看时,竟已是日落西山。北宋宋祁《玉楼春》有句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意谓要向斜阳殷勤劝酒,让它不要过早离去,在花间将落日阳光多留下片刻。有挽留时光、多尽余欢之意。这里,词人“卷起重帘留晚照”似也有此意,让夫君多盘桓一时。
    
为君欲去更凭栏,人意不如山色好。”这两句意蕴颇值得回味。写的正是词人心中依依送别之情。眼前晚霞落照中的山川景色远比人心中黯然的离情别绪更好。当然,也可能还有对夫君执意要去远行的一丝怨意。山色虽然美好,人的去意执着,故此说:“人意不如山色好。”
    
如此美好山色,竟然留不住他的那颗心。她心中无奈而又伤感。

    
十八、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

       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
       
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
           
——《好事近》 

    “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风停了,帘外落花缤纷如雨,深红与雪白满地堆积。这正是暮春时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五代词人薛昭蕴的《谒金门》: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

图片 
 

    “长记海棠开后,正是伤春时节。落花时节,种种昔日的记忆涌上心头。李清照对海棠花也是情有独钟的。海棠有花中神仙之美称,花开时如霞似雪,秾丽娇娆。她的《如梦令》中就有此花: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那正是她待字闺中时的漠漠春愁。海棠对她而言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寓意,是她青春与生命的某种象征。大风过后的帘外落花,让她想起了当年绿肥红瘦的海棠,应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正所谓: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红颜是一天天老去,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酒已残,歌已尽,杯中已空空如也,眼前只有那灯影忽明忽暗,如梦似幻。即使在睡梦中,心头也会幽怨难释。醒来时,窗外一声鵜鴂的凄凉悲啼,更令人心中怅然若失。
    
这是一幅深闺春暮图,整个画面幽暗、凄清、空冷。置身于如此环境氛围中,心情之凄怆尽在不言之中。
    
这首词的意境是徐徐铺开的。风的停息,使帘内帘外一片静谧。静谧之中,落花缤纷、拥红堆雪的景象令人陷入深深的惆怅。想起胭脂红色的海棠花开花落,令人倍感流光无情,黯然神伤。哪怕饮酒高歌,也有曲终、酒残、人散的时候。醉眼朦胧中,那灯光明明灭灭,幽昧无常。
    
人呵,已经不堪幽怨与寂寞,幽暗明灭的昏昏灯火中,却听到窗外传来一声凄绝的鵜鴂啼叫,直教人柔肠寸断!
    
所以,词中具有丰厚情感体验积淀的意象出现也呈现一个明显的转换、加深过程,意象背后的情感累积也缓缓不断推高。最后两句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将原本淡静幽缓的意境骤然打破。不啻是词人内心积累多时的某种激情与哀怨诉诸于听觉,最后借这一声啼鴂猛然释放,成为全词高潮,凄怆警人,余味激荡。
    
真是一鸣惊人!
    
这让我想起辛弃疾的词: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深山闻鹧鸪。空阔寂寥中,深山里传来阵阵鹧鸪声,更增愁意,更添凄凉。这种以鸟叫声来作为诗词的结尾,常常有言已尽而余韵悠悠不绝的感受。
    
辛弃疾在《贺新郎》词中也有:绿树听鵜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当然,不同的鸟叫声给人的感受和寓意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氛围和人的主观情绪下,它们的情感色彩也有差别。稼轩词里的鵜鴂自有男儿悲慨。
    
如屈原《离骚》中所言: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鹈鴂的叫声常在暮春时听到,那时百花开始凋落,有如一声声好景不再、大幕将落的伴奏。所以,李清照这句更一声啼鴂,强烈地呼应了开篇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的感受。凄绝的鴂啼声和纷纭的落花形成听觉和视觉意象的交相激荡,薰染和刺激着我们的心理审美感受。
    
又想起了吴宇森导演的《赤壁》。
    
尽管那是一部我很不感冒、很的电影,但吴宇森再次运用了飞翔的鸽子这一形象,在两个壁垒森严的阵营之间穿行高飞,使传统三国戏有了一种新的审美表达。
    
再俗一点来说,在《射雕英雄传》剧里,感觉导演对大雕的意象运用很让人欣赏。那是一种草原文化的象征,也是主人公命运的象征。它常常从大漠出现在江南,其实也象征了主人公闯荡江湖、搏击风雨的人生;象征了来自草原上的爱情。当然,也含有成吉思汗作为射雕英雄的寓意。
    
雕鸣声声里,江湖儿女的英风侠骨之外,也透出缕缕似水柔情,令人悄然动容。
    
大象无形,大道相通。
    
各种艺术其实也是相通的。那些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美术音乐、电影雕塑,无非是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甚至是触觉和嗅觉,形成一种新的审美感受。

    
十九、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帝里春晚,重门深院,草绿阶前。
        
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
            
——《怨王孙·春暮》

    在京城的暮春时节,本是热闹繁华,莺飞燕舞的大好时光,而女词人却是独自在重门深院里,无法与丈夫一同去亲近大自然,岂能不叫人顿生愁怨呢?
   
帝里”指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东京汴梁。“春晚”指暮春。京城汴梁是热闹繁华的所在,暮春是莺啼花开的季节。“重门深院”,是李清照独处时的周遭环境氛围。“重门”显其府第之森严,“深院”微露幽深闺中之寂寞惆怅。
    
草绿阶前,暮天雁断。”《历朝名媛诗词·卷十一》说这两句“极似唐人”。其实这两句意味十分深厚。庭前草绿,让人忆及“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暮天雁断,古时传说称雁能传书。前面《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此处是说雁书已断,音讯不知。“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李清照在西楼望见庭阶前春草绿了,天色渐晚,天边归雁已无踪影。雁且知归,人竟不返,勾起她无穷怨意。如今雁影都不见,音讯杳无,心中幽恨绵绵不绝。
    
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这三句把词人内心无比复杂的感情很精当巧妙地表现出来。她自怨多情善感,登楼望远易生挂念,而多情则多烦恼。然而却又难以割舍,倏忽间发觉又一个寒食已近。这一句“又是寒食也”很是生动,虽然浅近却雅致。我们好像听到李清照在耳边感叹,这时间呵一晃就又是寒食天了。归人尚无消息,当此良辰美景,将如何消度?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三句托出一个凄清皎洁、如梦如幻的境界。当夜深人静,秋千空荡,巷陌寂寂,皎月初斜,洁白的梨花沉浸在银色的月光里。“梨”者,离也。那月光下的梨花不由触起了人的离情别绪。这离愁轻如云,薄如雾,如月光绵绵不绝,在心头萦回不去。
     
这首词应该和《一剪梅》作于同时,都是暮春时节,赵明诚出游不归,李清照幽居独处所作。
 

 图片


    “
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这一句写得幽静、清奇、梦幻。
    
帝里暮春,夜深人静。秋千架空荡荡地随风摇曳,街巷里已经不见人影。天上斜挂的明月皎洁轻寒。那树树梨花沐浴在月光下,如梦如幻。
    
此处的梨花即见梨花思远人之意。借作,谐音双关,在汉乐府诗中常见。前面李清照《浣溪沙》也写到了雨中的梨花: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写轻风吹动细雨,而美丽娇弱的梨花似乎承受不住风雨意欲凋谢。写出梨花在雨中楚楚可怜的娇弱之态。
    
同时,梨花也隐指眼泪,如泪带梨花。梨树在春末开花,其花色白而艳美,故古人常以梨花之飘落来形容女子楚楚动人的眼泪。泪带梨花最著名的诗句有唐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这是形容唐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犹如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北宋欧阳修《渔家傲》有: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宋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弹到离愁凄咽处,弦肠俱断梨花雨。唐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及宋李甲的《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故此处秋千巷陌,人静皎月初斜,浸梨花也有离情难抑以致眼中噙泪之意。这让人想起温庭筠《菩萨蛮》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那也是难得的佳句,是非常清奇空灵、境界开阔的景象。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提到,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满宫明月梨花白字下得好。正如王国维所说,仅此一字而境界全出矣!
    
这里的字烘托出明月照梨花的那一派清旷、空灵、寂静乃至有些凄冷的境界。试看,宫室之内月光澄明清澈,点明这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那位绣衣的女子走到窗前一望,只见月光下的梨花正在盛开,光色如雪。室内室外景色一派空灵、雪白,也有些凄清。举目远眺,关山重重,挡住了视线,而她心中的那位故人就在那看不见的万里关山之外。
    
这种情境与李清照笔下的离人凭楼望远、月浸梨花的景象何其相似!
    
李清照的词婉约清丽,用词少奢华,重朴素,而情感则表现得深厚而强烈。她的词之所以感人至深,乃由于她擅长用平平常常的语句,出人意料的巧绘出一个不平凡的艺术境界来。秦观的词虽然跟李清照的词都属婉约一派。但毕竟有各自有不同的个人风格。秦观的词相对地说比李清照的词在词藻上要华丽一些,而在情感方面,前者又不如后者的深厚和强烈。

    
二十、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

    《点绛唇》,很女性化、很脂粉气的词调。
    
据说这个词调是因梁朝才子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得名。江淹就是那位传说是梦中得神授彩笔的才子江郎,后来交还彩笔后就文思枯竭。他这首《咏美人春游》诗写得颇好:

       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
       
不知谁家子,看花桃李津。
       
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
       
行人咸息驾,争拟洛川神。

    春天里的江南,一个女孩子在游春看花。只见她肤白如雪,皓齿红唇,让路上行人纷纷驻足而观,把她比作洛水里的女神。《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等。所谓樱桃,就是古人常说女孩子的樱桃小口。也可能特指一种只在唇中间轻点一抹樱红的化妆造型。俗称一点红。所以,这个词牌有很浓的脂粉气息,妖娆、娇艳、可人。这么美的词牌,相信古时懂点诗词的女孩子都会喜欢用来抒写情怀。
    
李清照这么爱美的女词人当然不会例外。在少女时代,她就写过那首有名的《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图片
 

    少女时代这首《点绛唇》写得清纯浪漫,一派青春气息。同样写于春天,上面这一首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悉千缕却写得低婉、惆怅,郁郁寡欢:
    
暮春时节,花落如雨。深闺里弥漫着一种落花般颓伤和无奈的气息。无边的寂寞如潮水向那深闺女子心头涌来,使她的目光幽深如潭水千尺。
    
春天即将远去,过去的欢乐只剩下记忆:曾经在归来堂品赏金石书画,曾经在一起赌书斗茶,曾经携手品月赏花,吟诗赋词,如今却只剩她独守空闺,愁看春暮。
    
惜春春去,几滴催花雨”,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寂寞女子的心湖空荡地回响,催着落红,也催着春天归去的脚步。唉,心中越是珍惜这美好的春天,春天却越容易流逝,何必执着挽留?昨天,眼前还是一树灿烂如云的花朵,如今在凄风冷雨的敲打下悄然落尽了繁华。再美好的春天终归还是要离去的,再美艳的娇娘也终归和花一样会凋却朱颜。
    
这个寂寞暮春里,明眸皓齿的女子拖着曳地的裙幅,轻摇着罗扇,倚遍了每一寸相思阑干。风吹衣袂,落红漫天飘洒。她在沉醉中轻笑不语,伸出纤手,拈来一片轻嗅。而此时,千丝万缕的愁绪点点浸入心中。纵是春天千般万般好,怎奈也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她的心绪渺渺茫茫,目光一直停留在那良人离去时的远方。
    
那里是漫漫连天蓑草,一眼望不到头。望着远方,她喃喃轻问一声:良人呵,你在何处?不知不觉,已是泪眼朦胧。在她内心深处,始终牵挂着那样的一个人。在梦里,他眉目潇然,语笑清朗,深情款款;他一袭青衫,书卷在握,轻抚娇妻的额发,眼中温柔无限。如今,眼前却只有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
    
这情景让人想起一首诗: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这首诗很多人以为是仓央嘉措所作,其实,作者是当代的一位女诗人,名叫扎西拉姆·多多。)

     远处的萋萋芳草,近处的愁红惨绿,让这淅淅沥沥的催花雨显得格外清冷寂寥。令深闺女子百事无心、忧烦愁苦。女人的幸福在男人离去的那一天就已经消失,从此寂寞如盘在心头的蛇,冰冷而残酷地吐着舌信子,随时能将她的心噬咬得千疮百孔。
    
每每读罢李清照接近后期的一些词,心中的感觉总笼上一层清冷的愁意。与读安妮宝贝笔下阴郁冷调的文字有着相似的感受。不过,与李清照南渡后晚年那些接近绝望颓伤的词不同,现在这首《点绛唇》所流露的惆怅、忧伤仍然是优美和优雅的,并不是彻底的灰暗与绝望,而是一种轻笼着忧伤闲愁的美,仍然看得见生命里隐隐的激情与热量,仍然有一种对爱情的期盼和等待。
    
所以,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这首词是泪尽个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