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古诗(三)

 紫色梧桐318 2015-11-04

真才子的杜牧,不愧其风流。一位对兵法、财赋、治乱等颇有研究的希望有所作为的人,失意于扬州,流连于二十四桥,青楼放浪,最终恍若一梦。相对于反思自己,杜牧更多的在于反思历史和现实社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秦淮河畔酒楼歌女在唱历史上的亡国之曲《后庭花》,而那些买唱迷醉的豪贵却浑然不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是一位反思诗人,是一位自省式的反思诗人。

老来忆年少,不哀叹、不争胜,如令狐楚诗中所言:“少小边城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自有一番平和心境,亦是人生好享受。

  

 

李商隐乐游原上的一声叹息,将人生况味倾尽。俯望长安,无限好的夕阳还映衬着一片繁华,而黄昏的静寂与生命的落寞是何等相像。如果说晚唐李商隐乐游原上的叹息还有夕阳的映照,那么盛唐陈子昂幽州台上的长叹则望尽四海,凭空而来。天地悠悠,苍茫中的一串清泪或许就是一串夕阳。无论汉宣帝还是燕昭王,都是过客,而乐游原和幽州台上的长叹,千年过后,仍声声不绝。感人者,乃未了之情,乃襟抱。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或言爱情,或有其他寄托,此诗设象立意高绝,情感深而沉、厚而重,句句泣血。后人以李白之名夸赞李商隐,不为过也。

  

 

 

无坦荡澄明之胸怀,无以真正亲近自然,更无以写好自然。唐宋许多诗人对待自然就像对待自己的挚友亲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气势宏大与狭小均不失亲切,时节繁茂与凋敝皆不失温情。一石与一山同,一草与一树同,一溪与一河同。何谓境界?此也。

  

 

宋代的一些诗,一如唐诗的淡雅俊朗。好诗皆避斧凿之痕,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如此,自然畅达,明白如话:“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饶节曾是北宋高官曾布的门客,后出家为僧,独享清静,他的诗另有一番滋味:“静中与世不相关,草木无情亦自闲。挽石枕头眠落叶,更无魂梦到人间。”唐代虞部郎中司空曙也想求得一份闲静,《江村即事》写道:“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二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又被遣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去汝州途中,他游览了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一诗。其诗看似沉迷于庐山之美,实则暗指官场险恶叵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重在后一句。苏轼是清醒的,也是无奈的。

李清照半生颠沛流离,也曾在战乱中苦度岁月。虽为弱女子,但其才气与豪气即便须眉也难与其匹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字字铿锵,句句砰然,诗直指偏安的南宋朝廷——项羽这样的英雄,在哪?

  

 

大诗人都有大胸怀,陆游便是其中之一。在临终之时写给儿子的诗中,其胸怀表露无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本知道人一死一切都无所牵挂了,但山河破碎,这是父亲唯一放不下的长久的悲痛。一旦宋朝军队收复中原,家祭时你一定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啊!此诗读来让人肝肠寸断。

人生亲情、友情不可缺,诗人尤重。缺之,活之无味。由此便不难理解纳兰性德的孤独。“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旧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感受更深切者,莫过于丧国之君李煜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