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是非面前不能一味“忍耐”

 見性 2015-11-04

[导读]有些事涉及是非、义利的大根本,就不能“耐”,否则会让人变得卑鄙下贱而没有节操。

《朱教授讲朱子》百九一

朱子曰:“事有不当耐者,岂可全学耐事?学耐事,其弊至于苟賤不廉。”

译讲:耐,就是忍耐、忍让、容忍。待人处事,当然要有忍让的精神。但是朱子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事都是可以忍让的。有些事涉及是非、义利的大根本,就不能“耐”。一味地讲“耐事”,它的弊端在于,使人变得卑鄙下贱而没有节操。

《朱教授讲朱子》百九二

朱子曰:“风俗不好,直道而行便有窒礙。然在吾人分上,只论得一个是与不是,此外利害得丧有所不足言也。”

译讲:在社会风气不好的大环境下,待人接物如果还是秉持耿直、正直的理念,是一定会遇到阻碍和困难的。但是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本份,就应该只认一个理:那就是是(正确)与不是(不正确),此外,所有的利害得失都是不足挂齿的。

《朱教授讲朱子》百八六

朱子曰:“我不得乎天,亦不怨天;不得乎人,亦不尤人,与世都不相干涉。方其下学人事之卑,与众人所共,又无奇特耸动人处。及其上达天理之妙,忽然上达去,人又捉摸不着,如何能知得我?知我者毕竟只是天理与我默契耳。”

译讲: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子的学生在读到《论语》中的这一段话时问孔子为什么突然会讲这些话。于是朱子讲了上面的那一席话。意思是说,人活在世上,如果得不到社会(天)的认可,不能怨恨社会(天);如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不能责怪别人。其实这与世事、人事都不相干。关键在你自己有没有做好下学而上达的功夫。下学就是要做好最基本的、最切近生活的各种小事,也就是做好人。所谓“下学”,都是些和普通人一样的寻常事,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人家当然看不出你的奇特之处。但是真正把下学做好了,才可能上达,上达就是你的知识本领从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你有了理论与理性的高度了。可是,当你达到这样的高度时,它的形而上的玄妙又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所以你永远是孤独的。但是,这时你却是和天理、天道相默契的。孔子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朱子非常反对那些为了出人头地故意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来吸引人眼球,从而博取声名和地位的做法。他认为“下学而上达”才是正途。

《朱教授讲朱子》百八七

朱子曰:“当官廉谨,是吾辈本分事,不待多说。然细微处亦须照管,不可忽略,因循怠惰……自治既不苟,更能事上以礼,接物以诚,临民以宽,御吏以法,而簿书期会之间亦无所不用其敬焉,则庶乎其少过矣。暇日勿废温习,少饮酒,择交游。”

译讲:朱子给他的一个姓范的学生写信,这个学生在县里当一个主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小官。这个学生官当得很好,但他看不惯官场的坏风气,曾写信对朱子说,现在的官场一片黑暗,“通身是病”,简直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朱子与他讨论为官之道,认为:廉洁、认真是当官的人的本分。但并不是说廉洁、认真就可以做好官了,还必须注意细节,照管好小事,而不能因循怠惰。对自己要严格,对上级要以礼(规则、规范)相待,对人处事要真诚,对老百姓要宽容,对手下的工作人员要以法律来约束,处理文件、会议等要专注认真。这样才可以避免犯错误。有意思的是,朱子讲完了这些要点后还不忘记提醒:要少饮酒,要谨慎交友。

《朱教授讲朱子》百九三

朱子曰:“若着些利害,便不免开口告人,却与不学之人何异?向见李先生说,若大段排遣不去,只思古人所遭患难有大不可堪者,持以自比,则亦可以少安矣。始者甚卑其说,以为何至如此?后来临事,却觉有得力处,不可忽也。”

译讲:人如果碰到一点麻烦事、委曲事、痛楚事,就忍不住要对人述说,这样做证明你学养还没到家。当年我听李(桐)先生对我说,如果遇到内心痛苦又无法排解,可以想一想古人所遭遇到的患难,有的大到简直不堪忍受的地步,拿自己的事和他们相比,就可以稍稍得到一点安慰了。朱子说,当年听了这番话,很不以为然,直到后来自己亲身经历了这样的事,才知道老师的话特别得力,真是不可小看。

《朱教授讲朱子》百七七

朱子曰:读书不可贪多,今当且以《大学》为先,逐段熟读精思须令了了分明,方可改读后段,如此庶易见功,久久浃洽通贯,则无书不可读矣。

译讲:朱子非常注意读书的质量,所以他反对囫囵吞枣、贪多求快。他认为读书要“逐段”,就是要循序而进,按照书自身的逻辑结构运动,这样才不会打断或搞乱知识、理论固有的体系。他还强调“熟读”,就是不能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而要成诵,要烂熟于心。但是,读书也不是能记住就好,还必须“精思”,就是要思考,要分析,要综合,要比较,要研究。这样读书才能“见功”,久而久之就可以做到融汇(浃洽)贯通(通贯)。朱子认为,读《四书》应该先读《大学》,然后是《论语》《孟子》,最后是《中庸》。这反映了朱子心目中儒家经典知识的结构逻辑,也是他认可的一条入门路径。

《朱教授讲朱子》百七八

朱子曰:穷理涵养,要当并进。盖非稍有所知,无以致涵养之功;非深有所存,无以尽义理之奥。正当交相为用,而各致其功耳。

译讲:穷理,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研究和把握。涵养,是对自身心灵世界的修炼和培养。但朱子认为,这两件事是不能分开的,应该要同时用力,互相促进。对外部世界各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帮助你内心世界的涵养功夫;反过来,如果你不能坚守住自己内心的涵养,又如何能深入到义理的精妙之处呢?所以,穷理和涵养要交相为用,让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功用。这就是内外兼修的道理。

本文为腾讯儒学特约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朱杰人教授讲朱子:一味忍事会让人没了节操

敬请关注腾讯儒学官方微信号:ruxue_qq返回腾讯网首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