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未病

 金猪尾巴78 2015-11-04

治未病 概述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也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即: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难经》《金匮要略》继承发挥了《内经》的理论,使中医预防理论备受后世重视,日臻完善。到21世纪初,治未病仍然是中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目的就是保证健康,延长人生命的期限,提高生活的质量。治未病是中医学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在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上具有重要的意义。[3]

治未病 词义

 

治未病之“治”,多释为预防和治疗。就《内经》所论,“治”之含义所涉多个方面:

1、治疗、医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2、治理、管理。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即治理之意。

3、调理、调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所谓“治神”、“治身”之“治”,皆调理、调养之意。

4、条达、调顺。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坚成之纪……,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治化,燥行其政”。

5、安定。《灵枢·五乱》说:“何失而乱,何得而治”。

 

未病

未病的意义有:

1、无病。

2、病欲发而有先兆。

3、病之初起。

4、既病而尚未殃及之地(未病之脏腑)。

5、病将愈,有可能出现的遗复。

治未病 发展源流

 

理论奠基

治未病
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此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刺热论》又分别指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内经》时代的中医学已认识到,人体由健康向疾病的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灵枢·逆顺》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即是强调在疾病发生之前或萌芽之初,把握时机,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对于已发生的疾病,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既病防变”,对此,《难经·七十七难》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出发,阐述道:“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脾,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内经》和《难经》提出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开启了中医预防思想的先河,为中医“治未病”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论形成

东汉张仲景禀《内经》?《难经》之旨,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发展了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在《金匮要略》中提出预防保健要重视“养慎”的思想,即内养正气,外慎邪风之意?《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不但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保健的积极意义,还提出了预防保健的一些具体措施?

张仲景十分强调在疾病初发,邪位浅表时及早治疗的重要性,认为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早期及时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金匮要略》中多处可见谨微防病的论述,《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后世发展

古代医家对于“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非常重视,自《内经》?《伤寒杂病论》以降,诸多中医经典著作中常有论述。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提倡积极养生的思想,反对单纯着眼于疾病的被动治疗,认为人能否延年益寿,与能否有效地预防疾病有密切的关系。此外,他还认为“治未病”应当“形神共调”,因为人的神与形、心与身都是相互影响的,情绪波动,精神抑郁或紧张,是许多疾病的发生原因,心理活动的失宜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地真》中指出:“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迫于既逝之后?”强调气功摄生。

宋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也强调:“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

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注重日常的养护:“提出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实内,以陶和将护之方。须在闲日,安不忘危。”

元代著名医家朱震亨深入研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后,在《丹溪心法》卷前指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故宜夜卧早起于发陈之春,早起夜卧于蕃秀之夏,以之缓形无怒而遂其志,以之食凉食寒而养其阳……”告诫人们应内养正气,外避风寒,重视精神调节及真气保养,使志无怒,使志安宁,顺应自然四时气候变化,调饮食,慎起居,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已观察到许多危重疾病,具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病前会出现某些征兆,若能遵循“治未病”原则,根据“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思想,早期予以预防及施治,就可以防止疾病向纵深发展?

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的迅速发展,诸多医家亦将治未病思想运用于温病的治疗中,如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客邪贵乎早逐”,“欲为万全之策,不过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耳”。

清代医家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温病治疗时,为恐邪深入传变,提出“先安未受邪之地”,常常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结合温邪的特点,先证用药,以阻断病势的发展。如其在《温热论》中提出肾水素亏而患温病者,邪虽未及下焦,治疗时宜于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以防其变。[5]

治未病 基本含义

 

未病先防

治未病的含义
治未病的含义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已病防变

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愈后防复

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治未病 思想原则

1、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治未病
治未病

也就是说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的多发病,中医学的养生观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因此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治未病”中的作用。

3、饮食调理,以资气血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即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

4、强身健体,动静相宜

平时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5、增强正气,规避邪气

因为疾病的发生涉及到正气和邪气两方面的因素,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邪气侵犯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预防疾病发生也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培养正气,提高肌体的抗邪能力;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防止病邪侵袭。

(1)增强正气:一方面重视精神调养;另一方面还可以用药物及人工免疫等方法,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2)、要规避邪气:要注意饮食清洁,防止病从口入;药物预防,驱除邪气,提高免疫机能;爱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维持环境卫生,防止污染等。

6、早期诊治,防病传变

疾病发生后,各有一定的转变规律,应该根据其规律采取阻截措施。在临床上对一切疾病的治疗,都是越早越好。《黄帝内经》亦有“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的说法。[2]

治未病 现实意义

 

为国民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都可以通过“治未病”的种种措施来预防;而对于传染病,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导人们远离疾病。

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病、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提出了“辨证施保”,研究形成有效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保健体系,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来延年益寿,这是21世纪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之一。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可以从功能的、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变,病后调护。总之,“治未病”是人类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降低医疗费用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为了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预防为主”。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要求医者在准(辨证准)、精(用药精)、廉(价格低廉)、便(使用方便)上做文章。

将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九五”期间,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块钱的预防,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

 

发挥中医优势

中医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健康观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的改变、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药源性疾病、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中医更凸显优势。

 

促进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这样一来,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从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这和中医重视整体,强调“治未病”,就可以互补相成了。

“治未病”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其实质就是“人人享有健康”。中医学在医学模式、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比如人们常说“中医治本”、“中医治病去根”、“中医讲究调理”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

治未病 卫生政策

 

治未病健康工程

治未病
治未病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战略部署,落实吴仪副总理关于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

1、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标是:努力构建中医特色明显、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2、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目的是:不断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

3、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载体是: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确定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为主体,并根据发展要求和条件基础,在严格把关指导下,逐步扩大试点单位。

4、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模式是:积极探索和完善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通称KY3H健康保障服务模式,积极创新治未病服务内容和方法以及规范技术方案、完善评价体系。

5、治未病健康工程的机制是:积极探索治未病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运行机制,以及治未病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机制、文化传播机制等。

6、施行措施

治未病健康工程是一项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创新性工作,为保证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充分发挥专家咨询组的作用,组织制定治未病健康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组织方式、具体任务、评估指导等要求,积极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实施,为实现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目标而努力。[1]

 

建立“治未病”科

2013年8月,为了打造中医预防保健的服务提供平台,中医药管理局要求全部二级以上中医院设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同时,在一些其他的医疗卫生机构中也探索开展“治未病”工作,比如妇幼保健院、CDC、精神卫生中心、疗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