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地区辽代的瓷窑及其产品

 语言罐头 2015-11-04
赤峰地区辽代的瓷窑及其产品
    辽建国以后,先后在赤峰地区设窑烧瓷,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京地区有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窑、林东上京临潢府故城南山窑、巴林左旗白音戈勒窑、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中京地区的赤峰缸瓦窑。辽代瓷窑烧造的时间长短不一,始烧的时间有早有晚,烧造的规模和产品也不尽相同,只能对重要的瓷窑做简要的介绍。
林东临潢府故城窑
    窑址位于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约1.5公里的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是受定窑烧制技术影响很深的一座瓷窑。窑炉为馒头窑,装烧窑具有平底圆筒形匣钵和釜底圆筒形匣钵以及泥条、泥环、泥珠、圆形饼、三角形、鸡爪形等多种支烧或垫烧窑具。
    该窑产品以白瓷和黑瓷为主,兼烧低温绿釉陶器。既能生产中原传统样式的产品,也能生产契丹民族形式的产品。多为拉坯成型的器皿。方形和多角形的器物较少。
    白瓷胎质细白而坚致,瓷化程度高,不施化妆土,釉层较薄,光泽强而温润,无流釉现象,挂釉多至足际,受定窑影响也烧芒口器。器类有盂、碗、盘、碟、杯、盒、瓶、壶、罐等。
    黑瓷胎白,但较白瓷略粗,大器则胎色灰白或含有杂质,多为瓶、罐、盂类器,釉色黑中闪暗绿,釉层多薄厚不匀,有堆釉的现象,釉面温润偶开细碎片纹,施釉致足际。这种黑中闪绿的黑瓷,为辽、宋时期其他窑场所不见,是该窑独有的产品。
    绿釉陶器胎质虽较白瓷和黑瓷粗松,但较其他瓷窑所的釉陶器精细坚致,釉面浑浊不透明,呈正绿色,光泽不强,无开片纹,器类仅见瓶、罐两种。
    该窑所产瓷器以素面为主,仅见少数刻划纹(施釉后)或塑贴装饰。器底常划标记是该窑产品的一个特征。
    此窑的规模较小,烧瓷的时间也短,但其质量甚好。
林东临潢府故城南山窑
    窑址在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约1公里的山坡上,是一座专烧低温釉陶的窑场。窑场规模小,烧造时间不长,窑具仅见爪形支烧具,未见匣钵之类的装烧工具和障火窑具。产品主要是或白、或绿、或黄的单色釉陶器和三彩器,有有少量的白釉或黄釉加少许绿彩的所谓二彩器(实则也就三彩器)。陶质多为淡红色,质较软,上施白色化妆土。釉色不佳,质量较差,易脱釉。产品主要是碗、盘、碟类的小件器皿,具有浓郁的契丹民族风格。
林东白音戈勒窑
    窑址位于赤峰巴林左旗林东镇西约2.5公里的白音戈勒村,窑场的灌木较大,专烧茶叶末釉和黑釉缸、瓮类杂器,尤以双耳罐数量最多。其产品胎体厚重,质粗黄而坚硬,烧成温度较高。茶末釉绿中泛灰,釉厚温润,光泽不强。黑釉则纯黑如漆。大器系直接入窑叠烧,为了防止倾倒,相互之间以横置的线轴状窑具间隔支撑,故在产品的腹部大多留有这种窑具的痕迹。该窑始烧于辽代早期,是一处专烧杂器的窑场。
赤峰缸瓦窑
    窑址在距赤峰市西约70公里的半支箭河上游的缸瓦窑村,窑址规模很大,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约1000米,是辽国最大的瓷窑。
    在该窑址已发现了20多座马蹄窑和1座龙窑。
    马蹄窑用耐火砖砌成,由火膛、窑床、烟囱组成,每个烟囱有2个长方形的烟孔,窑门呈八字形,朝向东北,窑床为长方形,南北长1.74米,东西宽2.34米,各窑大小相若。
    龙窑外用石块、内用耐火砖砌成,南高北低,沿山坡顺势而下,烟囱在窑的南端,窑北开八字形窑门。窑具有瓷胎和粗渣胎二种,瓷胎窑具有碗形带孔、钵状和筒形三种匣钵。窑具有线轴形、三爪形和三岔形三种支钉,不规则饼状和球状垫具,圆环形支圈和研磨工具。粗渣胎窑具有垫饼、垫球、窑柱和研磨工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出土过带“官”字款的匣钵和“官”、“新官”款的窑柱。此外,还出土过划有契丹文款的窑柱。
    缸瓦窑所烧瓷器品种较多,以烧白瓷为主,粗白瓷尤多,并烧三彩器、仿磁州窑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各种产品分窑烧造,马蹄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单色、三彩釉陶和仿磁州窑瓷器及各色品种的小玩具等。龙窑则主要烧制黑釉和茶末釉等大型粗缸胎容器。
    白瓷以杯、碗、盘、瓶、罐、壶类居多,也有少量的玩具,白瓷有粗精之分,以粗白瓷为大宗。粗白瓷,胎多灰白或黄白色,胎质较粗涩坚硬,颗粒较大,常含黑或灰色的杂质,均施白色化妆土,多罩半釉,釉色有粉白、牙白、黄白、灰白等色,常有流釉现象,积釉厚处或泛青或泛黄,且有小开片,多素面无纹,仅少数刻划粗犷豪放的花卉。盘、碗类圆器采用叠烧法装匣内烧造,故其产品器内底和圈足常留有渣垫痕。精白瓷胎质细白坚硬,瓷化程度很高,釉面洁白光润,器形规整,制作精工,可与定窑白瓷媲美,可能采用一件一匣钵的方法烧造。盘、碗类圆器也有用垫环在匣钵内覆烧或挂烧的。装饰多采用雕、刻、划、印等技法饰以转轮菊、牡丹、朵莲莲瓣、飞凤等花纹。
    仿磁州窑的产品有白釉绘黑花、白釉绘褐花、白釉剔划花、白釉刻花、白釉剔粉、白釉剔花填黑彩等品种,多为瓶、罐类器,一般器形较大,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人物和骑士、牛、马、羊、骆驼、熊、狮子、围棋子、象棋子等小玩具。这类产品皆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瓷胎,质粗硬而干涩,颗粒较大,上白色化妆土,施釉多至足际。白釉绘花器和小件玩具多施半釉。釉呈牙白或牙黄色,釉乳浊而不透明,剔划花者多施透明釉,釉面温润,胎体厚重。圆器类皆用叠烧法,数件相叠,上下之间隔以渣垫入匣钵装烧故大件器物内底和足根,小件器物的足根均有渣垫痕迹。白釉绘花器常绘圆形小斑点组成某种简单图案,也有绘弦纹或线纹的。玩具类一般都是根据需要用黑彩加以点缀。瓶、罐类器常绘折枝菊等花卉。剔划花(包括填黑的)常饰折枝牡丹、缠枝牡丹、芍药,并配以水波、莲瓣、小型双叶牡丹、芍药、莲瓣等辅助纹饰。白釉刻花器以盆为主,多刻折枝牡丹或双叶牡丹类花纹。
    茶末釉产品均为大器,以鸡腿坛为多,亦有少量的缸、瓮,均是灰青或灰褐色缸胎,胎质粗硬,施茶末釉,有的釉色泛黄,有的泛绿,釉浑浊而温润,偶有流釉,多施釉至足际,缸、瓮类器口唇和底足无釉,叠烧而不用窑具支垫。鸡腿坛或口沿或肩部无釉,上下叠烧,垫以渣饼,为防止入窑或烧制过程中倾倒,常在肩部隔以线轴状支烧具。缸、瓮类除制作过程中留下的旋胚痕外,一般不作任何装饰。鸡腿坛也多不装饰。少数则在肩部划文字,有契丹文,亦有汉字,内容是制作时间(契丹年号)和制作者的姓,亦有划朵花或在下腹部划契丹人物图案的。
    酱釉瓷主要是罐、瓶、碗之类的器物,瓷胎半釉,胎质灰白或黄白,粗而坚硬,釉多闪墨绿或棕色,罐底和碗内外底均有渣垫痕,可知碗类亦是采用叠烧法烧制,一般都不加装饰。
    釉陶器类有单色釉陶器和三彩釉陶器。单色釉陶器中有绿釉、黄釉和少量白色釉器,器形有壶、碗、碟、盘、长颈瓶。三彩釉陶器主要有海棠盘、花式碟、方蝶、圆盘、高座盘、埙、砚、持壶、碗等,多为契丹风格的器物。这种釉陶器的胎质多为砖红、粉红或黄白色,上白色化妆土,挂半釉。釉面光洁艳丽。圆盘、碗、瓶类为拉坯成型,海棠盘、花式碟、方碟等为模印成型,持壶、砚滴等均为合模(即模印后黏合)而成,用三爪支钉=钉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垫叠压支烧,因此,常在器物的内底或口沿内留有“品”字形排列的3个极细的支钉痕。单色釉器采用蘸釉法上釉,三彩则采用刷釉随类施彩的办法上釉挂彩。装饰多用印、绘、贴、塑等技法。纹饰内容有水波三花、游鱼戏莲、水波莲花、牡丹双蝶、朵莲、成朵的牡丹,边饰多为流云、唐草等。
    此外,缸瓦窑还烧制缸胎琉璃建筑陶瓷,主要是板瓦和建筑构件,施黑釉、墨绿或黄釉。瓦缸窑始烧于辽代早期,元代停烧。
阿鲁科尔沁旗水泉沟窑
    该窑烧造的品种主要是陶器和釉陶器,釉陶多红胎,烧成温度低,上白色化妆土,仅见白釉和绿釉器。产品以碗为主,器内满釉,器外或施半釉或无釉。釉与胎结合不好,多有脱釉现象,足内坡刀修足,较为工整。
阿鲁科尔沁旗小南沟窑
    小南沟窑是一处专烧白瓷的窑场,起产品胎质较粗,釉面白中闪灰,器形有碗、瓶和罐类。
    此外,辽代在上京和中京地区还有林西县的樱桃沟窑,阿鲁科尔沁旗的代白勿苏窑、宝山窑、温都包窑、登吉格窑、克什克腾旗的柳波窑。因未见更多的文字记载,故其文化内涵不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