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月8日之前与摄影书相遇CAFA图书馆

 独行在江湖 2015-11-04

自摄影术发明至今,摄影书便以其丰富的历史及独特性,吸引着无数摄影师、学者和藏家的青睐。从1843年,英国女植物学家、摄影师安娜·阿金斯(Anna Atkins) 制作的那本带有蓝晒照片插图的著作《英国藻类的照片:兰晒印象》(Photographs of British Algae: Cyanotype Impressions)开始,摄影书便成为历代摄影家们展示、销售乃至创作的重要形式,从个人摄影作品集到家庭相薄,从影像研究报告到艺术家展览画册,再到限量艺术家摄影书,隐藏在封面与封底之间的摄影不单单是照片凝固下来的瞬间再现,它还同文字和设计一同,构建出独一无二的纸上世界。

2015见证了全世界范围内摄影书制作和出版的盛世,从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到法国阿尔勒,从德国卡塞尔摄影书奖再到纽约艺术书展,摄影书已然成为当代摄影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实践者与爱好者无数。于此同时, 在全球摄影书制作和独立出版风潮的影响下,近些年来的中国摄影书制作和出版展现出了全新的活力。近些年的独立摄影书的内容乎涵盖了当代摄影实践的所有类别,包括肖像、风景、时尚、纪实、观念等。从传统上同美术馆、画廊合作,到艺术家手工书(Artist’s handmade book),再到自出版(self-publishing),或与独立出版社(independent publisher)合作都成为摄影师制作摄影书的可能。

旨在促进中西方摄影文化以及出版业之间交流,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特别增设了摄影书展板块,届时将展出三个平行的书展单元,分别是”西方现当代优秀摄影书陈列展“、”中国当代独立摄影书展“、以及“西方摄影史论的翻译与出版在中国”。


“西方现当代摄影书优秀陈列展”

该单元展出由美国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北京分馆所带来的众多西方现当代摄影出版物,分别来自德国史泰德(Steidl)出版社,美国光圈(Aperture)出版社, Chris Boot等欧美顶级艺术与摄影出版社于近期出版的摄影画册。此次展览的画册包含了纪实、风景、肖像、观念等各种类别,跨越美国、德国、英国现当代重要摄影流派的领先人物,包括威廉·埃格尔斯顿、刘易斯·巴尔兹、乔尔·斯坦菲尔德、安德烈斯·古斯基、马丁·帕尔在内摄影师的出版物。


Andreas Gursky

中译名:安德烈斯·古斯基

出版社:Museum of Modern Art (2001)

精装:196页

语种:英语

尺寸:2.8 x 34.3 x 30.7 cm

这本厚重精美的图录收录了德国摄影师安德烈斯·古斯基的一系列作品。古斯基用他的那些巨幅、大胆、迷人的彩色摄影作品展现了一个当代世界的惊人图景,这图景涵盖了高新产业、国际市场、超级体育、快节奏旅游与浮夸的商业。为了追踪时代精神,古斯基从他的家乡德国出发,到达香港、巴西利亚、开罗、纽约、上海、斯德哥尔摩、东京、巴黎、新加坡和洛杉矶。他从多种多样的观念、前人的作品和科技中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符号并由此获得了来自当代艺术前沿的赞赏。通过与这位艺术家合作,本书以特大的开本、大量跨页的高清图以及解说插图为读者充分梳理了艺术家迄今为止的杰作。本书是第一本以英语研究古斯基的艺术的图书,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出版。

The Mexican Suitcase

中译名:墨西哥手提箱

出版社:Steidl(2010年)

平装:750页

语种:英语

尺寸:25.4 x 5.1 x 30.7 cm

即使是在摄影的世界里,奇迹也时有发生。2007年11月19日这天,三个既磨损、又平凡的厚纸板盒子抵达了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这些盒子里装载的就是被认为在二战后佚失的珍贵藏品──“墨西哥手提箱”。箱子里装的是西班牙内战摄影记录的底片,它们分别来自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格尔达·塔罗(Gerda Taro)和大卫·西摩(David Deymour)。“墨西哥手提箱”包含了126卷胶卷,大部分摄于1936年5月和1936年春之间,既体现了战争摄影的创新,更见证了西班牙历史上决定性的一个阶段。本书记录了这份珍贵的藏品。

Henry Leutwyler: Ballet

中译名:《亨利·路特威勒:芭蕾》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装:408页

语种:英语

尺寸:30.5 x 23.1 x 4.3 cm

在与编舞彼得·马丁斯(Peter Martins)以及纽约市芭蕾舞团合作了四年之后,瑞士肖像摄影师亨利·路特威勒在2012年冬史无前例地得到了允许,进入了该舞团的后台。于是,芭蕾,这个承载了摄影师30年热情的艺术形式,在30天的摄影里被深刻地剖析。路特威勒隐身于舞台的阴影之中,用他35mm莱卡相机记录了舞者的形象。他待在舞者的身旁,描绘他们为成全芭蕾的完美而疯狂的身影。这本精装的摄影集是对那个舞台背后真实且坚韧的世界的致敬。

1948年,乔治·巴兰钦与柯斯汀·林肯合作重建了纽约市芭蕾舞团,随之而来的是芭蕾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阶段。巴兰钦重新定义了芭蕾的形式,用速度感、音乐感和精确感将抽象舞蹈呈现了出来。在彼得·马丁斯的领导下,这些特征在今天成为了纽约市芭蕾舞团的标志。而这本有着坦诚的态度、印象派风格的摄影和杰出的色彩的书无疑是赠与纽约市芭蕾舞团的礼物,以感谢它为人们所呈现的人文与艺术之美。另外,本书作为一个新的、简化的版本,删减了表演记录的部分。

摄影师亨利·路特威勒于1961年出生于瑞士。1985年路特威勒搬到巴黎,在这他做了摄影师吉勒斯·塔皮的学徒,并迅速开始为书刊杂志供图。十年之后,他搬到了纽约,现居住和工作在曼哈顿市中心。

Joel Sternfeld:American Prospects

中译名:乔尔·斯坦菲尔德:美国前景

出版社:Steidl(2012年)

精装:140页

语种:英语

尺寸:1.9 x 38.1 x 30.5 cm

乔尔·斯坦菲尔德的《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s)首次出版于1987年,是一本关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典图像记录。这次再出版的权威版本不仅重新制版,而且新增一幅照片,呈现了一个壮丽、欢乐、悲伤并存的、有着多样的可能性的里根时代。从著名的在佛罗里达州拍摄的《潮野水上乐园》(Wet n' Wild Aquatic Theme Park)到在圣安东尼奥拍摄的《哥伦比亚号降落在凯利空军基地》(The Space Shuttle Columbia Lands at Kelly Air Force Base);从鲸鱼搁浅在俄勒冈州海岸到之前没有收录的《比基尼竞赛》(Bikini Contest)。书中的这些极端对比和悲喜剧般的作品无疑是彩色摄影史上最伟大的杰作之一,而这些照片将在新的版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后,赫施霍恩博物馆与雕塑园的馆长克里·布鲁尔(Kerry Brougher)附文,讨论了斯坦菲尔德的书诞生的历史环境和它在当代影视摄影和艺术摄影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乔尔·斯坦菲尔德是美国重要的的彩色摄影支持者,他于1944年出生于纽约。斯坦菲尔德曾多次获奖,包括两次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ships),一次Prix de Rome以及一次花旗银行摄影奖(the Citibank Photography Award)。

Fazal Sheikh: The Erasure Trilogy

中译名:法扎勒·谢赫:灭迹三部曲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装:432页

语种:英语

尺寸:7 x 21.6 x 27.9 cm

《灭迹三部曲》探寻了由记忆失落而造成的无尽的苦闷以及因之而生的保护记忆的愿望,而这些都在巴以冲突中折射出来。

《记忆追踪》(Memory Tracing)是这一系列的第一本,描绘了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造成的残局:暴力的受害者们、荒芜的田地和建筑的废墟。这本可视的史诗昭示了无法弥补亦无法忘却的过去,同时也预言了一个伤痛的未来。


航空拍摄的《沙漠之花》(Desert Bloom)则展现出戴维·本—古里安“沙漠之花”(desert bloom)计划的讽刺结局——照片显示出,在内盖夫的大量建设活动反而驱逐了在此世代生活的贝多因人。在这些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水土流失、矿业、军营对于土地极端的改造,也可以看到毁坏村庄,亦可以看到造林活动。在法扎勒·谢赫的相机之下,沙漠既是对暴力的记录,也是人类努力消除它的记录。


《独立/浩劫》包含66幅并列作品:谢赫挑选同一年出生的一对人并为之拍照,而他们分别来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样的拍摄从1948年持续到2013年。这些成对的肖像质疑了一个问题:在以色列建国前,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The Years Shall Run Like Rabbits

中译名:光阴白驹过隙

出版社:Aperture(2015年)

精装:272页

语言:英语

尺寸:28.7 x 23.1 x 3.3 cm

在过去的20年里,赫楞·凡·梅尼创造了大量的作品,展示了人像摄影的当代视角。她的作品以精致的用光、优雅的形式和强烈的心理张力闻名。从她对刚到成年边界的少男少女的描绘来看,她清楚地承接了源自17世纪的荷兰绘画的美学血脉。她捕捉着摄影者和被摄影者之间的亲密联系,因此她的作品中展现出一片真诚之感,模特也敢于展示脆弱的一面,正因如此,模特的缺陷美也得到强调。在拍摄中,凡·梅尼精心地安排模特与环境的位置关系来强调模特的易碎感,从而为照片增加了明显的张力。与此同时,她还在更深的趋于内省的层次上去捕捉她的摄影对象——她巧妙地游走于肖像摆拍和真实生活之间。凡·梅尼对青春期的特点的直觉性理解和她与模特之间亲密的关系使她创造的图像能够引起观者长久的共鸣。本书收录了250多图像,最为全面地展示了摄影师迄今为止所有的作品。

赫楞·凡·梅尼生于1972年,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学习了摄影术。她的作品曾在国际上展览,并为多家重要的博物馆所收藏,这些博物馆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布鲁克林博物馆、洛杉矶现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本书是凡·梅尼出版的第五本专题摄影。


This Is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

中译名:这是杰克建的房子


出版社:Steidl(2015年)

精装:248页

语种:英语

尺寸:3.2 x 25.4 x 34.3 cm

本书使世人得以一窥瑞士艺术品收藏家兼慈善家玛哈·霍夫曼(Maja Hoffmann)的当代艺术和设计收藏。这些藏品由摄影师弗朗索瓦·哈勒得(Fran?ois Halard)和艺术指导比德·阿克尔曼来合作呈现。在制作这本书的过程中,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加(Rirkrit Tiravanija)拆解了英国童谣“This is the House that Jack Built”,并为这些照片定制了字体。

Lewis Baltz: Candlestick Point

中译名:刘易斯·巴尔兹:烛台角



出版社:Steidl(2011年)

精装:148页

语种:英语

尺寸:32.7 x 25 x 2cm

纽约评论家马文·赫菲尔曼(Marvin Heiferman)曾说刘易斯·巴尔兹的风光摄影是“为那些随意的、损坏的并且偏远的地方的空虚而做的地志”。巴尔兹在1989年出版的《烛台角》中为我们展示了加利福利亚洲的休耕地——成堆的碎石和垃圾堆积在草原的中央。那些科学化土地开发的痕迹,例如灌溉水渠和水坝,都清晰可见,构成了一个典型的美国主题:在一片几近无尽的草原上进行土地开发。巴尔兹对烛台角这一城市休闲区的开发的摄影记录兼具社会学的视角和分析学的严密,并且明显地靠向大地艺术的传统,从而回顾性地向这一影响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观念艺术的艺术形式致敬。

《烛台角》首次出版于1989年,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绝版。刘易斯·巴尔兹举办过超过50次的个展,17本专著围绕着他的作品展开。他自身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地志摄影”运动。巴尔兹曾就读于旧金山艺术学院,并于1971年从克莱蒙研究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在,他主要居住和活动在巴黎和威尼斯。

Pieter Hugo:Kin
中译名:彼得·雨果:家族

出版社:Aperture (2015年)

精装:164页

语种:英语

尺寸:24.1 x 30.5 x 2 cm

彼得·雨果(生于1976年)拍摄了一系列反映他的家乡——南非以及临近的非洲国家的影像,这些影像为他博得了评论界的一片赞美之声。他拍摄了尼日利亚的诺来坞(Nollywood)摄影场、加纳的有毒垃圾处理厂、卢旺达的死刑场,还拍摄了白化病人、鬣狗人、采蜜人和拾荒者,等等。新书《家族》(Kin)收录了摄影师过去十年在南非拍摄的作品,此次,摄影师将他的视线转向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他自己。作家约翰·马奥尼(John Mahoney)认为这是雨果第一次专注于他自己在南非这片由政治、文化和种族矛盾所定义的土地上的成长经历。雨果形容他的这一系列作品为“一场与失败的南非殖民实验的约会,记载了我的‘殖民浮木’(colonial driftwood)意识。南非是一个断裂的、矛盾的、伤痕累累并且充满问题的地方……在这里,一个人该怎么去承担历史的责任?他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你该怎样在这样一个矛盾重重的社会支撑起一个家庭?”本次的作品试图去解决这些问题,反思复杂的人性与集体记忆。

William Eggleston:Los Alamos Revisited

中译名:威廉·埃格尔斯顿:重访洛斯阿拉莫斯


出版社: Steidl(2012年)

精装: 584页

语种:英语

尺寸: 45.2 x 40.9 x14.5 cm

《重访洛斯阿拉莫斯》包含了威廉·埃格尔斯顿所拍摄的庆祝洛斯阿拉莫斯系列的最终版,以及始于1960年代中叶的一个迷人摄影故事。1965年到1974年间,威廉·埃格尔斯顿和沃尔特·霍普思一起开车横穿了整个美国,埃格尔斯顿负责拍照,霍普思负责开车。他们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洛斯阿拉莫斯。30多年后,埃格尔斯顿、霍普思、卡尔迪克特·楚博和摄影师的儿子温斯顿·埃格尔斯顿一起将那些照片编成了五册精装本摄影集。霍普思的原本只是想办一个大型洛斯阿拉莫斯展览,但由于底片的散乱,最终也只和霍普思完成了大约一半的工作。后来他把一盒关于孟菲斯的底片归还给了“埃格尔斯顿艺术基金会”杂志,盒子上编号17。2005年霍普思去世之后,另外一盒轶失已久的底片也被发现,编号83。所有的标号都记载在一本名叫《洛斯阿拉莫斯珍忆拾遗》的手工制索引书籍中。2011年,本书摄影师之子威廉三世和马克·霍尔本回顾了所有已整理的底片,并且于2012年同温斯顿·埃格尔斯顿在史泰德出版社敲定了最后的顺序。《重访洛斯阿拉莫斯》以完整形态呈现了这一序列,并且加进了2003年思嘉罗的书《洛斯阿拉莫斯》中内容。

【以上图书由佳作书局推荐】

“中国当代独立摄影书展”

该单元以“摄影书作为一种创作方式”为切入点,尝试探讨当代摄影书创作与叙事、视觉表达和传播之间的关系,邀请观众一同来分享中国当代摄影这一亟待被探索的创作形式。该展览曾先后在2015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以及中国谷仓当代影像馆展出,收录了70余种由中国摄影师于2009年之后创作的摄影书作品,涵盖了艺术家手工书、自出版、小型出版等各种类型。

徐浩 《家庭相册中的217个陌生人》

艺术家手工书,2014年

2013年夏天,我到奶奶曾经住过的农村小屋去。那个小屋特别潮湿,当时已经废弃。在奶奶的五斗柜里,我发现了一些被刮花了的发了霉的照片。将它们仔细清理后,我把它们放到平板扫描器上,于是照片上的很多细节就这样呈现在我眼前。照片都是集体照,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照片的标题给了我一些线索。它们都是纪念照,分别写着“友谊留念 1962.3”,“付天顺友谊留念 1962.5”,““邱概静友谊留念1968.10”,“太原钢铁公司基础建设总部医院中共党员合影 1972.2”,“前汉村学校第五届毕业生合影 1976.6”,“徐振坤同志友谊留念1972.4”,“前汉村学校毕业留念 1986.4”。通过观察合照中的每一张脸,我们可以看到其中的细节。影集的左右页面形成了对比,“左”和“右”把所有人的肖像隔断,书中生出缺口。 (文 / 徐浩)

朱岚清 《负向的旅程》
手工书,2014年

当下很多年轻摄影师的作品都以摄影书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线,由朱岚清创作的《负向的旅程》将书作为载体,通过作品的编排,版式的设计、手工裁剪、装裱,把作品浓缩在一本本手工书中,在2014年三影堂大奖入围的作品中,她把作品拆解,重新以展览的形式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这种形式都是对当代摄影的不错的实践方式。 (文/何伊宁 《影与纸的奇遇——中国当代摄影书观察》)


张立洁 《半夜琵(lua?n)琶(ta?n)》
自出版,2014年

“集体记忆”一直是个让我着迷的话题。我们是谁,从哪来,将走向哪?为什么当下的新闻都离奇得秒杀当代艺术?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不快乐?为什么女人还为30岁前结婚而挣扎纠结?将近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有机会走进很多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绝境也看到现实的傲慢,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一切?

作为“Artist Book”的“艺术书”,其实是以书为形式载体的艺术作品本身。作者观和绝对掌控贯穿始终。它不是一般的设计师参与设计的摄影作品集,更不是简单的因展览而附带出版的目录册(Catalog)。而所谓“Self-Publish”( 个人出版)是个舶来概念,其根本精神在于?“独立”(Independent),不受第三方的控制和干扰,从装帧印数,再到内容观点,所有的一切都由作者决定。《半夜琵(luàn)琶(tán)》因其内容和受众所限,也许很难进入常规出版机构的视野,于是,个人出版就成了它最终与公众见面的形式。 (文/张立洁)

陈哲 《作品 2007-2012:可承受的 & 蜜蜂》


2014年

陈哲的《作品 2007-2012:可承受的&蜜蜂》是第一本全面呈现其艺术创作的出版物。本书以复合笔记本的形式展开,穿梭行进于两个部分之间:其一,关于生活中“令人晕眩的痛苦”的照片,对象包括作者本人(《可承受的》)和她的受访者(《蜜蜂》),共计75幅;其二,作者与其受访者在两年间持续交换的一系列日记、通信、对谈、引用片段和涂鸦,共计40组。若尝试用归类的方式去理解陈哲的创作,将会面临一种简化的危险;它更接近于一个不断探寻、发现与研究的过程,这一过程最终将我们引向一场思考:如果说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这种看似是在抵押存在的行为,我们得以更加接近存在的真相,那么这究竟是一场逃逸,还是一种解脱?

书中松散联缀的图像和文字对此提出了多重见解。无论个人的体验多么不同,我们总会走到通向人类普遍真实的道路上,共享相同的情绪,产生连通感。而所谓存在的意义,或许正是由此展开。 (文/Einar Engstr?m,傅翀)

陈萧伊 《KOAN》
小型出版,2014年

Koan意味着打坐沉思以简单不合逻辑的问题使思想脱离理性的范畴,去试图接近即便是永无法抵达的前语言领域。作为人类的存在,我们体验的日常现实都基于一个以语言为媒介而形成意识形态符号矩阵中,因此我们智慧所及的可能性边界,都被这系统生成的符号链条所覆盖并框限。唯有视觉,作为一种非物质的产物而更接近于纯粹的概念。东方哲学一直建议人们保持绝对的沉静与思维过程的进化,来达到对生命直观的体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的注意力应该集中在宇宙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这组照片通过简化与抽象的手段探索表面之下事物的真实以及隐藏的法则。如庄子美学中的得意不言,探索在符号化之前的精神性与直觉意识,试图保存图像经过语言与文字转换后被阉割掉的部分。

这组作品采用照相光刻工艺(photo-etching)选取了抽象的风景制成版画,用黑色油墨印在不同的纸张中。 ( 文 / 陈萧伊)

Same Studio lifestyles

小型出版,2014年

lifestyles是一本以图片为语言的zine,使用包括查理·英格曼(Charlie Engman)、杰里米·奥沙利文(Jeremy O’Sullivan)、咖小西、谌利、袁小鹏、王义军和许正东在内的7位国内外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来完成一次Same对摄影的思考。我们把这些来自仍处于探索阶段且未具成熟风格的非专业摄影师的影像,也是目前不具艺术市场价值的图像做了书本梳理。如同将最爱文件夹里的图片拿出来编辑成册,也算是对现有的个人拍摄视野做一回总结。


“lifestyles” 也 是 Same2014 年 在 Triple-Major 上海店一场摄影展览的名字。lifestyles是应媒体为炒作消费而诞生的,而lifestyle(生活方式)则是一个在当下常常被时尚媒体滥用的词汇。这本小册子上的摄影师都惯于从自己的生活中轻松获取画面,但每个人的观看方式几近雷同,构图和关注点等拍摄喜好高度重合。所以时常很难辨认哪张照片是出自于谁,如同大家都在追赶一种“时髦”的lifestyle。我们在书中将具有隐性幽默感的图片并置,及相似图片并列的方式,来归纳出一些诸如小聪明的裸露,拍摄车灯车体、金属表面、手势等相似的拍摄内容;以及演述出对角线构图、将拍摄对象平面设计化,和数码科技的介入等受欢迎的拍摄要点和观察方法。 (文 /Same 工作室 )

OFPIX工作室《摄影如奇遇:还乡》


2012年

故乡是一个说不清的话题,它似乎隐喻着每个人的来处。我们从这里出发,却也逐渐远离。当下,我们和故乡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摄影如奇遇》盒子里,所有的摄影书都没有统一的形态,好比一群人唠叨着自己的故乡,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念想。这套作品就是这么来的。《摄影如奇遇》盒子里装着很多人的故乡,它的诞生是源于一次对故乡的集体讨论,30多位摄影师在2012年春节返乡的过程中,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自己的返乡故事。我们并未以零散的照片作为完结,在这之后又邀请图片编辑对照片展开讨论,对之进行编辑和梳理,最终将其呈现在纸面。盒子共有17套作品,以单册、拉页以及明信片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有横向的联合,乃不同作者所拍摄的故乡之间的碰撞,也有独立的篇章,是一位作者对故乡的深入挖掘。盒子又可谓一次纸上展览,因为它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时展开,布置成一个现场展览,邀请在场的观众一起参与这场有关故乡的对话。

摄影书体现了摄影者对自己作品的自治,将照片至于语境之中,希冀引发读者对照片的深入阅读,在一切都被数字化的当下,打开这个盒子,触摸这些书册,你可以把它们捧在手里细细思量,同时也可以将自己对故乡的情感也添加进去。 (文 / 任悦)


朱墨 《空日》


假杂志,2014年

因为并非从摄影史的角度开始接触摄影,所以一开始喜欢摄影是纯视觉的,而这些视觉经验基本都来自于我看过的近1000部电影。我喜欢的作品,全是在讲自身的经历,或从自身经历出发形成的作品,而不是那些空洞地去批判社会,或表达怜悯或表达愤怒的作品。我在出版计划里合作过的摄影师里,孙彦初的拍摄的地点基本都在他熟悉的河南;刘垣的《Digital Building》是对某个自我的结构和否定;张晓的《海岸线》看似宏大,却是他离乡太久后对故乡的追寻......朱墨的《空日》基本就是他个人的北漂简史......

我开始研究各个独立书店网站上的摄影书,并且发现这个世界的绚烂多姿,顺着网站上超链接我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摄影独立出版的世界,完全找不到尽头。

我也下定决心要去参加更多的摄影书市,比如东京、伦敦、纽约等等。其实,我做这件事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世界摄影书的群体里有中国摄影书的身影,让大家看到我们的书时惊讶的说,哦,原来中国也有人在做这件事!而且做得还不赖!这算是我的一个虚荣心吧。 (文/言由 《我为什么做摄影书》)

杨圆圆 《在克拉科夫的十日》

假杂志, 2014年

我们每一个人,如果不是各种经验、信息、我们读过的书所想象过的事物等等的复合体,又是什么呢 ?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百科全书、一个图书馆、一份器物清单、一系列的风格;一切都可以不断地混合起来,并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记录下来。”—卡尔维诺《在克拉科夫的十日》以一种介于旅行笔记和手札之间的形式呈现。尽管这本书并没有目录,但是书的整体结构实际包含了三个隐形的章节—战争、城市、联结(从彼处到此处/从我到你),它们被构架在看似零散的排版形式之上。书中所出现的素材包括我在克拉科夫逗留的10天之内留下的快照、手记及收集的老照片,以及对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电影截图以及文字摘录)。这三件作品包括:《空中杀手》(2008年,导演:押井守)、《看不见的城市》(作者:卡尔维诺)以及《我略知她一二》(1967年,导演:戈达尔)。对于三件既存作品的引用划分出了这三个隐形章节的框架。来自三个不同年代与背景的既存作品与我在克拉科夫10天之内所搜集的素材交织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时而紧密交织,时而又相对松散。通过排版与排列的节奏调和,这些素材逐渐在书中编织出一条模糊而开放的叙事。 (文/杨圆圆)

封岩 《封岩作品集》


装置艺术书 2015年

此次展览中还特别展出了摄影艺术家封岩最新的装置艺术大书《封岩作品集》,该艺术家书于9月11日在Photo Shanghai上首次亮相,这本限量版的《封岩作品集》(500mm x685mm) 包含了封岩艺术作品的数个系列,包括《秩序》、《山石》、《权利》、《纪念碑》、《花》、《迷幻的竹子》、《绘画之侧》、《唐陵深草》。封岩通过摄影作品表达出的敏锐探索,他以独具个人风格的语言,透过一些消逝的细节和看似漫不经心选择的场所,来表达在个人内心和公众空间之间饶富意味的观察,而这本艺术大书正是将他作品中所传达的摄影语言还原到印刷纸上,在书籍的尺寸、排版的细节和印刷的精准度上精益求精,并改变了观众对传统书籍的观看方式。

“西方摄影史论的翻译与出版在中国”

该单元展出最近十年来,由中国五家重要出版社所翻译和出版的西方摄影史论丛书,从一个侧面来观看西方摄影史的传入与传播。其中重要的出版物包括《摄影的精神》(浙江摄影出版社)、《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摄影作为艺术》(后浪出版公司)、《摄影理论: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以及《摄影批判导论》(人民邮电出版社)等等。


《摄影批判导论(第4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摄影的精神》,浙江摄影出版社


《摄影理论 历史脉络与案例分析》,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摄影作为艺术》,后浪出版公司


《世界摄影史》,中国摄影出版社


提示:“摄影书展”板块展区位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一层大厅,展览将于11月8日结束,周一至周日均对外开放。对中西方摄影出版感兴趣、有研究的朋友,请留意展览时间前来观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