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方远图书馆 2015-11-04

  永嘉之乱后,五胡乱华,和以往一样,受伤的永远都是老百姓,有钱的家族开始集体迁移,去哪呢,长江以东,因为这里有司马家族最后的血脉,公元318年,司马懿的曾孙司马睿建立的东晋。

  富豪都去江东讨生活了,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江东财富堆积以及人口爆炸,东晋之前,特别是孙吴之前,江东地广人少,对江东的发展来说,现在人口问题解决了,但是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大鱼吃小鱼,到最后出现的巨无霸,也就是所谓的超级家族。

  东吴时期有四大家族朱、张、顾、陆,最后都被孙权整的一点脾气都没有,整个东晋时代也有四大家族:王、谢、桓、庾,他们的命运,刚好相反,皇帝平时都需要看他们的眼色。

  唐朝刘禹锡有首诗,读书的时候,有背到过,叫《乌衣巷》,有俩句子是这样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感慨的就是王家和谢家豪宅的物是人非。

  王是琅邪王氏,是琅邪地区的士族代表,其中主流人物王导,是司马睿的头号谋士,用谋士可能不太合适,因为“王与马共天下”,东晋理论上来说,是王导借用司马睿的身份建立的合伙公司,股份上,还是王导多了那么1%。

  司马睿和王导的关系,往上需要追溯到八王之乱,司马A打司马B,司马C又联合司马D,打了司马E,谁笑到谁呢?原先最低调,没实力的司马越,打败皇太弟司马颖之后,成为西晋实际的统治者。

  八王之乱的故事,很复杂,而且讲起来很拗口,都是司马,总之西晋仅有的那点国力,消耗的也差不多了,最后司马越和司马颖的那场战争,不得不引入北方的胡人,鲜卑、乌桓、匈奴等等开始大举进入中原,所以五胡乱华,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从这里开始的。

  为了对付这些胡人,司马越不得不和士族合作,重用琅邪王氏的重要人物王衍,这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第一对组合,正是在他们俩的撮合下,才有了司马睿和王导的合作。

  孙吴被西晋灭亡后,江东士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但是洛阳城破,司马越被杀,到成立东晋,建都南京,在中间,努力修复司马皇室和江东士族关系,负责整个迁都事宜,拿主意的几乎都是王导。

  也正因为王导长期处于政治中心,琅邪王氏在江东的地位,无人能比,也出了很多名人,比如王羲之、王献之,其他那些政治人物就更多了,单单一品大员就有好几个。

  当然,这么高的地位,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权力凌驾于皇帝之上,甚至在内有王导,在外还有拥兵大将王敦。

  历史上著名的王敦之乱,说的就是,皇帝想要亲政,要回属于自己的权力,王氏家族不同意,王敦带着部队,以清君侧的名义,从荆州杀向南京,直接导致司马睿病死,王敦遥控整个朝廷。


  此后,晋明帝继位,他的应对办法,就是引入从北方逃难的流民,其中最典型的,是郗鉴。

  郗鉴是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政治成分不错,而且曾经也是西晋的中央干部,太子舍人,永嘉之乱后,带着整个家族,占据峄山自保,没想到后来人越聚越多,成了一支不小的军事力量,晋明帝知道后,就动起了对他的心思。

  联合流民和其他家族的力量,结果是,王敦病逝,他儿子被杀,荆州的王氏势力被拔除。

  不过这中间,王导幸运的没受什么牵连,一是王导的人脉还在,在江东士族间,影响力大,二是东晋家族势力庞大,有王导在,毕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公元325年,晋明帝死后,王导和郗鉴都成了顾命大臣。

  此后,郗鉴正式进入中央内阁,后来郗鉴的儿子郗昙还和第二世家的谢万北伐,作战对象是慕容家族的前燕,失败后,谢万被免,才引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谢安,后面会讲。

  公元339年,63岁的王导去世,三朝老臣,他的葬礼规格,据说可以媲美西汉大臣霍光。如果你不知道霍光是谁,可以关注历史崔的'中国历史名人'微信号lishi_cui,也可以搜索“历史崔”的博客,他老人家可是连皇帝也敢废的猛人。

  王导之后,轮到庾氏家族登场,他的代表人物叫庾亮,和王导、郗鉴一样,也是晋明帝内定的顾命大臣,而且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庾亮的妹妹庾文君,是晋明帝的世子妃。

  当时晋成帝只有四岁,所以庾文君临朝听政,庾氏家族开始崛起,庾亮成为真正的掌权大臣,佛教说的贪嗔痴,每个人都有,特别是对于权力的眷恋,于是庾亮先是灭掉了司马宗室的另一位成员,司马宗。

  东晋建立后,在北方还有大量的百姓流亡,他们跟随家族宗室,成为乞活军,郗鉴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人以及部队,东晋都是不允许他们过江的,只能沿江驻守,原因当然是害怕谋反。

  不过有了郗鉴的例子后,东晋也开始引入少量乞活军,这里面有个流民统帅,叫苏峻,进入扬州后,出事了,庾亮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打压其他家族,作为应对,祖约联合苏峻,内乱,再次进攻南京。

  东晋的军队是个硬伤,大部分都掌握在家族手里,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抵抗苻坚的淝水之战,只能征发流民,组建北府军的原因,所以苏峻成功进入南京,可惜重要的大臣和皇帝都跑了,烧杀抢掠一番后,迎来联合部队的讨伐。

  联合部队的领袖是谁呢,温峤和陶侃,温峤当时是江州太守,最重要的人物是陶侃,他是荆州和江州的刺史,军事名将,都督八州诸军事,二十年后,陶家出了个名人,就叫陶渊明,是这个陶侃的曾孙。


  庾亮直到温峤和陶侃去世,才重新掌握政权,后来北伐失败,抑郁而终,应该说,庾氏家族是东郡四大家族里,无论名望、身份和功绩都是最弱的,王导不必多说,光是建立东晋,一条就够了,而剩下的两位,有一位和庾亮相仿,也是靠裙带,进入中央内阁。

  庾亮之后,接盘的是他弟弟庾翼,他的官职很大,督六州诸军事、安西将军、荆州刺史,可惜没多久,公元345年,庾翼也死了,让出来的空位,经过几番权力斗争,最后的赢家桓温,得到了荆州刺史的位置,东晋进入桓氏时代。

  桓温是安徽怀远人,桓氏没有琅邪王氏那么大的背景,命运的最大改变,就是娶了晋明帝的大女儿,做了驸马,公元345年,桓温代替庾翼,成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都督六州诸军事。哪六州?荆州、司州、雍州、益州、梁州、宁州。

  荆州是东晋的第一重镇,基本上每个外放权臣,都掌握着荆州,掌握荆州之后,桓温做了他政治生涯最正确的一个决定,收复成汉,也就是李雄建立的独立政权,关注历史崔的公众号,有介绍。

  成汉的内乱,最初源于李雄的传位,他没传给儿子,而是他大哥的儿子李班,李班是不错,孝顺,但是传了位,李雄却没给他安排好顾命大臣,其他儿子回来,不乐意了,吵完就打。

  最后,李雄的儿子李期杀了李班,李骧的儿子李寿杀了李期,才顺利登基,李骧是谁,李雄的叔叔。本来这关系就有点远,当上皇帝心就有点虚,可还没处理完内部势力,咔,也死了,担子全落到李寿儿子李势身上。

  这李势也有魄力,不是有人反对么,全都杀了,大臣和老百姓都开始慌了,国内大乱,桓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攻成汉,343年李势继位,347年桓温率领水师,长驱直入,不久李势投降,成汉灭亡。

  桓温和刘裕在获得巨大军功后,态度显然不一样,刘裕开始清除异己,巩固势力,桓温反而希望获得更大的声望,于是继续北伐,当然这个时候,其他家族的势力还很庞大,为了抗衡桓温,陈郡殷浩快速崛起,只可惜,殷浩的几次北伐都没成功,被免。

  显然,桓温的个人能力还是不错的,第一次北伐,对象是前秦,直接打到了长安,最后缺粮,失败;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洛阳毕竟处于中原腹心,受到的攻击最大,守城难度大,公元369年,桓温决定第三次北伐,目标是前燕。

  这时候的前燕没有明显的内部矛盾,统兵大将是战神慕容垂,桓温带着部队,一路扫荡,直接打到了前燕都城附近,进兵速度太快,运粮部队跟不上,前线部队缺粮后,桓温准备撤退,变故出现了,慕容垂和慕容德,再加上前秦的部队,一通乱打,来时气势汹汹的五万精锐,到东晋地盘后,一点人数,万人不到。

  桓温回到江东后,前燕大伤,第二年,也就是370年,就被苻坚带着部队,给灭了,这个跟桓温关系已经不大了,他现在需要的是,确立自己的地位。


  这时候桓温也已经58了,比刘裕退下来时年纪还大,但是桓温需要处理的事还很多,首先当然是清除异己,杀庾柔、殷涓,而且是诛族,武陵王司马晞被贬为平民,甚至连皇帝,他都换了,由司马奕变为司马昱。

  按照原先的套路,皇帝都换了,后面该禅位了,只是桓温消灭的政敌,都没有大的根深蒂固,其他大家族比如王家、谢家,都没伤筋动骨,他们也害怕桓温夺权,这些都是老狐狸,应对的办法,即不是正面对抗,也不妥协,就是拖着,老桓温年纪大了,直到最后一刻,也没等来属于自己的九锡之礼,改朝换代更是不可能了。

  桓温一死,东晋四大家族的最后一位大人物开始上台了,他就是陈郡谢安。

  在四大家族中,陈郡谢氏是排名第二的顶级豪门,历史上一直习惯将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连起来称呼,就是刘禹锡里的“王谢”。

  严格意义上来说,王谢是从魏晋直到南北朝,一直是顶级豪门,其余无论是东晋的庾氏、桓氏,还是南朝的袁氏、萧氏,在影响力上,都不能和他们俩媲美。

  陈郡的地域大概在河南太康一带,谢氏最出彩的时代,就是淝水之战,在后方任总指挥的是谢安,前线,作为统兵大将的,有谢石、谢玄、谢琰、谢晦等。

  谢安能做公务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家族势力庞大,年轻时谢安潇洒、有才、多金,有点类似周星驰电影里的唐伯虎,爬个山,身边都是王羲之、许询这样的人物,年纪人,傲气,依靠家族才能当官,这种议论,谢安当然受不了,于是手一挥,搬出家族,自己闯荡去了。

  后来,谢安的弟弟北伐失败,陈郡代表殷浩引咎辞职,朝廷里没什么人可以和桓温抗衡,没办法,谢安才出山,这一出场,任职的部门却在桓温的手下,担任军司马。

  公元361年,桓温已经两次北伐,和中央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桓温的意思就一个:我要夺权,中央呢,就是和桓温打太极,正是在这个时候,谢安离开桓温,进入中央,坐着火箭,往上升级,没多久,官拜吏部尚书、中护军。

  最后,熬死桓温,谢安才走到了台前,处理完各大家族的利益纠纷后,任命他的侄子谢玄担任兖州刺史,随后谢安组建北府军,对抗迅速崛起的苻坚。

  依靠谢玄的军功,谢安位极人臣,封建昌县公,仪同三司,直到淝水之战结束,谢安更进一步,进拜太保。

  不过,谢安和前任最大的不同是,谢安的出发点,都是从家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在他任上也没出现篡位这种事,更多的是取得各大家族势力的平衡,淝水之战后,谢安把东晋的国土,扩张到黄河流域。


  正是他的这种作为,死后,直到刘裕建立刘宋,谢氏家族依然是顶级豪门。

  最近在看田余庆老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就喜欢上了对联,在文章的结尾,留一副描写诸葛亮的对联:

  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下联: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完---------------

  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