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昵称15592316 2015-11-05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来源:大宝的设计私语录(cenferdesign)

之前写过这篇分享关于设计师的修与炼上半部关于“修”的分享,今天整理一下下半部“炼”的内容,分享给大家,如果上半部分没有看过,可以点击最后的阅读原文查看。

在开始之前,也先思考两个问题:

1.你做读书笔记或是项目总结吗?

2.被国内成为设计大神的原研哉一共写了多少本书?

开始关于“炼”的分享:

炼:刻意练习、实战,这是一个输出的过程。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在之前公众号 李叫兽写的一篇[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的一片文章受到的启发,然后百度百科了一下这个词的出处,百度百科里写了关于刻意练习概念的提出和关键因素,并引用了部分李叫兽在文中对刻意练习的理解和提炼。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在查找这篇文章。

百度百科对尅练习的解释: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提出的: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

换个能大家能理解的说法就是:

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炼本质上是刻意练习+选择性的实战。

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几个关键的因素会决定练习的质量和能力的提升。

1.避免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2.在学习区练习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3.牺牲短期利益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4.大量重复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在实战中,我们是用到所有的能力来完成一个职责——比如如果你是市场人员,你可能在一天内需要用到构思创意、检查策略、沟通乙方、撰写邮件等十几项能力。

刻意练习,则往往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训练少数能力——比如你刚学习了『扬长避短』的战略思维技巧,就要试图在所有任务中锻炼该能力。

而单纯的实战其实并不能持续地提高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一个足球运动员是每天的内容就是参加比赛。

相反,足球运动员大多数时间做的事情和参加比赛毫无关系,比如一个球员可能会花费一整天的时间练习40米外的右脚任意球;另一个球员可能整周只是在做小腿力量的训练。

而如果所有运动员每次的训练内容就是各种比赛(踢野球的人就是这么练的),就无法持续而迅速地提高能力。

5.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6.持续的获得反馈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修是学习的过程而炼是实践的过程,通过吸收专业知识,强化自己的软实力,在去做局部的“刻意练习”最终在实战上获取相应的成果。

修与炼是一个打通的过程,是自我修行的过程,这和爱好无关,这个过程是无趣而痛苦的,因为是用最不擅长的方式去做自己本应该轻松应对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精进提升,才能在专业领域里打造出强大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先前问题1:你做读书笔记或是项目设计总结吗?

关注我公众号的朋友近期有发现,当我阅读专业类书籍并觉得有内容可以输出的时候会定期整理发文还会整理脑图分享在这里。

在公司做项目时,当完结一个项目后会对整个阶段的项目思考、参与人数及时间周期做梳理和总结,并汇报给老板和同事。

先前问题2:原研哉一共出了多少本书?

提这个问题主要是想告诉你大家,如果说你忙,那你眼中的设计大师更不知道会比你忙多少倍,在国内他出的书还有和MUJI的书籍我基本都有读过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最上面那本是日版的设计中的设计,看不懂也想收藏)

在日本,远不只这些,在他的官网上可以查到的书籍作品有24本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他再这个年龄依然在活跃在一线的设计行业,并保持多产的文字输出,真心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知识只有在主动输出的时候,它最后的的留存率是最高的。

最后用他在设计中的设计扉页里的一句话作为结语:

设计师的修与炼––如何打造设计师的知识体系(下部)

用语言表达设计是另一种设计行为

----原研哉

【为更好的阐述观点,关于刻意练习的部分内容是提取百度百科和李叫兽文章内容,感兴趣可自行查看深入学习】

关于大宝:

互联网领域设计师,跨界于广告、创意、工业设计、用户体验等领域,喜欢潮流,本身却很土,定期写文,欢迎提出你感兴趣的设计、艺术、创意等话题,试着做一个书写设计来影响你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