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美人手的理论根基 美人手确为郑曼青的简易太极拳一大特色。然而郑曼青却将之归原于其师杨澄甫。他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有《视本末》一节云:“杨师澄甫之分释太极拳诸要点,如下:……”其中第二点即为:“沉肩垂肘坐腕。谓肩不可耸,亦不可塌。肘勿翘起,亦勿夹紧,能自然,便自沉自垂。惟坐腕最难,要手背不露筋络,相传谓美人手,如是始可矣。”(36)若此记载为真,则美人手之说亦来自杨澄甫,但是从杨澄甫及诸家拳谱文字及图片,却很难得到如此结论。 太极拳的经典拳谱《十三势行功心解》文中,有“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之语。然而极柔何以能成为极坚刚?从陈家太极拳以来,各家对此问题的说法并不相同。 民国八年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以《易》卦阴阳太极之变,诠释太极拳理,故刘焕东《后叙》云:“……品三先生所著拳谱,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37)本于《易》,故陈鑫论太极拳名义乃依据太极刚柔互济之理,曰:“拳以太极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极之理,而后于全体之上下左右前后,以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立其名以定为成宪,义至精也,法至严也。后之人,事不师古,不流于狂妄,即涉于偏倚。而求一不刚不柔,至当却好者,以与太极之理相吻合,盖亦戛戛乎其难矣。”(38)他认为手足“旋转运动”发明太极之蕴,陈家太极即依据“旋转运动”发展成“缠丝劲”。太极的运动则要不刚不柔,或刚柔并用。故又曰:“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39)既然是刚柔并用,陈鑫当然反对以太极拳为“柔术”之说,他认为: 打拳何尝不用气,不用气则全体何由运动?但本其至大至刚之气,以直养无害焉已耳。世人不知,皆以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但就其外而观之,有似乎柔,故以柔名之耳,而岂其然哉?且柔者,对乎刚而言之耳。是艺也,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第可名之为太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40) 此段论述足以表现陈鑫代表的陈家太极拳之立场: 其一,柔只是太极拳外观之相似者,因此反对太极拳为“柔术”之说。 其二,太极拳为刚柔兼至,不可谓之柔,亦不可谓之刚,只可名之为太极。 此种本于易经刚柔并用的理论,反对“柔术”之名的主张,影响陈家太极拳发展方向,也形成陈家太极拳的特色。 同样是民国八年出版的《太极拳学》,孙禄堂在其《自序》中将太极拳归本于太极图、河图洛书及易之数曰:“张三丰……故遵前二经之义、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身之妙。”其中“二经”指《易筋经》及《洗髓经》,以此说明太极拳与少林拳的关系。此外不论周子太极图、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均表明孙禄堂诠释太极拳的路数与陈鑫并无太大区别。然而此书前有一《序》,未注明作者,却以《老子》之理解释太极拳曰: 顷孙禄堂师以所编《太极拳学》见示,余反复参观,见其中颇有与老氏之旨相合者。形上谓之道,吾无间然矣。太极拳贵空虚,忌双重,非《老子》之“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者乎?太极之劲断而意不断,非《老子》之“绵绵若存”者乎?太极之随屈就伸,意在人先,非《老子》之“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者乎?故吾谓“有欲以观其窍”者,即太极之十三式是也,“无欲以观其妙”者,即太极之炼气化神是也。(41) 此序以《老子》之旨比附太极拳理,颇有见地。另外尚有陈曾则作《太极拳学序》,除引《老》、《庄》为论以外,以“专气致柔”归结太极拳之特点,曰: 《老子》曰:“为欲取之,必固与之。”(42)原谱所谓“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即人取我与之意也。《庄子》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原谱所谓“气如车轮”、“行气如九曲珠”,即得其环中之意也。故其术专气致柔,盖合于道家。(43) 这两篇序代表陈家太极拳以外的发展方向,其中至少有两处与陈鑫的陈家传统不同,一是引老、庄思想说明太极拳,一是不强调“刚柔并用”而取“专气致柔”路向。 这两处不同正是陈微明和郑曼青革新太极拳的方向。 陈微明之单鞭 郑曼青之单鞭 陈微明曾任清史馆纂修,能文章,民国六年向杨澄甫学习太极拳起,即将杨口述之动作拳理笔述成书,并将书稿呈赠杨澄甫。杨澄甫却藏之数年不肯付梓,直至民国十四年才出版。(44) 《太极拳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