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词律讲义

 杏坛归客 2015-11-05

词 律 讲 义

李敦礼

 

    一、概说

词,又称“曲子词”,就是歌词,它本来是为配乐歌唱而写的诗。诗、乐结合是中国歌、诗的优良传统:诗经、楚辞九歌、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都是入乐的,词正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而我们今天所谈的词,却是不合乐的词,我们称之为“律词”,即律化了的词。“不合乐”,并不是说它不能唱,如配以乐谱同样可以唱,而是说它的创作,不是依据某一音乐曲调来作词,而是按词曲曲牌所规定的词调、词格(定句、定字、定韵、定声),句有长短等要求所决定的。之所以如此,与南北朝以来民族文化大交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盛唐时期,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大为繁荣发展,从祖国西北、西南传入的外域和少数民族的音乐,琵琶、筚篥、羯豉音乐,和中原民歌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崭新的音乐体系。这种音乐传入宫庭,主要用于宴饮间的歌舞,故称“宴乐”(燕乐)。唐玄宗多次下诏令传统清乐“与胡部新声合作”。沈括《梦溪笔谈·乐律》说:“外国之声,前世自别为四夷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就是从宫庭音乐的演变说明音乐的变迁。

燕乐轻快活泼,适宜于酒席间弹唱。乐工歌伎先是选择诗人短篇佳作(如王维《渭城曲》、王之涣《凉州词》等)权为唱词,后渐依谱填一些更适合曲子旋律,更便于演唱的长短句。大约在中唐时期,这种清新的体式被文人注意了,开始用以抒情咏志,于是词便登上了文坛成为一种脱离音乐独立的艺术形式。也由于文人的介入,他们写惯了格律诗,便自然而然地把诗的律句引进词里面来,就产生了我们今天所说的词,即律化了的词。

二、词调和词牌

词调:词原来所用的音乐曲调,称为词调。词调是对词音乐属性的称呼。但当词真正成为“词”(律词)时,已脱离了音乐,词调与词(律词),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词调脱离了音乐,虽然对律词已意义不大,但律词毕竟脱胎于有乐的曲调,它仍然影响律词的体式。今分述如下:

1、词调跟词文长短的关系。

词调有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小令多短小明快,词文简短,句式结构比较接近诗中的律、绝,韵脚一般较密,如《竹枝》、《生查子》、《渔歌子》等,都很像一首五绝或七绝,不超过30字,《十六字令》只有16字。经过宋以后文人的加工,有些“令”也有长达一百字的。不过,大体上说,“令”多属小令范围,“引”、“近”多半属于中调范围,“慢”则绝大多数是长调。如《卜算子》44字,《卜算子慢》89字;《木兰花》56字,《木兰花慢》101字。现在,大都习惯以字数来分类,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机械一些,但可不必拘泥,很多词书大都采用这种分法。”

2、单调、双调和三叠、四叠。

词有不分段的,有分两段、三段、四段的。不分段的叫单调,分两段的叫双调,其中两段字数、句式完全相同的,是标准的双调,两段有所差异的是变式双调。分三段的叫三叠;分四段的叫四叠。

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于民歌和近体诗,如《十六字令》、《调笑令》、《如梦令》等。双调又叫双叠,最为常见。一般字数多于单调。双调两段,又称两阕。乐曲终了叫“阕”。两阕又叫两片。前阕叫上片或上阕,后面一段叫下片或下阕。两片完全相同的如《卜算子》;两阕不完全相同的如《菩萨蛮》。

三叠、四叠的词都是宋以后文人的作品。这些词字数较多,节奏缓慢,不太适于抒发欢愉或激昂的感情,一般词人多不愿采用。

词调(音乐)的来源主要有:①宫廷音乐,如教坊曲;②民间音乐;③边塞和外域音乐;④词人或乐工自己创制等。

词牌:词的名称或说词体的名称,亦即词的种类的名称叫调牌。

词牌是一种叫法,来源主要有:①词本来所属音乐的名称,即原词调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鹊踏枝》等;②本来是词作品的题目,后来成为词牌名。如《女冠子》、《醉公子》、《临江仙》等;③作者或后人另起的新名。一般是摘取名篇名词的头几个字或词中的名句名言作为词牌。如《大江东去》、《大江东》等。

由于后人常喜欢给词另起新名,所以许多词牌都有许多种不同的叫法。如《鹊踏枝》有《蝶恋花》、《凤棲梧》、《明月坐南浦》等十五个叫法;《念奴娇》有《百字令》、《大江东去》、《赤壁词》等二十一个别名;《菩萨蛮》有《子夜歌》等八个别名;《卜算子》有《缺月桂疏桐》等四个别名。这些词和它的别名、词谱格律都是一样的,只是词牌名叫得不同,初学填词的人,应以通用的词牌名为准《即各和词书上所用的词牌名》,不要故弄玄虚,去找那些别名标注,让一般人弄不清你填的是什么词。另外,也还有同一词牌不同调的,如《忆秦娥》就有相传是李白作的“萧声咽……”和冯延已作的“风淅淅……”两体,字数、断句的位置,押韵的方式、句中的平仄等都有所不同。《贺新郎》,词谱列十一体,最常见的是116字、115字(均为两片、三十句、十二韵,两体;《满江红》),词谱列十四体,常见的有平韵,仄韵两式,91字、93字、94字三体;《念奴娇》,词谱列十二体……。这些别体,现在词书多已不载,限于时间,这里也不详述,大家知道就行了。事实上,也很少有人填这些别体的词。

词谱:把词的文字的平仄、用韵、句数、言数等格式格律要求用各种符号标出来,即称为词谱。词谱即是词的格律模式,也是后人填词的依据。

词旨:词的思想内容。词调、词牌、调体、词题(词的题目)、词旨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当词的题目作为词牌时,词旨与词牌是一致的;如果词牌旁注有“本意”二字,说明词牌相当于词题。词与词牌一致。但后人填词,大多数情况下,词旨,即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再与词牌的字面意义有关。如后人填《贺新郎》,可能既不谈新郎,也不谈新娘,与结婚之事无关。但是,一般情况下,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还是要一定程度地受词牌的意义,词体的风格等制约,比如去吊丧,要填《贺新郎》总是不合适的。

三、词的格律

词的格律包括句数、字数、句式、押韵、对仗、平仄等。这些,词谱都有详细的标准,这里主要将有关的问题提出来简单解述一下。

(一)用韵:格律诗一般用平韵,除首句外只在双句上押韵。词则不同,哪句押韵,哪句不押韵,押平韵还是仄韵都得依据词谱的规定。有的曲调还句中换韵,或一韵平仄互换,或不同的韵互换,情况比较复杂,初学填词,一定要仔细斟酌。

词韵较诗韵要宽,书店有词韵专书出售,可以买来参考。同志们学了诗的押韵,一般用诗韵来押即可,也可用新声新韵,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词的句式和平仄。

诗,特别是近体诗,句式是比较单纯的,平仄格式也只有几种。词则不然,少到一字句,多到十几字句都有,句式变化既多,平仄格式亦不如诗的单纯,概括地说:一二字句很少且一般不独立,三至七字句尽量用律句或律句的一部分,八字以上句均可视为七字以下句子的联合。兹分别简述于下:

1、一字句。一字句事实上很难独立,勉强可算作一字句的有两类:一是独立句外的感叹词,如《哨遍》下片开头常用一个语气词带起下文便是。辛弃疾三首《哨遍》两首用“噫”,一首用“嘻”。二是片末一字叠句,如陆游《钗头凤》上下片尾的“错!错!错!”“莫!莫!莫!”。一字逗则比较常见。如: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撼庭秋》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辛弃疾《五奴儿》

从平仄格式看,一字句有仄、有平,一字逗则绝大多数是仄声,去声字尤多。

2、二字句。也少见。平仄格式最常见的是“平仄”,也有作“平平”、“仄仄”的以入韵为常格。如:

去去!何处?迢迢巴楚。    (李玽《河传》)

盈盈,斗草踏青。           (柳永《木兰花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3、三字句。较常见。平仄格式大多是截取五言律句后三字,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还有少数是仄仄仄、仄平仄、平仄平这类五言拗句后三字,很少有三平式。如:温庭筠《更漏子》三首,二十四个三字句,十句“平仄仄”(如“青雨细”、“惊塞燕”、“红烛背”等),七句“仄平平”(如“柳丝长”、“绣帘垂”等),两句“平平仄”,两句“仄平仄”,其余三句为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思无穷)、“思无穷”的“思”字又读去声,也可看作律句。

4、四字句。很多,长调尤多。大体是截取七律前四字: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少数作平仄平仄,是一种拗句。

5、五字句、七字句。很常见,且多半是律句。诗中五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三(二 二 一),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二二 二一),词中也有大量这类句子。此外,词中五字句常作一、四节奏,如柳永《满江红》“绕严陵滩畔”,姜夔《惜红衣》“说西风消息”,七字句常作二、五,三、四或一、六节奏,如苏轼《贺新郎》“又恐  被西风吹绿”、“待  浮花浪蕊都尽”;辛弃疾《祝英台近》“倩谁劝  流莺声住”等。七字句三、四节奏有些词谱常于中间逗断,其实从句子结构和平仄格式看,不逗可能更适合些。

6、六字句。六字句是在四字句上面加两个字,平脚加平平,仄脚加仄仄,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辛弃疾《破阵子》有四个六字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都是标准的律句。六字句的节奏一般作四二或二四,如上例。也有作三、三的。如:“早过了—— 三之二”(欧阳修《青玉案》),“山中路——无人到”(王沂孙《水龙吟》)。

八字句到十字句。八个字以上的句子,都可以看作是七字以下两句的复合。无论从平仄格式上说还是从节奏上说,它们都是合二而一的;但意思上却是连贯而下,不应逗新。

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上三下五的复合。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也有上一下七如:“对——潇潇幕雨洒江天。”(柳永《八声甘州》、上二下六如:“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上四下四如:“便欲乘风——翻然归去。”(苏轼《念奴娇》)。

九字句以上三下六的复合为多。如:“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辛弃疾《水龙吟》)。也有上二下七如:“恰似—— 一江春水往东流”(李煜《虞美人》)、上四下五如:“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上五下四如:“见长空万里—— 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上六下三如:“细羊软溪沙路—— 马蹄轻。”(苏轼《南歌子》)。

十字句很少,一般是上三下七式。如“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辛弃疾《摸鱼儿》)。

十一字句更少,或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如“不知天上宫阙—— 今昔是何年。”(苏轼《水龙吟》)、“去年明月—— 依旧照我登楼”(张孝祥《水龙吟》)。

8、十一字以上的句子,词谱一般都加以分割,不认为是一个句子,这里就不举例了。

(三)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不象近体诗那么严格,对仗的位置也不那么固定,关于对仗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凡相连两句字数相同时,经常运用对仗手法,特别是在上下片开头部分。如: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温庭筠《更漏子》)(《花间集》收温氏此调六首,头两句均用对仗)。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带缓罗衣,香残蕙柱。(晏殊《踏沙行》)(《全宋词》收晏氏此调五首,上下片首二句均用对仗)。

2、同一作家,同一词调,在同一位置上不一定都用对仗,主要看内容需要。

《花间集》收李洵《巫山一段云》两首,首二句一作“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写舟中所见,用了对仗,画意较浓,另一作“有客经巫峡,停桡向水湄”,是叙事式的开头,不用对仗,显得更加自然。这种情形在名家词作中都有。

3、有些相邻的句子,如果上句除了一字逗或两字三字顿以外的部分,与下句字数相同,往往也用对仗。这种对仗有时还不限于两句,可以连对三四句,形成排比句法。如: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记]愁横浅黛,泪洗红铅,门掩秋霄。

(周邦彦《忆旧游》)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无情。

(秦观《八六子》)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辛弃疾《贺新郎》)

没有一字逗的句子,也可以连对几句。如辛弃疾《水调歌头》“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4、对句中有交错对和流水对,如: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月如弓。

(辛弃疾《沁园春》)

上二句讲急流飞沫,下二句讲小桥倒影;一对三、二对四,交错成趣。

自关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留东。

(陈亮《水调歌头》)

一二两句用了对仗,而又一气贯通,是唐诗中的流水对法。

5、词的对仗,要求近于散文的对偶,可以不论字的平仄,也允许同字相对。如:

陇云溶泄,陇山峻秀,陇泉呜咽。

(万俟咏《忆少年》)

“陇”字重出,平仄也不对。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李之仪《卜算子》)

“住长江”三字重出,平仄不相对。

由于词的对仗没有严格的规定,因此就有这样一种现象:凡是一个词调的某些句子一般不用对仗,而在某首词中用了对仗;或者一般都用对仗,而在某首词中没有用对仗,这种时候,往往是作者刻意琢磨,别具匠心的地方,特别值得细心品味。

四、词的写作

(一)熟读宋词三百首。

格律诗词的写作,首先要了解诗词,懂得诗词,然后才谈得上写作。熟读唐宋诗词,增加或说形成对诗词的感性认识,领略它的艺术风格,体验诗词的只能意会的艺术魅力。在阅读中分辩各种词体的艺术风格,如《满江红》慷慨激昂、《踏莎行》意味悠长,《两江月》空灵淡朗等,为词谱的选择打下基础。学习和掌握包括语言技巧、行文技巧、声律技巧等在内的各种艺术技巧。

今天,大家工作和学习都较紧张,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广泛地阅读诗词,所以只能选读一些优秀的篇章去精读,细细的品味。中国最优秀的词人也就是李煜、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几十个人,精读他们的作品可以一以当千、当百。最好能背诵。所谓“法乎上者淂乎中”,这样起点高、进步快。

(二)意在笔先

填词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都要意在笔先,情在笔先,有话乃说,无话别说。只有具有了感人的情感,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也只有在有情要抒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动笔。千万不要毫无情感,毫无灵感地按谱“硬填”。

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应时应景的写作要求,这也不必硬凑,必须要调动想象,酝酿情感,有了写作冲动后再写。

(三)词谱的选择

创作时对词谱的选择有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1、根据词体的艺术风格。

过去选择词谱,也叫“择腔”,以词调音乐表现的感情为标准。现在音乐失传了,但它对词体的影响还是存在的,集中体现在词的格律—— 词谱上,并最终导致不同词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力。如《满江红》适于描写壮志,《长相思》、《忆江南》适于怀旧,《满莎行》、《木兰花慢》适于描写雅情等。

另外,有些词的艺术特色也可以从词的名称—— 词牌的字面意义上了解。如《蝶恋花》、《点绛唇》、《鹊桥仙》适于描写感情;《南乡子》、《破阵子》、《渔家傲》适于描写事业。随着时间的发展,许多词已逐渐失去了原来的含意,上述例子,不过作参考而已,如《虞美人》也可用来描写江山,《满江红》也可用来描写爱情。

2、根据内容选调

一般来说,单纯抒情的,可在小令或中调中选、抒情、叙事的可在中调或长调中选。总之,应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的多少,来选择适合表达你的词旨艺术风格、艺术特色、词文长短的词牌。

初学填词,最好选择小调和中调,长调不易掌握,常常导致章法混乱,脉络不清,拼凑词句的现象。等到对词的一些艺术特色基本掌握并大体能熟练运用后,再试着创作长调。在结构上诗讲“起承转合”,内容的安排大体有章可循,词则无法遵循这一原则。单调多根据情景发生的时间先后、空间远近(由远及近或由近即远),因景及情或由情及景不同的情况来安排内容,双调多是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或相反。上述这些,只是在前人作品中找出的一些基本规律,不是一层不变的。诗词作品中叙事和抒情,抒情和写景向来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没有不带感情的叙事,也没有不含感情为写景而写景的。

初学填词,先在长短词调中选择两三个词牌练习。因为词的一般艺术规律都有共通之处,你能熟练地掌握某些词牌的艺术特色(平仄、用韵、节奏、对仗、语言……等),并能熟练地运用,大体也就掌握了词的一般艺术规律,以后填其它词牌也就很容易了。我们有的初学者,好奇求异,今天填这个词牌,明天填那个词牌,而且专检词谱上少有人填的词牌填,结果哪一个词牌的艺术要求都未掌握,只按词谱凑字凑句,结果弄了几年还是门外汉。这里,我们只选了小令、中调、长调常见的十四个词牌供大家学习,更多的词牌可参考词谱专著。发给大家的《诗词格律手册》小册子,载有八十个常用词牌,可供今后选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