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范子军
奇葩选修课年年有,今年也不例外。厦门大学最近就推出“乳房美学”选修课,引起广泛热议。同时也让社会开始关注全国各高校开设的“非典型”选修课,课程涉及的领域包括了性教育、娱乐休闲、生命教育,甚至还不乏专为女生开设的“新女性培养课程”。
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在人们的认知里,乳房不再只是哺乳器官,而更多了美的功能。大学校园开设“乳房美学”选修课,传授乳房知识、预防乳腺疾病、关注乳房美感,原本无可厚非,可以说是高校教育接地气、显人性化、更具人文关怀的与时俱进之举,却遭来异样的围观目光,被一些人视为离经叛道、不入流的“奇葩”景观。
“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飞跃”――用鲁迅这段话来形容某些围观“乳房美学”者的心态无疑比较恰如其分,只盯乳房无视美学,或许正是“想多了”的缘故,把爱美之心、塑美之为想象成另类。
不少高校开设的某些选修课,看似与高等教育不搭界,无不引来社会广泛争议,比如厦门大学早先开设的爬树课,南师大开设的新女性必修课,重庆邮电大学开设的美容化妆课程,等等,在一些人的眼里,似乎高校只能有高谈阔论的知识讲授、高深莫测的学术研究,而不能出现儿女情长、家长里短之类,否则就是“不务正业”。教会学生增强体质、学会生活、美化自己,何尝不是广义的知识教授,又何尝不是提升大学生全面素养的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高等教育打破传统、固化模式,尝试涉猎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不但打破了高校的呆板、沉闷氛围,增添了丰富的生活气息,而且多元化、多维度教育元素的注入更切合了素质教育。而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审视新生事物,固执于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无视创新实践的积极意义,在日新月异的形势面前才真正显得真“奇葩”。(范子军) [责任编辑:王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