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Stone Inscriptions Recording Alliances from Wenxian 河南溫縣武德鎮西張計村出土的春秋晚期晋國卿大夫之間舉行盟誓時記載誓辭的文書。多在圭形石片上用毛筆黑墨寫成。西張計爲一處古代盟誓遺址,1930~1942年間曾多次出土這種圭形石片,大多流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現藏11件。由于出土地舊屬沁陽縣,曾被稱爲“沁陽玉簡”或“沁陽載書” (“盟書”亦稱“載書”)。1980年起,河南省博物館等對盟址遺址進行了發掘,出土石圭、石簡、石璋1萬餘件。其中1號坎(坑)出土盟書4588片,包括科學發掘獲得的2703片,已被擾動而仍在原地的1395片,自村民手中徵集的 490片。一號坎(坑)石圭大致可分爲短體弧腰、長體直腰和等腰三角形三種類型。標本中最長的長27.1厘米,底殘寬3.2 厘米;最短的長9.6厘米,底寬3.7厘米。 1號坎(坑)盟書的誓辭內容是:一定要“忠心事主”,决不“與賊爲徒”,否則將受到晋國先公在天之靈最嚴厲的懲罰,夷滅氏族,絕子絕孫。 該地春秋時期爲“州邑”。趙、魏、韓三家勢力發展後,“州邑”主要屬於韓氏領有。因此,發掘者認爲,溫縣盟書的主盟人應爲韓氏宗主。盟書中有“十五年十二月乙未朔辛酉”的紀年,初步研究推定爲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公元前497年1月16日)。當時的韓氏宗主是韓簡子(名不信)。但也有人認爲這批盟書是戰國初期的。 溫縣盟書的內容與侯馬盟書相似,而數量是侯馬盟書的一倍以上,全部資料整理發表後將進一步推動對古代盟誓制度及晋國歷史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