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战国柏人侯一李昙

 东夷人士99999 2015-11-06
柏人侯一李昙

李昙,赵柏人侯,秦御史大夫,字贵远。葬柏人西,为李姓先祖。

李昙,字贵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因屡建奇功,被封为柏人侯,随将安家于此(今邢台市隆尧县)。入秦为御使大夫,后升为司徒,为当朝三公之一,死后葬于今隆尧柏人城西。《唐山县志》载:“战国柏人侯李昙墓,在县西亦城村西。按郡志卒葬柏人”。
战国柏人侯一李昙

  据考证,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为柏人侯李昙的第30代孙,李渊的四代祖宣皇帝李熙和三代祖光皇帝李天赐的陵墓,合称唐祖陵,就在隆尧县魏庄镇王尹村北。

“昙(李昙),字贵远,赵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葬柏人西。生四子:崇(李崇)、辨、昭、玑(李玑)。崇为陇西房,玑为赵郡房。”

李昙有四个儿子:李崇、李辩、李昭、。赵国的大将李牧,就是李的次子。据记载,李昙的第四子李为太傅,他有三个儿子,次子李牧为赵国良将,他领兵抗击北方匈奴,使匈奴十多年不敢侵犯。又领兵打破秦军,成为秦国吞并赵国的心腹之患,因屡建功劳被封为武安君。公元前229年,秦国派王翦攻赵国,赵国派李牧、司马尚阵前抵抗。秦军不得而进,无奈之下秦军使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散布李牧、司马尚想谋反的谣言,赵王果然中计,派赵葱和齐将颜聚取代李牧。李牧不从命,赵国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斩杀了他,撤换了司马尚。秦国大将王翦乘势急攻,大破赵军,赵国从此灭亡。

现隆尧县城西偏南12公里处的亦城有战国时期所筑柏人城,在柏人城有一望族即李氏,史称“赵郡李”。当时的赵郡治原在广阿(今邢台隆尧),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在此置南赵郡。其中,李昙的长子李崇,西去陇西,其子孙繁衍为"陇西李";四子李玑在当地,后世子孙支庶繁多,世居古柏人城周围。特别是李牧在河北开创了赵郡李氏之族,1700多年来河北李氏人口众多。到了北魏时,李氏家族在河北建立了赵郡堂。后来赵郡堂分出六大房系,即为南祖房,东祖房,西祖房,辽东房,江夏房和汉中房。这两支李姓人丁兴旺,遍布全国,李昙做为赵郡、陇西两大李姓支系的共同祖先,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李氏后代的崇拜,尊为李氏始祖。

李氏从李昙起就生活在古老的邢襄大地,千百年来繁衍生息,且人才辈出。他们出将入相、光彩夺目,手拉着手,肩并着肩,从战国一直走到现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姓氏。

 
邢台隆尧发现李昙墓

2014年12月18日,燕赵都市报记者从邢台隆尧县文保所了解到,文物工作者历时近4个月对隆尧县柏人城遗址西900多米处的战国时期墓葬群进行勘探后,初步确认主墓为战国时期赵国柏人侯李昙墓。专家称,这对李姓支系的研究将起到积极作用。

  据参加此次勘探工作的邢台市文物管理处负责人赵立虎说,柏人城遗址墓葬群分布较为集中,均为竖穴式圹墓。勘探工作从今年8月份开始,历时近4个月。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隆尧县文物部门就开始对李昙墓进行调查了解、搜集史料,随着该县对李唐文化研究的逐渐深入,2014年7月,隆尧县委、县政府责成县文广新体局聘请邢台市文物处和该县文保所一起开展对李昙墓调查、找寻、勘探工作。通过历时四个月的大量调查、勘探,在隆尧县双碑乡柏人城遗址西900多米处发现28座战国时期古墓葬。该墓葬群分布较为集中,均为竖穴式圹墓。主墓墓室南北近5米,东西约4.3米,深约4米,墓室南部有一宽约1.3米长条形墓道。主墓的南、东及东北部分布有27座同时期的中小型墓葬,面积3—10平方米不等。专家根据发现的主墓形制、规模和出土的陶片,比照历史记载,初步判断主墓为赵国柏人侯李昙墓,其余27座为陪葬墓。

  柏人城遗址位于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柏人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是战国时期赵国仅次于都城邯郸的第二大城市。2013年5月,柏人城遗址被列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