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流痕:济宁境内抗日战争文物调查

 微湖渔夫 2015-11-06

朱承山

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战,是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战争。它改变了中国的历程,洗雪了沉重的民族耻辱。八年,是中国人民遭受日寇摧残蹂躏的八年,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浴血奋战的八年。济宁地处黄河下游地区,津浦铁路中段,物产丰富,是日寇垂涎侵占的重点地区。在入侵反入侵,占领反占领,扫荡反扫荡等较量中,济宁人民遭受了太多的苦难,也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抗敌成果。

  19381月,沿津浦铁路南侵的日军进入济宁境内。4日,日军前锋占领兖州、曲阜;5日,占领邹县;11日,占领济宁、泗水;16日,占领汶上;25日,占领嘉祥;328日,占领夏镇;514日,占领金乡;516日,占领鱼台。至5月底,济宁全境均遭沦陷。经过八年艰苦抗战,19458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2日,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胜利。济宁境内的日军这时也停止了战争犯罪,仓惶撤军。至1946123日,兖州最后一批敌寇缴械撤离,市境内日军全部肃清。八年岁月,济宁大地上留下了累累战争创伤,也树立起无数抗敌丰碑。

  时光抹掉了数不清的战争印记。然而,济宁境内仍有部分文物诉说着历史。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

  纪念碑耸立在邹城市东北约35公里处,即城前镇渠家村东南的苗子岭上,1943年立石。这里是小山脚下的一处高岭,碑文赞颂了1939年八路军四支队及其尼山区先烈与日伪作战,“与小山共存亡”的浴血奋战精神,字里行间蕴含着当时军民对烈士们的崇敬之意和怀念之情。

  碑为上锐下丰的立方体石碑,碑高2.4米,上宽0.4米,下宽0.5米。正面楷书“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12个大字,并旁题立碑时间:“民国三十二年十二月立”。碑侧为正文。该纪念碑目前镶嵌于六角亭内,须弥座。

  尼山区是我党开辟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它的中心是以曲、泗、邹三县的交界地尼山为中心,旁及滕、峄、费、蒙、宁阳、新泰等县。这里先后建立过中共尼山特委及共产党领导的尼山支队、尼山大队、尼山独立营等抗日武装,小山战斗即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与日伪军队展开的一场残酷的肉搏战。通过“纪念碑”,使我们真正了解到革命先烈“壮烈感人”“令人泪下”、不屈服于外来民族欺压的大无畏斗争精神。碑文如下:

  尼山区为鲁南抗日民族根据地之屏藩,自敌人控制津浦线后,即向其频繁进攻。复有国民党反动派秦启荣之流与之配合,迫使坚持是区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民主政权及人民陷于两面作战之困境。民国二十八年端阳节,八路军四支队一部,与日寇激战小山,以寡敌众,冲杀竟日,高呼:“与小山共存亡”及“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声震山谷,令人泪下,迄今信女犹于是日焚香献茶,以慰忠魂,壮烈感人有如此者。二十九年,敌伪顽匪配合进攻,形势极恶,当时党政军民仅剩十八盘山可作抗拒依托。后经苏鲁支队驰援驱敌,以获坚持阵地之胜利。去秋,敌人加紧蚕食我鲁南,军区主力配合尼山独立营,又一鼓而下孙徐,生擒汉奸惯匪张显荣,为尼山奠定巩固之基础。至若罗头伏击、长坐突围,奇袭深沟之敌、打进泗水南关,收复标村、赵家村,奔袭山曼山、将军堂,均以烈士之热血头颅换得扩大与巩固尼山区之辉煌战果,众信:无先烈之牺牲,便无今日尼山区。故后死者,应照顾其家属,继承其遗志,在民族革命斗争中发挥友爱无我之精神,尼山区因具盛世之规模矣。然反攻胜利,建国成功,尚待最后之努力。爰勒斯石,以颂坚贞,而励来兹。

  兖州日军军营碉堡

  碉堡位于兖州“九一医院”院墙内,共3个,高约6米,原置于营房拐角处。碉堡为圆形,二层,其上置有若干瞭望孔及炮口,是兵营内的防护建筑,1984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兖州是津浦铁路上的大站,地处交通要冲,是联系苏鲁豫皖的交通要道,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日军占领兖州后,这里成为日军在鲁南地区的控制中心,八年中一直驻有重兵,最多时达2万多人。先后驻扎兖州的日军有:日本第二军114师团,司令为矶谷廉介;日军第十二军32师团,司令官为木村兵太郎;日军独立混成第十师第五旅团,旅团长秦雅尚;独立兵团第一旅团,团长宫下健一郎; 第十一警备队,司令官为洼田武二郎。此外,这里还是鲁南日伪部队的指挥机关所在地,驻有大量伪军;日军的特务部队也长期驻扎兖州,负责对我党及其各种抗日力量的侦探、调查、镇压等任务。除碉堡、岗楼等军事设施外,还在兖州建起了飞机场、大型军用仓库等。

  据统计,日军入侵我济宁后,在各县及其重镇、车站、码头建起了大量据点。1941年,就有日伪据点330处,1942年达到441处。凡驻有日军中队及其以上者,均筑有碉堡、炮楼,大多小队地点也筑起碉堡。济宁境内的碉堡有的二层,有的三层,有圆形、方形两种,还有半地下式的暗堡。这些据点一般设有围寨,绕以流水壕沟,大的兵营据点还设有铁丝网、电网等。保存至今的兖州兵营碉堡,是济宁市境内日军驻兵众多设施孑遗。日寇曾以这些设施为掩护,豢养了大批刽子手。在扫荡我抗日根据地,蚕食我解放区,屠杀我无辜平民,掠夺我市资源及其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中,均成为名副其实的黑窝。兖州碉堡及其据点,是日军侵华、侵鲁、侵略我济宁时留下的铁的罪证。

  日军侵占济宁证据碑

  1993年,济宁市博物馆收藏了两块抗日战争时期的碑刻,它不是反映中国人民英勇抗日的斗争事迹,也不是揭露日军侵略者暴行的史料,而是为日军刽子手致贺的“纪念碑”“显名碑”,是入侵济宁日军的“功德碑”,更是罪行的证据碑。

  这两块碑出土于铁塔寺内,即今博物馆的主楼下,系开挖地基时出土。铁塔寺在抗日期间曾是济宁县伪政权的驻地,济宁县地方治安维持会、济宁县政府、济宁县警务局、济宁县警备队等伪政权、伪军机构、伪组织,先后在这里设置,成为日本侵略者“以华人治华”,屠杀中国人民的御用工具。

  这两块碑属于“对碑”,上下内容衔接,成对使用,其形制相同,为上锐下丰的扁梯形立体碑。上碑为主碑,写的是标题,下碑为副碑,题的是日本“将校人名”。主碑高228厘米,上宽34、下宽53厘米,上厚16、下厚26厘米。正面楷书大字:“大日本军入城抚民纪念碑”,碑的左上方有一行小字,注明立碑的时间:“民国二十八年一月十一日岁皇周纪”。民国二十八年即1939年,111日正是日军攻陷济宁的一周年。碑的右下方用小字注明立碑者的姓名“鲁西道尹朱泮藻、督同济宁县知事李圣渠率合邑新民立石”;副碑字体略小,高198厘米,上宽25、下宽50厘米,上厚17、下厚26厘米。碑的上部书有“皇军入城将校显名”8个大字,下部刻着两行8名“皇军将校”的名字“秋山司令官、长濑司令官、洺四司令官、役山司令官、山田长部队长、冈村部队长、远藤部队长、手岛部队长”。

  由碑文我们知道,这两块碑是在日军攻陷济宁城一周年之际,伪鲁西道道尹朱泮藻、伪济宁县县长李圣渠为表达对日军主子的情意,极尽献媚之能事,把日军屠杀济宁人民当作“胜利”,当作“功劳”来纪念,并为刽子手树碑立传,充分暴露了这批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但这块碑也同时证明,日本侵略军在1938年的111日侵占了济宁,成为日军入侵济宁的证据碑。

  日军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日军进入济宁城,又立下了什么值得纪念的“功绩”呢?

  据史载,1938年元旦后,日军兵临济宁城下,经过8天的激烈战斗,于元月11日(腊月初十)凌晨,被日军第十师团第八旅团攻陷。攻入城内的日本兵发疯似的肆虐。日军让汉奸沿街叫喊,把居民赶到街上来,凡有怠慢者,不是棍棒就是刺刀。北门里的银匠刘振杰被鬼子一刀刺死在街心,他的妻子和4岁的女儿哭喊着扑向死者,也被刺刀穿死。日军攻城时,有的居民钻到城墙洞里躲避。鬼子发现后,使用机枪扫射,并往里扔手榴弹,四十多人全部惨死,城墙洞成为血窟。死亡者既有七十多岁的老人,又有不满周岁的婴儿。据当时的红十字会济宁分会及1946年济宁第一次解放时的统计,日军占领济宁期间,仅济宁城被日军杀害的就有1170人,被抢走强征的粮食300万公斤,掠走皮毛150万张。此外,日军还强迫城内居民修筑工事,运送物品,提供各种苦役。攻城的当天,天气严寒,鬼子烧房子、拆店铺,卸门板,只要能烤火的全部毁掉,当天就烧掉房子百余间,致使狼烟四起,百姓啼饥号寒,无数家庭失去生活出路,陷于灾难。城内不少年轻妇女被强奸,有的被强奸后又被杀害,惨不忍睹。

  日军在济宁的暴行磬竹难书。汉奸朱泮藻、李圣渠却无视侵略者的暴行,不顾济宁人民的民族义愤,在日军肆虐一年之后,认贼作父,为刽子手歌功颂德,立碑纪念,他们代表不了“合邑新民”,他们是地道的民族败类。

  这两块碑写的是“纪念碑”,但它又是日寇入侵济宁的证据碑,也是济宁人民的耻辱碑。与两碑同时反映那段历史的还有铁塔寺东路的四合院,四合院保留至今,是济宁伪县政府的机关所在地。僧王祠四合院及其两块碑,均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反面教材。

  兖州飞机场观象台

  观象台又称气象站,位于兖州市酒仙桥街道办事处原胶木厂内,为3层楼房,南北8.8米,东西宽5.5米,其他配房十余间,主要是为兖州机场的飞机飞行提供气象资料。1938年,日军入侵兖州后,强行夺取了兖州机场及其相关设施,专供日本驻兖州军部使用,19411月才被收回。日军侵占兖州期间,鲁南、苏北、豫东的轰炸机均由这里起降,不知葬送了多少同胞的生命。保存至今的观象台,见证了侵略军的滔天罪行。

  兖州机场始建于1909年,位于火车站东,是国内最早的飞机场之一,机场刚刚建成,就改朝换代到了民国。至19204月,这里的航空大队已拥有飞机6架。日军侵占后,认为机场太小,因而在原机场以北重建。建成后的机场南北1120米,东西760米;跑道长800米,宽300米,南侧(即旧机场)、西北角共设19个机窝,并新建3层指挥所塔台一座,再加原有的观象台一处及军警执勤用房,其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兖州观象台是日军兖州机场唯一的孑遗。

  曲阜侵华日军弹药库

  弹药库位于曲阜城东的防山村北八宝山山顶,共有两座,南北各一,形制相同,两库相距50米。始建于1939年,为日军入侵曲阜后新建,主要存放开采煤矿所用的炸药、雷管等物资。该炸药库呈地道状,穹窿顶,整体隐蔽在地下,北部的一座保存完整,出口朝北。北库库门通高2米,通道长15.6米,宽0.95米,原有三道铁门;炸药库内长15.1米,宽5米,面积75平方米。南库破坏较重,仅剩一半建筑。弹药库不仅是日军侵略的罪证,也是日军掠夺中国资源的罪证。

  老寨顶侵华日军工事遗址

  工事遗址位于曲阜、宁阳两县的交界地,即今曲阜石门山镇丁庄西北的云山上,始建于1944年,村民称这里为“老寨顶”。现存工事遗址包括山洞3处(其一为自然山洞),营房遗址一处。1号洞为自然洞,位于老寨门西北角,洞口朝西北;2号洞位于老寨顶南部,洞口朝东南,洞高1.6米,洞深6.5米,弯道2米,弯道最宽处2.1米;3号位于老寨顶的最高处,洞口朝南,洞高1.8米,洞深6.4米,弯道2.6米,弯道处宽1.5米,洞口有榆树一棵作掩护;营房遗址位于3号洞前西侧,围墙残高0.9米,面积约70平方米。围墙内原建有房屋,现已无迹。该工事曾是日军与我共产党抗日武装相对垒的据点,离此不远处的颜家岭杨山上,就是曲泗宁抗日武装的驻扎地。敌我双方在此曾开展过多次激烈战斗。该处日军工事遗存见证了日军的侵略史实,也见证了我济宁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其他文物遗存

  戈山人民抗日纪念塔,坐落于泗水县金庄镇戈山战场遗址上。塔为方形,顶部为城堡垛口形式,199171日由泗水县人民政府立。塔的正面楷书:“戈山人民抗日纪念塔”9个大字。戈山厂村地处兖岚公路中段,交通方便,易攻难守,离山区不远,又容易退却。因此,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多次战斗,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村镇。1944619日与830日,伪军数百人两次进攻戈山厂,我尼山独立营及其村民奋力抵抗,击退了敌人的进犯,打死伪军3人,打伤28人;93日与112日,驻扎在兖州、曲阜、邹县的日伪军,又出动近千人两次进犯戈山厂,我尼山独立营与村民英勇抗击,均获得胜利,共毙伤敌军55人,伪军13人,翻译1人,缴获枪30支、子弹370发,战斗中我方死亡8人,伤残17人。194526日,驻兖州、曲阜的日伪军在侵犯泗水县城的回路上,又疯狂地向戈山厂扫荡,并实施了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戈山厂的这次惨案共残杀村民96人,伤残132人,烧毁房屋1200多间,烧死大牲畜2000多头,惨不忍睹。戈山纪念塔就是为纪念戈山战斗及戈山烈士而立的纪念碑,戈山战场遗址仍在,后人不会忘记那血腥受辱的年代,更不会忘记为抗击日寇而英勇献身的先烈。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活跃在津浦铁路及其临枣支线、微山湖区的铁道游击队扒铁路、搞机枪,截列车、炸桥梁的英雄事迹,因刘知侠小说及由小说改编的《铁道游击队》 电影,而使国人皆知。1994年,微山县委、县人民政府为怀念先烈们英勇斗争的业绩,在英雄们曾经出生入死战斗过的微山岛树立起“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建起了“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成为人们怀念先烈,追思铁道游击队英雄事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济宁市开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泗水县高峪乡后侯村村外的山洞,是19386月中共泗水县委建立时的纪念地。县委建立时,省委派员及地方干部在这里召开了会议,由孙汉卿任县委书记。县委建立后,立即展开了抗日救亡运动。

  19388月,我115师东进支队入鲁之初,由师政委罗荣桓等指挥的梁山大捷战场遗址。

  19447月,我尼山独立营歼敌的泗水县故安战场遗址仍存,虽无当时遗留的人为标志,但仍是我们追忆历史的物证。

  济宁抗日战争时遗留至今的影像照片,不少还保存在个人手里,部分还被党史部门或有关资料部门征集。据有关文章介绍,经常见诸报刊的“日本受降照片”就是邹县两下店日军被济宁抗日武装接受投降的留影,成排的日军托枪投降,显示出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威力。这短暂的一瞬间成为历史的见证,这是中国境内唯一的一张受降照片资料,至为珍贵。图一为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图二至图六为曲阜侵华日军弹药库图七至图十一为老寨顶侵华日军工事遗址图十二至图十四为兖州观象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