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兑头沟伏击日军运输队

 微湖渔夫 2015-11-06

兑头沟伏击日军运输队

记者 杨军 孙明春 孔浩 特约记者 沙朝佩 /

 

兑头沟位于山亭区冯卯镇驻地西北侧1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那里曾是滕(县)费(县)公路上的一个重要隘口。19391226日,八路军第115师苏鲁豫支队4大队在那里成功伏击了日军的一个运输车队,至今,战斗故事还在当地流传着。近日,本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采访组一行,来到了兑头沟战斗遗址,对当年的这场伏击战进行了实地了解。

获情报准备伏击

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之中,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山亭区冯卯镇兑头沟村。一下车,便感觉到了丝丝凉意,和前段时间出门采访时的秋热难耐截然不同。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193912月,我苏鲁豫支队4大队接到八路军第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的命令:速赴鲁南,开辟敌后战场。苏鲁豫支队副支队长兼4大队长梁兴初接到命令后,立即率部从微山湖西出发跨越津浦铁路,于1225日到达滕县东北的上户主村一带。当时已是黄昏时分,部队决定在此宿营。部队住下来后,乡亲们纷纷前来反映:“前天有百多个鬼子,从平邑开往滕县,在沿路的村庄拉羊、牵驴、要车,见人就打,还烧了不少房子,抓了不少人。”听到老乡们的讲述,战士们义愤填膺,表示要为乡亲们报仇。

梁兴初向乡亲们了解了滕县、平邑一带日军的驻扎情况后,认为元旦将至,日军可能要往平邑一带运送物资。于是,连夜派侦查员去滕县侦察,果然日军将于次日往平邑运送物资。于是,4大队连夜制定作战方案,准备在兑头沟伏击敌人。

鬼子进入埋伏圈

兑头沟是滕(县)费(县)公路上的一个重要隘口,周围有山有沟,易于伏击敌人,4大队在此设下伏兵,主要是看中了其有利地形。

1226拂晓,部队按预定计划,到达兑头沟伏击地点。战斗部署是:1营(营长周长胜)、3营(营长郭廷万)埋伏在公路两侧高地,担负主攻任务;2营(营长江燮元)为预备队。大队指挥所设在兑头沟西北的小山上,在那里能够俯视兑头沟,我军及敌人的情况一目了然,便于指挥作战。

上午9时左右,头天夜里派出的侦察员回来报告说,鬼子一个中队带着60多辆牛车,已从滕县城出发。于是,梁兴初立即命令各营做好战斗准备,只待鬼子“入套”。

约一个小时后,日军的运输车队自西面缓缓而来,七八个日军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负责警戒、开路。4大队将几个日军放了过去,后面大队人马毫无戒备地走进了伏击圈。随后,4大队官兵将兑头沟西面一公里处的谢庄公路桥拆毁,截断了敌人的退路。

在日军出城后,4大队的八路军侦查员,一直背着当地农民的粪箕子,远远跟在日军车队的后面,以防情况有变便于报告。战斗打响后,侦查员也迅速投入了战斗。

歼敌近百获全胜

上午10时左右,日军全部进入伏击圈。梁兴初举起驳壳枪大喊一声:“打!”刹那间,枪声震天动地,密集的枪弹射向敌群。日军乱成一团,横七竖八地趴在地上,太阳旗摔在一边,有的日军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就一命呜呼了。敌人被打得昏头转向,顾不上选择地形,有的钻在牛车底下企图顽抗。日军队长带着3个士兵,跑到一个山坡隐蔽处发报求援,被八路军一阵猛打。他们连滚带爬,企图逃窜,八路军官兵见此情景,穷追不舍,将其消灭。

敌人仗着武器精良,不甘心失败,一次次寻找突破口妄想逃命,都被八路军猛烈地射击挡了回去。后来,日军三四十人在猛烈火力掩护下,强占了东南侧的火石岭和水山,其余日军就地固守待援。

为了抢在敌人援兵到来之前,彻底歼灭这些日寇,自12时起,1营、3营在机枪火力掩护下,向日军连续6次发起冲锋。由于日军火力较强,4大队伤亡较大,310连连长罗正文壮烈牺牲。

傍晚时分,日军企图突围,4大队集中9挺轻重机枪以密集火力,掩护冲击。1营和38连在强大火力掩护下冲上公路与敌肉搏,喊杀声响彻山谷。日军被杀伤一部,其余离开牛车撤至沟底。2连、3连、8连又向沟底冲击,一阵手榴弹炸死日军7人,官兵们在沟底与敌人展开了肉搏。

敌我的肉搏战十分激烈,动人心魄,据大队长梁兴初后来回忆:“8连一个战士一刺刀‘结果’了一个鬼子兵,夺取了一挺轻机枪,几乎同时,另一鬼子小队长趁其不备,猛地扑了过来,把我们的战士推了个跟头,又把机枪夺了过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8连连长高敬手疾眼快,举起大马刀,一个箭步窜过去,大喊一声:‘要你的狗命!’手起刀落,把鬼子小队长劈成两段,机枪又被夺了回来。”

东南侧火石岭和水山之敌在9连、10连的反复冲击下,已死伤大半,残敌仓惶顺山逃窜,又被八路军追兵歼灭。

经过六七个小时的激烈战斗,4大队将日军运输队长小林等95人全部歼灭,缴获迫击炮1门,电台1部,及牛车60余辆所载的全部军用物资。但4大队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包括连长罗正文在内的共30余名战士伤亡。

4大队在清理战场后,满载战利品,转移至兑头沟东十几里远的西堌城宿营。次日部队继续东进,在抱犊崮山区的大炉一带与115师大部队汇合,受到115师首长的通令嘉奖。这场伏击战,是八路军东进鲁南时的一次著名战斗,大煞了日军的威风,极大地鼓舞了鲁南抗日军民的斗志。

老人忆昔日战场

在冯卯镇宣传报道站同志的带领下,记者在兑头沟伏击战的遗址附近,见到了92岁的徐振明老人,他是兑头沟伏击战的见证者。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场战斗的具体时间,甚至连阴历的日期以及战斗打响是几点钟也还记得,不得不令我们佩服他惊人的记忆力。

徐振明老人说,当时伏击战打响之后,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跑到北山上躲了起来。他因为在家里排行老大,需要照顾身体不好的父亲,就没有走,因此躲在村里成了这场战斗的目击者。他说,当时枪炮声震天,动静非常大。南边的小山上有一间石屋,几个鬼子守在里面,不停向外打枪,我军几经攻击,终于将石屋内的鬼子歼灭。老人指着小山下的一家饭店说,当时在这附近牺牲了四名八路军,其中有一位是连长。

徐振明老人说,战斗结束后,八路军清理战场,把大部分牛车连同物资都拉走了,仅留下被打烂的牛车和打死的牛。附近的村民赶来,把死牛的肉全部割走,打烂的牛车后来被人烧掉。打完这一仗后没多久,鬼子曾来这里进行报复,放火烧了附近的四个村庄,烧死了一名没来得及躲藏的残疾人,打死了谢庄到冯卯赶集的四个人,用刺刀刺死了谢庄的两个人和韩河村的一位老太太、一名小女孩,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后来鬼子还在九老庄里设了据点,一个外号“割头太君”的鬼子头目非常残忍,经常让被抓的老百姓自己挖坑,之后将其杀死后一脚踢进坑里埋上,老百姓提起他来都恨之入骨。

“英雄岭”美名远扬

兑头沟伏击战后,日军对这次被歼感到不可思议,甚至像是一场噩梦。据说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有日本人还专程来到兑头沟一带寻访,看看为什么车队会在这个地方被歼灭。徐振明老人说,20年前,曾有一位外地口音的老太太来此调查此事,据说是她的丈夫参加了那次伏击战,她想寻找见证人,了解那次战斗的经过。徐振明就将自己当年的所见所闻向她讲述了一遍,老太太对此非常感激。

为了纪念4大队在这次战斗中取得的胜利,缅怀牺牲的八路军官兵,当地群众后来将兑头沟旁边的南岭取名为“英雄岭”,牺牲的八路军官兵也被安葬在英雄岭上。1973年,滕县县委县政府在此设立了烈士陵园。目前陵园遗址已不复存在,一座座新农村农民公寓大楼在岭上拔地而起,昔日的战场,早已变成了今天的新型社区。但兑头沟伏击战的故事,却被冯卯人民传颂着,并将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