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不憧憬希望,没有人不祈盼新生。

当时间的车轮缓缓地碾过了二十世纪的漫漫征程、眼看就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旅途时,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满怀喜悦的心情期待着新世纪和又一个千禧年的翩翩来临。然而,偏偏就是在世纪之交的前一天——1999年12月30日,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一个风华正茂的高中一年级学生、一个16岁的年轻生命,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却被一场意外的车祸无情地毁于一旦,中国又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宣告支离破碎、陷入生离死别的痛苦之中……
儿子的母亲刘春华女士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天气异常地冷。一大早,儿子林为华像往常一样紧紧随母亲起床、洗漱,吃完母亲为他准备的早餐之后便准备前去上学。离家前,儿子习惯性地向母亲打了个招呼,也习惯性地走进父亲的房间,对已经醒来躺在床上看电视的父亲说了声“爸,我走了”,然后匆匆地离开家门。儿子长得白白净净,人高马大,聪明懂事,每次离家上学前,总会礼貌地向爸爸妈妈打招呼,而爸爸妈妈也会一如既往地吩咐儿子:“路上小心”。
然而,做父母的怎么也没有想到,儿子那天那次很平常的招呼,竟然会成为此生此世他们两代人之间的最后抉别!
大约在儿子离家二十几分钟之后,母亲刘春华也走出家门,推起自行车前去上班。刘春华上班骑车的路线与儿子上学的路线大致相同:他们的家住在北京城西南位置的广安门地区,而她上班的单位和儿子所在的学校,则位于北京市中心偏西一点西单至官园一带。刘春华冒着嗖嗖寒风,骑车朝着东北的西便门方向,急急前行。过了天宁寺立交桥,刘春华发现前方的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大楼下面的拐弯处堵车了,过往的行人沸沸扬扬,将本来就不宽敞的单行道堵了个水泄不通。刘春华这时只听到有人在惊呼:“前边出交通事故、撞死人了!”刘春华下意识地停下来,推着车穿过人丛,想上前看个究竟。这一看不要紧,她那张原本还算平和的脸瞬间扭曲了——这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呀!随着这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只见她一把将自己的自行车推倒在路旁,连叫带哭疯狂地扑了过去、疯狂地扒拉着人群、疯狂地搂住了早已倒在血泊中的儿子……
这时候,闻讯赶来处理事故的交通警察已经护住了现场,急救中心前来抢救的医生也正忙前忙后,紧张地察看着刘春华儿子的伤情。然而,儿子那毫无表情的脸庞,那冷若冰霜的肌肤,那已经停止跳动的心脏,那已经悄无声息的各项生理指标……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明白无误地告诉着在场所有的人,这个16岁的年轻生命,已经毫无挽回的余地。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刘春华一时间感觉到心痛欲裂、天旋地转……
那时候,儿子的父亲林为忠还未去单位上班、他还在家里看新闻。当家里的电话铃声猛然响起的时候,他丝毫也没有意识到灾难已经降临到他的头上、他心爱的儿子早已到了另外的一个世界。甚至当他明白电话是来自交通大队、告诉他儿子发生了车祸时,他也没有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所想像的要严重得多。当然,为了避免一下子给他太突然的刺激,打电话的交通警察并没有马上告诉他事情的真相,而是尽可能轻描淡写地对他说:“你是林为忠吗?我是交通大队的。 ”
林为忠皱一皱眉,答:“我是,你有什么事?”
“你儿子出了交通事故,让人撞了一下。”
林为忠只是有些惊诧地问:“严重吗?”
交警说:“你赶快到交通大队来一下吧,来了你就知道了。”
林为忠听罢,迅速出门。他骑着车,忐忑不安、将信将疑地匆匆赶到了交通大队,发现妻子已经在这里。只是这时候的妻子与早晨出门的那个妻子已经是判若两人,当他出现在妻子的面前时,原本精神焕发的妻子像忽然间被抽走了全部精气神。见到丈夫,她泪痕满面、有气无力地说:“志华,你……怎么才来啊,咱……咱小宝都没了呜……呜……”妻子有气无力,哭得都快没有声了。
林为忠一下子就蒙了。内心却刹那间翻江倒海,但腾起的不是浪花而是串串疑团——这怎么可能、这怎么可能呢?与此同时,他的脑子浮现起那条熟悉的路、那条儿子上学的路。儿子刚刚考上那所学校——北京西城区二龙路中学那阵,林为忠还陪儿子走过一段时间里,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那条路不算窄呀!噢,对了,就国家经贸委办公楼前那处拐弯的立交桥下路窄,儿子偏偏就是在那里出的事!
据负责处理这次交通事故的警察讲,儿子林为华是在骑车到那个拐弯处,被国家航天部属下的某研究所从后面开来的班车拐弯时、由车体的后半部撞倒的。由于拐弯处路窄,车体很长,班车拐弯时车体后部向右一甩,强大的离心力挤住并击倒了路右边并行且同样准备拐弯的林为华、让林为华猝不及防,他连车带人重重地摔倒在地上,要命的是他是脑袋着地,造成严重的脑内伤。开车的司机是一个小伙子,冬天起床可能早了点,迷迷糊糊的,撞人后都没有什么感觉,开着车仍继续前行,直至听到后面有人追上来“咚咚”地捶打着车门、一声接一声地高喊“你的车撞人啦、你的车撞人啦”,他才懵懵懂懂地将车停了下来。警察在出事后问司机:“你看见人了吗?”他竟然说:“没有。”……
林为忠在确认儿子真的去往另一个世界的那一刻,痛苦地沉默了好半天。他紧紧地咬紧牙关,脸颊上的肌肉一上一下、不断蠕动。末了他强忍悲伤,对站在他跟前的交通大队的一位科长说:“谢谢你……”又转过身使劲搂住自己的妻子,用低沉的、略带哽咽的声音说:“建华,咱们小宝真的没了……咱俩,就互相保重!我不希望再有其他什么事情……”
妻子也知道丈夫的身体不好,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经不起更大的打击,所以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冲丈夫点了点头。
这是一对恩恩爱爱、能够同甘共苦的夫妻。丈夫出生于1958年,妻子出生于1956年、比丈夫还大两岁。那时候他俩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刘春华是厂里的团支部书记,活跃开朗,能说会道;林为忠一心一意搞技术,勤奋好学。可能是由于俩人在一块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的缘故,他俩在工作中慢慢地相识、相知并相爱了。
林为忠从小患有心脏病,心房间隔缺损。母亲带他前去医院检查的时候,某医院的医生跟她说:“你这孩子恐怕活不过40岁。”母亲见医生一点都不像是开玩笑,原本沉郁的脸上不由自主地又多了一抹愁云。她知道自己的这个儿子心律并不正常、时常感觉憋气,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可以活蹦乱跳进行激烈的运动,面对医生的判断,她只能从内心一遍又一遍地祈求上苍保佑、能让自己的儿子多活上一些年月。由于自觉身体不好,林为忠也知道自己寿命不长,所以倍加珍惜自己有限的生活和生命。1982年,25岁的他提出与相爱多年的刘春华结婚,双方周围的人都极力反对,一方是因为男方身体不好,另一方是因为女方比男方大了几岁。到单位开结婚介绍信的时候,他们也遭到了单位的阻拦,理由是林为忠还不到当时北京许多单位提倡晚婚的规定年龄:28岁。林为忠一下火了,当即与人家吵了一架。他的理由当然也很充分:“我有心脏病,医生说我短命,我必须尽快结婚享受生活;我已经到了国家法定的结婚年龄,何况女友都快二十八岁了,比我还大,为什么就不能结婚?”
或许是林为忠的据理力争,或许是考虑到林为忠与刘春华这对恋人的实际情况,他们所在的单位最终还是给他俩开出了结婚证明,使得这对恋人在1982年8月结成了秦晋之好。
一年之后的1983年夏天,他们的爱情之花结出了硕果——儿子出生了,爷爷从孩子的父母双方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给起名叫林为华。
林为华的降生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那几年,林为忠工作之余一直忙于上电大,妻子刘春华便自然而然承担起了照顾孩子和家庭的重担,全身心投入到儿子的抚养与培育之中。由于长时间围着孩子和家庭转,曾经是团支部书记的刘春华原来开朗活泼的性格也慢慢地改变了,变得矜持沉稳、文静贤惠,完完全全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以至于丈夫林为忠一直都倍感幸福,同时又感觉心存内疚。
好在他们俩对孩子的教育持相同态度: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未强迫他一定要去学什么,但一定要注重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
对待孩子,林为忠主张该管的管,该松的松,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相比之下,妻子刘春华对儿子要求严些,但与此同时,她与儿子的沟通却要比丈夫多,以至于儿子许多方面显得更像母亲。他也比较听母亲的话,母亲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要告诉儿子什么,哪怕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儿子很快就会明白。有时候父亲冲儿子发火,母亲会劝儿子:“小宝,你爸工作压力大,再说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你去跟他认个错吧。”第二天上学前,儿子会来到父亲床前,对着已经醒来但未起床的父亲说:“爸爸,昨天晚上确实是我做得不对,错了,您别生气。”寥寥数语,立刻会使父亲内心烟消云散、风和日丽。
所以在父母眼里,儿子一向很懂事。尽管学习紧张,但儿子时不时帮助干些家务,比如洗碗、拖地什么的。不过每次父母都要给他一点劳务费,为的是想从小培养他靠劳动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品格,不让他坐享其成。以前给儿子钱,儿子总是拿过手就卖零食,后来给劳务费,儿子就用于买书或新的电脑软件。
儿子还喜欢助人为乐。还记得儿子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后在楼下踢球,儿子检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一千多元现金。回到家他问父亲:“爸爸,您看这钱该怎么处理?”父亲却故意测试儿子的道德水准,反问他:“你看呢?”儿子不暇思索地说:“交出去。”父亲又问:“交给谁?”儿子的回答令父亲都感到意外:“您带我去找希望工程办公室,我想这钱最好用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助学。”考虑到钱包里没有任何证件,难以找到失主,父亲立即说:“行。”星期天,父亲领着孩子一路骑车,找到位于东城区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将钱如数交了出去。完了之后,父亲问儿子:“为什么不拿那些钱去为自己买点东西?”儿子立刻睁圆眼睛:“那钱又不是我的呀!”父亲又问:“为什么不交给学校?”儿子回答:“要那样,学校肯定会轰轰轰烈烈表扬一通,我可不想出风头。”父亲听罢,放心了,心情立时舒坦开来。他觉得对于儿子的道德培养,自己和妻子是成功的。
相比而言,在智育方面,林为忠和刘春华夫妇并未对儿子施加更大压力,对他没有明确的设计。因为父亲是搞音响工程的,长期在音乐中熏陶,所以按照家庭环境和家庭条件,父亲希望儿子学音乐。但这种希望仅仅是停留在希望上,父亲并未付诸行动,他没有发现儿子有这方面的爱好,所以没有强迫他。大概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身体先天不足的缘故,做父亲的林为忠觉得无论如何,身体好更为重要,身体好将来不管怎么样都能够挣口吃。相反,身体不好干什么都难。所以对于儿子学什么、将来干什么,林为忠和刘春华夫妇俩一致认为应当顺其自然,家长不要过分给他加大压力,而打算根据儿子的兴趣让其自由发展。
所以,儿子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学习成绩虽然不是特别拔尖,却有其特殊的爱好和专长,比如说他喜欢理科,而且数学成绩比较突出;又比如他喜欢电脑,爱玩游戏机,林为忠见状便因势利导,很快给儿子买来中华学习机,尽管当时儿子还小,尽管当时他这位父亲的月收入才仅仅四十七块五角,但为了顺应儿子兴趣的发展和培养,夫妻俩真可谓“在所不惜”。到后来,夫妻俩又“在所不惜” 地为儿子买来了计算机。也正是这种“不惜代价”式的付出,儿子的动手能力从小得到了很好的培养。虽然开始儿子仅仅是利用计算机玩游戏,但玩游戏的儿子遇到问题自己就翻书看书,以至于后来他的电脑学得很好。到了高中一年级时他还成为计算机的科代表,自己已经能够制作电脑主页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这种因势利导的教育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三年级之前,儿子还需要父母的督促、辅导,后来就用不着父母操心了。三年级以后的儿子学习一直比较自觉,父亲只告诉他老师要求的必须学,尤其是上课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别走神,这样学的东西容易记住。父亲还告诉儿子,有时间自己也要多学,多动脑子。所有这些儿子是否都听进去了,做父亲的也不敢断定。父亲能够断定的是,儿子的学习已经不用他操心了。
相比而言,儿子跟母亲交流更多些。有话也更愿意跟他妈妈说,而且跟妈妈说起话来无拘无束。究其原因,林为忠觉得可能是自己的性格急,有时候说话爱急,缺乏足够的耐心。所以妻子刘春华嗔怪丈夫,说儿子开朗的性格让你给压抑住了。对于这一点,林为忠也不得不承认,因为他发现儿子回到家里都跟他妈妈亲。他妈妈有时用电脑打资料,儿子见状说妈我给你打,“哒哒哒……”,不一会工夫,儿子便替妈妈打完了。儿子的电脑确实学得好,在班里也是拔尖的。他能自己设计电脑桌面和屏幕保护,能把自己的照片和名字制作在屏幕上,甚至能设计电脑密码,以至于父亲用电脑时都进不去。在学校,儿子更是用电脑给班里设计课表和其它的公用表格。上电脑课,老师一般都提问他,因为老师知道他计算机学得比别人好。所以进入高中之后,儿子已经明显地表示考大学要考计算机专业,并且表示大学毕业后再去日本留学,将来要干计算机。总之,对于自己的未来,儿子自己都设计好了,而且显得雄心勃勃。
可谁能料到,这场意外的车祸不但将这位风华少年的勃勃雄心毁于一旦,更是将他父母人生的蓝图彻底撕碎、将他们赖以延续的血脉拦腰斩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