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按部就班地活,未尝不幸福

 zzi1000 2015-11-06
2015-08-26 女报


  做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活在某个人的影响下,并因此受到心理上的伤害。受到伤害,源自被人过分引导,也是操纵的一种。

  然而一路成长,有的人恨不得替你决定了一切成长机会,最后他们能成功地让你感到内疚,或把你放倒,或播下怀疑的种子,或把你置于难为情的处境。

  长此以往,那个看似不需要为人生规划考虑太多不确定因素的人,就沦落成为人生受害者。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作者那扎尔-阿卡是名心理医生兼心理学畅销作家,他在这本书的论点基于日常生活,以小见大,洞悉事情更深层内涵。

  本期节选章节,围绕无力感展开话题。

  有时想来挺对。周一与周日给人无力感的性质虽不一样,但比起对一切事物打不起精神而引发的赤裸裸懈怠,这才磨人。

  而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按部就班地在对应的年纪做对得起自己的事。听起来这种生活枯燥无力,但若能找到一名终身伴侣,再枯燥也幸福。



  《倦怠心理学:摆脱充满无力感的生活》

  这就是无力感

  某运动场上正在进行田径比赛。八名运动员站在100米跑道上,等待着起跑的信号。

  运动员们一个个都非常紧张,肌肉紧绷,嘴唇紧闭。这时伴随着“砰”的一声枪响,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跑了出去。

  但是有一名运动员起跑慢了,重要时刻的失误让他惊慌失措,仅十几秒钟,比赛就结束了。他就那样呆呆地站在起跑线上看着其他选手通过了终点。

  第二天,其他项目的比赛也相继拉开了帷幕。昨天连跑都没跑的男子又进入观众的视线。

  大家都认为他一定能重整旗鼓,但是他今天却连起跑也没尝试,更别说跑了。

  之后的三天男子又出战了其他比赛。令人欣慰的是,在后三天的比赛中,发令枪响时他起跑了,但不知何故,在跑了两三步后他就慢慢地停下来了。

  有一天,天空下着雨,这一天没有比赛,我在运动场上见到了那名男子,细雨中他坐在起跑线处抽泣。

  我走近他问了原因才知道,他之所以哭是因为他觉得冤枉,因为他连跑都没跑。

  “并不是我不想跑,而是不管我有多想跑,就是迈不开腿。”

  男子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想跑却迈不开脚步。

  他说以前在这个赛场他还拿过冠军,说完就失声痛哭。他现在无法奔跑,可在以前却是可以的,而且跑得比谁都快。

  在这个世界上,想跑却迈不开腿的人,难道就只有前面提到的那个男子吗?


  你难道不曾怀念曾经那些熬夜学习,或者为了新的事业埋头苦干的日子吗?

  难道没过在做某件事情之前不知要如何开始、为什么要做,或者觉得即使做了也未必成功的时候吗?

  难道没有过总觉得哪儿有问题,心情总是不能平复的时候吗?难道没有过刚想试着努力,就忽然觉得力不从心、浑身乏力的时候吗?

  如果你像故事当中那名“无法奔跑的男子”一样,一件事连开始都不能,或者做着做着就放弃了,那你就有可能是陷入了“无力感”沼泽,你所面临的所有问题可能都源于“无力感”。

  “想做什么都做不了的状态”和“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改变不了现有处境的情况”,心理学上称之为无力感(helplessness)。

  那么,被无力感困扰的人是哪种人呢?

  假定有个人自知天赋不足,放弃了他的事业,随后就去商店就职并且努力地工作,那他就不属于陷入无力感的人。因为他学习了新的技术,开始了新的工作。有问题的人是那些想重新开始,心意坚定如石,但是却因为以前失败的经历和不可知的外力而放弃的人,这类人和虽然去参加比赛但仍旧无法奔跑的男子一样。

  “这次我一定跑,一定拿第一。”

  无法奔跑的男子尽管每次都信誓旦旦,却每次都以失败草草收场。

  接连挫败让失败的经历越积越多,最后失败的伤口也会越来越深。随着失败次数的累积,他就慢慢变成了一个不能跑的运动员。

  什么都做不了,越来越自责,慢慢地,他就会变成一个只能靠酒精麻痹自己的废人,或者一辈子被困在无力感的沼泽。这些全都是因为可怕的心病——无力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者马斯洛认为:“人类要想积极地和他们自己相安无事地生活下去,音乐家就要创造音乐,美术家就要画画,诗人就要写诗。”

  这句看似很浅显的话,实际已经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对待生活,最重要的是心态和做事的原则。把自己的义务都尽到的人是会得到祝福的人。

  这样的人,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成功的同时又能享受到幸福和自由。但是陷入无力感的人连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不到,连开始都不能,当然也不可能行动起来。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纵观历史英雄人物的一生后,在其著作《历史上的英雄》中这样写道:相信不论谁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拼搏了一天之后尽管很累,但睡得却很香。

  有的人每一天都是这样度过的,这样的人比谁都幸福。发展心理学的学者们也同意威尔·杜兰特的观点。这些心理学者称:“人只有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才可以安享晚年。”

  也就是说,人只有把各个年龄阶段应该做的做好了,才能够安享晚年。

  到了某个年龄,把这个年龄应该做的都按部就班地做了的人,是非常健康的人。

  十几岁和四十几岁要做的事情尽管不同,但当履行了自己的义务的时候,人生就从此绽放开来了。

  而如果该做的却不去做的话,等待你的将是灾难。

  因此学生就该学习;推销员就该每天跑业务;运动员每天不光要锻炼身体,还要在训练场上训练。只有生活健康的人才能有收获,才能在生命中留下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