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漏”臭气熏天,你家如何?--科学网

 LM0318 2015-11-06
前一阵,外出旅行时间较长,回来一进家门,就感觉室内充满了一股阴沟气味。我早已知晓,那臭味来自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等排水孔。所以,回家首先开窗通风,然后给所有的排水口灌水。
   所谓“地漏”,是地板上的排水孔,给淋浴或洗衣机排水用的。建筑物内,不仅地漏孔,还有洗面池、浴缸、厨房水池等排水孔,凡是通往下水管道的,一般都具有各种“水密封”结构,在排水孔和下水管之间蓄存一小段水,用来防止下水管的臭气上冒。如果空间足够容纳,最常见的水密封是一段S形(躺倒的)弯管,其中U 形的半部始终存留一些水来阻隔气体通过。地漏的水密封,因地板的厚度有限,通常不是弯管式的。最常见的地漏水密封结构,好像泡菜坛口似的,有一圈水槽,扣着碗形的盖子,盖沿浸泡在水槽里阻隔气体。
   我住的六层单元楼房建于1980年代后期,地漏口是铸铁的,水槽深不足2公分,一旦它存留的那一点点水干涸,就丧失了密封作用。我每次离家若超过一星期,为了对付水密封干涸,出门之前总要揭开地漏的铸铁篦盖,用数层塑料薄膜封盖排水孔,再压上铸铁篦盖。这次长期外出回来,照例揭开地漏遮盖物,浇上清水,此后一般每天浇水一次。由于心里惦着它,鼻子格外敏感,没过多久,又闻到卫生间飘出臭味,马上再去往地漏浇水……如此反复多次,却臭气依然。不对呀!那水密封虽浅,也不至于挥发得这么快呀?这才掀开铁盖一看,水槽里果然滴水皆无。再次浇水后,干脆守候一旁观察吧,不久便看出了一点门道,一听见下水管呼噜噜响,有较大的水量下行(各家马桶冲水或洗衣机放水),管内形成稍许正压时,密封水槽噗噜噜冒泡,一会儿又变成负压,槽内那一点水即刻便被抽吸殆尽。原来如此啊!
   这些较老的楼房,所有的下水直管都直通上房顶,并高出一米多敞口通天,想必就是为了让管内与大气联通,使室内与下水管的气压相等,避免管内产生太大的负压或正压,年月一久,或有鸟、鼠做窝,通天的管口堵塞了也未可知。
   此后我逢人便问他家下水道是否溢臭,多数回答时常闻到臭味,阴雨潮湿天气分外浓烈。但问到“水密封”时,许多人竟不知那是什么东西。熟人中仅有一人内行,是老实验员辛SR,他在装修房子时考察了建材市场,对所有市售的地漏都不中意,最终自己上车床加工、焊接了一个特制的地漏,那水封槽既大又深,好在他住一楼,安装起来没问题。再问到力学教授JYZ,他是个很细心的人,解决问题彻底却不嫌麻烦,平时就打开地漏的盖子,用布包一快木头堵死下水口,淋浴洗衣时再拔掉塞子排水。
   适逢校内新建好几栋高层住宅,即将入住的有我熟悉的几位年轻人,正忙着装修。他们都听从装修公司的建议,把建房时装的塑料地漏全换成不锈钢地漏,说是既耐久又漂亮。我发现这些不锈钢地漏的水封槽更窄更浅,盛不下几毫升水。还有的洗面池底下,泄水不用S型弯管而是直管。一进他们家卫生间就闻到一股阴沟臭,这还是新楼,今后怎样更是可想而知了!
   一番实地“调查研究”之后,猛然想该上网查一下,便在Google里输入“地漏”两字,立即得到千百条相关信息。嗨!网上反馈的内容可是多多!下水密封不严不仅返臭,随之而来的还有虫子和病菌!令人更不得对此掉以轻心。首先查到有关建筑标准的规定,下水口的密封水层深度不得小于5公分。网上还有许多五花八门的地漏的专利,然而,大多数设计似乎很机巧,以我的机械知识看来,都是“花拳绣腿”经不得实战,个别的虽可用却不耐久。
   突然,网上论坛的一条信息令我大跌眼镜。居然有居住顶层单元的人,嫌那几根直通楼顶的下水直管碍眼,认定它无用且挤占空间,便自作聪明,让装修民工把它们的上部锯掉堵死。我恍然大悟,才搞明白下水管道超常正负气压的根源。罢罢罢,我终于断了更换地漏的念头,也学J教授用塞子堵塞。但是寻遍相关市场,也买不到口径合适的塞子,便找来几块家用电器包装防震的泡沫塑料(多层压制富有弹性的那种),手工削制了好多个(包括备件)“地漏管口专用塞”。我家就此告别了困扰多年的阴沟臭。

   如今华夏大地装修正热,不论新房旧屋,房主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搞室内装修。新房也就罢了,多花些钱搞得豪华无比;旧房主人替换的周期更短,每换一茬也要大搞“穷”装修,扩展阳台、重布水电管道、甚至拆东墙补西墙不顾危及建筑安全…… 新装修的室内煞是美轮美奂,兴高采烈搬进去,却浑浑噩噩生活在下水道臭气之中,岂不悲乎哀哉?
                                                      ——HR 写于2009年1月28日


地漏”臭气熏天,你家如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