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摄政王载沣为何没能挽救清朝?-今日头条

 激扬文字 2015-11-06

文/马勇

清末摄政王载沣为何没能挽救清朝?

载沣步入历史舞台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3年。过去,说到摄政王载沣,不免要将清亡的责任归罪于他。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载沣上位属于机缘,并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复杂的中国。

确实,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长光绪帝。但也必须承认,载沣确实为晚清第一个出洋游历的宗室要员,这个特殊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也是他在清最后10年脱颖而出的关键。载沣的见解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载沣真正步入政治舞台是在欧游几年后,在宪政改革过程中。宪政改革是满洲政治统治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节点。

宪政的实现意味着满洲人的“私天下”必然变为“公天下”,满洲人怎样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损,中国怎样才能避免宪政改革引发政治危机,是那几年中国政治的焦点。载沣等一批满洲青年才俊在这个时候相继加入政治改革进程,应该说合乎历史发展大势,是势之必然。

假如载沣在军机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历练,相信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性格也会有很大改变,更随和,更沉稳。

历史没有办法假设,载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过2年,转正军机不过几个月,中国历史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光绪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后不到24个小时内相继去世,载沣在匆忙中成为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监国摄政王。

载沣和隆裕太后的权力组合

晚清最后几年的历史扑朔迷离,许多传闻在疑似之间,但仔细考究许多传闻又很难成立。特别是因为帝制架构依然存在,宫中的故事真相并不能全部为外人所知。

因此,研究晚清那个特殊时间段的历史,特别要注意区分正史、野史、传闻。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的时候,至多29岁,他的搭档隆裕太后40岁,小皇帝宣统3岁。其权力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配对的“叔嫂组合”。

那一年,恭亲王奕?也是29岁,慈禧太后26岁,慈安太后24岁,小皇帝同治5岁。隆裕太后的年龄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当年年长十几岁,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绪帝身边见习了20年。

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的组合,是一个并不太坏的权力组合,在那时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个大致无可挑剔的组合,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保证皇权万世一系的唯一办法了。

而且,就大清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看,光绪帝、慈禧太后经过近10年维新、新政、宪政摸索,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在这一年8月27日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确定了宪政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慈禧太后、光绪帝留给摄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再有几年时间,大清完成了宪政改革,实行了责任政府,爱新觉罗家族就可以像宪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样: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可惜的是,摄政王载沣接手之后,情形有变。按照帝国王朝政治的一般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重组天经地义,势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诸如端方、岑春煊、袁世凯相继退出政坛。如果不带偏见去理解,这实际上是为年龄尚轻的摄政王扫除组建新班底的障碍。

或许摄政王在这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失误,于是伴随着这些事变,传闻越来越多。一个最惊人的看法,是光绪帝弥留之际曾给载沣一个郑重其事的委托,让他伺机干掉袁世凯,以报戊戌年所谓“告密”之仇。

据说载沣召见御史赵炳麟,赵郑重建议宣布光绪帝诛杀袁世凯的手诏,明正其罪,以靖内奸,任命康梁等人为顾问,实行宪政,收揽人心。尽管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摄政王的政治权威确实遭到了侵蚀。

真正让摄政王陷入万劫不复政治深渊的还是一年后的国会请愿运动。

对于国会请愿运动,实事求是说,摄政王还是给了一些善意回应,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不久,当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发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出台,这时的局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约束了。

摄政王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继续让步,比如及时解散第一届责任内阁,及时废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或许可以平息各地的动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对政治统治构成极大的信誉危机。

局势相激相荡,终于因武昌新军哗变而破局。稍后,滦州兵谏,摄政王在各方压力下,一方面宣布接受加快宪政改革步伐,发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改组内阁,授权袁世凯组阁;另一方面见机行事,宣布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以便袁世凯协助隆裕太后从头来收拾旧河山。

对于载沣这几年的作为,特别是最后的辞位之举,见仁见智,各有说辞。但不可否认的是,载沣最大的功绩,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国家的再次内战,以一个王朝的退出换来了勉强的五族共和。

后人多叹惜于载沣的平和,甚至平庸,但实际上载沣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识和国家观念,没有在最终关头强硬地领导王公贵族们负隅顽抗。谁又能说这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品质,谁又能说这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表现。

摘编自《重读摄政王载沣》,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斯坦威图书授权刊登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