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闻丝竹满姑苏
云雨初霁太湖美,饮尽风流醉侬语。对源远流长的姑苏城而言,可品味、可玩赏、可体悟者甚蕃。亭台楼榭、回廊曲水、长街短巷、青砖粉墙自是不必多说,于水港交错处,倚坐楼栏,静心赏乐,亦可算得上一桩美事。
“唱不尽兴亡变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即便对词曲不甚了解,听来仍是唏嘘。此刻方觉,雅乐并非脱离生活,只是尚未用心感受罢了,不由对演奏曲目的“姑苏·雅乐”另眼相看。 一个弹琴弄笛,一个焚香抚筝,一个婉唱水磨……涵月、立言、南子三人拼凑成了完整的“姑苏·雅乐”,并于2014年1月3日正式成立。让我们在漫漫不知何来,踟蹰不知何往的时候有一处静地停驻倚靠。对于“姑苏·雅乐”,创立人周立言仅以“喜欢”二字概之。因是喜欢,故而集结志趣相投者,成立一处无关风月、无关名利的梦想之地。 苏城的文化过于悠长,长到令人惊羡亦令人敬畏。2500年太久,久到人们已忘却体会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粹。苏城之人自出身以来便置身于传统文化之中,世人眼中的“瑰宝”于他们而言,仅是稀松平常而已。而欲融入苏城之人,抱着敬仰之心,有心却无力。“姑苏·雅乐”创立的初衷便是展示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感受其魅力。 雅集,顾名思义,指文人雅士弹琴、听琴、品茶、闻香的集会。自古,雅集便作为文人雅士酬唱聚会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今,雅集亦蔚然成风,却总觉少了几分最初的味道。或流于形式、或空洞乏味、或内涵缺失,都与雅集的初衷背道而驰。“姑苏·雅乐”也做雅集,却做得美、雅、细。 揽清风于袖内,携雅怀而入高云。不忘初心、不负私心的言行最是让人心动。带着内心的梦想,真心实意,不同于浮泛的说教内容,相信许多人仍旧沉浸于今年的那场“醉花阴”中,沉醉不复醒来。“姑苏·雅乐”的雅集常以花神为表现主题,时值三月,闻之微醺的桃花酿,经典重现的占花名,就连服装都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此等情趣雅物,不仅构思精妙,亦让观众获得了最为直接的体验。 张岱、高濂书中对于雅集的记载,为“姑苏·雅乐”举办雅集提供了极佳的范本。在周立言看来,首先要让观众觉得“美”,随后产生“兴趣”,如此才不算白忙活一场。为此,雅集在保留应有的品质与内涵的前提下,更要适应当代的语言环境。在苏州这个处处皆故事的地方,每一段尘封的记忆都值得解读,每一幕离人心上秋意浓都值得演绎。她希望,通过雅乐,通过雅集,可以让每个人感受到江南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吴文化亦是能真实触摸到的。 所谓“文艺”,是文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对自身的修养大致是“姑苏·雅乐”的一大特色了吧,涵月、立言、南子三人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在她们看来,若是无法领悟传统文化,又如何引人入胜。 古来,素有修养的士大夫,他们对闲适生活和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相较于如今追求立竿见影的效益社会,轻拢慢捻的“姑苏·雅乐”似乎显得格格不入。 文化传承的担子过于沉重,“姑苏·雅乐”只愿在浮世中分享美好。 |
|
来自: 苏迷 > 《苏州文化、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