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国书法

 爱雅阁 2015-11-07
图片



 
 
    甲骨文
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极成熟的文字,近代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殷王朝都城址,故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距今约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商王武丁至帝一两百年间的遗物。甲骨文是用锐利的刀具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如图所示),其笔划单纯,多为直线。甲骨文的内容是以商朝宫廷占卜吉凶为主,故又称"" 。 现在,一般把甲骨文分为五期:

     第一期:武丁时期,字体雄伟  
    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字体谨场 
    第三期:禀辛、康丁时期,字体颓糜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字体劲峭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字体严整

       在殷商早期,中国社会正在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著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由于主要刻在钟、鼎之上,故金文又叫"钟鼎文"。由于铜器铭文大多是经过毛笔书写刻范铸造的,字的笔划比甲骨文粗壮,结构外形以长形为主,大小匀称,行款整齐。周初的金文,除了笔划比甲骨文粗,字体方面还留有不少甲骨文形态,还保留着一定的字形因素,字形或大或小,行款也不很严格,如西周最早的铜器《利簋》。到了周成王的《大盂鼎》铭文,已经比较成熟了。周代的书法,自成王、康王以后,形成了所谓纯正的宗周风格,点划浑厚,体势雍容,骨力内含。等即为其代表。 
       西周末年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国土支离,方言异声,文字异形,书体也有地区上的差别,传世有铭文的铜器具有代表性的有《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楚公之钟》等,其中《散氏盘》的书法最为精美常为后世习篆者效法。战国时期的书法,主要流传于货币、简牍、帛书和漆器上,货币上的书体趋向简洁,常作各种省略,在特定形式的货币上位置得当,形状随机变化,简牍、帛书上的文字却与钟鼎文形制相承,只是用笔有明显的
笔毫感觉,结构比金文活激些。

石鼓文是中国最古的刻石,把文字刻于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名,其制作年代,根据近年的研究,从字体和内容来判断,认为是东周时代在秦制作的,其内容体裁为皿言诗,与诗经相同,分刻着秦国君游猎的内容,因此又称"猎碣"。石鼓文的结字有相对的规律性,笔划遒劲凝重,结构茂密奇崛,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推行统一文字的政策,定小篆为通行秦国的文字,废除与秦文不同的异体字。丞相李斯作的《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的《爱历篇》、太岁令胡毋敬作的《博学 篇》就是当时小篆的范本(现以无存)。秦代的小篆是非常规范的,偏旁、部首有一定写法,笔划都是苑曲与平直的单线,结体狭长,上紧下松、柔中有刚,给人以英朗俊健的感觉。后人把小篆之 前的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统称为大篆,大小篆均称为篆书。传世李斯所作的小篆有《琅琊台刻石》残石的一部分现收藏于中国博物馆。《泰山刻石》现已只留下十个字,仍在
泰山附近碧霞元君祠内,《会稽刻石》现以无存。
  
史载,秦始皇认定的书体共有八种,它们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着书、殳书、隶书。除了大篆、小篆、隶书外,其它、五种书体属于当时的美术字,这五种书体的形制和风格,是与施用的器物、装饰的要求密切相关的。
  
八体中的隶书,即秦隶,字形扁方,线条比小隶简直,有一些粗细变化,但秦隶还没有充分从隶书中分化出来。秦代隶书原流行于民间,传经秦代的徒隶程邈的整理,故有程邈到来的说法,另说,秦代的隶人--从事劳役的人或职位低微的吏役,为书写的便利和迅速普遍使用这种书体,所以称之为隶书。但李书确能帮助书写者达到篆书不能达到的快速度。因此,隶书有叫做"佐书",有"辅助"的意思。
  
秦代除篆隶外,还有一种叫"八分"的书体,是用来书写篇章或法令的,也叫章程书,由于其字形"笔有波折,向左右分开",故名。到了汉代,由秦隶、八分简化而成的草书出现了。其就是"章草",汉明帝时,黄门令史游作了《急就章》,章草便由此而产生了,"章草"的特点:字与字不相连,笔比分清,与篆隶相比,字取横势,有些横笔的尾部每写成捺脚状向右上方挑出,结构一般是左紧右松,特别是横笔尾部顿后,挑出都用蒸尾的写法,影响了后来的隶书,章草的简明的结体,又是后来连笔书写草书(今草)的源头。

书法到了汉代,虽然仍应用着小篆,以蚕头燕尾为特征的隶书逐步成熟,并占据了重要地位。汉隶是在篆书的基础上,草书的影响下产生的。汉隶取横势,字基本上呈扁形,结构上紧密,左右舒展,笔划上有笔锋的顺逆笔划的粗细等变化,其明显特点是:横画中每取一枚长笔,以逆峰开头作成"蚕头"状,经顿挫后,借用章草笔法挑出作成"燕尾"状,隶书笔画的两端以及转角处的笔势,方圆皆有,但主要倾向是方。

因此,隶书可以说是楷书的先导。西汉刻石传世很少,其文字都是由篆向隶过渡的书体,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竹简和《居延汉简》。
  
进入东汉,隶书逐步成熟,东汉初期,承接西汉末年的书风,其中《开通褒斜道刻石》反映了当时的趋向:笔画简直,外形扁方,茂密雄强,远离篆书。后来,由于树碑风气大盛,隶书跨入了型制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奇纵恣肆者如《石门颂》、《杨淮表记》,方正深穆的如《张迁碑》、《鲜于璜碑》、《衡方碑》等。飘逸俊秀的如《曹全碑》、《孔家碑》等。工整瘦劲的如《华山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璜碑》等。这些如清代王澎所说:"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虚舟题跋)。隶书至东汉发展到了顶峰,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国时期,魏的隶书碑刻《孔羡碑》、《范式碑》等,同汉末碑刻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字型趋于方,字势重视纵的趋向。事实上,字体的演化和既成字体在艺术上的风格逆变,既是密切关联的,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三国时期不只是隶书在开始向楷书过渡,其它书体也正在发展。尤其是魏晋行草书的发展,正孕育着东晋行草书的大发展。
      三国、西晋书法宗,一般既会古体,又善行草揩诸体,显示出过渡阶段的特点。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河南省许昌县)人。曾任职尚书郎,阳陵令,后来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动武亭侯,后作为开国功臣而受到重用,进位为太傅。传钟繇善三体,即八分、楷书和行书。华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隶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楷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行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尤其是他的楷书,被后人誉为楷书之祖,与东汉张芝草书并称,是一位书风宏伟古朴的书法家。作品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
      东晋、南北朝是完成书法艺术大变革的辉煌时期,草、楷、行书已经日渐成风并已经形成独立的机制。
      王羲之(307-365)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岁从卫夫人(铄)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耳目耳。"他博示众长,精研体势。草书多取法张芝,真书得力于钟繇,增挨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创造妍美流便的今体。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贡献,所书《亭序》尤脍炙人口,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一。王羲之的传世作品极多,楷书有《东方朔画赞》,此书点画骨力劲健,起落转折,如断金切玉,干净明丽,表现出幽雅俏静,遒丽天成的丰姿。《乐毅论》小楷,比画灵动多变,结构大小欹侧,章法静中有动。楷书还有《黄庭经》《孝女曹娥碑》等。行书除了《亭序》外,有《快雪时晴帖》,清乾隆皇帝认为此帖"天下无双,古今鲜对""龙跳山门,虎卧凤阁",并把此帖和王《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名其堂为"三希堂",视为稀世珍宝。《表乱帖》《孔侍中帖》这二帖从中唐时代就已流入日本,行书还有《姨母帖》《二谢帖》《奉橘帖》《频有哀福帖》等,这些都能反映作品内容或表露心情之痛,但又各具书艺之美。草书作品有《十七帖》《远宦帖》《初月帖》等。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人,出生于会稽山,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诸体皆善,尤以行书著名。他在继承张艺、王羲之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风,有"破体"之称。主要成就在于他能"事惯变迫",以极大的勇气和才气冲出父亲的藩篱,创造了神骏妍美的"大令" 体。王献之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真迹传至宋代,仅存《十三行》《鸭头丸帖》。行草书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地羡汤帖》行草。《中秋帖》该帖被认为系北宋米芾所临,此帖被誉为一笔书之典范。另有《廿九日帖》《东山帖》等。"二王"前后还应引起重视的如韦诞的草书。皇篆的章草,卫的草书,索清的章草,陆机的草书,以及王氏家族的王凝之、王薇之、王等。先流传至今的真迹只有王的《伯远帖》,同时还有一些碑刻为后世所推崇,如《好太王碑》,《赛宝子碑》《刘墓志》等。其中最有艺术价值的是《赛宝子碑》,楷书而带有隶意,用笔都用方笔,横画留有波势,结构奇变,气势雄强,是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时期的代表作品。
      南北朝时期,《赛龙颜碑》与前期的《赛宝子碑》相同,并称"二赛",或称前者为"大赛",后者为"小赛"。南梁的《鹤铭》是宋以来一致认为是名刻,其为楷书体,但有隶书,行书意味,奇峭飞逸,具有浓厚的六朝气息。 
      北朝时期书法主要反映在碑刻上,并与南方的书法形成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南方的书法代表--尺牍,表现出的是"杏花春雨江南"的阴柔之美,北方书法代表--碑刻,表现出的"铁马私风冀北"的阳刚之美。这些差异与书法用途及南北方自然,社会环境不同有关。北朝以魏为主的碑刻(世称北碑、魏碑)书法传世的代表作品有《龙门二十品》,雄俊伟茂,尤其是《二十品》中的《始手公造像》结构紧密,笔划劲峭挺拔,峻整方折,康有为认为"遍临诸碑,终之《始平公》,极意峻岩,骨格成,形待定,得其势力厚,一身无糜弱之病,且学之也易似。"《石门铭》字大笔画圆浑劲健,结体布局自然,方圆笔兼用,操脱自如,极富飘逸之趣。《张猛龙碑》结字茂密雄强,笔画斩钉截铁,多用方笔,险劲而富变化,为北魏时期碑刻中有代表性的优秀之作。《张里女墓论》结体多取横势,内紧外拓,用笔劲利中有洒脱,峻岩秀美。

隋唐时期的书法,隋代是南北书风融合时期,以南朝流使妍丽的书风为宗并在北朝质朴风格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疏朗峻整的书风。如《龙藏寺碑》结体紧密,顿挫有姿,书风劲挺秀丽,没有北碑的险峻,在齐整的结构中看出南朝特有的柔软转折和收势。许多评论家都推称这是初唐欧虞(欧阳、虞世南)的开路先锋。《董美人墓志》书风高雅,秀美可爱,为隋代墓志中的杰作。《苏蕊墓志》书法清健,沉着痛快。隋代的墨迹,传世有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书法结构缜密,笔意精到。
      唐代书法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楷书,二是草书,唐代的书法是以尚法著称,重视结构笔法,犹如形容人之美,貌已经达到多一分则高,少一分则矮的程度,已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因此,有唐楷著称,现在习书者仍然把它们作为学习楷书的重要范本之一。
    
唐初的书家,欧阳
、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万为代表,他们均以擅长楷书而著称。
    
欧阳
557-641)字信本,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楷书作品有《皇甫诞碑》。评者认为,该碑与《温彦博碑》是欧书中最为险峻,劲峭,森严的。《九成宫澧泉铭》此碑是欧阳七十六岁时书写的,是其代表作颇受人的喜爱。欧书的特点是:法度深严,瘦硬险劲。欧阳的行书《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体势纵长,具自家面目。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博达古今,唐太宗称其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虞世南的楷书作品有《孔子庙堂碑》书作结体方整,外柔内刚。行书作品有《汝南公主墓志铭》,虞世南的书法对初唐楷书影响极大。 
        褚遂良(596--658)字登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封为河南郡公,人称"诸河南",他的楷书作品有《伊阙佛龛碑》,碑刻书法宽博古质,是早期诸书的代表作。《孟法师碑》,此碑书法质朴,运笔多用隶法,与《伊阙佛龛》相近。《雁塔圣教序》书法遒劲雅丽,笔划瘦硬清挺,字与字之间呼应向背,极有用变化又极为和谐,给人以清健飘逸的印象,是楷书晚年代表作。此外,还有《大字阴符经》《仉宽赞》等。褚遂良的书法陶冶百家,自成一家,评者称在欧、虞之上。又称"其楷书甚得逸少之媚趣,若瑶台青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胜罗倚,增华绰约,欧、虞谢之。
       薛稷(649-713)字嗣迫,蒲州份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人称"薛少保"。其书法风格多得于褚遂良。当时有"买褚保薛,不失其节"之说。后人把他与欧阳、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他的楷书作品有《升仙太子碑阴》《信行禅师碑》等,薛稷楷书的特点是劲挺秀丽。
      盛唐时,颜真卿、柳公权卓然向立,并称"颜柳"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人,曾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世称“颜平原”,代宗朝封为鲁郡公,又称"颜鲁公",他的楷书作品,有《多宝塔碑》,该碑是颜真卿年轻是写的,也是颜字楷书中最为平正的,书风手写经体的影响较多,常作为初学楷书的范本。《麻姑仙台记》,此碑为颜真卿六十三岁所书,字体舒展而平稳,横画与竖画几乎没有强弱之别,给人以柔和之感。《颜勒礼碑》该碑可说是颜真卿晚年的代表作品,笔法圆润,强劲,结体严谨,端庄,某些笔锋锐利隐而不现,显示出藏锋的极至。《颜宗庙碑》此为颜真卿晚年作品,运笔圆劲,多篆籀意,骨格风茂,明王世贞称:"凤棱秀云,精彩注射,劲节直气隐隐笔画间。"因此颜楷书几乎是一篇文字一个面貌,但总的特点是雄强博大,笔画劲健。颜真卿的行草书《祭侄文稿》更是倾情而出,这是一篇祭文,极悲愤之情融于书中。笔墨劲遒宛行。米芾曾在《海岳名言》中推此书为颜氏行书中的第一书。后世都将此书与王羲之《亭序》并称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陆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他的楷书作品有《玄密塔碑》,明王世贞认为,"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骨力精健,刚健遒媚。《金刚经》此书为柳书的早期代表作。宋董迫云:"诚悬书金刚经,柳
谓备有钟(繇)王(羲之)欧(阳)虞(世南)褚(遂良)陆(东之)之体。今考其书,诚为绝艺,尤可贵也。"《神笔军碑》此碑风格与《玄秘塔》相近。所书时隔二年,但刻工极精,被认为柳公传世最佳者。总之,柳公权的书法风格是"结体严谨,中宫紧密,用笔刚劲挺拔",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尤其他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被后世传为"笔谏"传话。"柳体""颜体"各名,并称"颜筋柳骨"
唐代的草书名家有:孙过庭,张旭,怀素等。
孙过庭,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虔礼,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有著名论书之作《书谱》,对楷、草书艺术有精辟见解,对后世书法和书学都有很大影响。《书谱》本身就是草书名作。
    
张旭,唐代书法家,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传世作品有《左诗四帖》、《肚肩帖》等,张旭草书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云"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观公孙大娘舞剑,始深其神。"张旭的书法创作,使草书完全摆脱了实用的羁绊,成为纯抒情的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怀素(731-799)僧人,俗姓钱,字藏真,长沙(今属湖南)人。与张旭齐名,人称"张颠醉素"。怀素善狂草,兴到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变化莫测而又法度深严。晚年书趋于平淡。怀素自幼学书勤奋,"学书贫无纸,曾种芭蕉十余株,取叶练字"。相传精勤学书,秃笔成冢。南宋陈思《书小史》载:"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至再三,盘板皆穿。"传世墨迹有《关荀帖》、《有叙帖》、《食鱼帖》等,怀素的草书,得二王法度,参入篆意,中锋用笔,任意挥写,迅速异人.创造了为自己独有的新的草书体--狂草。

图片

 
图片 
 
    五代书法家斑杨凝式一人对后世影响很大。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陕西华阳人。传是作品《韭花帖》以险求美,以欹反正,凝重古雅又生动自然,其章法,字字相间较远,行行距离宽松,造成一种通脱疏朗的新奇章法格局,给人以轻松感。

    北宋时期,代表书家主要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他们四家的成就主要在行草书方面,这也代表了宋代书法的主要成就。另外,这时的书法家,非常重视书法之外的文艺修养。如苏轼赞扬米芾"过王凌云之气,清胡绝俗之文,超神入妙之字"其实,苏黄当之,似更无免。苏轼将迈佳凌云之气放在议论之先,这说明了书法创作,霄女彻底摆脱唐法束缚的勇气。因此,宋代书法家高举的是"尚意大旗"苏轼,黄庭坚为其代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学识渊博,才气豪迈,文、诗、词皆有极高成就,书法、绘画亦有很深的修养。在书法上,他敢于摆脱旧法的束缚,"我书意造本无法,点划信守烦推求"说明思想,了其创作苏轼亦行书见长,但他对楷书也非常重视:"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苏轼传世墨迹有《赤书》、《前后赤壁赋》、《答谢民师蔡道文》、《黄州寒食诗帖》等。中《黄州其寒食诗帖》为其代表作,时轻时重的笔触,欹侧不拘的结体,疏密错杂的布白,都与诗句内容相吻合,传达出作者因政治倾轧而被贬到黄州的愤慨,屈辱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因此,该帖世称可与王羲之《阑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并称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儋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书法宗晋唐,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的行书和草书作品有〈松风阁诗〉、〈伏波神词诗〉、〈华严疏〉、〈诸上庙〉、〈李白忆旧游诗〉、〈花气熏人诗〉等,黄庭坚的行书,用古人的结构原则自创字形,笔画有篆意,长笔画肢势明显,结字中宫紧凑,主笔画张扬,疏密有致。他的草书则是龙蛇飞动,笔势飘逸,转折流畅,有潇洒清新之美。
       米芾(1051--1107),原作黻,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土等人称"米襄阳",他的行书和行楷、草书作品有《苕溪帖》、《蜀素帖》、《珊瑚帖》、《虹县诗》、《多景楼诗》、《草书九帖》等。宋代书法米芾书法,所学极广,经过长期的效法,产生追求,经常比较,不断转换,终于将唐书法面目由唐入晋。《苕溪帖》、《蜀素帖》是米芾书法的代表作品,时年三十八岁,前者书于纸上,秀润劲利,欹侧生姿。后者书于绢上,多有海笔笔锋转测变换刷掠之妙,毫发毕见,二帖肥不没骨,瘦不露筋,用险得夷,似欹反正,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真如译者所谓"其运笔迅疾,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对米芾的书法,苏轼评价极高,认为他"当于中,网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福建蒲田)人。他的行、楷作品,有〈林禽帖〉、〈尺牍〉和〈颜真卿自书告身跋〉、〈谢赐御书诗表〉等,他的行、楷书,笔画丰润柔和,结构整秀,体势文静。
    
在宋代书家中,张即之、赵结、半友仁、雪绍彭、关说等也有一定的成就,对世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元代书法既是宋代书法的继续,同时也是书法史上的一个转折,这时除了继承宋代书法的新型书体和注意渗透个人性情的作法,产生并形成了在传统方面下功夫,力追晋唐书法面目神情的作风。但在元代书宗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惟赵子昂一人。 
    
赵孟
,字子昂,好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浙江湖州人。赵孟顺篆、隶、楷、行、草皆能,尤以楷、行、草见长,传世小楷〈洛神赋〉、〈张总管墓志铭〉、《道德经》,大楷《仇锷墓志铭》、《胆巴碑》、《三门记》,行书《千字文》、《玄都坛歌》、《嵇康与山臣源绝交书》以及《六体千字文》等都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笔画圆润停匀,结体端庄秀丽,章法均匀整齐,用笔结体虽有变化,但绝无大起大落执笔与欹斜不正的字形,不论沉着与飘逸,都极其妍美。对赵孟烦的书法,后世毁誉不一。一方面赵孟烦书法的贡献在于集古今妍美楷书之大成,尤其是结体方面的精工,示人以楷摸,引人入门经。
另一方面赵书却没有深厚的意蕴,感情的流露和生命的跳跃,显得意蕴浅薄,千纸一面。虽评说不一,但赵书基础深博,能""而不俗,后世学书者无子昂之气质、功力和学养者,只知求其"",不深入其中,只得个漂亮外壳,而无内质,就不免有媚俗之病了。
元代除了赵孟烦外,还有鲜于枢、康里夔、邓文原、扬维桢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的书法家。

    明代书法,体现在发展优雅风尚和迎合实用两方面,其与大量摹刻法帖有一定的联系。另外赵孟烦也影响了许多名代书家。再有书风的地域性及书画结合的现象成为明代书法史上显著的特色。名大书法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
    
文征明,名壁,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苏州)人,曾为翰林院待诏。他擅长小楷和行书,小楷精健爽朗,行书典雅秀丽。代表作有《莲社图跋》、《九歌》等。
   
祝允明,字希哲,号板山,长洲(今苏州)人。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祝枝山擅长草书和小楷,作品有《赤壁赋》、《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出师表》等。他的草书烂漫纵逸,学怀素,得力于黄庭坚、米芾小楷清劲古秀,学钟繇、王羲之。
    
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等,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官至礼部尚书,谥号文敏,故称"董文敏",他擅长行草书。董其昌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淡雅,笔画清淡,结体无奇掘之态,章法疏朗。尤其是它以绘画的水墨之法,多用淡墨,时出浓墨,笔画浓淡的变化丰富多彩,而全篇又显得定灵剔透、清静雅致,无丝毫燥气。 
    
明清之际,徐谓、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更体现出了书家的个性解放,具有浪漫主义书风的特点。

徐谓,字文长,号天池、青藤,浙江山阴人。他的书法充满浪漫精神。销行书法米芾,改取横势,跳掷中不失法度,大楷行书但求痛快淋漓。
张瑞图,字县公,号二水,果亭山人。他的行草书很有个性,自创一格,以自己笔墨功夫率意而书,用笔不喜圆转,文作翻折,尖峭锐利,大破帖学之规。
王铎,字党斯,号嵩樵、痴庵等,河南孟津人。他楷书学钟繇,坚井古拙,其行、草书尤善,初学二王,甚得其意,在笔法上推敲很深,对献之笔法吸取更多,故其更偏于婉美中见峭厉又多参前贤笔法,受米芾的影响最明显,而又得力于唐张旭、怀素狂草笔意,终于入古而出彩。在明代中叶后浪漫主义书风的影响下,以一己之胸臆化古法于笔端,造彩风于墨翰。其用笔的最大特点是将淹留之法与峻厉之气化为一体,故其用笔凝炼韧健,过笔不俗一刷而过,每回环盘屈,有""动。而笔势则一脉流贯,于淹留中得畅达,""""相反相合、相辅相成,骨里玩重,风神亦生。其草书回曲而畅达、坚韧而峻厉,将力感沉着与气息贯畅结成一个奇妙的整体,被人们喻为"金戈铁马""枯藤绕树"。王铎喜欢属超长的巨幅条幅,自云书条幅非逾丈不解瘾。其书又善将枯、湿、浓、淡作较强的对比,在其中后期的书法作品中,甚至用涨墨法入书,强调墨趣,由此造成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效果。在章法上,王锋喜茂密,用笔一起直下,连绵不绝。在书写中还常易结字的俯仰翻侧、字间的疏密结合,使每一行字的动态曲线异常明显,从而形成作品中强烈的白疏黑密的艺术效果。王锋书法由于在用笔、结字、章法上既吸取贴字之精髓,又独出己意,较成功地解决了大幅作品"耐看"的难点,为明代书法奏出了一个成功的尾声。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极多,人称"傅青主",山西阳曲人。傅山的行草书,运笔柔中渔港,意志天真而精神贯注,圆转流便而迟速应心,结构超逸,章法连绵缠绕。在董其昌书法笼罩书坛之时,他强调任情恣性:"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是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体现出他的书法一反正统书派清整、温润、闲雅以及提按顿挫的要求,与统治者倡导的书法分庭抗礼

    明末清初,金石篆刻之学开始复兴,日渐出土的金石以及西周金文、秦汉刻石、南北朝摩崖造像记和唐朝碑版书法表现出的或古朴天真,或雄强纵逸,或浑穆遒劲的意趣和山野气息,使看腻了矫揉造作、纤弱绮糜书法的士大夫们耳目一新,金石拓片遂成了书法临摹的范本,学者甚众。自此帖学渐衰,碑学崛起。
    
早期碑学主要在民间开展,习碑者多是在野文人。他们取法秦汉碑刻,在篆、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以隶书成绩最大,此时擅隶书者甚多,尤以隶书成绩最大,此时擅隶书者甚多,尤以郑
,金农为代表。
    
清初的郑
是提倡汉隶的一位先驱,他的隶书主要得力于汉《曹全碑》,又略带行草笔意,显得生动超逸,对当时人影响很大。有创造性的书家出郑外,还有金农,他的隶书颇似汉简的风貌,而他生活的年代,汉简还未大量出土发现,尚未引起世人的重视,之中现象只能说明金农的写法与汉人笔意暗合,故能得古趣。
    
除郑
、金农外,颇有成就的还有郑板桥、邓石如、何绍基等。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书法学汉魏诸家,故碑断碣、无不临习,真草隶篆皆能。它以隶书入行楷,杂以草篆,间以画法,自名为"六分半书",字的大小、宽窄无定法,且悬殊较大,通篇长法入乱石铺街,大小错落,疏密相间,呼应有致,生意盎然,对当时流行的馆阁体充满了嘲弄、戏谑的意味。邓石如的篆隶功夫最深。邓石如篆书,变化以前的篆方法,笔画凝炼舒畅,结构稳健爽朗,李书笔画浑厚爽健,结构茂密端庄。何治基擅长隶书、行书,他的隶书,运笔主圆、洒脱定灵。行楷书出自颜真卿,参以隶法,出神入化,不可端倪。
   
清末的吴昌硕、康有为等成就也很大。吴昌硕山城写石鼓文,笔画沉雄苍老、富有金石气,凝炼苍劲,气势恢宏,独出新意,晚年又以篆隶笔法作狂草,格调苍劲雄浑。康有为著有《广艺舟双揖》,专论碑学,影响深广。他的书法宗《石门铭》,有善书擘窠大字,全以雄中意七出之,任意挥洒,笔势开张,纵逸奇宕,颇为豪放。 
    
清代碑学的兴起,又使书坛呈现出群星灿烂的局面,此时有成就的书法家不可尽数。如果说,明代书法是对碑学进行了初步的总结,而对碑帖结合的探索才刚刚开始。数千年书家们为现代提供了无数可供借鉴的艺术珍品和极其宝贵的艺术思想,有选择地继承这些珍贵的财富、弘扬现代书法艺术,则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书法作品并使之走向世界,这就是历史向现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人们提出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