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戚

 抗日70 2015-11-07

戚:中华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三十三位。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零六位(206)的姓氏,人口较少,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0.04%≈47.32万)。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禀父--公季--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2起源参考资料

编辑

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发展和演变: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东海,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望。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3得姓始祖

编辑

孙林父即孙文子,春秋时卫国公族,武公子惠孙之七世孙,孙良夫之子。卫定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冬,时任大夫的孙林父因得罪定公,而出奔晋。十二年,依仗晋国支持,定公不得已而复其职。献公时与宁殖同列,献公曾借口与二人同进午餐,而使二人空腹从上午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遭到戏弄的孙林父遂与宁殖合力驱逐献公,迫献公出奔齐。立定公弟,是为公,公因孙林父为自己继君位立下大功,遂封孙林父食邑于戚。后孙林父与宁喜争权,公使宁喜攻之,他出奔晋,并借晋之力量使献公复位。孙林父左右逢源,得以保全封邑,其支庶封邑为氏,称戚姓,并尊孙林父为其始祖。

4繁衍播迁

编辑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万)。

5郡望堂号

编辑

戚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与堂号主要有:

东海郡——秦代设置。楚、汉之际亦称郯郡。治所在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北)。南朝齐移治涟口(即今江苏涟水)。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江苏宿迁以北地区。

堂号:“东海堂”、'积善堂'.“三礼堂”、“止止堂”、“双溪堂”、“七候堂”、“体仁堂”等。

6宗族特征

编辑

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7名人精粹

编辑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2、戚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精考证,有《汉学谐声》、《鹤泉文钞》。

13、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14、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8戚氏楹联

编辑

1、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2、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典出:南朝陈国国子监助教戚衮,少时研究三礼很出名,特别到受当时陈朝皇帝的喜爱和器重

3、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4、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上联:宋代画家戚文秀,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5、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忠良

上联:宋代诗人戚同文,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明代监察御史戚雄,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

6、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上联:典出汉代都尉戚鳃,封临辕侯。下联: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7、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上联:典出戚继光。下联:典出戚同文

8、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

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这副对联是孙中山为夏府村戚氏分祠聚顺堂重修落成所撰写的楹联

戚姓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据《万姓统谱》《姓氏考略》及《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春秋时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故城在今河南濮阳戚城),其支庶以邑为氏。此支详情:黄帝--玄嚣--桥极--帝喾--弃--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禀父--公季--昌(即周文王)-----康叔(文王第八子,公元前1042年在朝歌建立卫国)------康伯-----考伯----嗣伯--疌伯------靖伯-------贞伯-----顷侯------釐侯------武公(公元前813--前758)----惠孙(武公之子)....林父(惠孙七世孙)---戚

2、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之后有戚姓。

3、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景颇族戚氏汉姓为戚;今满、蒙古、回、白、苗、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2起源参考资料

编辑

戚姓在大陆和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春秋时候,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城(今天的河南濮阳),其支系子孙就世代以封地名“戚”为姓。发展和演变:戚亡国以后,其子孙后代逃到山东东海,并且逐步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戚姓世称东海望。

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孙林父,受封于戚邑(今河南濮阳市戚城),其子孙以封邑为姓,相传姓戚。

聚集地:汉置东海郡,现在山东省郑城县

《姓谱》记载:“卫大夫孙林父食采于戚,其支庶以为氏”。望出东海。

3得姓始祖

编辑

孙林父即孙文子,春秋时卫国公族,武公子惠孙之七世孙,孙良夫之子。卫定公五年(公元前五八四年)冬,时任大夫的孙林父因得罪定公,而出奔晋。十二年,依仗晋国支持,定公不得已而复其职。献公时与宁殖同列,献公曾借口与二人同进午餐,而使二人空腹从上午一直等到日落西山。遭到戏弄的孙林父遂与宁殖合力驱逐献公,迫献公出奔齐。立定公弟,是为公,公因孙林父为自己继君位立下大功,遂封孙林父食邑于戚。后孙林父与宁喜争权,公使宁喜攻之,他出奔晋,并借晋之力量使献公复位。孙林父左右逢源,得以保全封邑,其支庶封邑为氏,称戚姓,并尊孙林父为其始祖。

4繁衍播迁

编辑

戚姓发源于河南濮阳,战国时卫国灭亡,戚姓子孙有避居今山东、江苏间地者。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有宠姬戚夫人,她是济阴定陶人,可见在秦汉之际,已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并有以中尉封临辕侯的戚鳃,其子孙袭爵,荣耀非常,传至七世孙戚少时改封为关内侯,关内侯是秦汉时的爵名,二十等爵的第十九级,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封地,而有封户,戚少子孙遂落籍今陕西西安。东汉至魏晋时,繁衍于江苏、山东间地东海郡的戚姓人丁兴旺,族大人众,昌盛为戚姓东海郡望,并为此为中心,在魏晋南北朝时分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两代,戚姓已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今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的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徙奔江南,今江苏浙江成为戚姓人的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两宋时,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今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其名人辈出,世代书香,为后世所敬仰。元代以后,戚姓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之广西、云南等地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山西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湖北等地。此际,戚继光之先祖仕宦山东,遂由祖籍濠州定远(今属安徽)定居东牟县(今山东莱芜)。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有湖北、湖南之戚姓入迁今四川、重庆。清康熙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半岛之戚姓渡海旅顺岛入迁东北三省。历民国至今,戚姓分布之地愈广。如今,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戚姓约占全国汉族戚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65%≈30.76万)。

5郡望堂号

编辑

戚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与堂号主要有:

东海郡——秦代设置。楚、汉之际亦称郯郡。治所在郯(故城在今山东郯城北)。南朝齐移治涟口(即今江苏涟水)。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江苏宿迁以北地区。

堂号:“东海堂”、'积善堂'.“三礼堂”、“止止堂”、“双溪堂”、“七候堂”、“体仁堂”等。

6宗族特征

编辑

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可谓人才济济,尤以抗倭英雄戚继光最为有名。②戚姓来源比较纯正,出自其他源流的戚姓人与戚姓的主源相比,无论是影响还是人口都有很大差异。

7名人精粹

编辑

1、戚夫人:济阴定陶人,汉高祖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欲废太子,立赵王为太子。吕后用张良计得以保全太子地位。高祖驾崩,吕后杀赵王,囚戚夫人,断其手足,去眼熏耳,饮以哑药,置于厕所,名曰人彘。生卒年不详。汉高祖的宠姬,生赵王如意。高祖屡欲立为储君,不果。高祖崩,吕后酖赵王;杀戚夫人,去其耳目手足,置於厕所中,称为「人彘」。

2、戚鳃:西汉初将领。初从刘邦为郎,以都尉守蕲城,后以中尉封临辕侯。

3、戚衮:吴郡盐官(今浙江余杭)人,南朝陈学者。通《三礼》梁武帝策为高第,除扬州祭酒从事史,不久兼太学博士。梁敬帝时升为江州刺史。陈宣帝时卒于始兴王府寻事参军任上。有《周礼音》等。

4、戚同文:宋州楚丘(今河南滑县)人,宋代学者。聚徒教授,门人登第者五十六人,范仲淹亦在其中。尚信义,好施与,不言人短。藏书甚富,好为诗,有《孟诸集》。长子戚维,出身进士,官至职方郎中、太常少卿;次子戚纶,亦进士出身,官至枢密直学士,有《论思集》。

5、戚仲常州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宋代画家。善绛色山水,师杨士贤,兼画虎,师李迪。多喜作江海扇面,有《江潮涌月图》最佳。

6、戚文秀:常州毗陵人,宋代画家。工画水,笔力调畅。所画《清济灌河图》,中有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超腾四折,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

7、戚如琥: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宋代官吏。笃于修身齐家之道,见诸实用,不为空言。以进士授郴州教授,迁国子博士。出知台州,寻改袁州,政绩大著。

8、戚崇僧: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元代学者。诗文精丽绵密,后潜心性理之学。自奉清约,不以时好改其度。有《春秋纂例原指》、《四书仪对》和《复古编》等。

9、戚贤: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任吏科给事中时,多次直言劾佞臣。官至刑科都给事中。

10、戚继光:山东登州人,明朝抗倭名将,著名军事家。嘉靖间承袭父职,因于浙闽沿海灭倭有功,升都督同知,代总兵官。最后官至左都督。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止止堂集》。(1528~1585?)明代定远人,一说蓬莱人。世袭登州指挥佥事,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历官浙江参将福建总兵官等,平倭寇,功最著,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节制严明,边备修饬,后改官广东,罢归,卒谥武毅。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等。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山东蓬莱人。抗倭名将,编建新军,加强训练,纪律严明,将士无不用命,所率之军闻名当时,人称“戚家军”。著有《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茫戎要略》、《武备新书》等书。

11、戚麟祥:浙江德清人,清代官吏。康熙进士,官侍讲学士,能占卜,时人谓颇灵验。有《瓶谷笔记》。

12、戚学标:浙江太平人,清代学者。乾隆进士,官河南涉县知县。精考证,有《汉学谐声》、《鹤泉文钞》。

13、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

14、戚叔含——幼名毓芳。浙江上虞人。曾赴美国留学,人加利福尼亚斯但福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回国后自民国16年(1927年)起,先后在上海大厦大学、安徽大学任教,兼外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系主任。抗战胜利后,赴浙江大学任教,兼代理外文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授。著有《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译有《菲尔丁:《汤姆·琼斯冲(合译稿本),稿本有《论汤显祖与(牡丹亭》、《读(红楼梦)笔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试译》等。

8戚氏楹联

编辑

1、望出东海

源自周姬。

2、家藏三礼

国裨一心

典出:南朝陈国国子监助教戚衮,少时研究三礼很出名,特别到受当时陈朝皇帝的喜爱和器重

3、抗倭盛名远;

防海功德高。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数败倭寇,号“戚家军”。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福建大破倭军,破其巢穴。翌年,又会兵大败倭寇于平海卫。边备修饬,为九边之冠

4、笔长五丈宜画水;

室有千册好描图。

上联:宋代画家戚文秀,尝画《清济灌河图》,一笔长五丈,自边际起,通贯于波浪之间,与众毫不失次序。下联:元代道学家戚崇僧,常默坐一室,环书数百卷,匾其室曰:“朝阳”,有《历代指掌图》等

5、孟诸诗集尚信义;

婺贤文轨忠良

上联:宋代诗人戚同文,性好施与,尚信义,好为诗,有《孟主集》。下联:明代监察御史戚雄,知建阳县平易近民,锄恶扶善,有《婺贤文轨》

6、侯拜临辕,荣传七叶

官知抚境,善政三条。

上联:典出汉代都尉戚鳃,封临辕侯。下联:宋代虞部郎中戚舜吕,知抚州,惠穷困、扶善类、毁淫祠,被誉为“善政三条”

7、讨虏备倭,功勋屡建;

好施睦里,教谕咸遵。

上联:典出戚继光。下联:典出戚同文

8、蔚和平景象,振国是风声,发扬章贡英灵崆峒秀气;

恢家族规模,建民治基础,光大楚丘宏业阀阅宗功。

这副对联是孙中山为夏府村戚氏分祠聚顺堂重修落成所撰写的楹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