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商报

 昵称13298070 2015-11-07
我有个颇为另类的习惯,对于寿山石之类,雕刻得得太好的不看,总觉得有种过度的矫饰;太多“大师”的东西不看,因为这些雕刻品尽管每一个立面、细节都打磨得流光溢彩,然而已经失去了石头的质感。总觉得缺乏一种雕塑艺术美,少了一点天然灵动而显得匠气十足。所以,能让我看上眼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还真不多。但有一枚旧章子却使人过目难忘,令人爱不释手,几经周折终于将其藏入阁中。这个石章据行家称是寿山中的“老岭石”。但是我觉得也有点像青田中不太纯净的“封门青”。就石质而言虽说不上身出名门,而它的做工却一定是出自高手,每每把玩都一直让我感慨莫名。这几天又想起它便拿出来把玩一番。现在啥都流行分享,是的,好东西是要晒出来让亲们围观分享!早就习惯了将藏品用手机拍成照片欣赏,对照实物,除了手感,可任性看,真能取得难以置信的视觉冲击效果。眼前的这枚寿山石章通高10厘米见方三厘米,所谓四面工,雕刻的是云中观音山水图,主题好像是观世音,但是大篇幅的山水似乎更具有一种感人的自然魅力。要知道那不是画在宣纸上的,而是以刀为笔“画”在石头上的。雕刻者刀笔功夫高超,透过作者类似白描的艺术语言叙述和四面相联的画面,给人带来非同一般的美术感赏。而这种洋洋洒洒的大抒情感受是那么清晰,相比那些精雕细琢光可鉴人的石雕作品给人的感受却是模糊的。
  仔细鉴赏这件线条刻石至少有以下几个艺术亮点,第一,雕刻者在前期一定对这一块石头研究得很透彻,充分利用石头上的天然颜色甚至缺陷和瑕疵,以所谓“巧雕”化腐朽为神奇,大胆用石上加石的手法在石章四面巧借石色施以大片山峦奇峰层崖峭壁,却丝毫不见生硬,反而更生动地衬托出了云中观音这一主题。第二,作者中国画功底扎实,四面工的石章,雕刻的线条如行云似流水,特别是观世音的开相、衣褶用精细的线条表现是有难度的,但作者寥寥数笔把个观音描画既至尊端庄又飘逸灵动。还有山脚下两个朝天仰望的虔诚朝拜者也刻画得十分简洁到位。此外,作者在印石上因地制宜根据石纹走向以及皮色在山崖、水畔点缀了疏密得当的花草树木、绰绰帆影,其刀法与线条刻有所不同,采用了篆刻中的冲、切等比较硬的技法,使其与柔和的线条形成强烈反差,整个画面看上去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第三,作者构思独特,使雕件画面可分可合,分开每一面都能单独成篇,展开更像是微型四条屏。连起来就是一幅人物山水全景图。大大增加了作品的可赏性!综观印章透出的是浓浓的文人画雅趣。诚不失为一件寿山石线条刻神品。
  在寿山、青田等石头雕刻品里纯粹的线条刻并不多见。“线条刻”,也称“阴刻”或“浅刻”,刀尖在石面上行走,它是与绘画直接结合的表现手法。线刻技法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画像石,多为阴线刻画。最有代表性的是东汉时期山东肥城孝堂山郭氏祠画像,全部是线刻,故寿山石的线刻也可以从中找到渊源。寿山石线条镌刻要求落刀准、运刀稳、行刀轻重线条粗细错落有致,整件作品需婉转流畅一气呵成。这就要求雕刻者必须有深厚的国画基础,雕刻要追求笔墨效果,既要体现出中国画线条的韵味又要有金石篆刻的刀趣。所以,寿山石单独以线刻技法完成的作品少之又少。此“云中观音山水图”线刻石章的作者在主图右下方镌有落款印,其印文细如蝇足难以辨认。从文玩欣赏角度来看这也许是爱石人中“清客”兴之所至的偶然之作。我一直深信,我们身体里有一个部分与自然是相通的。凡以大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总与我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此石亦然。真是:丹青何止纸上写,翰墨犹宜石头记。
  邱景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