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

 涓涓集2015 2015-11-07

秦皇岛市“十一五”规划课题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第十六中学  陈枫

一、        课题提出的原因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更好的将读写结合,如何通过文本,让学生感悟到更多的精彩,体味阅读的快乐,也一直是我校语文教师思考探索的问题。

当前语文教学仍过分侧重技能训练,比如:划分层次、分析写作手法、修辞等等,多从文章学层面对文本进行剖析,以习题代阅读,以能力训练代替心灵感受,从而降低了阅读品位。课堂上教师仍在牵引回避问题,让学生被动接受预设的对课文的确定解释,不能容忍学生看来荒唐的问题,概念化解读课文。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迷失,由于考试指挥棒的桎梏,虽然课堂热热闹闹,但充斥着假性的活动学习,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但学生却无所适从,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重新认识。现代对话理论被引入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指出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育的本来目的越来越明确。学生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是整体的人。教育承担的任务是提升人的文化品位、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而语文课在情感培养方面更具优势,与教育教学这一本质目的理解直接相关的是阅读现代理念的建立。但怎样使学生真正自主,怎样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直接对话,怎样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阅读能力,仍没有得到应有的操作层面的重视。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仍比较空泛。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使学生读与思结合、读与写结合,我们提出了这个课题。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

 批注式阅读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要求和规律。《课程标准》目标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调动已有知识经验,亲历阅读实践,才能使阅读能力提升。批注式阅读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课题的研究,寻找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努力,让孩子体味阅读的快乐、感受思考的魅力、触摸作者的内心,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建构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阅读的本质是以作品为媒介,借此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而这种触动有时是稍纵即逝的,有了批注,就有可能抓住这种感悟,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善的浸润,使自身心灵得以净化,思维品质得以重塑。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美、感受美、心灵受到撞击,也就得到了审美体验。

     三、研究现状

   批注式阅读历史悠久。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式阅读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诗文的评点,后来又出现了小说的评点。张竹坡评点《金瓶梅》、金圣叹评点《水浒》、毛宗岗父子评点《三国演义》、脂砚斋评点《红楼梦》……不过后来批注之风渐绝,近几十年来,这种阅读方式销声匿迹。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从1999年再次提出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利用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从接受美学看来,就是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符号进行了解码、编译。

   有关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自从孙权老师提出概念以来,受到许多教师的重视,认为它是—种可操作性强的有益的教学方法。国内已有一些高中和小学教师对批注式阅读预习环节、方法的研究,但如何使初中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如何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特别是让学困生或语文知识积累并不丰富的学生也有兴趣批注,也能做出较好的批注的研究尚少,有没有—套比较完整、深入、可以掌握、可以调控的培养初中学生批注阅读能力的措施方法呢?侧重研究初中阶段这种阅读方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如何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正是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四、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的界定

所谓批注,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疑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等空白处,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的一种读书方法。具体来说,“注”是指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对文中关键处、疑惑处标示或解释;“批”是指于文中奇妙处、动情处进行评点,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抒写主观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自我发展。
    所谓批注式阅读能力,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从各个层面对文本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并运用批注这一方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核心,以交流讨论为形式来推进阅读的深入,实现各对话主体间的不断超越的一种阅读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关系研究。

 2、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可操作性步骤及模式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

3、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与朗读、写作相结合研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五、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学生自主点评,发展有创造性的独特思维,希望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完成以下目标:

1、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探索阅读教学新途径,构建批注式阅读教学新模式。

3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促进阅读教学与朗读、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六、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有关理论

    建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到瑞士的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同化是个体把外界刺激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原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学习正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作用引起个体认知结构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的动态更替过程。建构主义尽管分支很多,但核心是 “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 。郑毓信认为:建构主义就是对传统认识的一种反对,即认为认识并非是主体对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体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的过程。因为,归根结底地说,正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动地建构起了关于客体的认识。这就从认识论的角度,使我们理解了它的实质。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它主要有以下这些观点:①强调人的认知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具有主动性。②强调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具有建构性。③强调学习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己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具有累积性。④强调学生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学习过程中具有情境性.以上这些建构主义理论特征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正是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经验对文本的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解读的过,是读者获取外部信息,情感体验的过程。

2、接受美学的有关理论

     接受美学又称 “ 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 。上个世纪6 0 年代中期兴起于当时的联邦德国,由康士坦茨大学的尧斯 ( 德国人罗伯特 J a u s  ) 、伊瑟尔

W o l f g a n g是)福尔曼 (  N a n f r e d  F u h r m a n n  ) 、普莱森丹a  ( w o l f -9P r e i s e n d a n z ) 、施特利德( J u r i j  S t r i d e t e r ) 五位年轻教授共同创立,其后在跨越国界、东进西扩的过程,又得到瑙曼 ( Ma n f r e d  N a u m a n n  ) ,霍拉勃 ( 罗伯特C H o l u b )等众多学者的补充,成为当今世界颇有影响的一种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与以往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文学作品本身的文本中心论相对.明确提出了读者中心论。强调读者不可低估的能动作用,强调读者不可或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创造。在接受美学看来,作家写出来的文本只是一堆印刷符号,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启示性结构体系,而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还不能称之为作品。只有当读者通过阅读对文本进行具体化,以读者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填补文本的“ 空白”处,使文本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文本才变成了作品。也就是说,在接受美学中,作为客观存在的只是文本,而不是作品,作品只存在于人的主观观念之中,并且这个主观观念又不只是文本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还是接受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接受美学这一观点无疑有着极大的唯心主义成分,迷失为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但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没有读者的创造就没有作品的存在,这给我们语文阅读教学的警示是非

常深刻的,并引发我们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

3、课程改革新理念:个性化阅读、自主阅读、互动性阅读、扩展性阅读、整体阅读

4、孙立权老师提出的高中生批注式阅读

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老师从1999年再次提出批注式阅读的概念。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对教材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采用圈点批注的方式利用眉批、旁批、夹批等形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从接受美学看来,就是读者充分调动主体能动性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文本符号进行了解码、编译。

七、研究的对象

秦皇岛市第十六中学初三年级学生

八、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教学策略解决,然后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2、经验总结法:学习别人的经验,应用于自己的实践,最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

3、文献资料法。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

注重调查研究,广泛搜集资料,务求信息客观,确定研究对象——三七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从研究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入手,在初三七班中普遍观察,采取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其阅读范围、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掌握不同分数段学生阅读水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差异,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初三七班学生阅读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

注意理论学习,务求分析科学,注意随时吸取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

搜集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如建构美学有关理论、接受美学有关理论,明确基本理论支撑及相关研究问题已取得的成果,如东北师范大学孙立权老师的高中生批注式阅读的研究,近十年阅读教学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明确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研究问题,明确本课题重点为探索操作方法,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能力。

根据准备阶段搜集的资料,拟定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设定了具体实施。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教学环节,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并及时作出阶段总结,每个阶段都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目标,并及时进行调整,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务求充分科学的论证,每经过一个阶段的研究,我们都进行归纳总结,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析教学过程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总结经验教训,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2、实施阶段:(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

1)了解批注历史,激发批注兴趣。2008年5月至2008年7月,研究对象处于初三下学期,首先从激发学生批注阅读兴趣入手,介绍批注源头,古今评点名家点评的例子,如李卓吾、金圣叹、毛宗岗的批注,同时,把推荐阅读著名小说的评点版与学生课外阅读相结合。如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韩少功的《马桥词典》、贾平凹的《秦腔》等。使学生初步了解批注的概念及批注的特点,激发学生批注兴趣。

2)介绍简单的批注常识,初步养成批注习惯。给学生介绍常用批注符号,鼓励学生用这些符号进行简单批注,学生了解批注的基本常识后,有了批注的兴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施深入批注,使学生养成习惯,与课文内容理解相结合,既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又发挥批注独有的个性化解读文本的优势,从而激发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呢?初三下学期教材内容以现代诗歌和小说为主,我们选择了按内容练习不同类型的批注,课文有不同体裁,批注也因内容不同分为预习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补充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等具体形式,再结合具体文章体裁,针对文章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批注形式的训练,如现代诗歌,我们确定重点训练预习批注、质疑批注、感悟批注,具体内容侧重在掌握基本字词,作者背景,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如《我爱这土地》,在接受诗中意象——鸟儿、暴风雨、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代表了什么意思时,鼓励学生用铅笔写下自己的理解,课上提出讨论,作为小组学习的依据,小组讨论之后,再进行批注,继续质疑其他同学的观点,深入讨论,把预习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加深对意象的理解,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学重点在人物描写与主题把握,侧重训练学生的评价式批注和感悟式批注,如陈枫老师在教授《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指出重点语句,请学生写下自己的批注,如“孔乙己式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要求学生主要在人物描写方法及人物性格方面做出批注。在初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了学生作预习批注的习惯,鼓励学生养成思考问题、边读边写的习惯,初步了解批注的角度和方法。

3)针对不同文体,探索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

2008年9月开始,研究对象处于初四阶段,阅读教学内容以文体分类,面向中考,所以主要研究了如何利用不同体裁课外语段培养学生批注阅读能力,说明文侧重在针对语言的准确性和结构条理性、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议论文针对作者提出的观点及论据进行质疑式批注,对语言和论证方法进行评价式批注,对所阐述的道理进行联想式批注。记叙文针对语言、内容情感、结构、表达进行感悟式和联想式批注,古文针对字词常识译文进行预习式批注和质疑式批注,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式批注。同时各种文体继续练习预习式批注,以使学生掌握基础字词,强调补充批注,使学生在同伴的启发下完善自己的批注,进行二次思考,深入学习。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启发他们的联想呢?李文华老师在教授散文《报秋》时,学生感悟到了玉簪花的特点精神,老师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一精神呢?学生评议,老师再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如何将感悟深入,在练习联想式批注时,老师读相关语句,请同学思考联想到什么?最后老师总结——可联想人、事、物,联想之后再有深入补充感悟,一环一环深入进去,学生的批注思路也就慢慢深入,渐渐发散,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积极听课,认真评课,选取典型课例,深入分析研究。如陈枫老师的《孔乙己》、《茼蒿》、《榕树,生命进行曲》等,在教学设计时都几易其稿,力争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中难点,有效的发挥批注的作用,锻炼学生的批注能力。

4)、针对不同研究对象,检测教学模式效果,细化操作步骤,研究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法。

例如针对课前布置预习批注这一环节进行研究,细化预习内容,形成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做比较全面深入的预习,形成比较规范的预习学案。

在预习内容方面,确定不同内容,按学生学习的能力自主选择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我们确定预习内容为:生字、词的音、形、义;段落划分;找到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读课文2遍,思考主旨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还有自选题:如生字的形近字,关于本字结构发展的历史,词语的运用,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整理等,针对不同文章,教师设计不同的有所侧重的预习学案,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自己的疑问。对于适宜朗读的文章,主要尝试将批注展示与朗读训练相结合,尤其是学生做了有关人物情感,主题思想,等方面的欣赏式批注时,要要求学生朗读,用朗读表达自己感悟到的情感,是较好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多读,确实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们还尝试了如何将批注与写作更好结合,是否能把一句话的感悟积累成文,怎样进行拓展延伸的研究。在课堂有效讨论之后,尤其是学生讨论热烈的文章,我们设计了结尾想象写,如《喂——出来》,看图想像写,如《云南的歌会》;段落仿写、句子仿写,如《榕树——生命进行曲》;个性见解写,如《端午的鸭蛋》,针对传统与民俗的诸多新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挑战文本写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3、课题总结  2010年6—7月,各位老师总结自己的研究情况,课题组汇总各位老师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结题报告,准备接受专家鉴定。

十、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1、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批注阅读习惯,阅读文章也能随手写下自己的心得感悟,使理解更深入了,有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增强了。

(2)因为更自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于学困生,可以在他读不懂的地方写下“不懂”,还有些地方提的问题虽然可笑,却有助于他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成绩稍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自己的疑问,自己独特的想法,令老师们感叹不已。我们觉得这种方式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更让人惊喜的是,许多同学在批注过程中,写下了文质兼美的小段批注,形成了一篇篇优美的随笔散文。

2、通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探索了阅读教学新途径,构建批注式阅读教学新模式。

基本模式如下:预习式批注-----评价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感悟式批注-----小组合作——联想式批注

1)、 预习式批注,侧重基础。课前可提前以作业形式布置,内容涵盖生字的音、形、义、形近字、识字方法、词语解释、尝试运用、作者简介、相关作品、背景简介、文章主旨把握、预习疑点、资料整理等。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选择:生字、词的音、形、义;段落划分;找到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读课文2遍等;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如生字的形近字、关于本字结构发展的历史、词语的运用、相关作者背景资料整理、相关作品、体裁常识、思考主旨等,课前开放批注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更广、可利用资源更多;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尤其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巩固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们“ 有备而来”,消除了畏学心理,积极自信地投入课堂。课前作预习批注,能使学生有时间考虑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问题而提问题,完全流于形式。

2)、评价式批注,整体感悟: 师生进入情境初读文章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一句话写下自己读完文章后的总体印象,可以表达最突出的感受,可以涉及预习心得、概括大意、感悟主题、理解情感、品味语言等。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体会重点和特色,发现学生兴趣点,了解学生阅读理解情况,这时的师生交流实际上是对学生预习批注学习的肯定和检测,教师从中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为接下来的教学安排作导向,调整教学目标。

3)、质疑式批注,寻找问题:有了预习和初读,有些学生会有自己的问题,包括不懂的句子、文章的难点、不同的理解等,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明确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4)、感悟式批注,细品文章:有了问题,就有自己的思考。要解决问题,就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学生在这一环节可以抓住问题进行批注,也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批注,我手写我心,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自己内心的感动。教师可明确目标,为“合作交流”打下基础。如“请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阅读感受、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挑战。”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写下欣赏理由”等学习要求,学生乐此不疲,兴致盎然。还可引导学生选择“ 美文美读”、“快速阅读”或“跳跃式阅读” 等不同的读文方法与之相结合 ,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5)、小组合作,批注共享。批注之后,小组之间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进行合作交流。小组推荐有特色、有个性、有内涵的优秀批注,班内交流批注。这一环节承载着答疑解惑、汇报收获、 展示资料、 延展学习、 交流讨论的重要作用。 如果“ 批注学习”是前提,那么“合作交流”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无论是班内汇报,还是小组交流,批注的反馈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批注阅读的好处之一。智慧与灵感的交融也正是在合作交流中才得以闪现。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认识,鼓励大胆发言,以关注全体的视角给予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尊重与信任中,才能将自己在“批注学习”中的感受、疑惑、见解真实而丰富地表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是否能文字异彩纷呈、思想遍地开花,关键看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展示得如何。对于教师而言,要认真倾听,巧妙归纳、引导,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追问,促使学生理解更深入,要引导学生在较为密集的汇报中,学会倾听。这是良性交流的前提。积极创设宽松、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鼓励有创新、有个性、有勇气的批注,这对批注式教学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只有这样,好的交流氛围才能形成。

6)、联想式批注,超越文本:文本意境的升华和课外的延伸集中体现在这一部分。有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火花会燃起更大的写作热情。在接受理解作者后,学生整合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历、个人兴趣,产生新的联想,文章就变成了一个触发点,学生会想到更多的人和事,此时的批注式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如看图想象写、段落仿照写、 结尾发散写、 个性见解写、挑战文本写……从而超越文本,获得更多的阅读乐趣。这一环节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还可利用课尾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反思意识进行培养,为课堂掀起又一次高潮。   

研究总结了一些经验:如批注要因文而异,有些文章不适合批注,作批注要有所选择;批注与中考题型的结合;个性化批注要和格式化批注相结合,培养答题技巧要侧重格式化批注。

3、研究促进了阅读教学与朗读、写作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批注学习处处离不开读。理解从读中来,批注学习更要体现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实现“读议”结合。尤其是诗歌和散文。例如散文《榕树,生命进行曲》中的朗读指导:“大体说来, 速度: 1—5段慢, 6—9段快, 10—11段慢,12—13段快,情绪: 1—5段轻松平和, 6—9段欢快, 10—11段炽热, 12—13段高昂。”把这些写在段旁,帮助学生尽快入文。而现代诗《乡愁》特别注重节奏及重音的勾画。如第一小节: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倾斜为重读)。这类批注提示学生注意朗读方法, 指导学生学习朗读技巧。从语调的高低到节奏的快慢 ,再到感情的变化 ,比较全面的指导学生朗读。如果能按批注中的指导进行朗读,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经读者的视觉直入心灵,更能唤起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对学生合作交流的批注也可进行展示读、表演读、赛读、个性读,使读书亲近学生,让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

批注即写作。或只言片语,或洋洋洒洒,都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在作文批改中,老师们也尝试了在作文中加入学生批注,包括自评和互批。为同学作文写批注,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批注,形式灵活而内容广泛,强调自主和灵性,能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研究培养了教师研究能力,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研究使老师们养成了反思习惯,了解了研究方法,学习了专业理论,在实践中获得了锻炼和提高。涌现了一些优质课,如陈枫老师的《孔乙己》、《茼蒿》等。总结了一些论文。

教师成果

姓名

作品

课例

论文

陈枫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陈枫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批注式阅读能力的研究——中期报告

 

中期报告

陈枫

《孔乙己》

教学案例

 

陈枫

《茼蒿》

研究课一等奖

 

陈枫

《榕树,生命进行曲》

市级优质课

 

袁晓娟

《批注类中考题分析》

 

论文

袁晓娟

《浅谈课程标准下古文教学模式的建构》

 

论文

袁晓娟

《批注的几种类型》

 

 

论文

袁晓娟

《文言文“批注式”教学点滴谈》

 

论文

陈枫

《批注式阅读教学 操作策略》

 

论文

陈枫

《让评点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新视角》

 

论文

李文华

《批注式阅读实用 功能浅析》

 

论文

李文华

《培养学生自学能 力的有效途径》

 

论文

陈枫

《静读默思   个性批注》

 

论文

十一、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1)、个性化批注和格式化批注的矛盾,个性阅读与考试的结合,批注阅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强调学生自主独立,自由活跃,可考试强调规范答案,抓基础和重点,如果将批注格式化,又怎样发挥学生的个性化批注?

(2)、批注与文本的结合,批注容易使学生思绪飞扬,也容易“离题万里”,批注与文本结合除了教师设计问题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3)、阅读能力的测定有什么可量化的标准?如何判定阅读能力是否提升?只是看也读答题准确率?

(4)、如何引导学困生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5)、学生个案分析不够

(6)、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如何指导是比较重要的,指导学生答疑解惑是重点之一,要不要限制讨论范围,如何限定还有待研究。

十二、今后的设想

(1)、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注重学生个案研究。

(2)、继续完善教师教学步骤、环节,继续探索培养学生批注阅读能力评价措施

(3)、寻求规范化表达与个性批注的切合点,看是否能探索出一条既能发挥学生个性阅读又符合现在考试要求道路。

(4)继续研究如何培养学困生的批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升,《论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材 教法.

(2)谢钊云,《研究性阅读的操作与实践》——中学语文教学

(3)孙茂响,《体现个性自由的整体感悟阅读教学》——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参考

(4)施向军,《利用阅读课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语文教学与研究

(5)童洪星,《扩展性阅读指导刍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6)孙立权,《“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