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应有一种顺其自然

 天地人和w 2015-11-07

 

 

讲述:

晚睡姐姐,很高兴可以这样留言!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魅力,所以从小到大朋友并不多,而且很多时候大家相处一两年就互相有些厌倦了。可是我又是一个非常希望有朋友陪伴的人,小时候就是要一起去厕所那种。现在一个人在国外读研,更加需要朋友。我和另外3个女生算个小圈子,互相之间关系远近差不多,之前大家经常一起出去玩儿。但是从这学期开始,大家课都不一样了,很少能像以前一样在一起吃个午饭啥的,跟我关系最好的女生谈恋爱去了,另外两个同学一起去买菜看电影都不会叫我一起。觉得不开心,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不知道她们为什么不想跟我一起,一直觉得大家相处得不错。不敢直接问,害怕以后就做不成朋友了。也不愿意每次都半开玩笑得说'啊,你们为啥没叫我啊?'知道说了也没用,如果人家不愿意,以后一样不会叫我,反而显得自己没趣儿。在外面念书不比国内,中国人的圈子太小了,离开这个圈子很难再建立一个新的。不想找别人的问题,我觉得自己需要改变,晚睡姐姐,你说我现在应该怎么办呢?真觉得这样好累啊!

我上学的时候也是那种上厕所都得拉几个伴一起去的人,如果没有人跟我去,我宁可忍一会,非得找到伴不可。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不愿意一个人,还是因为内心孤独脆弱,没有三五个人在一边嘻嘻哈哈的,就会觉得自己好无聊好可怜好凄凉啊。


在人群中,是可以将这些负面情绪隐藏起来,或者分散开来的。有人陪在身边,会感觉到一种虚假的壮大。


刘瑜说过,她曾经觉得女孩之间检验友谊的唯一标准,“就是两个人能否在一起说别人坏话。”那时候的友谊都是拉帮结伙,叽叽喳喳的,能躲在一起说某个讨厌的老师或者同学的坏话,而且还能观点一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必须要好好珍惜。


这也很正常,青少年基本都有这样的问题,当自我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那么被别人理解和接纳就特别重要,和同伴在一起可以互相陪伴和仿效。而不被群体接受的人,就会有一种挫败感。


所有从青少年期走过的人,都会明白,朋友的意义在这个人生阶段被放到最高,甚至会高过父母亲人老师。过了这个阶段,才会逐渐趋于正常。


而成年后,还特别依赖朋友的人,多半都遗留了少年时候的习惯,把判断一个人的价值,包括自我的价值,取决于这个人带给别人的感受而不是人格的独立。“我没有朋友,我就是失败的”,“我的朋友们为何会单独行动,不带着我,大概也正因为我缺乏魅力,没有吸引力。”


人需要朋友,可要是发现朋友已经变成了支撑你人生存在感的拐棍,那就必须要学会撤掉拐棍了。


要学会享受适当的孤独,以前老人常说吃甜的长肉,吃苦的长骨头,适度的孤独就是给人长骨头用的。人多的时候,朋友都喜欢你的时候,你是自己,一个人,朋友离去,你也是自己,唯有做到可以接受真正的自己,那么一个人的时光也会活色生香,一点都不难熬。


万达影业的新片头很有创意,先是荷叶上一滴露珠自然滚动,从一个叶子跌落到另外一个叶子上,沿途汇集别的露珠,越来越圆润,最后跳跃着离开叶子,滴出一团墨迹:万达影业。


我们的生命应该有一种顺其自然,就像这个露珠,遇到谁,和谁做朋友,要有一个自然的流动过程。露珠没有眼睛,它只是随着叶子的抖动、微风指出的方向、叶面脉络的自然改变方向,途中,遇到自己,发现自己,融会自己,壮大自己。最终,落入池塘。


池塘里,有无数个露珠,可并分不出谁才是谁,每个人,都毫无压力地互相兼容,又深陷其中,那才是露珠最完美的宿命。


当年我升高中,在谁都不认识谁的情况下,我只好独来独往。有一次课间,有个女生主动和我说话,“你作文写得很好啊,我也很喜欢写作文,可以认识你吗?”


是那一次,我发现,原来认识人还可以是这样的。我笑着点头,以后我们就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


朋友有好多种,有交心的朋友,有逛街的朋友,有聊天的朋友,有一起说别人坏话的朋友。每一类朋友解决一种需求。


不必总是被动等待,国外常常是多元文化汇集的环境,不要浪费这样的机会,喜欢谁,哪管他是黑的白的,是欧美加,还是亚非拉,都可以主动上去说一声,“嗨,你好,可以认识你吗?”一定会有意外的惊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