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盒饭+可乐的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了。与这般令人唏嘘之光景不同的是,被称为智商好、颜值好、演技好、剧本好的“四好剧”《琅琊榜》正在台湾热播,香港TVB也已购买了该剧的播出权。面对如此良心之作,港台观众早已按耐不住,一早就通过视频网站追剧“舔屏”了。在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上,港台和内陆似乎已悄悄换了位置。 与小S主持《康熙来了》将近12年的蔡康永,16日在脸书上宣布确定向节目道别,“我第一个当然是告诉小S,然后好好向节目老板伟忠哥请辞。我说:我想做些改变。” 尽管前段时间面对金钟奖对台湾综艺“质量低落”、“创意不足”、“娱乐不够”、“知识没有”的评价,吴宗宪依然嘴硬“内陆综艺是用金钱堆砌,台湾综艺不比韩国差”,但事实上,台湾综艺确实气数已尽。
康熙要走了,台湾综艺还能走多远? 想当年,年纪尚轻的正经君也曾跟狐朋狗友们在宿舍围观各种台湾综艺,《康熙来了》《我猜》《大学生了没》《星光大道》……整个走廊都弥漫着湾湾特有的嗲嗲口音。 那些年,《康熙来了》带着一股“痞气十足”的台湾综艺范儿,横扫两岸同类访谈节目。小S凭借大胆作风和火辣身材,配合着蔡康永的书(闷)卷(骚)气与犀利,时常语出惊人,大胆出位,令《康熙》长久以来牢牢占据台湾综艺收视头名。 那时还单纯的正经君时常被台湾综艺的大尺度惊呆,简直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呢。
然而如今,除了《康熙》,观众还能叫得上名字的台湾综艺节目已经寥寥无几。十多年过去了,台湾综艺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即使像《康熙》这种王牌节目,也要符合“短平快”的特征,在简陋的景棚里做对话,十年如一日,制作单位沉浸在这种花钱少但又性价比高的节目形态中不可自拔。 节目内容的重复更是另一大雷区,素颜、卸妆、夫妻吵架、翻明星包包成了台湾综艺节目四大标配。
要说原因嘛,很简单,最重要的就是没钱。没钱就没人才也就没创意,没创意又导致收视不佳,赚不了钱挽留不了人才,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目前在台湾最贵的单集制作是康熙的50万新台币,相当于人民币10万元。这不起眼的10万制作费,在台湾也相当于天价了。普通访谈类节目,每集制作费仅4、5万元人民币。 至于片酬,台湾本土艺人通告费并不高,腾讯娱乐曾透露台湾能为节目带来好效果的通告艺人通常是1-1.5万新台币(2000-3000人民币),而宣传期的艺人无论名气大小均为1350元(约280元人民币),即便团体成员为多人也只这一份钱。 而且台湾的综艺节目,只要收视率一下降,经常就是收编再收编,成本一再降低,最后只剩最“经济实惠”的谈话性节目存活比较久。因为没钱,人才也都走得走,散得散。艺人们纷纷北上捞金,节目制作人转型离职,已经没有什么人还在留恋台湾综艺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台湾综艺节目曾影响了大批内陆观众,但如今轮到内陆节目在台湾逆袭。 《极限挑战》《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近两年,内陆的综艺节目进入霸屏模式,两年内,真人秀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野蛮生长。去年年底就有媒体预报,2015年各大卫视和视频网站将推出超过200档真人秀,从唱歌、亲子、旅游、竞技、军旅到美食、婚恋、探险,几乎覆盖了你所能想象到的所有领域,总有一款适合你。(虽然有很多节目都是“借鉴”的)
诺一和夏天 不少台湾观众,早已放弃了追台湾综艺,反而追起了内陆真人秀。更有一部分人表示,如今只在网上追综艺或者剧,电视都懒得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和《我是歌手》这三档节目一度算是在台湾最火爆的节目,《我是歌手》还曾引发台湾观众的追看热潮,台媒也进行了大规模追踪报道。 除了节目类型多以外,内陆综艺节目相对制作精良,舍得砸钱。 比如《我是歌手》第一季,每期的制作费为500万,一共13期,也就是6500万,再加上前期一次性投入的舞美、灯光、音响等硬成本,第一季的总投入大概在8000万。不少港台歌手为着芒果台所谓“最好的音响设备,最好的灯光舞美”而出山。 再说片酬。而从去年火到今年的《奔跑吧兄弟》光是7位主持人的片酬数目就不容小觑。据媒体爆料,担任跑男团队长的邓超在参加第一季节目时,片酬为600万,而在第二季节目时身价翻倍,总共12期节目要价达1200万,单集片酬达到百万。 内陆综艺目前气势如虹,捞金的港台艺人纷至沓来。难怪TVB总监余咏珊说拦不住艺人北上,因为实在“太有钱了。” 啊,你问香港综艺怎么样? 这个,好像一直就没有什么人要看吧……港姐算不算? 以前的港姐是这样的
李嘉欣,1988年香港小姐冠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