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偈 ——唐.香严智闲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动容扬古道,不附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智闲曾居住于慧忠国师退隐四十年的党子谷,每天清扫着墓塔四周,并且用心参究灵佑禅师给他的话头:“父母未生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一日,他正在打扫满地的落叶,突然扬起一块石头击向青青的翠竹,发出“嘟”的清脆响声,智闲仿佛打破虚空,拨云见月一般,长久以来的迷妄意想刹那间如桶底脱落,廓然大悟。智闲急步走回寮房,沐浴焚香,对着灵佑禅师驻锡的山遥跪祝祷:“感谢和尚的大慈悲,和尚的恩泽超越我的生身父母,假如当初您为我道破的话,弟子就不会有今日亲自体悟心要的喜悦了!”并且说了一偈:“一击忘所知……” 心性的体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的与实践,正如饮食如厕,是无法假手他人的。老师终究是引导者,跻登山顶,毕竟要依靠自己脚踏实地地攀行。而诸佛向上一著,一切具足,一切俱弗,二边不立,中道不着。离念则全体显露,起心则彻底埋没。这本是一种高高山顶立,天地我独尊的绝顶境。且道“上上机”如何会得?“秋半西风急,当空月正圆。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头头浑漏泄,切忌觅幽玄”。 去年贫 ——唐.香严智闲 去年贫,未是贫; 今年贫,始是贫。 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 今年贫,锥也无。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香严禅师写了悟道偈后,得到了沩山认可,但仰山认为可能是夙习记持而成,遂继续勘验香严,于是香严作了该颂。 禅门中人常以贫穷象征自性,因为自性不立一尘,在特征上与贫穷有相通之处。香严描述的达到空的过程,带有渐修的色彩: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立锥之地;今年空,连空的境界都没有了。解脱束缚,达到了无缚无脱的程度,这是由破除我执进入到破除法执的我法二空的景象。不过,仰山则认为这首偈子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一是由破我执到破法执,呈现着渐渐推展的迹象;二是香严所说破除一切,尚只是在破除我法二执上下功夫,还没进入本来无物的境界。因引,仰山说香严会“如来禅”,对“祖师禅”仍然没有领悟。仰山指出: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达道场与城阴行者 ——唐.香严智闲 理奥绝思量,根寻径路长。 因兹知隔阔,无那被封疆。 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 清净如来子,安然坐道场。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理奥绝思量,根寻径路长”,禅宗祖师种种机锋手段,无非是“剿绝性识”,教人直心直行,而会者自会,不会者自不会矣。所谓“大死方能大活”,人心一死,道心即活。否则,若去寻根究底,那就“长路漫漫”去道甚远了。“因兹知隔阔,无那被封疆”,恰恰是我们隔离了大道。“人生须特达,起坐觉馨香”,只有明白了 这关键的向上一著,行住坐卧才能与道相契和,自然也就“馨香洋溢”了。如果功夫到了如此火候,就可以“清净如来子,安然坐道场”,宏范三界,作大导师,握万行之司南,获法藏之总持,断凡情以显圣智,度众生以报佛恩。 与临濡县行者 ——唐.香严智闲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 我因今日,得入山来。 扬眉示我,因兹眼开。 老僧手风,书处龙钟。 语下有意,的出樊笼。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这首诗偈,厚重凝浑,大有诗经及汉魏之风,大众多禅诗中极富特色。 “丈夫咄哉!久被尘埋”,香严禅师在河南香严寺下边的临濡县见到了一位苦修头陀的“行者”,感慨良多:你本是大丈夫,却不知被尘世埋没了这么久!古语有云: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我因今日,得入山来。扬眉示我,因兹眼开”,你我有缘,方在山上得见,你日后必是一个明眼人,要好好珍重啊!“老僧手风,书处龙钟”,老僧老矣,手已止不住地颤抖,写出的偈诗也是老态龙钟。“语下有意,的出樊笼”,可是老僧的偈诗却是别有一番用意的,只是希望你冲出樊笼,随缘自在啊!且道末后一句,如何“的出樊笼”?雨打葡萄棚落地,风吹杨柳絮上天。 三句后意 ——唐.香严智闲 书出语多虚, 虚中带有无。 却向书前会, 放却意中珠。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书出语多虚”,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虚中带有无”,读书之人,可以从书中“有”的方面去理解,也可以从“无”的方面去联想和发挥,即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 ,也可以在字外去体会作者的用意。正如《金刚经》所云:“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却向书前会,放却意中珠”,书前指字外或言外。学者不可执着于书中字面意思,而应会得其能够领司到书前之意,即得环中,以应无穷。“如果”意中珠“,得意忘言了。读书如此,学禅如此,为人处事又何尝不是如此? 显旨 ——唐.香严智闲 思远神仪奥,精虚履践通。 见闻离影像,密际语前踪。 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 藏明照惊觉,肯可达真宗。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思远神仪奥”,对于禅者来说,首先要“思远”方有相应分。何谓“思远”?绝非深谋远虑之意,恰恰相反,思远是绝思虑分别、泯对待能所。借用诸葛亮《诚字篇》中的话,“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思远是深层的宁静,有了思远才能“神仪奥”,仪态与精神摄化成物。“精虚履践通”,此“精”非道家精气神之精,而是用心精纯之意。《菜根谭》云:“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心精功纯故能通达万物,自然就“履践通”了。“见闻离影像,密际语前踪”,证得如此功夫,所见所闻即能摆脱枝叶影像的迷惑而洞悉根本,犹如九方皋相马---洞晓“天机”,得其精而忘其粗,识其内而忘其外。那么这个奥秘在哪里?关键在于“语前踪”,一念未生前,学者会的否?“得意尘中妙,投机露道容”,若会得此意,自然尘尘是道 、法法圆融,无处不是道容矣。“藏明照惊觉,肯可达真宗”,功夫到了如此火候,还要绵绵保任,“退藏于密”,反观内照,如此自肯自休,究竟达于真宗了。 励觉吟 ——唐.香严智闲 满口语,无处说,明明向道人不决。 急著力,勤咬啮,无常到来救不彻。 日里话,暗瑳切,快磨古锥净挑揭。 理尽觉,自护持。 生此事,吾不说。 玄旨求他古老吟,禅学须穷心影绝。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真如妙性,人各圆成,非心非色,离相离形,空有俱不可拟,凡圣皆莫能名。故“满口语,无处说”。头头总是,法法咸非,迷之则当面错过,故“无常到来救不彻”,悟之则举体昭明,故“快磨古锥净挑揭”。真如妙性,佛与众生,初无二致,只因日用不知,遂成长劫轮转。须知此心,无始至今,终日随缘,虽随缘而究竟不变,如金铸佛砲而善恶迥殊,体无改异;虽不变而任运随缘,如镜当胡汉而妍媸迭现,质不减增。若能于正随缘时,彻见不变之体,是人即可与三世诸佛、历代祖师,比肩齐立,把手共行。“玄旨求他古老吟,禅学须穷心影绝”,且问何谓“心影绝处”?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 示徒颂 ---唐.瑞峰神禄 萧然独处意沉吟, 谁信无弦发妙音? 终日法堂唯静坐, 更无人问本来心。 著者小传:瑞峰神禄(872-976),唐末五代禅僧,福州人。师事瑞岩师彦禅师。师彦化寂后,于浙江温州开创瑞峰院,激荡玄旨,学侣凑泊,德誉远播。 赏析:本诗显现禅师得吾玄旨的境界过程,学者应仔细参详,必有受益。首两句“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直奔主题,“无弦发妙音”,宛如机锋斗起。禅师萧然独处,仔细参究这千圣不传的向上密意。无弦即无相,而无不相;有弦即有相,有相即窒碍纷然。无弦不碍普奏妙音,妙音必发于无弦。须知,涅槃妙心终日不变而随缘,终日随缘而不变。风摇雨撒,叶落冰融,溪流泉汩,鹊噪鸦鸣,一一皆谱实相妙音。俗人不闻不识,惑于六根六尘而执着不休,于无生灭处妄见生灭而轮转;智者谛观朗照,举凡凡音天籁,无非真如发显,生灭当体无生故无轮转。“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至此,禅师已经了然无疑,正如雪岩禅师一般:眼见古柏,触目省发,从此不疑生,不疑死,不疑佛,不疑祖。既然如此,禅师只是静坐而已,还有什么“本来心”可寻可问、可证可了!证悟本来以后,本来亦舍矣。 问道颂 ---唐.南台守安 南台静坐一炉香, 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事可商量。 著者小传:南台守安禅师,唐末五代禅师,住南岳衡山,罗汉桂琛的弟子,法眼文益师的师兄。 赏析:“南台静坐一炉香”,守安禅师在南岳衡山的南台禅院内,每次点香、禅坐。“终日凝然万虑忘”,一天到晚都无所挂怀,心无所住,一切东西都不在萦怀于心了。心禅达到“凝然”的状态,自然万虑偕忘。什么是与非,有与无,菩提与烦恼,佛与魔,生死与涅槃,所有的一念头都已不起。正如《圆觉经》云:“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不是息心除妄想”,这种万虑偕忘的境地并不是禅者硬把心息下去,而故意不起妄想。有心息妄即不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妄想本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一定要息灭妄想,则反成妄念,这不是禅者的境界。禅者的功夫在于“只缘无事可商量”。本来就了无一事!何饶妄想?更何来息灭?此处正显无心境界。所谓“熏风自南来,殿阁微生凉”矣。 家在闽山 ---唐.怀浚 家在闽山东复东, 其中岁岁有花红。 而今再到花红处, 花在旧时红处红。 著者小传:怀浚(生卒年不详),唐末五代间诗僧,工于草书,又善言未来之事。秭归郡人。《全唐诗》存其诗2首。 赏析:这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禅趣诗,显现出诗僧参破生灭的悟道境。整首诗的意思十分简单而平常:家住在闽山东边之东,那里年年花开花红,如今再到花开之处,新花在往昔的地方又红光绽放。花开花落,是缘起法,因缘和合则花开,因缘消尽则花落;花开花落是生灭法,花开必定花落,缘起无常而没有永恒。那么只是如此吗?学者如果悟到这一层面,仅仅是停留在世谛的层面上而已,无法参破诸法实相,悟入第一谛。禅师早已一语道破天机:花在旧时红!花已非花,红却依旧是红。旧日之花终归凋败,生灭之法终归破灭,宛如一场幻梦而已。而在这生灭的当下,不生不灭的才是本真、才是恒常----不变之“红”。“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现前”。忆往昔,释迦牟尼在因地修行时曾经为求这首法偈舍弃生命,它昭示着法界万有的一真实相。怀浚的另一首禅诗旨趣于此相同,可以共赏:“家在闽山西复西,山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 嗅梅 ---唐.无尽藏 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著者小传:无尽藏,唐代比丘尼,韶州(广东)曹侯村人。六祖慧能欲参谒五祖弘忍而途经韶州,听师诵经。无尽藏执经卷问字,慧能则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尼师极感惊异,乃遍告里中耆宿大德,推崇慧能为有道之士,建宝林古寺,延请六祖居之,说法弘化。 赏析:这是一首用寻春咏梅来譬喻悟到本来面目的绝佳禅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首两句描绘诗人尽日寻春,踏破芒鞋,入岭穿云,但却一直找不到春天的踪迹。多少禅修之人为了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辞辛苦,苦苦寻觅而不可得,春天到底在哪里?“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诗人寻春不得,兴尽而归,哪知道笑拈梅花而嗅,才发现春在枝头,已经昂然十分了----春天竟在自家的门庭内!诸佛所证悟的真如法身原来人人具足,不假外求,本自无缺,可是又有多少人会得呢? 悟道偈 ---唐。志芝庵主 千峰顶上一间屋, 老僧半间云半间, 昨夜去随风雨去, 到头不似老僧闲。 著者小传:庐山归宗志芝庵主,唐末五代时期临江人。参黄龙慧南禅师,深领玄旨,也是禅门临济宗的法嗣弟子。有偈曰:“未到应须到,到了令人笑。眉毛本无用,无渠底波俏。” 赏析:志芝庵生最初在庐山归宗寺挂单,但他一向喜欢远离尘嚣,独居深山阿兰若处,以稻草结庐而住。每天伴随他的,就只有苍松古柏、明月清风和山川白云而已。有一个晚上,突然风雨交加,云雾经过一夜狂风的疾吹与暴雨的冲激,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迹。禅师一觉醒来,发觉眼前的山色,在朝阳的辉影下,变得清晰明澈,顿然豁悟 ,从心底流露出偈语。 众生本性清净无染,但一念无明,妄见空中之花,导致执境迷心,遂起惑造业而轮转生死。老僧不会被尘缘牵缠,所以能享受“清闲”,其真心如山峰一样,巍然耸立,不为风雨所动。所谓“山峰本不动,白云任往来”。老僧所说的“闲”,并非懈怠放逸。“清”是指心念清静,“闲”是指心识回复到本性上,再不受到尘缘(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示寂偈 ---唐。疏山匡仁 我路碧空外, 白云无处闲。 世有无根树, 白云无处闲。 著者小传:疏山匡仁(?-870),吉州新淦人,投本州元证禅师出家。后参洞山良价禅师悟道,住江西抚州匡山,为唐末五代著名禅师。因其身材矮小,称之为矮师叔。又因辩才机敏健谈,常使得他人无插舌之机,故有“疏山啮族”的称号。 赏析:有僧问疏山禅师:“和尚百年后向甚么处去?”师曰:“背抵芒丛,四脚指天。”“我路碧空外”,禅师已经证悟本心,了生脱死。《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故知诸法本无生,亦无有灭。禅师证悟无生亦无灭,哪里还有死前死后呢?所以禅师说‘我路碧空外’亦如肇法师云:“将头临自刃,犹如斩春风”。“白云无处闲”,了生脱死的禅师自是随缘自在,任运度生而无所度矣。“世有无根树,黄叶风送至”,无根之树自根足,万古长存,虽生生不已而生而无生,无生而生,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看!无根之树在那一片黄叶飘落的缘起中,新芽又开始萌动了。 答僧问偈 ---唐.云门文偃 云门耸剔白云低, 水急游鱼不敢栖。 入户已知来见解, 何劳更举轹中泥! 著者小传: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诗僧,云门宗初祖。幼年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赏析:文偃参睦州陈禅师时,尚未开悟。每次文偃敲门求法时,睦州总是关门不让进来。最后文偃学乖了,敲门后等睦州一开门,就先把一只脚跨入门内,硬是挤进去。睦州一把抓住他道:“你快说!你快说!”本来是文偃有话要问睦州,现在反而是睦州叫他快说。文偃一时楞住,睦州不待他回应,一掌把他推出门外,嘴里还说了一句:“秦时轹钻。”然后把门关上。文偃的一只脚因留在门内,结果被轧断了,却也因此而悟道。 “云门耸剔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真如向上之境犹如高耸如剔的云门山,而常人的知见则如山下飘来飘去的白云,不能直上云门顶峰;这种无上境又似湍急的峡流,而常人的见解则如水中“游鱼”,不敢在急流中栖息。谁能“白云云门留,游鱼急流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更举轹中泥”,入户之时,那个能知能识的便是,更何劳个“轹中泥”而多此一举呢?禅师当下大悟,故能大道绝同,横扫一切,学者不可执着于字面。大道任西而东,举个轹中泥又何妨?不举又何妨?何妨又何妨? 示众偈 ---唐.云门文偃 万象森罗极细微, 素话当人却道非。 相逢相见呵呵笑, 顾伫停机复是谁? 著者小传: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诗僧,云门宗初祖。幼年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赏析:“万象森罗极细微”,宇宙万有缘生缘灭,其中极其细微的因果道理又有谁能够说得清楚呢?如阿罗汉亦无法说清孔雀毛上种种颜色的因缘。“素话当人却道非”,万有无始无终、玄妙复杂的因果关系,只有佛与佛才能畅谈究竟,二乘之人都无能知晓;而众生却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来是佛。可是如果把这个秘奥告诉人们时,人们却以为笑谈,视为乖谬。“相逢相见呵呵笑”,相逢时禅师只是呵呵一笑,来表达这个“诸佛向上事”,可是又有谁解释得其中的密意呢?“顾伫停机复是谁”?禅师意欲大家悟入本来,于是又下一机锋:顾伫停机是谁?呵呵一笑的是谁?本来面目又是谁?学者会得否?且道顾伫停机复是谁?脚底头颠明的的,声前色后露堂堂。 示众偈之一 ---唐.云门文偃 是机是对对机迷, 癖机机远远机栖。 夕日日中谁有挂? 因底底事隔情迷。 著者小传: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诗僧,云门宗初祖。幼年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赏析:“是机是对对机迷”,禅师机峰一来时,学者要能“对”能“转,而此“对”此“转”当下第一念即是,更无思虑,亦无分别;如果陷入思虑分别,即陷入第二念矣。第一念是志,第二念是识,随时则迷,依志则觉。“癖机机远远机栖”,禅者远离机心分别,自然安栖于清净理体中而如如不动。“夕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情迷”,日出日木、四时造化,皆是真如实相随缘显现,哪里还有什么挂碍和思虑的执着呢?佛法于山川、草木、夕阳等万物之上历历显现,不待造作。世间凡夫因一念情迷,枉受生死轮转罢了;若离妄想,则一切志、自然志、无碍志即得现前。只有将一切的外在的攀援、情识一一放下,学者才会与佛者相应。兹引一公案说明,有僧问赵州:“如何是赵州?”州云:“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西南北门即是现成公案,无须借其他指示安排。 示众偈之二 ---唐.云门文偃 草岁依山人事稀, 松下相逢话道奇。 锋前一句超调御, 拟问如可历劫违。 著者小传: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诗僧,云门宗初祖。幼年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赏析:“草岁依山人事稀”,禅师很小就出家了,傍依山林而住,远离尘世,自然“人事稀”。“松下相逢话道奇”,在松林之下与故人相逢,一席畅谈大道的不可思议之境。“锋前一句超调御”,“锋前一句”即诸佛、祖师向上一著,这个超越了“调御”---绝非固定的方法手段所能到达,亦非言语思虑所能把握。世尊拈花、赵州一茶、临济棒喝即为“调御”,学者必须领悟其后的宗旨,而不可执着于一花、一茶、一棒。“拟问如可历劫违”,禅师在此下一机峰,当头一棒后,还问个什么?还疑个什么?如果还“拟问如何”,则与道历劫见不得矣;如果又执着于“不要拟问如何”,则与道又白云千里万里矣。学者恁么会?光华晓日腾云起,泛滥秋潮浮海来。 西塔 ---唐.云门文偃 黄梅席上数如麻, 句里呈机事可嗟。 直是本来无一物, 青天白日被云遮。 著者小传:云门文偃(864-949),唐末五代诗僧,云门宗初祖。幼年从嘉兴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遍览诸经,深究《四分律》后至睦州,因顿折一足而开悟,继参学于道明禅师门下。又谒雪峰义存禅师,依住三年,受其宗印。于云门山创建光泰禅院,道风愈显,法化四播,遂成云门一宗。其机锋险峻,门风殊绝,禅林中有“云门一字关”、“云门三字禅”之美称。留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和《语录》一卷行于后世。 赏析: 如何会得祖师公案?禅师运用金刚般若,随说随扫,深刻指出,连会得的意念都不能有,否则又会陷入新的迷执当中。在实际理地,任何技巧、名相借是妄想,皆不可执着。对圣境也不可留念,“黄金地上,具眼者未肯安居;荆棘林中,本分底留伊不得”,正如得山缘密云:“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祖为何人。”吾人自性本具光明灿烂,但如果把它视为对象而生起执着,眼前又会一团漆黑,无从看出它的光明。说出个“本来无一物”又成一执,如何阴云晦雾,将青天白日般的自性障蔽。因此,不仅对圣境要“放下”,对“放下”也要放下。以“无事”扫除有事,既扫除之后,还哪有什么“无事”呢?否则说个“无事”,已是多事!正所谓“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垂钓偈 ——唐.船子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 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 满船空载月明归。 著者小传:船子德诚(820—858),四川遂宁人,得法于药山惟俨禅师。奉师三十年后,离药山,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吴江畔,以小舟渡人,时人称“船子和尚”。《五灯会元》说他“节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传法于夹山善会后,即刻入水而逝。有《机缘集》传世。 赏析: 船子和尚的垂钓偈,意象丰富,境界高远,而又寄寓着随缘任运、了无可得的禅机。“千尺丝纶直下垂”,极写水之深,简直深不可测。众生之心亦如这江中之水,不可测度。所谓“佛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一波才动万波随”,极写见动之广。同样,众生的心性亦是如此,一念即起,万念相随。“夜静水寒”比喻诗人的心境,已经寂寞如止水,无有散乱,如如不动。“鱼不食”,《五灯会元》中录船子的《颂明》歌,点出“鱼”即璧喻圆觉妙心:“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诗人已证如如之境,任而千万“诱饵”也不为其所动。最后一句“满船空载月明归”,意境高妙,暗含得无所得之向上密意。实相无相,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以无所得故”。《涅槃经》云:“有所得者名生死轮,一切凡夫轮回生死,故有所见。菩萨永断一切生死是故菩萨名无所得。”黄庭坚十分钟情《颂钓者》,并拟作《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金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还疑,上钩迟。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明月归。 垂钓偈二 ——唐.船子德诚 三十年来海上游, 水清鱼现不吞钩。 钓竿砍尽重栽竹, 不计功程得便休。 著者小传:船子德诚(820—858),四川遂宁人,得法于药山惟俨禅师。奉师三十年后,离药山,隐居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吴江畔,以小舟渡人,时人称“船子和尚”。《五灯会元》说他“节操高邈,度量不群”,“率性疏野,惟好山水”。传法于夹山善会后,即刻入水而逝。有《机缘集》传世。 赏析: “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船子以钓鱼作佛事,前后三十年的修持与功力,终于达到了“水清鱼现”的境地。鱼比拟佛性,诗人已经证悟得道,那么“钩”与“饵”已属多余了。“钓竿砍尽重栽竹”,诗人虽然已经证道得果,却不舍因行,继续栽竹制作钓鱼之竿,此处正显菩萨悲心广运,无住生心之妙意。明知诸法幻化不真,如水月、如阳焰,但却运无缘大悲、同体大慈,降服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不计功程得便休”,虽然广化众生,却不计功程,无所执着,因已证悟诸法空性,了不可得。元人蔡珪的佳作《华亭图》描绘了船子和尚卓绝的风采:“头无片瓦足无土,不犯清波过一生。钓得金鳞便归去,依然明月大江横。”船子和尚的“钓尽江波,金鳞始现”,引发了后人的无数传唱。 清风楼上 ---宋.长沙师鼐 清风楼上赴官斋, 此日平生眼豁开。 方信普通年远事, 不从葱岭带将来。 著者小传:长沙师鼐禅师,大约十世纪上半叶在世,得法于雪峰义存禅师,住院赵州(今浙江绍兴一带)越山,号鉴真。 赏析:师鼐禅师陪同雪峰禅师赴闽王设于清风楼的宴会,“久坐举目,忽睹日光,豁然顿晓”。于是做了这首偈诗,得到雪峰的印可。 “清风楼上赴官斋,此日平生眼豁开”,禅者参究祖师西来意,不辞辛苦,竭尽身心,但却仍会不到向上密意。而今一朝悟道,犹如盲眼豁然开朗,明明历历,原来就是“这个”! “方信普通年远事,不从葱岭带将来”,到得此处,方信佛法现成,本自具足,在祖师西来之前已经历历宛然,无欠无余,不增不减。且道这“不从葱岭带将来”的是何物?昨夜月明归兴动,西风一阵木樨花。 盲聋喑哑是仙陀 ---宋.重机明真 盲聋喑哑是仙陀, 满眼时人不奈何。 只向目前须体妙, 身心万象与森罗。 著者小传:重机明真禅师,台州(今浙江临海一带)人,约十世纪上半叶在世,得法于玄沙师备禅师,住杭州天龙寺。 赏析:重机得法于玄沙后,回到浙中。钱武肃请他出世开法,重机上堂:“若直举宗风,独唱本分事,便同于顽石。若言绝凡圣消息,无大地山河,尽十方世界,都是一只眼。此乃事不获已,恁么道还会么?若更不会,听取一颂:盲聋喑哑是仙陀……” 本诗旨在说明真如妙性只向目前体妙,无需苦苦觅求。廷昭禅师云:“心法无形,通贯十方。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嗅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一心既无,随处解脱。”所谓“身心万象与森罗,更有何处苦觅佛”! 颂大章庵主 ------宋.保福清豁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 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 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 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 著者小传:保福清豁(?-972),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礼鼓山神宴国师,落发禀具。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龙山和尚而领悟玄旨。后住漳州保福寺。临入寂灭,嘱言勿置坟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大师。《全宋诗》存诗两首。 赏析:《景德传灯录》记载清豁禅师与道友净德冲煦久仰大章契如禅师,前来拜望并请教禅理。谈至天黑,虎狼驯绕。后来,清豁写了这首诗送给契如。 “行不等闲行,谁知去住情”?禅师荷担如来家业,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岂堪等闲。“去住之情”,本无去住,不碍去住,去住本无。凡俗之人怎能了知其中的密意!“一餐犹未饱,万户勿聊生。”清豁在禅法上大餐一顿,但却未“饱”,比喻佛法大海广大无穷,叹未能尽。芸芸众生不可得少为足,浅尝辄止。“非道应难伏,空拳莫与争。”纵然大道不易,非道难伏,然而禅者的智慧空拳却可以捅破无明烦恼,谁与争锋!“龙吟云起处,闲啸两三声。”禅师证悟本来,尽得自在。此时此刻,所有言说亦落了窠臼,只是龙吟,只是闲啸。 http://www./Hongfatai/chanshi/index.asp?boardid=42&page=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