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青山不道场
---唐.;轶名禅师
无处青山不道场,
何须策杖礼清凉?
云中纵有金毛现,
正眼观时非吉祥。
著者小传:唐朝僧人,生卒年不详.
赏析:本诗展现了诸相非相、道本平常的禅理。见到本来后,觉知法身遍一切处,“无处青山不道场”,法法自在圆融,无有阻隔。证悟到此地,“何须策杖礼清凉”,菩萨行住坐卧皆与道相契,远离邪染,何需礼敬这样的多此一举呢?此处,学者需自小心,不可堕于偏空之执。本来处处自在,又何妨瞻礼清凉;又菩萨已知诸法空性实相,但为酬愿度生,故继续不舍因地修行。正所谓“实际理地,不着一尘;万行门中,不舍一法”。“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后两句着意在破除众生的执着。《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修行之人见到瑞相亦不可执着,见也好,不见也好,见不执着,不见亦不执着。
万象之中独露身
---唐.长庆悲棱
万象之中独露身,
惟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
今日看来火里冰。
著者小传:慧棱禅师(8501?--932),杭州盐官人,俗姓孙,生于唐玄宗大中七年,卒于后唐明帝长兴三年,参雪峰义存禅师而悟道。寿七十九,僧腊六十。
赏析:慧棱参禅二十余年仍未见消息。一日雪峰禅师对慧棱说:“我看你为道艰辛若此,我告诉你一个医治死马的妙方,你要不要参考参考?”“请和尚为我开示药方。”“你不必三番五度地来往我处,你只要细心看看壑谷中燎火的树木被冰凉的水浇灭,当下息却身心,远则十年,中则七年,近则三年,一定能够见到消息,有个分由。”慧棱于是依照雪峰的教法,每日用心参究“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的话头,如此过了二年又六个月。有一天慧棱静坐后下了禅床,到院外茶园经行跑香,然后从东廊下拾级而上僧堂,堂口垂挂着厚重的布帘子,慧棱轻轻卷起帘子,堂中之物朗朗呈现,豁然悟得前事,脱口说颂道:“也大差,也大差,卷起帘来见天下,有人问我是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
世间一切万法本无是非、善恶、得失的分别,只是世人的执着识见而已。如果世人亦如禅师一般卷起杂念妄想的无明帘子,彻见本无一物的浩浩天下,则一切的对待差别自然蠲除荡涤,这时湛湛然仿佛独自露身于万象之中。此刻,禅师以清净法眼来观照一切诸法,自然对自己过去火里求冰的荒谬之举哂然失笑!
心如广大
---唐.黄檗希运
心如大海无边际,
广植净莲养身心。
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作世间慈悲人。
著者小传: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法,并改其山名为黄檗山,四方学僧云集而来。法嗣有十数人,而以义玄最为特出。希运继承马祖道一“即心即佛”的思想,力倡“心即是佛”之说,反对以“见闻觉知为心”,将洪州宗喝、捶、踏兼行的禅风发扬光大。宗风“孤行峻道”,深深影响后来临济宗的传法风格。著作有有《语录》、《黄檗心要》等。
赏析:“心如大海无边际”,此心如同大海无边无际,横亘十方,竖穷三际;此心如同虚空,涵盖万象,不动不摇;此心如同工画师,能造种种物,呈现美丑。此心更远胜于大海、虚空、画师等世间种种诸物。心是无量无边,变化万端,容纳万有。我们该如何对待这颗心呢?“广植净莲养身心”,“净莲有清净微妙、出污泥而不染之意。我们要好好地爱护身心,勤修戒定慧,滋养我们的法身慧命,不能允许五欲六尘玷污我们的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
为作世间慈悲人”,“无事手”譬喻此心无住,远离染污。证悟了心性本来面目的禅者没有自住涅槃享乐,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修行学佛之人理应发菩提心,慈悲济世救人,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传法偈
――唐.临济义玄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著者小传:临济义玄(789-867)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临济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为中日禅宗主流之一。敕谥“慧照大师”。
赏析:“沿流不止问如何”,何谓“沿流不止”?生死轮转之流流转不息,包括念念迁流和生命迁流。如果有人问及这个“沿流不止”时,如何做答?“真照无边说似他”。真如理体不变随缘,照用无边,即便念念迁流却不碍法法圆融,在在如如。“离相离名人不禀”,向上一著,离言说相、离文字相、离心缘相,岂是凡情所能测度!“吹毛用了急须磨”,世尊拈花,临济四喝,祖师所有开示言说,所有机巧手段皆是度人的方便,皆不可着实。如果着实,即成“钝刀”,即为妄想颠倒执着。故吹毛之后,必须磨刀;抵达彼岸,当除舟筏。实际理地,本无一法而可得;万象当中,随拈一法为道用。如果执着于祖师的一花一棒、一茶一饼,不仅徒增妄念,活人刀亦变成杀人剑,岂不冤枉!学者作么什会?“无佛处莫停留,有佛处疾走过”。
幽鸟语如篁
---唐.法眼文益
幽鸟语如篁,柳摇金线长。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
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欲言言不及,林下好商量。
著者小传:法眼文益(885-958),浙江杭州余杭县人,俗姓鲁,法眼宗开山鼻祖。先参于地藏桂琛禅师座下悟道,嗣其法嗣。后于金陵(今南京)清凉院传法,教化天下禅僧,宗风兴盛,后人称为法眼宗。卒谥大法眼禅师,著有《宗门十规论》等。
赏析:这是一首意境圆融的禅趣诗。无情有佛性,山水悉真如。由于世人心为境迁,粘着事相,遂使心为境缚,情迷自惑,纵然面对自然山水,也不能领悟当下即是的真如。而禅者泯除了世俗知见后,即可对山水真如作原真的感情。幽鸟绵蛮,声如修竹吟风,娇柳婀娜,柔柔摩娑春池。山岚渐渐收起她的云绡雾噻,春日的山谷逾发幽静而宁谧。暖风轻拂,飘来缕缕沁人心脾的花香。诗人留连永日,萧然禅坐,澄心内昭,物我一如。所有扰乱心志的情丝意絮,都自然而然地沉淀了、消泯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对个中三昧,用言语来表达尤嫌拙劣,只有同得林下清趣之人,才能够充分欣赏。《禅的超越性》谓:“一切自然环境,皆自性也。”只是吾人心为境迁,处处着相。遂使境为心累。如果能够到达“澄心万虑忘”的境界,则实体现成,所见所闻,无非自性。
辞世偈
――唐.洞山良价
学者恒沙无一悟,
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
努力殷勤空里步。
著者小传:洞山良价(807-869),唐代越州会稽人。幼时依止五泄山灵默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遍参南泉、沩山等大德,最后归心云岩昙晟,并见道开悟;后建立江西洞山道场,倡“五位君臣”之说,其弟子云居道膺、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皆为日后的佛门龙象。而亲承法脉的曹山本,与洞山良价合称为曹洞宗,和沩仰宗及临济宗成为当时法门最隆盛的宗派。咸通十年示寂,敕谥“悟本禅师”。著作有《宝境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
赏析:“学者恒沙无一悟”,古往今来,学佛者多如牛毛恒沙,奈何悟道者却如凤毛麟角。这是为什么?“过在寻他舌头路”,心外求法!其错误在于在别人的舌头上找路,执着于别人的话头、公案、经验,却不从自己的心地上用真功夫。正所谓“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修行人如何证悟本来、忘形泯迹?当殷勤努力,而关键在于“空里步”。此之空是真空、是圆空、是大空。“空”与“有”相对,遮有为空,其空亦空,即说有空亦空之,是为究竟之大空。修行人应破假空而达真空、呵偏空而入圆空、引小空而归大空,证悟大空大昧。何谓大空三昧?即不执于空,亦不著有空,照见空与不空毕竟无相而具一切相之三昧。如果证悟此在空三昧,则住于佛之无碍智慧。
焰里寒冰结
---唐.曹山本寂
焰里寒冰结,
杨花九月飞。
泥牛吼水面,
木马逐风嘶。
著者小传:曹山本寂(840-901),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幼习儒,十九岁入福州云名山出家,二十五岁受具足戒。后从良价学禅,得心印,是曹洞宗的创始人之一。
赏析:本诗全显真如理体境界,绝思虑,泯分别,不可以常理解之。如果用曹洞五位君臣来判,此诗相当于正偏五位中的“正中来”,即见到法身真如之境,非染非净,非正非偏,现象界不可能存在之事,在这里都活泼泼地呈现出来,这是见道时的“不可思议”的奇妙境。《五家宗旨纂要》有一段关于见道时的阐述:“到此浑身放下,撒手忘依,便能全身担荷,彻底承当,内外一如,更无异体,正中来也。”禅者此时已证悟法身,于世间现象界一切撒手不顾,端然而坐,无为闲适。既已泯灭现象界的一切,则“枯木吐花于劫外,放出盎然春意;倒骑玉象与麒麟,来去洒脱自如。”这是一个“风休花尚落,鸟啼山更幽”的世界,这是一个人人具足的世界,这是一字不说的世界。此时显发妙用,泥牛何妨吼月?木马不碍嘶风。在这迵超现象界的真如法界中,月皎风清,光明一片。正所谓“云盖锁口诀,拟议皆脑裂。拍手趁虚空,云露西江月。”
辞北堂书
---唐.洞山良价
岩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祖意直教言下晓,玄微须透句中真。
合门亲戚要相见,直待当来证果因。
著者小传:洞山良价(807-869),唐代越州会稽人。幼时依止五泄山灵默禅师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遍参南泉、沩山等大德,最后归心云岩昙晟,并见道开悟;后建立江西洞山道场,倡“五位君臣”之说,其弟子云居道膺、龙牙居遁等二十余人,皆为日后的佛门龙象。而亲承法脉的曹山本,与洞山良价合称为曹洞宗,和沩仰宗及临济宗成为当时法门最隆盛的宗派。咸通十年示寂,敕谥“悟本禅师”。著作有《宝境三昧歌》、《玄中铭》、《洞山语录》。
赏析:《辞北堂书》是洞山良价禅师出家时,辞别母亲的家书。一切含识,皆属无常,未离生灭。虽则乳哺情至,养育恩深,若把世赂供资,终难报答。故《孝经》云:“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不孝也。”释迦如来指出,欲报父母罔极深恩,莫若出家功德。“载生死之爱河,越烦恼之苦海,报千生之父母,答万劫之慈亲”。如此则三有四思,无不报矣。故经云:“一子出家,九族生天。”良价此诗洋溢着佛心慧语,充分表露洞山良价割爱辞亲,为求圣道,而化俗情,行大孝,舍小爱,成大道的难行之行!后,洞山良价又作一颂:“良价舍今世之身命,誓不还家,永劫之根尘,顿明般若。伏惟父母心开喜舍,意莫攀缘,学净饭之国王,效摩耶之圣后,他时异日,佛会相逢。此日今时,且相离别,良非遽违甘旨,盖时不待人。故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伏冀尊怀莫相寄忆!”
示法诗
---唐.龙山和尚
三间茅屋从来住,
一道神光万境闲。
莫作是非来辨我,
浮生穿凿不相关。
著者小传:龙山和尚(生卒年不详),唐代禅僧,约八世纪下半叶到九世纪上半叶在世,又号隐山和尚。得法于马祖道
一禅师,与大梅法常禅师一样,遁入深山,并且终身不入世。他清修之地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的龙山,故后人尊称他为“龙山和尚”。
赏析:“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三间茅屋暗喻过去、现在、未来,禅师在三间茅屋中居住,消掉过去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摄受众生未来成佛。“神光”譬喻圆觉妙心,世间常人没有证悟“神光”,往往被万物弄得团团转,人忙境也忙,万法本闲人自闹。而见道的人心不被境转,自然是“万境闲”,动静不二了。
“莫作是非来辨我,浮生穿凿不相关”,禅者已经超越了是非、善恶,常人怎能了解他呢?世俗生活当然与他无关了。据载洞山禅师谒过龙山和尚后,龙山一把火把庵烧了,进入更深更高之处,以后再也无人看见过他了。
学道先须且学贫
---唐.龙牙居遁
学道先须且学贫,
学贫贫后道方亲。
一朝体得成贫道,
道用还如贫底人。
著者小传:龙牙居遁(835-923),唐末五代时曹洞宗著名禅师,俗姓郭,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于吉州莆田寺出家,依年具戒于嵩岳。初参翠微、香严、德山、白马,虽请益已劳,而机缘未契,后闻洞山得吾玄旨。住长沙龙牙山,人称“龙牙和尚”。
赏析:“学道先须且学贫”,《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修行之人必须安贫乐道,放下五欲六尘等诸烦恼,才有可商量处。若一边口说修行,一边妄想功名富贵、名闻利养,则纵使做得千百“佛事”,终究与道相悖。又“贫”字含无穷妙意,禅定静坐之中,日夜反观,照见五蕴皆空,丝毫不挂,反观自我则廓然无存,“撒手到家人不识,更无一物献遵堂”。
“学贫贫后道方亲”,学者只有顿悟五蕴性空,才有相应分。而禅师已经肯心自许,在“贫”中体味到了道的亲切。“一朝体得成贫道,道用还如贫底人”,体得“贫”道,自然大事已明,不过悟了还同未悟,不到平淡、炉火不能纯青。大智大愚,打成一片。
门前树
---唐.龙牙居遁
唯念门前树,
能容鸟泊飞。
来者无心唤,
腾身不慕归。
若人心似树,
与道不相违。
著者小传:龙牙居遁(835-923),唐末五代时曹洞宗著名禅师,俗姓郭,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于吉州莆田寺出家,依年具戒于嵩岳。初参翠微、香严、德山、白马,虽请益已劳,而机缘未契,后闻洞山得吾玄旨。住长沙龙牙山,人称“龙牙和尚”。
赏析:山川草木等无情识者亦不住于各自之本分,而有说法之义。说法不仅限于有情识之有情,即如无情识之无情亦能说法,以心耳即得听闻无情说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传有偈颂:“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可知。”在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树木花鸟皆悉演唱苦空、无常、无我之音,莲池海众一经听闻,自然开悟,自然证果。
本首诗偈显示了无情说法的密意。参天大树能容众鸟栖息,而“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大树对鸟儿来说,来,任其来;去,任其去。《宗镜录》云:“若不起妄心,则能顺觉。所以云,无心是道。”“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如果修行人能像树一样“无心”,则与道相契。此处需注意,圣人之无心绝非如木石一般,无情无明。无心是不住妄念、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是无住生心之无心。万法本空,若于法有得、于觉有证,即是执相,能所俱在,无法成就无上圆满道果。
学道
---唐.龙牙居遁
夫人学道莫贪求,
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
体得无心道亦休。
著者小传:龙牙居遁(835-923),唐末五代时曹洞宗著名禅师,俗姓郭,抚州南城人也。年十四于吉州莆田寺出家,依年具戒于嵩岳。初参翠微、香严、德山、白马,虽请益已劳,而机缘未契,后闻洞山得吾玄旨。住长沙龙牙山,人称“龙牙和尚”。
赏析:贪是学道的根本障碍,而无心是学道的秘诀。何谓无心?离妄念之真心,远离凡圣、粗妙、善恶、,美丑、大小等之分别情识,处于不执著、不滞碍之自由境界。先德云:一念妄心仅动,即具世间诸苦。如人在荆棘林,不动则刺不伤。妄心不起,恒处寂灭之乐。一念妄心才动,即被诸有刺伤,故经云:有心皆苦,无心即乐。“无心始体无心道”,《传心法要》曰:‘如今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但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真正体得无心的人称之谓“无心道人”。“体得无心道亦休”,无凡心与佛心,是为无心之形。无凡心,故一切凡夫在此中。无佛心,故一切诸佛在此中,一时供养一切之凡圣。遮表俱时,体用不二,是为法门之大体。无心道人无凡圣之心,无心故为凡圣之物体,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也。
示徒偈一
---唐.龟山正原
沧溟几度变桑田,
唯有虚空独湛然。
已到岸人休恋筏,
未曾度者要须船。
著者小传:福州长溪龟山正原禅师,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年幼即厌俗出家,于本州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在建州乾元寺受具。后参访五泄灵魔禅师,决择玄微。咸通十年终于龟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敕谥“性空大师”。
赏析:“沧溟几度变桑田”,首句彰显万有幻化无常,宇宙中的一切无不在变动迁流中,或潜或隐,或广或微,其中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或自性可得。“唯有虚空独湛然”,虚空比拟诸佛所证的妙明真心。虽然沧海已变桑田,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妙明真心却永远湛然明澈、常乐我净---这是诸佛所证悟的众生本具的真实面目。
“已到岸人休恋筏,未曾度者要须船”。已经证得无生法忍、到达涅槃彼岸的圣者,不能陶醉于“寂灭”的快乐中而处恣空境,应倒驾慈行,慈悲普渡一切有缘的众生。
示沙汰示众偈
---唐.龟山智真
明月分形处处新,
白衣宁坠解空人。
谁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曾为长者身。
著者小传:福州长溪龟山正原禅师,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年幼即厌俗出家,于本州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在建州乾元寺受具。后参访五泄灵魔禅师,决择玄微。咸通十年终于龟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敕谥“性空大师”。
赏析:“明月分形处处新”,明月代指清净的真如佛性,明月普现一切江水中,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清净法身遍一切处,处处皆真。“白衣宁坠解空人”,白衣指在家人。对于真修佛法的“解空人”来说,又何妨在家与出家的分别呢?又出家可分心出家与身出家两种。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出家。”《大庄严法门经》云:“菩萨出家者,非以自身剃发名为出家,(中略)非以自身守护律仪名为出家;若能广起四无量心,安置众生,是名出家。”
“谁言在俗妨修道
,金粟曾为长者身”,在家之人若能广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对于真正的修行便没有妨碍。金粟如来在娑婆世界化现为维摩诘长者,广度众生,这是一个绝好的例子。
示徒偈二
---唐.龟山正原
寻师认得本心源,
两岸俱玄一不全。
是佛不须更觅佛,
只因如此更忘缘。
著者小传:福州长溪龟山正原禅师,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年幼即厌俗出家,于本州籍山落发。唐元和十二年,在建州乾元寺受具。后参访五泄山灵默禅师,决择玄微。咸通十年终于龟山。寿七十八,腊五十四。敕谥“性空大师”。
赏析:“寻师认得本心源”,禅宗千七百则公案,法法归一,无非是教人识得本心源,马祖所谓“即心即佛”就是这个道理。但人们往往参究于一两句公案话头而迷昧心源,去道甚远。因指迷月,本自心源在月而不在指,无奈众生妄想执着,遂成“一句合头语,万世系驴橛”。
“两岸俱玄一不全”,未悟时,彼岸也不是,此岸也不是;悟到时,彼岸是,此岸亦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彼岸、此岸是一不是二,又何妨二;二即不立,一也非一。正和了老子的千古名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洞晓了这一切,原来佛即矗立在镜前,本处是佛,又何需寻寻觅觅;心佛不二,心外之佛了不可得。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悟到此处,万缘放下,自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腾腾任运,任运腾腾矣。
上堂偈
---唐.龟山智真
心本绝尘何用洗,
身中无病岂求医。
欲知是佛非身处,
明镜高悬未照时。
著者小传:福州龟山智真,扬州人氏,俗姓柳。受业于本州华林寺,唐元和元年润州丹徒城香寺爱戒,京兆章敬寺怀恽禅师法嗣。咸通六年示寂,寿八十四,腊六十。敕谥“归寂禅师”。
赏析:首句“心本绝尘何用洗”直指心性。《六祖坛经》有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不生不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众生的圆觉妙心绝待圆融,无有尘垢,又何来洗与不洗之分别。“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身中无病岂求医”。虽说是身,不碍说心,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身亦是清净本心之所遍处。真如佛性远离染污,无病无痛,又何需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镜高悬未照时”,诗的后两句宛如禅门的向上公案,什么是佛?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学人能会得吗?“明镜高悬未照时”!
示寂诗
---唐.五台智通
举手攀南斗,
回身倚北辰。
出头天外看,
谁是我般人。
著者小传:五台智通,唐代禅僧,生卒年不详。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载,智通参礼归宗智常求法。一夕突然大呼:“我已大悟也。”次日,智常问之,答:“师姑原来是女人作。”智常许之。后居五台山法华寺,自称大禅佛。
赏析:大彻大悟之人的自在洒脱在此诗中可见一斑。“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禅师已经彻证诸法实相,随缘自在,“宇宙存乎手,万物由乎心”。禅师证入毗庐遮那法身海中,观天地虽大,如同掌中之物。何以故?诸法本自性空,小大无碍,广狭共融。“芥子纳于须弥,须弥纳于芥子”。
“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禅师不仅南攀北倚,而且竟把头伸出了天地之外,一览众境。哪里还有这样的人呢?禅师圆觉妙心,傲兀宇宙,舍我其谁!正所谓“神通自在,出没自由。或现大身,满虚空法界;或现小身,微中极微,细中极细”。
送童子下山
---唐.金乔觉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著者小传:金乔觉(705-803),唐时新罗国王今蕙英近族。自幼出家,二十四岁航海东来,择九华胜境结茅而居,后扩为天台寺。宋高僧宗杲赞此寺云:“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贞元十年,跏趺示寂,寿九十九。世称地藏王菩萨化身,其塔院称为肉身殿,明万历中赐名“护国肉身宝塔”。
赏析:金乔觉在九华山修行的时候,一位当侍者的小沙弥耐不住寂寞的山居生活,心想回家。下山时,金乔觉作了这首诗送给他。
“空门寂寂汝思家”,佛门修行清贫、简单,淡泊寡欲,难怪你想要回家。“礼别云房下九华”,小沙弥和云端山中的寺院挥手作别,要下九华山。“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你很喜欢回家玩用竹根当马骑的儿童游戏,而不喜欢在佛地聚金沙,譬喻慢慢地修行,积功累德。
“添瓶涧底休捞月”,但你一定要谨记红尘俗世中五欲烦恼炽盛,好比用瓶子到涧底盛水,不要以为瓶子里映现的月亮很可爱,那是虚妄不实的。“烹茗瓯中罢弄花”,也不要以为那些花瓶里插的花非常美,那是短暂的,眨眼凋谢零落。“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今天就好好下山去吧,不要流泪,不要记挂老僧。老僧自有烟霞相伴,随缘自在。
精舍遇雨
---唐.可止
空门寂寂淡吾身,
溪雨微微洗客尘。
卧向白云情未尽,
任他黄鸟醉芳春。
著者小传:可止(860-934),北京房山人,俗姓马,12岁出家。唐昭宗时赐紫袈裟。后住洛阳长寿寺,号“文智大师”。长于近体诗,《全唐诗》存诗9首。
赏析:这首禅诗清新雅丽,非同凡品。“空门寂寂淡吾身”,何谓空门?诸法依因缘生起而无自性,谓之空;若证得此空性,则得解脱而趋入涅槃,故称为空门。禅师淡泊的心境与寂寂的空门相应,这是与道相合意。“溪雨微微洗客尘”,那微微的小雨与清潺的溪水正好洗却蒙蔽自性的烦恼尘埃。客尘即指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故称为客;又以烦恼能污染吾人之心性,犹如尘埃之染污万物,故称为尘。以佛法实谛而言,众生心性本即清净无染,一无尘垢,然因妄境现象纷沓,妄执妄着而心生烦恼。《维摩经》云:“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卧向白云情未尽”,禅师高卧于白云林泉之间,心旷神怡,宛然与万物融为一体,这是何等的解脱自在!“情未尽”暗指菩萨以菩提心为本,不舍众生。“任他黄鸟醉芳春”,此是禅师悟见本来而随缘放阔的任远境界。黄鸟飞鸣,花草闹春,真如实相处处彰显!
本来照
---唐.得严智闲
拟心开口隔山河,
寂默无言也被呵。
舒展无穷又无尽,
卷来绝迹已成多。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香严祖师有“三照语”之说,“本来照”即照之体----真如佛性,诸佛所主众生本具之妙明真心,寂而恒寂。这个“本来照”是什么?“拟心开口隔山河”,若要“开口”去说明它,那便隔山隔水,愈说弥远,越说越不是了。所谓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道不可“说”。那么就以“不说”来表现它,可以吗?“寂默无言也被呵”,你若“寂默无言”也错了,同样是对这个“本来照”的误解,也要受到祖师们的呵斥。那么,它究竟如何呢?
“舒展无穷又无尽”,妙明真心若舒展开来,至大无碍,横满十方,竖极三际,更无一法可与为比。“卷来绝迹已成多”,若把它“收卷”起来,它又小而无内,以致用绝迹来形容,已成冗多。正所谓“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惟自性欤”?
寂照
——唐.香严智闲
不动如如万事休,
澄潭彻底未曾流。
个中正念常相续,
月皎无心云雾收。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本来照的功用特点即是“寂照不二”。“不动如如万事休,澄潭彻底未曾流”,“不动如如”就是“寂”,此之“寂”超越动静两边,动亦如如,静亦如如,动静不二。所谓“日月往来,原属常往之相;云飞川逝,方见不迁之形。三际坐断,了无始终之迁变;十界平沈,何有寒暑之往还?”“个中正念常相续”,何谓正念?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即是正念;净宗之心不颠倒错乱而一心念佛,即为正念。学者如果能够正念相续,自然念念与佛相应。“月皎无心云雾收”,正念之心如同明月中天,遍照大千,没有一丝云雾遮障。烦恼如同云雾,只是缘起缘灭,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在正念之光的“寂照”之下,烦恼云雾自然消无殆尽。
常照
——唐.香严智闲
四威仪内不曾亏,
今古初无间断时。
地狱天堂无变异,
春回杨柳绿如丝。
著者小传:香严智闲(?-898),唐代名僧,青州(山东益都)人。初从百丈怀海出家,后谒沩山灵祐禅师,不契,泣涕辞去。偶于山中芟草,瓦砾击竹作声,廓然有省,乃悟沩山秋旨,因嗣其法。住于邓州香严山,化法大行,净侣千余人。香严禅师生性严谨,语喜简直,有偈颂三百余首,流传于世。
赏析:众生的妙明禅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而这就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本来照”、“寂照”和“常照”是一即三,三即是一的。三者原本是一体,出于角度的不同,有三个方面的显示而已。
在心性的“寂照”中,就有“个中正念常相续”的功用,也就是“常照”的作用。所以是“四威仪内不曾亏”。在人们的行、住、坐、卧这“四威仪”,四种基本生活形态上,它永远“常照”一切,决不会“失业”无作。不仅“正念常相续”,而且这个“常相续”贯穿古今,所以是“今古初无间断时”。“地狱天堂无变异”,这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妙明禅心无动无坏,不增不减,非变非异。“春回杨柳绿如丝”,更为奇妙的是,这寂而常照的“妙明真心”,其实无时无刻不显现在眼前。你看,春日将至。那杨柳的绿嫩枝条,如同蚕丝织出的那样美妙---这不是妙明禅心的呈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