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诗——悟道偈(四)

 高山仙人掌 2015-11-07
                                       遗世偈


------宋.保福清豁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




著者小传:保福清豁(?-972),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礼鼓山神宴国师,落发禀具。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龙山和尚而领悟玄旨。后住漳州保福寺。临入寂灭,嘱言勿置坟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大师。《全宋诗》存诗两首。



赏析: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世人行路难,只因心有所求。若有所求,则处处贪着,必有求不得之苦;若无所求,则无诸苦,随缘任性,自在解脱。“鸟道羊肠”形容所求之路艰难,崎岖险仄;又喻惑业诸苦,轮回恐怖。但在悟彻圆明的禅者看来,这只不过在一念咫尺之间便自超越。一念迷即九九八十一难,一念悟即顿超六道,出离三界。证悟此境,自性处处显现,触目无非菩提。有僧问惟正禅师为什么身为禅师却不谈禅,惟正说不必白费言语,“但日夜万象为敷衍耳。言语有间,而此法无尽,所谓造物无尽藏也”。最后一句“汝归沧海我归山”,无论山海,皆是妙明真心。溪水自归沧海,禅者自归深山。“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禅者至此,已经任运随缘,随缘任运,吾归沧海细归山。

 

                                  悟道偈


---宋.孚上座

忆着当年未悟时,
一声号角一声悲。
如今枕上无闲梦,
大小梅花一样香。




著者小传:太原孚上座(生卒年不详),住太原白云寺,石头系五代雪峰义存法嗣



赏析:禅者未悟道时,“一声号角一声悲”。世事如白云苍狗,变幻无常,人生迷昧苦短,转瞬即逝。一念想起,不禁悲从中来。古德云:“此心未明,如丧考毗,此心更明,更如丧考毗。”学者如果不能参透生命的本源,没有解决生死大事,真是可悲、可叹、可怜。 “如今枕上无闲梦”,开悟后的禅者行住坐卧皆与道契合,再也没有闲愁恶梦了!《丹经》云:“至人无梦,非无梦也,无恶梦也。”“大小梅花一样香”,此句蕴意深刻。《华严经》指出,若有菩萨安住于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刹、一切深心、一切善根、一切菩萨、一切愿、一切波罗蜜、一切行、一切佛等十种平等,可得一切诸佛之无上平等法。可见,在开悟人眼中不仅大小梅花一样香,十方世界亦是同共此香矣。

 

                                  龟山吟寄友


---宋.保福清豁

聚如浮沫散如云,
聚不相将散不分。
入郭当时君是我,
归山今日我非君。




著者小传:保福清豁(?-972),泉州(今福建泉州)人。年少聪颖,素蕴孤操,志探祖道。礼鼓山神宴国师,落发禀具。初参大章契如庵主,次谒龙山和尚而领悟玄旨。后住漳州保福寺。临入寂灭,嘱言勿置坟塔,遂入山坐化。刺史陈洪进奏,赐号性空大师。《全宋诗》存诗两首。



赏析:首句“聚如浮沫散如云”,极写万有幻化无常之理。诸法皆由因缘假和而生,空无实性。《大日经》云以十喻解释诸法空性之理:幻、阳炎、梦、影、乾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喻。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聚不相将散不分”,聚散皆无实性,和与分均属妄执,众生昧于此而憎爱偏生,烦恼遂起。“入郭当时君是我,归山今日我非君”,此句与洞山良价大师“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有异曲同工之妙。法身遍一切众生处,量等虚空。故无论入世出世,一切是君非君都是法身自性的化现,故“君是我”。“归山”譬喻证悟法身实相,了知实相无相,离一切相,故“我非君”。

 

                                   无题


---唐.布袋

只个心心心是佛
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万境生
一切不如心真实




      解释:人人皆有佛性。人,往往重视自己的身体多过重视自我的心灵,平常要营养均衡,要健身美容等等,更要照顾衣食住行一切所需,反而忽略了自我的真心。没有修心,没有养心,任心在那里造业、妄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佛说一切心,能生一切法,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是以修行的主要工作,在於修心。

 

                                   无题


---华严经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一切唯心造




    解释:人心就如同世界上最优良的画家,能把万事万物描绘的真切而实际。色、受、想、形、识都是因我们的心有所感念而生,甚至你我所见到的万物万象,也都只是人们的心所幻化出来的,怎能算是真实呢?

 

                                    无题


---古德

施主一粒米
大如须弥山
今生不了道
披毛带角还




      解释: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相关资源垂手可得,影响所及,使得人们忘却了先民胼手胝足、勤俭刻苦的美德。「惜福」不应只是口号,事实上,这世界物质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各各有情众生所形成的巨大网络则共同受用这些资源,因此每个人浪费、或珍惜的习性,无形中都在影响这共生架构!尤其对学佛人来说,更应从此一共生关系中憬悟「缘起」的道理,善自珍惜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为这日益匮乏的地球贡献一点心力。

 

                                   无题


---唐·六祖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
恰如求兔角




      解释:佛法就是「活法」──生活的方法。佛法离开了日常生活,就成了空中楼阁式的哲学论理,也许能够满足一部份人抽象思考的乐趣,对於身心的实际成长却毫无助益。换句话说,所谓解脱,必然是扣紧了我们的生活的,离开生活、企图另外找一个「解脱」的状态,无异缘木求鱼。广义的「解脱」不必然要像古来圣贤、祖师大德那样地大彻大悟,它可以是∶生活里一个观念的开通、对於某事忿忿不平的释怀┅┅等等。透过对佛法的思惟,将能够渐次整合我们的身心灵,活得更自在。

 


无题


---古德

日月如梭
命在几间
无常相随
瞬息人生




      解释:人们常用「白驹过隙」、「兔走乌飞」┅等成语来形容光阴的迅即不待人,然而这些掌故往往被视为一种文学意境,鲜少能够真正触动我们的心弦。佛陀说∶「人命在呼吸间」换句话说,当一口气不来,生命即时殒灭;而透过对呼吸的绵密观照,我们很容易就能察知身、心、息的相依相恃,并在这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现象界的无常、生灭、空寂。藉由实践佛法,我们将能全方位见证「无常」的真实面貌。

 

                                        无题


---古德

 人不求人一般大 
水不流时一样平




      解释:古代禅师曾经如下比喻说∶禅和子开悟前四处访师、哀哀切切,如丧考妣,就像是一条摇尾乞怜的哈巴狗;一旦悟後,转身如踞地金毛狮王,吼声遍十方。这个比喻让我们想起佛陀亲口说的偈子∶「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句话不是在强调某种本位主义,而是指出人人本具的光明佛性,这一佛性尊贵如君王,能够摆脱各种烦恼系缚,得大自在。『有求於人』当然不是问题;但若是出乎贪婪、不正确的心态┅等,则清净心已然蒙尘、良知已遭蒙蔽,又如何能够像狮王般无畏无愧、自在地做狮子吼呢?

 

                                       赠闻聪师


---宋.智圆

澹然尘虑绝,禅外苦风骚。
性觉眠云僻,名因背俗高。
水烟蒸纸帐,寒发涩铜刀。
几宿秋江寺,闲吟听夜涛。




著者小传:智圆(976-1022),北宋天台宗名僧,字无外,号中庸子。幼学儒学,后来出家。与林逋交好。主张融合儒教释,认为“释之言中庸者,龙树所谓中道义也”。思想对北宋影响很大,著有《闲居篇》传世。



赏析:这是一首临别赠勉的佛诗。“澹然尘虑绝,禅外苦风骚”,闻聪禅师已经离尘脱俗,四大皆空,但仍然不废吟诗作赋。风骚是诗家之事而非佛家本业,故言“禅外”。须知禅心广大无所不包,吟诵诗词亦可为佛事,故言不废。“性觉眠云僻,名因背俗高”,禅师觉悟本心,大事已了,故随缘自在,高卧白云。僧人所证之境界真实无虚,无委无曲,自然名闻千里。“水烟蒸纸帐,寒发涩铜刀”,山间的水雾使纸帐笼罩在一片缥缈的氛围中,寒发使剃发的铜刀发涩。这是形容僧人的生活环境和外表特征。“几宿秋江寺,闲吟听夜涛”,僧人几度夜宿秋江畔的寺院,在吟哦之余,聆听那月夜澎湃的浪涛,领略那宇宙法界的天籁。从全诗来看,闻聪师完全生活在一个自足的清净世界里,澹然而法喜充满,着实令世人亲羡。

 

                                 居天柱山


---宋.赞宁

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
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
随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
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




著者小传:赞宁(919~1001),五代、北宋之际僧人,俗姓高,德清(今浙江省)人。出家杭州龙兴寺,因精于南山律法,故有“律虎”之称。宋太宗时受诏汴京(今河南开封)居天寿寺,赐号通慧大师。佛教史学家,著有重要的佛教史科《宋高僧传》,收录唐、五代数百位高僧逸事。另撰有《大宋僧史传》、《内典集》等著作。



赏析:“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首联摹写精舍的空旷、豁亮。四方原野一望无垠,一扉柴门自是夜不蔽户,展现眼前的是多么祥和安宁的景象。“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诗僧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参禅礼佛,吟诗读经,自是清福不尽,法喜充盈。“随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无始劫来,迷于妄念执着,逐尘而转,而今终于一念觉醒。觉与迷即在一念之间,一念者,阴妄刹那之心。一念有真有妄。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很多人不知这其中的真奥,役于万物,劳形损神,而轮回于生死苦海之中不能解脱。凡夫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间之诸法性相。此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属十法界中之某一法界,如与杀生等嗔恚相应,是地狱界;若与贪欲相应,是饿鬼界;若与人伦道德五戒相应 ,是人间界;若与真如法界相应,是佛界。是故,一念与某界相应,此心即在某界。一旦醒悟了魔佛只在一念之间,一念相应一念佛,一念相乖一念邪,而有不念佛法僧者,未之有也。

 


闲居


---宋.永明延寿

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
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
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巢。
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




著者小传:永明延寿(904-975),宋代高僧。净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30岁出家,后于天台山国清寺得传德韶国师法嗣,至雪窦山传法,并复兴杭州灵隐寺。应吴越王钱俶之请,迁永明大道场,接化大众,世称永明大师。永明提倡禅净双修,又曾召集慈恩、贤首、天台各宗僧人,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人之著书,而成《宗境录》,并调和各宗派间的分歧。高丽王因见此书,派遣三十六们僧侣前来学法。卒赐号智觉禅师。



赏析:永明禅师的山居禅趣诗很多,大多显示了风标高立、清纯阔然的禅悦空境,这首闲居诗亦是如此。“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首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闲居与退迹的区别。退迹而心系庙堂俗世绝非真正的闲居,只图具闲居的表象而已。闲居的真意在于远离妄缘烦恼。《法华经》曰:“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此闲居具十德:无男女境无爱欲心,无杂言缘无妄语愆,无敌对人无斗诤畏,无是非友无赞毁误,无见人失无谈他过,无随逐属无眷属嗜,无对面人无礼仪烦,无来临客无飨应营,无交众情无好衣望,独修妙行更无他妨。颔联禅师指出,身居显位者危身更早,心慕浮荣者往往贻害他人。后四句禅师不惜笔墨描绘了闲居的自在无染的生活:细雨朦朦,虫儿应声出穴;寒气袭来,鸟儿自会移动家巢。野径荒芜,无人翦饰;葛藤缠绕之处,一叶疏窗透出。处处清淡静谧,法法随拈皆真。正如禅师自己形容的“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滔滔一点无依处,举足方知尽道场”。

 


孤舟夜静泛波澜


---宋.浮山法远

孤舟夜静泛波澜,
两岸芦花对月圆。
金鳞自入深潭去,
空使渔翁执钓竿。




著者小传:浮山法远(991-1067),宋代著名禅僧,字圆鉴,又号紫石野人,河南郑州人。初习史事,后出家嗣法于叶县归省禅师。晚岁住舒州(今安徽潜山)承天寺,工诗,著有《浮山九带》。



赏析:这是一首渔翁垂钓图,状景静美,禅意无穷。“孤舟夜静泛波澜,两岸芦花对月圆”,首两句描写静夜垂钓时的寂寥之美。一叶孤舟停泊在波澜微起的湖心,两岸银亮的芦花映衬着一轮皎月,微风摇曳,湖波轻舞。在这澄明灵韵的大自然中,禅僧万虑偕忘,机心顿失,早已忘情于虚空自在的禅境里。“金鳞自入深潭去,空使渔翁执钓竿”,一尾金鳞鱼儿游进了深潭,渔翁兀自空执渔杆。此句与船子和尚的“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譬喻禅僧陶然于秋月澄江之中,于染于净、于圣于凡俱无所得。

 

                                        山居颂


---宋.录澄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




著者小传:灵澄(生卒年不详),宋初云门宗禅僧。承嗣巴陵鉴禅师衣钵,为南岳怀让第八世。住洪洲酹潭,性格洒脱不羁,人称散圣。有诗偈集传世。



赏析:因为有学禅人问到西来意之事,才引出了这首诗的因缘。“居山七八年”,“草履三个耳”,“麻衣曾补肩”,首两句剿绝玄妙妄念,盖谓平常心是道,西来意就在眼前。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饥来吃饭,困即打眠,任运天真,枕石漱流,更有何时!“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前句写人,此句摹景。但见积雪欲融,泉流泻翠,一片纯明澄澈之境。处处现前美景,法法自尔生机,即目即真,即真即目。只有这“无心老僧”,方可描绘出这触目菩提的胜境。“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以白云喻妄尘妄念,明月喻自性清净。参透妄尘,方诸翳尽去,本性清净,圆融顿现,如明月一轮,当窗朗照矣。

 

                                   淮上


---宋.秘演

危桥当古寺,闲倚喜同僧。
极浦霁秋雨,扁舟明夜灯。
风沉人语远,湖涨月华升。
万事空凝念,其如总不能。




著者小传:秘演,山东僧人,与欧阳修、石曼卿交好酬唱。欧阳修曾序云:“秘演与曼卿交往最久,曼卿隐于酒,秘演隐于浮屠,皆奇男子也。曼卿称秘演之作,以为雅健有诗人之意”。《宋诗纪事》录诗之意。



赏析:本诗清疏空缈,无际无涯的河湖风光与诗僧虚静灵明的悟境相映成辉,禅意昂然。“危桥当古寺,闲倚喜同僧”,方外衲人斜倚危桥极目远眺河光水色,体味那不可言传的禅悦境界。危桥、古寺,反衬出诗僧的心境闲静。颔联和颈联以书家的大手笔涂抹清新、旷远的河上风光。“极浦”与“扁舟”对,大小相衬;秋雨霁与夜灯明,展现秋雨过后河上风光的清丽、缥缈。“风沉人语远,湖涨月华升”,浩荡的秋风把人的说话声传现很远,湖水荡漾、涨浮,明月含英铄银,徐徐升起,全然一派澄洁空明的极美之境。在这样的灵明妙境,诗僧物我两忘,与天地自然浑然合为一体。尾联“万事空凝念,其如总不能”,一语点露禅机。如果不是心空无住无碍,哪里还能体味到这触目皆真的神妙悟境呢?

 

 

 

 

悟道偈

---宋.韩大伯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著者小传:韩大伯,(生卒年不详),宋代禅僧。

 

赏析:“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一只兔子,横在古道路上,老鹰一见,倏然扑下便生擒了。“后来猎犬无灵性”,老鹰一有机会就下手,可怜猎犬无灵性,打猎的时候,那个猎狗靠鼻子闻,跑过来闻了半天,到处找兔子。“只向枯桩境里寻”,只好向枯树根的空洞里拼命找。可怜世上一班学禅之人,参公案啊,参话头啊,都像这个猎犬一样,只向枯桩境里寻。如果是大智大慧的人,就像那个老鹰一样,空中一亮,就把兔子叼上去了,当下认得,当下提起,本来面目即自现前。哪里还有什么思虑分别,更没在什么有无之见!而一些愚痴之人便像那后面的猎狗――勤快得拼命地跑,拼命地转,就在那里参死一个话头,寻觅一个境界,找一个了不可得的空!这正偈像子叮铁牛一般,永远也不可能透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