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第四届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活动中,聆听了来自台湾的信息技术老师王丽君执教的《程式语言——程式基本结构与实例实作》,是关于Scratch程序语言的学习。 Scratch是一款由麻省理工学院(MIT) 设计开发的一款面向少年的简易编程工具。这个软件的特点是:使用者可以不认识英文单词,也可以不会使用键盘。构成程序的命令和参数通过积木形状的模块来实现。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栏就可以了。官方网址http://scratch. 是麻省理工学院网站的一个分支。这个软件的开发团队称为“终身幼儿园团队”(Lifelong Kindergarten Group)。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一眼喜欢上这个软件,建立起做程序的欲望。
我在课堂上是这么教的:先展示一个Scratch游戏,引导学生分解对象角色的动作,游戏步骤,继而分析程序,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程序编写。当学生在模仿中有所创新时,我们就像一群不畏艰难的英雄因为攻克难关而感到特兴奋,特有成就感。当然,有时我也会给他们自由创作的时间,不给主题限制。我很享受每周二下午和学生一起学习Scratch的两节课时间。听了王老师的课,我在反思,我们的教育价值观是不是存在偏差?我们太重实用,我们太渴望驾驭技术,获取知识。 王老师的课这样上: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前面大约有二十几分钟时间在带学生玩叠汉堡、打地鼠的游戏,还通过生活实例帮助学生们理解什么是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游戏好玩,实例贴近生活,如“宝贝,来妈咪身边抱一抱,妈妈数五下就过来,5,4,3,2,1”这就是程序里的顺序结构。听到这时,我想为什么我们每次上竞赛课时举例一定要那么高大上呢?其实小小的比喻,贴近生活实际就好。我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听得最多的话就是:“我们给他(她)爱的鼓励”,然后大家鼓掌。感觉整堂课都有浓浓的爱意在流动。当我担心王老师的教学内容完不成时,她优雅地引出BMI(身体质量指数)实例。BMI指什么,数学公式怎么计算,计算机里的加减乘除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平方怎么表示。听到这,我深表惭愧,因为我从来没有这么细致的跟学生介绍过这些符号,总以为他们自己早晚会懂的。很多时候,为人师的我们总有点自以为是。 介绍了这么多,怎么还不介绍写程序,我都急了。终于入了正题,要求学生打开网址,从本地计算机上传一个文件,原来只要学生填写其中的某几个语句段,如公式部分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同样是老师,追求的境界大不一样。我们喜欢问完成任务了吗?似乎没有完成任务就没有达成目标,教学就失败了。
这堂课的知识点很少,但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教学过程方法方面却收获颇多。王老师教学中体现了五C学习法,即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团队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反思能力(Critical thinking),解决复杂问题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创造力的培养(Creativity)。就连BIM实作学习中,也不忘提醒学生多运动,均衡饮食,保持健康。
但愿我们的教育教学中,知识讲授少一点,具体经验感悟多一点,反思观察多一点,动手操作多一点,合作交流多一点。 努力,在路上,步伐可以很慢,但不能停下来。愿我们组成一支爬行团,慢慢爬,慢慢改。 图片提供:杨品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