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002课~桂枝类方~《类方讲伤寒》高珊珊老师主讲20151106

 中医知识学习馆 2015-11-08

《类方讲伤寒》

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1-06

桂枝类方: --------高珊珊老师主讲:

大家好。我们继续学习。

上一课讲了万方之祖-桂枝汤,这是制方的“规矩”。而今天我们要讲的呢,是如何用“圆规和直尺”量体裁衣,加减化裁出“合体”的处方。

我们来看一个医案:

汪某,女,30岁,2015年9月14日初诊。
主诉:咳嗽3天。

现病史:怀孕8个月,着凉感冒后咳嗽咳痰,因处孕期,未服任何中西药物来诊。
刻诊:恶风寒,时发热汗出,咽痒,咳嗽频繁,痰及鼻涕色白清稀量不多。大便3-4日一行,小便正常。乏力。

脉象:浮弦
舌象:舌淡尖红,苔薄白齿痕

分析一下。这位患者首先具备了太阳病中风证,上节课讲过,典型症状是:恶风寒,发热汗出,这可以考虑用桂枝汤治疗。同时又有一个最不适的主诉:咳嗽频繁,这就需要我们对桂枝汤进行化裁。《伤寒论》第19条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喘,就是急促的呼吸,是气上逆的一个典型症状。气上逆的表现,包括咳嗽,咳喘,鼻鸣干呕,气上冲等。正对本证。因此本案,就采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

我们分析一下这个方子:

君:桂枝(辛温)
臣:生姜(辛温)厚朴(辛苦温)杏仁(辛苦温)
佐:甘草(甘滋)大枣(甘滋)
使:赤芍(酸凉)

这个方子,温药多,凉药少,治疗太阳病中风证合并太阴病水气上逆,表证不解,还出现了水气上逆作咳。加杏仁和厚朴,是为了降上逆的水气,这位患者咳嗽咳痰,舌边齿痕,正是气上逆夹带水饮的征象。厚朴,性温,辛苦,能解表,更能入太阴而降逆除水饮。杏子,就是杏仁,有人说,是杏的整个果实,那是错误的。杏的果实,没有治疗咳逆上气的效果。方中的使药赤芍,可以清里热,“利膀胱大小肠”,解决患者大便3-4日一行的问题。方证相应的很恰当。

处方如下:

桂枝45g 赤芍45g 生姜45g
大枣12枚 甘草30g 厚朴30g
杏仁30g 黄芪45g 当归30g
三付,一付吃两天,日三服

方中加了黄芪和当归,益气安胎,补虚劳,暗合黄芪伤多方之义,全方解表降逆而不伤正,孕妇服用更加稳妥。6天后患者反馈:咳嗽及外感均已痊愈,嘱常服当归散保胎助产,现已临预产期。

我们再看桂枝加桂汤:

君:桂枝5两(辛温)
臣:生姜3两(辛温)
佐:甘草2两(甘滋)大枣12枚(甘滋)
使:赤芍3两(酸凉)

这是桂枝汤,更加桂2两。桂枝加量,是增加了解表,降冲逆和补津液的作用。那么反推,使用桂枝加桂汤的指征,就是桂枝汤证,气逆上冲和津液不足较重者。这种情况是什么样子呢?

仲景为我们描述了其中的一种:(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这一条是说,发汗后,津液本来就不足了,再用温泄的火针来发汗,且没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针眼处感染了,那么津液和正气就更虚,此时,机体就要调动正气涌到肌表去祛邪,中焦下焦的水饮也要随之上冲,然而,表还有点微微的滞证,表证未解,水气不得发越,就会上逆冲心,形成奔豚。

加大桂枝的用量,散表通气而降逆,主要是发越法。生姜,主胸满咳逆上气,协助桂枝解表和降冲逆,大量生姜水煎服,治水气上逆的眩晕效果很好。甘草、大枣养中焦胃气津液,也降逆。芍药本身也有去水的作用,配合甘草,还缓急止痛。

桂枝加桂汤主治的,是太阳表邪引起的上焦津液虚,下气乘机上逆,并不是下焦寒饮太盛,而是上下之气不均衡了。所以,这个方子没加用温阳化饮的药。补一补津液,散一散外邪,释放一下上冲的压力就行了。有很多西医的“高血压”病,都是这个原理,一发汗,血压就降下来了。所谓“气不旁流”。坚持中药治疗,是可以摆脱降压药的。

最近有一位慢性肾衰的患者,秋凉之际,出现了较严重的肾性高血压,头晕,恶心呕吐,口干,汗出,非常难受,服降压药无效。因为人在外地,不能即刻面诊,电话嘱加用桂枝90g入汤剂煎服,取桂枝加桂汤降逆益津之义。服后血压下降,人感觉舒适,水气上逆暂时缓解。后来面诊,脉证合参,予大真武汤合同属桂枝汤类的黄芪汤加减,温阳化饮,降逆益津为治。

今天的最后一个方子:当归四逆汤。

君:桂枝(辛温)

臣:当归(辛温)细辛(辛温)

佐:甘草(甘滋)大枣(甘滋)

使:赤芍(酸凉)木通(辛苦凉)

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去生姜,加当归细辛为臣,木通为使。当归的性味类似桂枝,可增强君药桂枝解表补虚的力量,同时入血分,养津血。细辛比生姜温通的力度更大,能够通百节,利九窍,除四逆,因此本方以细辛代生姜。木通性凉,主治烦证,“通利九窍血脉关节”,协助治疗四逆。因此可知,这个方子在治疗桂枝汤证的基础上,还能温通四肢百骸的血脉,能够解决条文中说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小瞧了这个方子,除了治疗手足厥逆,还要学会这个方子的广用。

来看一个医案:

廖某,女,23岁,2015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肛裂痔疮3-4个月

现病史:肛裂痔疮出血疼痛3-4个月,至医院就诊诊为肛乳头瘤,建议手术切除。现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来诊。
刻诊:偶头痛眩晕,腰酸痛,乏力,困倦,冬天手脚凉,出汗不多。大便日一行,成形略干,干则肛裂痔疮出血疼痛。现带经第二天,痛经,无血块,量色尚可。纳眠可,小便调。

脉象:左脉弦细,右脉沉细
舌象:舌尖红,苔薄白

辨证:五证:阴痞证
六纲:太阴少阴阳明合病属厥阴
处方:当归四逆汤去木通+槐角地榆 黄芪(一两合10g)
方药:桂枝30g 当归30g 细辛30g
甘草20g 大枣25个 赤芍30g
地榆30g 槐角30g 黄芪50g
七剂,日一剂,日三服

这位患者,经六纲五证辨证,证属厥阴病,阴痞证,那么选方的方向就确定了,为寒热并用,温药多,凉药少的桂枝汤类方。
桂枝汤类方,有很多。到底哪个方子对证呢?这就要首先查对一下方剂的主治。我们查到了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所主治的证是: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宋351)。 本患者冬天手脚凉,脉细,符合方剂的主治。

再看看具体的症状与体征分析:


汉传经方辨治的要求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方剂的六纲五证属性与患者刻诊的六纲五证属性相应之后,还要追求逐个症状 体征与药症均相对。上图中,同一颜色的症状与药症为相应。金创,指的是肌表创伤。由上图可知,患者的不适症状,这个加减之后的方子都能够很全面的照顾到。

特别是主诉痔疮肛裂,槐角对治“五痔火疮”,黄芪治疗“五痔鼠瘘”,当归治疗“诸恶疮疡,金创”,地榆“止痛除恶肉”,对治肛乳头瘤,诸药合用,治疗主症疗效满意。至于舌尖红,大便偏干这些微微的阳明热证,赤芍槐角和地榆三个使药性凉清热,都能够解决。服药一周后,患者电话来告:痔疮肛裂已经消失,手术也就不去做了。嘱患者再来复诊巩固疗效。

从以上医案可以知晓,中医不是概念模糊,讲不清楚的;也不是“医者臆也”,忽视客观实据的;更不是“慢郎中”,服药如石沉大海,毫无疗效的。

汉传中医治病,可以切实做到“方证相应,药症相对”,临床验证,效如桴鼓。汉传的方证标准,首先是六纲和五证的准确定位。这就好比确定了经纬度,临证找方就可以按图索骥,精确定位了。再进一步分析药症和病患的具体症状,选择高度相应的方子和药症,那么疗效就会像古人所说“病者自非寿命应终,毒害已伤生气,五劳七伤已竭气血者,病无不愈也”。如果不分析六纲五证,只是依照《伤寒论》的条文套方,那叫做“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实际临床中,能完美契合条文的患者几乎没有。而若是机械的对药症和堆药,那就是“废医存药”,失去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灵魂。

如果并不想搞的太清楚,只是爱好中医,想要“备身防急”的同学,那么学会我们所讲的这些临床常用方和使用指征,也就足够用了。因为大家没有系统的学过汉传的六纲五证辨治框架,所以我们的方证归纳呢,只能是从症状条文来讲,六纲五证定位不了解内涵,我讲了大家也很难理解,不会应用。

恩师曾言:“学经方没有捷径,要说捷径,那就是守住正确的,系统的辨证法则”。 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先学法则,再学运用;正如同没有规矩,就画不成方圆。六纲为矩,五证为规,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就是汉传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六纲为矩,五证为规,方证相应,药症相对,这就是汉传中医的辨证论治法则。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学习内容,感谢大家的参与。


主讲老师简介:

高珊珊,中医执业医师。师承于汉传中医刘志杰医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针灸推拿学学士、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完成北京市三年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为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现供职于汉传中医上海澄元堂。幼承家学,擅于治疗中风、头痛、眩晕、颈椎病、失眠等神经内科疾病以及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类风湿等骨关节病及各类呼吸、消化、免疫、内分泌、泌尿系统疾病;对于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各类妇科疾病也有较好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